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過後,經濟不好,可以大量印錢和放水嗎?

劉華銀mark


任何時候大量印錢和放水都是不行的。

實際上,戰後經濟和體制往往是戰時經濟和體制的延續。

先來看三國時期。

農耕社會,國力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人口和土地。因此糧食政策是古代經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曹魏的糧食政策

三國時期,雖然國家的經濟中心在北方,但軍閥連年征戰,糧食緊缺。哪怕名滿天下的門閥士族的代表袁氏也不能免俗。史籍記載河北袁紹的部隊靠食桑葚為生,淮南袁術的部隊靠蒲草螺肉果腹。人們紛紛實現了桑葚自由、法式蝸牛自由、小龍蝦自由…

於是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屯田政策:

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比先代之良式也。

募民屯田許下(許下即許昌),得谷百萬斛。於是在州郡遍置田官,將所產積貯於當地,以便征伐四方時食用,使無運糧之辛勞。

由於曹操屯田政策的成功,使其在和北方群雄連年征戰的過程中,能有穩定的糧食來源,進而統一北方。

曹魏後期的超級大IP,是鄧艾。

對付東吳時,鄧艾提議使用邊防軍在淮河兩岸屯田:在淮北屯兵兩萬,淮南三萬,一共五萬人。這五萬人戰時由一萬人種田,四萬人打仗;和平時期則一萬人休息,四萬人種田。

於是:

五里置一營,且佃且守。

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扣除掉邊防軍日常的吃喝開銷外,每年還可以完成500萬斛米的生產任務,這是什麼概念?10萬人連吃5年倉庫裡還有多。

曹魏的屯田政策頗為全面,不僅在中央、前線屯田,也在後方(陝西)屯田,流亡的人都派專人(屯田都尉)管理,安排種田。

2、孫吳的糧食政策

《三國志 諸葛瑾傳》記載:

赤烏中,諸郡出部伍,新都都尉陳表、吳郡都尉顧承各率所領人會佃毗陵,男女各數萬口。

《三國志 滿寵傳》記載:

孫權遣兵數千家佃於江北。

孫權重視農業生產,於是吳國國富民安。

《三國志 吳書 孫權轉》中這樣描述吳國:

帶甲百萬,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飢歲,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也。

但因三國時期,江南人口尚少,雖經孫權在位期間的大力開發,終究不及曹魏的中原及關中地區來的富庶。

3、蜀漢的糧食政策

擁有超強CEO諸葛亮的蜀漢,在糧食生產方面竟然是最差的。

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給出了當時四川的國力: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僅僅三十年後,諸葛亮出祁山伐曹魏時卻在《出師表》中寫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蜀漢建國前期,自恃天府之國,物產富饒,所以在四川境內一直沒有民屯,國家層面上應該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屯田。直至劉備夷陵之戰慘敗,打光了蜀漢的人口和國力。

劉備死後,蜀漢國內叛亂四起,諸葛亮用了一年的時間“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才出兵南中,平定叛亂,因此造成“民窮兵疲”。

後來諸葛亮率軍多次北伐,多次因糧盡而不得不退軍。有的時候遠在大後方的成都平原其實並不缺糧,但是蜀道艱險,運糧非常困難。

所以司馬懿會嘲笑諸葛亮說:

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年不能動矣。

諸葛亮死後姜維也曾在今天的甘肅屯田,打算和曹魏長期對抗,但尚未來得及恢復國力,蜀漢已亡。

綜上,總結一下魏蜀吳三國的屯田政策。

曹魏:起步早,政策全面,到了後期人多糧多。

孫吳:起步稍晚,但也算富足。但由於江南人少,始終不及曹魏。

蜀漢:別人都在悶頭髮展的時候他在看戲,又碰上劉備一仗輸光了老本。待得諸葛亮北伐時蜀漢已是遠遠落後,此後雖有發展,終因前期虧太多而導致失敗。

再來看二戰後的日本

如果你要在80年代問一個日本人,“日本有多發達?”

他可能會說“賣掉東京能夠買下整個美國”。

日本這期間發生了什麼?

《戰後日本經濟史》的作者野口悠紀雄將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分為幾個時期:

1945年到1959年是戰後復興;

60年代是經濟開始高速增長的時期;

70年代日本式管理戰勝石油危機;

80年代日本經濟達到巔峰;

90年代泡沫破滅,直到現在日本經濟也一直停步不前。

1940年體制成為戰後日本經濟飛躍的基礎

1940年前後,為了確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日本實行“國家總動員體制”,將全國所有資源都用於為戰爭服務。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日本在1945年戰敗投降,這套體制卻有幸被保留下來,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

其實就是國家資本主義,舉全國之力,集中資源,幫助基礎產業發展。

1、救助金融機構

戰後日本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救助金融機構。1946年度一般財政預算20%被作為專項費用補償銀行,防止銀行破產。60年代還實行“護著船隊方式”,既不讓任何金融機構破產,也不允許新的金融機構參入。

