從“第六”到“第一”的跨越——記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機械分公司塔吊司機王超

從“第六”到“第一”的跨越——記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機械分公司塔吊司機王超

大抵因為長年戴著安全帽從事戶外塔吊作業的緣故,王超眼睛以下的皮膚被曬成黝亮的古銅色,顴骨處呈現一道清晰的分界線。這位個頭兒不高,靦腆愛笑、謙和淳樸的小夥子真正被公司同事所熟知緣於他在職業生涯的第十三個年頭,捧回了全國吊裝職業技能大賽冠軍獎盃。

與塔吊結下了不解之緣

29歲的王超,出生在河北承德的一個農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僅有初中文憑的他,16歲便隨大人到建築工地打零工。他第一次去工地便深深地被塔吊這個龐然大物所吸引,覺得很神奇,後來便跟隨老師傅學習塔吊技術,從此與塔吊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2年11月,王超通過招工入職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機械分公司,一個低學歷的農村娃能進入三建公司這樣的大型國企,從此不再漂泊是他這輩子從未想過的事情,對於這次機會王超格外珍惜,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多學技術。

從那時起,王超吃住在工地,早上五點半上班,白天6小時換一次班,下午休息半天接著上夜班,不上夜班的時候他就認真翻閱相關理論書籍,學操作、啃理論、收集資料、梳理經驗、推敲內容,總結自己的塔吊操作心得,他時常告誡自己,一名出色的塔吊司機必須做到一專多能。王超說他平常喜歡多看多問多琢磨,比如今天吊裝時有晃動,那麼明天就絕不能晃。這些年,他對塔吊傾注了太多感情,塔吊更像是與他並肩作戰的夥伴。“雖然年復一年在戶外作業,但我並不覺得苦,每日的收穫與進步讓我感到踏實。”

2017年,王超被提拔為工長,忙的時候要負責四五個項目的塔吊管理工作。但他仍然堅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我。他說:“我發現很多東西開始悟不透了,個人職業發展也開始走向瓶頸,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掌握快速發展的塔吊技術,才能與時俱進,跟得上社會的發展。”

2018年春天,王超開始在國家開放大學就讀建築工程管理專業,學習內容涵蓋建築構造、測量、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建築工程質量檢驗等等,他的視野開始變得更加開闊。

從“第六”到“第一”

2017年,王超在中國技能大賽——“中聯杯”首屆全國工程建築行業吊裝職業技能競賽總決賽中榮獲第六名,成為當時北京市參賽隊伍中唯一一名進入前15名的選手。今年10月,王超再次代表建工集團參賽,最終,他從來自全國的37支代表隊、176名選手中脫穎而出,一舉獲得全國工程建設行業吊裝職業技能第一名,並將報請授予“全國建築業職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該項比賽每兩年舉辦一次,是我國塔式起重機行業唯一的國家級技能競賽,分為“筆試”和“實操”兩個環節,預賽成績前30名的選手進入決賽。一本厚厚的題集被王超在無數次翻閱下磨破了書角,密密麻麻的標註筆記傾注了不知多少個深夜中的埋頭伏案,對於每個知識點王超都要求自己必須學懂弄通,找到依據,並主動延伸擴展學習內容。正是由於前期充分的準備,王超在筆試時約半小時左右便提前交卷,信心滿滿地走出了考場。

而後,王超以預賽第三名的成績進入決賽,決賽環節對競技項目的要求時間更短,精準度更高——6分鐘內完成“水箱定點停放”“吊物杆道內運行”和“空中擊落障礙物”三項比賽內容。最終,王超憑藉熟練的操作起升、迴轉和變幅系統掌握能力成為了唯一一名沒有超時的選手。

王超說:“賽前我並沒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能站在這個賽場上,都是國內技能過硬的頂尖選手。塔吊和汽車一樣都有自己的特性,比如制動、減速等車感會不一樣,預賽時我試車是4號塔,考試的3號塔,決賽時試車是1號塔,考試的2號塔。面對影響考試的諸多外在因素,想要做到競技過程中平穩發揮,心理素質才是關鍵。”

從“第六”到“第一”的超越,是王超在烈日和汗水中反覆淬鍊的結果,一個人成長的歷程從來都不容易的,該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該下的功夫,一點都不能省。

一定要成為孩子的榜樣

“我在河北農村老家的工地當塔吊司機時,親眼目睹了帶我入行的老師傅在進行塔吊作業時突發倒塌事故當場死亡,那個場景我這輩子都不會忘,所以這些年我始終牢記安全責任大於天,吊裝作業來不得半點馬虎,不管別人說什麼,我說能吊就能吊,我說不能吊就堅決不能吊,”王超語氣鏗鏘,表情更加堅毅。

十年前發生在王超家鄉的那次安全事故,對於他觸動非常大,因此,王超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一直信守對每個生命負責的承諾。臂杆焊口接口、銷子索固、捲揚機剎車制動間歇工作情況、安全裝置等9大類21項塔吊每日檢查標準,王超都要一遍遍地仔細檢查,定要確保萬無一失。從晉商大廈、雙清苑小區到廣華新城,從大興魏善莊住宅樓、新馨苑住宅項目到現在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工程,王超對待每個項目都一絲不苟,把責任化為一把丈量風險的標尺。

採訪中,機械分公司的領導對王超也是讚賞有加,紛紛表示王超非常踏實肯幹,他本人並沒有因為全國冠軍的頭銜而沾沾自喜,從湖南比賽回來後的第一時間就投入到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工程的施工現場上。

回想十餘年的職業生涯,王超特別感謝公司的培養,給予他一個成長的平臺。但這只是他不斷超越自己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因素則為,“常年在外沒能為家人分擔太多,沒能見證兩個孩子的成長,作為父親我很愧疚,但我一定要成為孩子的榜樣。”王超對自己信心滿滿。□本報記者 曹海英 通訊員 劉亞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