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低產田有什麼培肥增產技術?

霧都山客


一.種植模式1.側膜栽培按常規種植規格將地整平,鋪膜後,在膜的兩側距膜緣3~5釐米處,人工開穴點潘。

2.寬窄行栽培按寬行80釐米,窄行40釐米的規格,覆膜種值。

3間套作栽培一般可採用時間、空間上的間套。常見的形式有:王米套地豆,玉米套大蒜、玉米套疏菜、玉米間小麥復大白策等。

4.株間留苗裁魯為提高士米播種密度,可在適當加大株距的基礎,上,穴內隔穴留單株雙株。一般可增加500株/667平方米。

二、化控技術

1大喇叭期噴健壯索、矮豐絮、縮:節胺等化學激素,控制玉米徒長,戰少.營養損耗和水分的散失,增加產量。

2.涵過人工去雄、肥料調節、激緊利用的方法,促進玉米早熟。①人工去雄。在玉米開花前期以3:1的比例,去3行的雄,留1行,以保授粉,到後期再去掉剩下的1行,可提早3~5天成熟。(②)施用肥料調節生育期。鋅肥拌種、微肥噴葉、後期控氫等方法都可在提早

出苗的基礎上. 提早成熟5~7大。③激素利用.在作物塵長後期;葉而嗩施乙烯利、赤黴素等,可提早成熟3-5天。

三病蟲害防治技術

主要介紹紅蜘蛛的防治方法:施用化學農藥尼索朗(1500倍,對卵、幼蟲有強烈的殺傷作用,對成血無效)、克蟎特(2000~3000倍.施用時用溫水溶解)、齊蠕索(5000~6000倍) 3%的3911顆粒劑煎蒸。

四、雜草的防治技術

1.上壤處理。用阿特拉津(莠去津.綠乙勢.乙阿)、甲草胺(拉索哦)、乙草胺等,在播後覆膜前噴於土壤表

2.苗期處理。在雜草2~3葉時,用阿待拉津2,4-D丁斷、玉農思噴在雜草葉片上,儘量避免與玉米葉接觸:

3.部分多年生雜草,可選用滅生性除草劑,如農達、克無蹤草甘靈等,施用時一定要定向噴施(加防護罩,低位噴施)。

五、微肥、生物肥的利用

微量元素五然在作物生長過

程中需求很少,但有著重些作用,只要增施一點微肥,就會使 能同時獲得更多的其他營養物質。玉米-般建議在苗期葉面噴施鈣,鋅、鎂肥等。

六、其他技術

1.收期的不同。根據種植日的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採收期。產子玉米以完熟期最佳,青飼青貯玉米以乳熟後期至蠟熟前期量佳,甜.糯玉米以頂滿倉採收最佳。

2.採收方法。產子王米可採收帶稈採收,讓糖分繼續轉到子粒上。


現代農業機械


不同地區施肥方案有所差異,僅供參考:

玉米生育期主要分為:苗期、大喇叭口期、抽穗開花期、灌漿成熟期。

苗期:主要以沃葉高氮型菌肥為主,2kg/畝,間隔7—10天滴灌一次;配合葉面噴施玉米專用葉面肥1200倍稀釋,間隔7—10天噴施一次,一般施肥2—3次。

大喇叭口期:即玉米7—13片葉之間,追肥以沃葉平衡型滴灌肥為主,2kg/畝,間隔期7—10天滴施一次;配合葉面噴施沃葉玉米專用葉面肥1000倍稀釋+沃葉鋅肥1200倍稀釋,間隔7—10天噴施一次,一般施肥2次。

抽穗開花期:以沃葉平衡型滴灌肥為主,2kg/畝,間隔期7—10天滴施一次;一般施肥1次。

至成熟期:以沃葉高鉀型菌肥1kg+高鉀型複合肥1kg/畝,間隔期7—10天一次,一般施肥2次。

以上就是沃葉的玉米施肥方案,玉米想要高產,和管理和施肥技術是分不開的,希望以上施肥方案能幫助到廣大玉米種植者!


