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三十而立”應該樹立,是純正的信念與人格


王陽明:“三十而立”應該樹立,是純正的信念與人格

作者|墨書

王陽明:從物慾俗念中解脫,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

很多人提及“三十而立”的時候,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車子、房子、票子等外在物質,其實三十而立,“立”的並不是外在的物質,而是自己的人格,學會怎麼做人,學會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

因為三十歲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是對於過去未成熟人生階段的結束告別,更是一個新的開始。

三十歲之前是試錯的一個過程,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走彎路,遇挫折,但是三十歲之後,我們就需要完善自我,走好以後的路。一個人如果在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一個完善的人格,那麼他接下來的路一定會走得非常差勁。

王陽明:“三十而立”應該樹立,是純正的信念與人格

而且最重要的是,一個人三十歲之後,就要明白應該怎麼活著,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自己的三觀是拘束於世俗,還是找到內心的一種獨有的精神。

《傳習錄》之中有這樣一段話:

問:“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這一段話就是王陽明和他的學生陸澄討論志向的話題。

陸澄問王陽明一個人怎麼才算真正的立志?

王陽明就對他說:“只是念念要存天理,便是立志。能不忘這一點,久而久之,自然內心凝聚,正如同道家所說的‘結聖胎’。此天理之念常存,以至於達到了‘美、大、聖、神’的境界,也只是從這一念頭存養擴充去而已。”

王陽明:“三十而立”應該樹立,是純正的信念與人格

在王陽明這一句話中,最關鍵的就是提出的‘美、大、聖、神’的概念,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也就是所謂的人格境界。

孟子首先提出這一個概念,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所謂‘美、大、聖、神’

是一種境界,表現出來人們內心純正的品質,通俗來說就是:人們喜歡的品質叫做善;這些品質發自於內心,而不是外在作秀,叫做信;優秀的品質充盈內在叫做美;不但聰明而且煥發很大的人格光輝,叫做大;巨大的人格力量能夠化導流俗,淨化人心叫做聖;聖德達到神不可測的最高境界,叫做神。

我們初讀這一段話的時候,總覺得這類高大上的字眼和自己無關,這是古人拿出來故弄玄虛的話,其實並非如此。

這一段話就是告訴我們保持內心純正而不流於世俗,不以外在的物質而主導,樹立一種以道德為重心的價值觀。

王陽明:“三十而立”應該樹立,是純正的信念與人格

這就是內心至誠的一種境界,這種狀態就是我們應該確立的一種人格。

但是反觀世俗,現在所有人把自己的價值觀其實都放在了和物質有關的層面,早就忽略了對於內心德行的修養和扶正。

王陽明有一個弟子叫羅近溪,十幾歲的時候跟朋友去探望一個重病長者,這個長者混得不錯,有身份有地位,家境殷實。

但是當羅近溪去看望他的時候,那個長輩卻唉聲嘆氣,好像對自己的人生不滿的樣子。

回來的路上羅近溪就和他的朋友聊起來這個事情,羅近溪說:“他老人家一輩子活得那麼風光,為什麼臨近還一直嘆氣,假如我們讀書有成,科舉登第,將來也是仕途得意,甚至做到宰相,會不會還嘆氣呢?”

朋友想了一下就說:“恐怕也免不了。”

羅近溪若有所悟說:“那麼我們需要尋一個不嘆氣的事情來做呀。”

於是他就確定確立了一個一生的志向,就是和王陽明一樣,要做“天下第一等事”,也就是王陽明小時候的那個夢想成為聖人,王陽明在上學的時候,就跟老師說過,自己要做的事情是: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王陽明:“三十而立”應該樹立,是純正的信念與人格

在這個世上,錢固然重要,但是物質並沒有重要到來襯托自己的所有價值,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目標完全放在了物質上,那麼他就會從“人”淪為一個“失去人格的動物”。

人的生活需要建立在物質上面,但是人的精神需要更多的豐富多彩,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精神建立一種良好的人格,這也是三十而立應該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