2、將緊缺資源重點劃分給以煤炭和鋼鐵為中心的基礎產業。

政府限定企業可以以低價購買煤炭和鋼鐵,產生的差價由政府補助。這個差額補助非常大,1947年佔到財政預算的四分之一。這樣的政策帶動煤炭和鋼鐵產業發展,加上日本的工廠和社會基礎設施在戰爭中被破壞殆盡,使得工廠能夠最快引進當時最先進的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日本的重化工業得以發展。

基礎產業帶動其他產業一起增長,1947年日本的 GDP 達到前一年2.9倍,為1.39萬億日元,1948年更達到2.67萬億日元,成倍的增長。

3、財政投融資政策

日本政府還成立復興金融庫專門為國家基礎產業的設備投資和企業運營提供貸款。貸款的利率按央行基準利率執行,遠遠低於物價上漲率。所以名義上是貸款,其實就是政府要求央行增發貨幣,為企業提供資金。

4、嚴格提供資金流向

同時,政府為了保證能夠掌控分配資源的成功運轉,還出臺政策限制社會資金。如果當時實行市場主導,不一定能實現重工業化,因此當時日本紡織纖維等勞動密集型輕工業佔較大比較,資本為了在短期內謀求回報會把資金投向輕工業或者商業。

企業想要籌集資金,除了向銀行貸款外,可以使用發行債券或股票等方式。但當時日本的政策是企業發行債券或股票等手段必須得到政府許可,政府可以控制將抵制那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企業籌資。對外匯市場,政府也實行審核制度,不允許隨意與國外發生商品交易。企業還有一條路是在海外發行債券或股票籌資,日本政府為防止這樣的情況,很長一段時間實行金融鎖國。

如此一來,企業只有向銀行貸款。但當時社會資金本就不多,民間銀行沒有足夠的存款來放貸,不得不向央行貸款。央行對銀行就擁有絕對支配權,甚至可以干涉某些具體案件,統制對企業的貸款。這也讓企業最高管理者願意自己選擇後繼者,所以也就主要由內部選拔產生。

再看看日本首相的更迭機制,是不是似曾相識的感覺?





騷遙遊


戰爭過後或者戰爭期間,經濟形勢不好,可以大量印錢和放水嗎?答案我認為是不可以。

一、戰爭後各方面物資肯定都呈現稀缺,一旦市場流通貨幣太多,物價飛漲是必然,還大概率貨幣失控。民國1948金圓券就是這個樣子,還有我們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套人民幣都是案例。戰後應該控制貨幣發行量,加快各方面生產才行,如果大面積放水和印錢那絕對是錯誤的。貨幣發行量一定要和生產用量對等或者有黃金、白銀、外匯作為保障。

二、戰爭後過度放水會導致債務危機爆發,經歷大戰爭如果放水用於恢復生產,一定要注意,生產的產品一定要是必須產品,不能是高價無市場,或者是市場根本不需要產品,否則如果放水太多肯定導致債務危機。房價虛高的國家一定要注意,戰爭過後高房價無人消費的,放水給炒房企業、房地產開發商、家庭貸款買房都肯定會導致債務危機全面爆發。


劉華銀mark


可以大量印錢和放水,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印錢和放水這兩個詞不夠嚴謹。

在很多人的眼中,好像是國家需要錢的時候就可以無限的印,沒有節制的印,這是錯誤的想法。貨幣是以一個國家的信用來支撐的。如果沒有信用支撐那就是一張紙,假如你辛苦一年生產三千斤的糧食,別人用幾張紙和你換你願意嗎?

那麼什麼是印錢或者說放水?一個信用正常的國家要印錢,必須要有抵押品。比如增加財政赤字就是印錢。比如印6000億,這個操作流程是:國家財政

向中央銀行借錢6000億,財政需要拿稅收去抵押。如果你不抵押央行怎麼知道你能還得起?如果中央銀行批准了6000億,這時候財政的負債就增加了6000億,同時中央銀行的應收賬款就增加了6000億。看到沒?國家的這個資產負債表是平的。這個時候中央銀行

就可以印錢給國家財政了。

實際上抵押品有很多例如國家財政,地方財政,公司企業,個人等都可以抵押,有抵押就才可以印錢。準確的說,印錢或者放水應該叫做擴表。

現在回到正題,戰爭過後,百廢待興。人民要追求更好的生活,需要買房子,需要車子,需要高速公路,需要火車高鐵,需要飛機等等……這些需求會拉動經濟增長。如果你現在沒有足夠的錢買房子現在差20萬,但是你的信用良好,你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拿著你的信用到中央銀行去審核,央行同意了,這個時候央行就印20萬給你。這個錢是以你的信用為基礎的。你拿到錢要買房,建房子需要眾多的材料,需求增加帶動經濟增長。這就是擴錶帶來的經濟增長。實際上每次戰爭過後經濟都會快速增長,你看看一戰之後的德國,二戰之後的日本,建國之後的中國經濟,這都是證明。