農村書展


農村的土地有以下幾種現象被稱之為玉米低產田,白漿土地塊,含沙性比較多的地塊,低窪易澇地塊,山坡土層比較薄的地塊,都被稱之為低產田。

由於近幾年的玉米價格比較看好,和種植小麥大豆相比,種植玉米的收益偏高於其他農作物,所以有很多農戶無論什麼樣土質的地塊都會種上玉米,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種植方式,因為以上幾種地塊都不適合種植玉米。


如果一定要在以上幾種地塊上種植玉米,也就是提問者朋友所說的玉米低產田,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對不同的地塊採取不同的措施,來達到培肥地力的目的讓玉米提高產量。

①、白槳土,白漿土土質上種植玉米最好的辦法是秋翻地,因為白漿土比較黏稠,缺少透氣性,進行秋翻地以後,土地經過一冬天的陽光照射和自然風化,翻上來底層深部的活土自然增加了通透性。

在白槳土上種植玉米一定要重施腐熟好的農家肥,農家肥不但讓土地增加鬆散度,更重要的是,農家肥裡邊含的各種有機質營養能滿足玉米的全期生長,不會像化肥那樣有時間限制的時效性,因為農家肥能活化土壤,可以使土地越重越鬆散而不像化肥那樣越種越板結。


②、沙性土質

含沙性比較重的地塊,因本身具有透水透氣的特點,不強調秋翻,建議可以分批次的進行土壤改良。(一)可以從地勢比較高並且高低不平的最高處取土,把土運往沙化比較嚴重的地塊裡,讓沙和土結合增加土壤的粘合度,每畝地可按照兩車土一車農家肥的比例改良方法,為種植玉米提高生存環境,最後達到玉米優質高產的目的。

③、低窪易澇地塊


低窪易澇地塊不適合種玉米,可以按地理位置改為種植水稻,水稻具有旱能灌澇能排的優點,雖然這兩年水稻價格偏低,但如果種植技術過關,收益還是高於玉米的,如果周邊的農田都是旱田區域,把水稻磨成大米賣,不但能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還會讓不適合種玉米的低產田收益大大提高

④、土層脊薄的山坡地

對於這種薄弱的低產田,不要強行種植玉米,可以視情況種植紅芸豆紅小豆類的經濟作物,不但收入不比玉米差,還能和玉米錯峰收割,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紅芸豆紅小豆容易出現瘋長貪青等現象。


紅芸豆紅小豆需肥量小,山坡地,一畝地平均15到20斤的氮磷鉀複合肥,完全可以滿足整個生育期的要求,後續不需追施尿素和銷胺類的氮肥,如果發現有脫肥現象,可以視脫肥情況,噴施磷酸二氫鉀葉面肥做為補充。

雖然紅小豆的產量遠不及玉米高,但如能每年堅持種植抓住固定客戶,每斤兩元至2.5元一斤還是有保證的,一畝地收穫300斤紅小豆可以賣700元,一晌地15畝毛收入一萬元,去掉投入的種子化肥農藥之類的支出,同樣是自家的承包田,收益同樣會不低於玉米。

總結:說實話,由於大家對農家肥認識不足,並存在使用化肥圖省事的心理,達到地力培肥的目標很難,從這一點上講,只有在不同的地塊上種植適宜生長的農作物就好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測土配方的方式,瞭解適合上哪種肥,上多少肥,種植哪種農作物來對症下藥。才能達到培肥地力優質高產的目的。


我是農家三姐,對於此題的分析和建議僅代表我個人觀點,三姐每天和咱農民朋友分享咱農村種植養殖這些事。【歡迎更多有經驗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


三姐118農家三姐


  • 大家好我是天數茫茫A,就玉米低產田有什麼培肥增產技術?談一談我的看法。
  • 可以影響玉米產量的因素有很,諸如土壤條件,氣候,種植品種,生產管理的方法等。那我們有那些方法能提高玉米低產田的產量呢?從以下兩個方面談這個問題。

