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研究」黃穎:戰“疫”:德國做法和基於國際視野的幾點思考

黃穎:戰“疫”:德國做法和基於國際視野的幾點思考

作者:黃穎,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德国研究」黄颖:战“疫”:德国做法和基于国际视野的几点思考

本文是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及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與澎湃新聞國際部合作推出的“同觀·德國”專欄的第37篇。

在全球共同戰“疫”之際,本文從國際視野來觀察和分析對抗新冠病毒的現狀,然後介紹德國如何看待中國當前的疫情,並簡要梳理德國應對新冠病毒採取的主要舉措,最後嘗試以一個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視角對抗疫提一些建議。謹以此文致敬那些奔跑在戰“疫”後勤線上的海外華人華僑們,以及那些助我中華民族渡劫的外國友人們!

人類歷史長河中,病毒與人類如影隨形,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人類都將繼續與已知的和未知的病毒進行抗爭,並在抗疫中不斷提升戰鬥值和經驗值。公共衛生事業沒有國界,新型冠狀病毒正在對中國乃至全球公共衛生系統構成挑戰。本文首先從國際視野來觀察和分析對抗新冠病毒的現狀,然後介紹德國如何看待中國當前的疫情,並簡要梳理德國應對新冠病毒採取的主要舉措,最後嘗試以一個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視角對抗疫提一些建議。

疫情背後的希望

全球化的縱深發展,不僅帶來了全球範圍內資本、技術、人力、服務、商品和信息等的自由流動,流行病的傳播速度變得更快,影響範圍變得更為深遠,給全球公共衛生體系帶來新的挑戰,傳染病的全球化正呼籲深化全球合作。

當然,我們不能草率地認為,全球化程度越深的國家,受到疫情波及的程度越深。流行病具有廣泛的傳播性,在前全球化的時代瘟疫也同樣肆虐,如1347年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黑死病”(鼠疫),奪走了約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1918年至1920年的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曾造成全世界5億人感染。此外,城市化發展和大城市的崛起也在加速流行病的傳播,增加了防疫工作的難度。比起歷史上的大瘟疫時期,當前我們擁有更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更高的醫療水平。

在當前對抗新冠病毒的嚴峻形勢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凸顯其內在合理性和實踐必要性。每個人、每個社會、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如果我們人類無法阻止新冠病毒繼續肆虐,其結果將是更多的人被感染甚至死亡。

此外,這次疫情也讓我們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以及人民和國家的關係有著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反思會讓我們進步。當社會面臨危機時,社會所有成員都需要重新考慮自己職業的最初起源,醫生治病救人,官員以民為本、依法行政和管理,科研人員專注實驗攻克人類疾病,社會學家致力於解決社會突發問題維護社會穩定,華人華僑們不忘根,他們“螞蟻搬家式”地在境外蒐集各種抗疫醫療物資,運到國內疫情最需要的地方。

這場戰役,讓我們更加認清各自的社會角色。災難會激發全民共同克服苦難的決心,有利於提高社會的“向心力”。中國人並不是孤軍奮戰,世界衛生組織日前正在協調全球科研力量,推進攻克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工作,加快最急需醫療產品的研發,中國正攜手世界各國,共同維護全球和地區公共衛生安全。

德國面對疫情為何“心大”?

德國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也在上升,隨著疫情消息不斷出現在德國網站和報紙頭條,德國社會從聯邦政府到普通民眾都越來越多地關注疫情。截至2月7日,德國已知感染病例為13例,除了其中2例來自德國從武漢的撤僑人員,另外11例均為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韋巴斯托公司的員工及其家屬,其源頭是一位來自上海的女同事,她來德參加會議前,她的父母曾從武漢到上海探望她。

德國聯邦衛生部和專家正在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疫情的發展趨勢,督促各部門做好出現更多感染病例的準備。德國外交部正在不斷更新其旅行建議,避開疫情嚴重地區。德國大學方面也群發預警,建議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的方式與中國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法蘭克福機場也加強了對來自疫區旅客的體溫檢測,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與此同時,不少德國人也開始購買口罩和消毒液,通過配備安全物資來降低恐懼。

據德國疾病檢測和預防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評估,目前新冠病毒對德國人口健康的風險級別仍然較低。多數德國人普遍認為新型冠狀病毒並不比每年在全球傳播並造成千萬人死亡的普通流感更危險。流感病毒經常突變,這意味著它們有時更具攻擊性,有時則較弱,因此死亡人數波動很大。在2017到2018年冬季德國流感疫情嚴重,大約有25000人死於流感。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最新報告指出,德國的流感病例數在過去一週內急劇上升,據2020年前五週的報告,已有14168個流感病例。在迄今為止的整個流感季節中,即自2019年10月開始以來,德國已有35712例流感病例,其中57名感染者死亡。