所以說戰爭過後肯定印錢和放水,會有一輪經濟增長。


股市領頭牛


必須的!但不只是簡單的印錢和放水,而是對外借債,對內釋放信貸和產業政策。

講過小故事吧,一個漁村在風暴之後,百業凋零,村長說我們世代生活在這裡,一定要重建自己的家園,村民們都願意跟村長一起幹;於是村長把村民分為三組,一組重建漁船和碼頭,解決吃飯問題,二組重建房屋,解決住宿問題;三組重建道路,負責交通運輸問題;可是沒有錢怎麼辦?村長就跑到隔壁村借了1萬錠銀子,然後把1萬錠銀子給所有村民看,大家都知道村長有1萬錠銀子,此時,村長就說,我們發行銀票,以後大家都用銀票交易,村民們工作之後都獲得了銀票,有了銀票,但沒有多少東西可以買賣,村長又說,我們要還要生產桌子,板凳,衣服,鞋子等等,於是商人就看到了賺錢的機會,就跑來找村長借錢,用於生產這些商品,商人借到錢後就開始招募工人生產商品,然後賣給其他村民,商人賺到了錢,付工人工資,償還村長的借款;商人賺到錢後,又繼續借錢開始生產酒和花,請文化人寫書,請藝術家演戲,請運動員打比賽,於是美好的家園就這樣重建起來啦。

重建的順序:

1、先借到初始資金;

2、通過全民建設,讓大家都有錢,

3、再通過釋放信貸讓商人們去創造商品,讓大家都參與到交易中獲得商品和錢,

4、再通過信貸槓桿不停的創造貨幣,生產商品和資產,讓大家交易循環。

所以絕不是簡單的印錢和放水;如果村長直接把銀子發給村民,90%的村民就跑到隔壁村了,美麗的家園從此荒廢!





接盤大俠老傅


任何時候,都不能大量印錢和放水。

貨幣增發而不能超發。

在和平時期,隨著投資的增加和生產力的提高以及勞動力的增多,通常會使物資逐漸豐富起來。

此時貨幣須隨著物質的增加而相應增加。

假如貨幣不增加,會造成通貨緊縮,嚴重打擊廠家的生產積極性,因為廠家越生產越不值錢。

假如貨幣超發,則會造成通貨膨脹,會嚴重打擊民眾的購買力。

戰爭過後,經濟形勢不好,就更不可以大量印錢與放水了,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的。

一、戰爭後各方面物資肯定都呈現稀缺,一旦市場流通貨幣太多,物價飛漲是必然,還大概率貨幣失控。民國1948金圓券就是這個樣子。戰後應該控制貨幣發行量,加快各方面生產才行,如果大面積放水和印錢那絕對是錯誤的。貨幣發行量一定要和生產用量對等或者有黃金、白銀、外匯作為保障。

二、戰爭後過度放水會導致債務危機爆發,經歷大戰爭如果放水用於恢復生產,一定要注意,生產的產品一定要是必須產品,不能是高價無市場,或者是市場根本不需要產品,否則如果放水太多肯定導致債務危機。房價虛高的國家一定要注意,戰爭過後高房價無人消費的,放水給炒房企業、房地產開發商、家庭貸款買房都肯定會導致債務危機全面爆發。

委內瑞拉與津巴布韋,都是因為大量印錢與放水而導致國民經濟崩潰,這還是在和平時期。

因此,印錢救國,此路不通。



當代曹植


不可以,濫發貨幣會導致惡性通脹的可怕後果。

一定量的貨幣,對應相對數量的流通商品,則物價可以保持穩定,經濟可以平穩運行,戰爭過後,經濟必然受到打擊,商品量驟減,濫發貨幣的結果是貨幣量增加,本就減少的商品對應的貨幣大幅增加,必然物價飛漲,貨幣貶值,形成惡性通貨膨脹。

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發行的貨幣越多,通脹越嚴重!


梁村


當然不能,大量印錢,會引起貨幣膨脹,戰爭期間大量的消耗了物資,導致物資缺乏,沒有物資印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物資少,錢多了,只會使物資越來越貴,那時的錢也就不叫錢了。我們應抓緊努力生產,提高經濟而不是大量印錢……





周老師聊歷史


錢幣的市場流通量是個整合國家市場經濟成正比的,如果戰爭後經濟不好大量發行錢幣,衝擊市場就會造成通貨膨脹。戰後應該先維持經濟秩序,鼓勵生產穩定物價,搞活經濟。


江湖傳說


不可以,大量印錢的後果就是“錢,不值錢”而且對國民經濟會造成重大影響,不可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