土壤,土地的改造

(一)傳統低產田的改造

  • ①傳統低產田是指那些土地貧脊,流失嚴重,保水保肥力差的土地。治理這種土地最重要的是防止其再流失,如通過修保坎,防止其被雨水沖刷。
  • ②通過現代化機械,破壞土壤下岩石層,從而增加土壤的通透性,通過從別處購買土壤回填的方式,來增加土壤厚度。
  • ③修建蓄水設施,利用蓄水設施收集雨水,供缺水季節使用。
  • ④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如對土壤增加施用有機肥,作物桔杆還田等措施。

(二)非傳統低產田的改造

  • ①這類低產田不同於上一類低產田,它主要是指由於長期使用化肥,農藥,或者長期播種同一種作物的土地。這種土地最主要的是限制化肥農藥的使用,防止土壤板結,退化。
  • ②對長期種植玉米的土地應輪作其他作物,如蔬菜,棉花,水稻等。
  • ③對於不適合輪作的,可採取休耕的辦法。休耕就是讓其長草,草腐敗後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從而提高土地肥力。休耕可得國家的補助。
  • ④徹底的深耕,補施大量有機肥。增加其有機質,有益生物及微生物菌群。

玉米高產的生產辦法

(一)高產玉米的生產管理

  • ①選擇適合當地氣候條件,土地性質的品種非常重要,是玉米高產的前提條件。
  • ②播種玉米的土地應徹底除草,深耕,並施足有機底肥(3000-4000kg/畝)。
  • ③適當的密植是高產的重要因素,一般要求在4000一4500株/畝(玉米的品種,土地肥力等應有差異)。
  • ④為提高移栽成活率,應採用營養杯,營養土等方式育苗移栽,移栽成活後應補齊死苗,除去弱苗病苗等。
  • ⑤移栽後應進行兩次以上中耕除草。並追施兩次化肥。
  • ⑥積極做好病蟲害的防治,特別是苗早期,應注食葉芯的害蟲。重點加強防治粘蟲,玉米螟蟲等。
  • ⑦適時收穫,乾燥後密封儲存。

(二)高產玉米的施肥原則

  • ①底肥應徹底施足,以有機肥為主,每畝應在4000kg左右,並輔以少量的磷鉀肥。
  • ②苗早期施肥應以氮肥為主,輔以磷鉀肥。後期應以磷鉀肥為主,輔以微量元素肥。
  • ③大力提倡多施用有機肥,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施用複合型化肥。

總結,要想改造低產玉米田,就必須先要改造其土壤的結構環境,讓其更適合玉米的生長。再加上科學的生產管理,有效的施肥方法。就一定能使玉米更加高產。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天數茫茫A


許多地區都有一定比例的中低產田。由於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抗災減災能力弱,農民朋友的種植和田間管理水平低,糧食生產潛力尚未充分發揮。為了實現玉米產量的持續增長,必須掌握低產田玉米生產的關鍵技術。

一、中低產田玉米生產的主要措施。

1、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要實現中低產田玉米生產目標,必須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加大鑽井、溝渠治理等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投入,增加有機肥施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玉米產量。

2、推進技術

在中低產田玉米生產中推廣綜合增效技術,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必須不斷引進先進生產技術,推廣良種選育,種植密度、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提高農業科學化水平。

3、加強防災減災工作

為減少自然災害對玉米生產造成的損失,制定玉米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和應急預案

二、提高中低產田玉米生產技術

1、選良田

中低產田玉米品種選育應注意穩產、高產、抗逆性的協調統一。在品種選擇上,要慎重選擇適合本地區種植的抗逆、抗密度、抗倒伏、不早衰的優質高產品種,進行選種包衣。

2、高峰早播

5月初播春玉米,一般4月25日至5月5日。夏玉米應因地制宜於6月中旬播種。小麥收穫後要儘早播種,力爭6月10日前播種完畢。七月中旬以後,秋玉米應免耕直播。前茬玉米收穫後立即清理農田是關鍵。一般不需要深耕。為保證整苗一次播種,如果播種期土壤水分不足,及時澆“盲水”