目前有7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德國慕尼黑施瓦賓傳染病醫院接受治療,那裡的首席醫生Clemens Wendtner明確表示,新冠病毒“絕對沒有流感危險”,當前的病死率可能被高估。同時,他也強調要警惕感染者即使症狀不明顯也可能有很強的傳染性。這一點,國內專家的研究早有發現,感染者在潛伏期也可以傳染他人。此外,Wendtner醫生認為病毒不會以與中國類似的流行方式在歐洲傳播,建議衛生系統提早進行防控。有一點尚不清楚,即新冠病毒究竟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在世界範圍內持續存在還是完全消失。

另外,德國專家認為,新冠狀病毒感染和死亡的風險與流行性感冒大致相同,保持一定的距離並定期洗手可以大大降低風險,並不建議日常生活中戴口罩。德國面對新冠疫情時“心大”,倒不是因為德國擁有更充足的醫療物資和更先進的醫療技術,主要是因為德國社會人口密度相對低,不存在像中國新年那樣大規模的遷移動機。而且,在德國有很多比冠狀病毒更危險的呼吸道疾病,如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和病原體不明的肺炎等。此外,由於德國和歐洲所處的地緣因素以及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商品和服務密集交換,更容易受到快速傳播的流行病侵襲。

這讓德國政府不得不為應對各種疫情做好準備:第一,德國擁有國際領先的專家中心和專科診所網絡;第二,德國長期以來建立了較好的疾病預警和報告系統,以及對抗大流行病的計劃;第三,由德國聯邦疾病防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負責協調和提供信息,該研究所在國際和國家層面與各種主管部門和機構緊密合作,隨時評估所有疫情信息,創建風險評估併發布到網站上。

德國政府表示,當前在應對新冠病毒方面,德國醫療體系已經做好充分準備,採取的措施是對患者進行充分的照顧和隔離,來防止病毒擴散。同時,德國聯邦衛生部在其網站上隨時更新有關新冠病毒的信息,通過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網站可以獲得有關疫情的更為全面的信息。聯邦健康教育中心還在其網站上提供了有關新冠病毒的常見問題解答。並且保持與其鄰國和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CDE)和世界衛生組織(WHO)信息評估和共享。

雖然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低於普通流感和SARS病毒,不過,世界各國仍需謹慎對待,新冠病毒的可怕在於未知,以及它較強的傳染性、傳播範圍和速度。如果該病毒在全球範圍內大面積爆發,特別是醫療衛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救治資源趕不上病毒傳播的速度,致死率定會增加,國際公共衛生系統將面臨巨大挑戰。

幾點建議和呼籲

在分析和討論了德國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反應和準備基礎上,基於國際視野,筆者認為以下一些抗疫工作需要加強。

第一,對抗疫情不能僅僅依賴政府和本國社會的力量,要積極爭取國際援助和支持。目前政府還應繼續加大動員國內外力量參與抗疫,完善依法接收國外組織和個人捐贈的制度,包括醫療物資和設備,及時公開捐贈來源和分配,積極聽取世界各國分享治療經驗和成功措施等。

第二,在對抗疫情的過程中,應繼續做好及時、公開、客觀地向國際社會發布有關疫情防控方面的信息,通過權威平臺分享病毒研究成果,深化國際合作。同時,也應關注國際社會對國內有關疫情的報道,堅決反對和制止國內外一切有關疫情的造謠和傳謠行為,特別要警惕一些企圖顛覆國家、遏制中國崛起的險惡行為。

第三,為減少疫情的國際蔓延,對近期一些國家對中國公民採取或加強檢疫防疫等措施,中國政府也表示了理解和尊重。世衛組織在1月底將新冠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但也在近期多次反覆強調,沒有理由採取不必要的國際旅行限制措施。有些國家採取過度應對措施,顯然與世衛組織建議背道而馳。面對這種局面,國家應加強外交協商,以保障國內外醫療物資運輸通道的安全暢通。試想,封鎖後的武漢城,如果沒有祖國各地的源源物資和醫護團隊支援,很難度過難關,同理,中國也需要國外物資和人力的支持,更快地攻克疫情。因此,國家要繼續加強疫情背景下的外交工作,為戰“疫”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德国研究」黄颖:战“疫”:德国做法和基于国际视野的几点思考

數字經濟智庫

「德国研究」黄颖:战“疫”:德国做法和基于国际视野的几点思考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