3、合理密植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生產條件和品種特點,安排適宜的種植密度。提高光能有效利用率,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是最經濟有效的技術措施之一。為了保證合理的種群結構,苗木出苗後和定苗時不要求保持同一間距。在一些缺苗的地方,固定苗木後,可以在附近留兩株進行補償,剩餘的植株可以均勻一致

4、測土配方施肥

根據作物品種特點、需肥規律、土壤肥力、目標產量等,制定施肥方案,確定施肥量、施肥週期和施肥方法,實現按地、按時、按產施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優質有機肥投入。玉米化肥施用的原則是增氮、穩磷、補鉀、配鋅。施用純氮225-300 kghm2、五氧化二磷75~105kghm2、氧化鉀60-90kghm2、硫酸鋅22.5 kghm2,玉米播種後25天左右施用氮肥總量的12,全部施磷鉀肥和鋅肥;其餘的氮肥在小號階段施用

5、加強田間管理

5.1苗木管理。除苗木定植外,還應做好苗木管理中病蟲草害的防治工作。苗期主要病害有粗縮病、葉斑病和莖腐病,可採用病毒A、代森錳鋅和三唑酮防治。害蟲主要有飛蝨、薊馬和粘蟲。撲熱息痛、2.5%氯氟氰菊酯和聯苯菊酯可用於對症治療。苗期前不進行化學封育除草的,苗期後可選擇甲基煙磺隆和阿特拉津進行化學除草。需要注意的是,這類除草劑應在玉米三葉至五葉期使用,施用前後7天內不得使用有機磷殺蟲劑作為除草劑,以免造成藥物傷害。

5.2從拔節到流蘇的管理

玉米喇叭口期施用剩餘氮肥。玉米需水量的臨界期為前10天至後20天。如遇乾旱,應及時澆水。在此期間,要及時做好粘蟲、玉米螟等害蟲防治工作。

5.3後期管理。玉米生育後期發生漬水時,應疏通渠道,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止發生漬水災害。適當推遲收穫期,玉米進入成熟期後收穫。

在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就點擊一下關注吧。謝謝!感謝您的支持!


農民莫老三


1、品種選擇

選用優質高、產量潛力大、品質優良、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品種多、品種齊全的新疆北部地區。

2、種子處理

播前進行種子包衣、曬種、用防蟲害農藥攪拌、防治病蟲害。

3、播種時間

在播種日期的確定必須根據當地法規的歷史氣候數據和氣象災害,會安排在玉米乾旱,授粉抽雄期之前,塑料覆蓋,比常規種植的玉米幼苗移栽播種時間,提前10 ~ 15天移植段和地膜玉米幼苗逃避當地霜季節是明智的。在季節期間,早春和初夏的春季,適宜的氣候條件,以避免乾旱。本地區氣溫較低,地面生長緩慢,容易蹲下,加強抗旱性。它還可以延長生長週期,增加營養物質的積累,為穗、谷、粒、粒重創造條件。

4、肥水管理

有一些農戶靠天等雨的思想嚴重,往往不是根據玉米的需水規律澆好“關鍵水”,而是在受旱的情況下才澆“救命水”,以致嚴重影響產量。在施肥中,普遍存在重氮、輕磷肥、忽視鉀肥和微量肥料的現象,作物產量受到最低營養規律的制約。由於氮含量過高,不能獲得高產,反而由於氮肥過多,導致不良的倒伏和植物病蟲害嚴重,導致生產水平不同。根據配方施肥、化肥、硼、鋅等微量肥料,肥料應是輕肥施用、化肥、肥料的重量、肥料。在基肥中磷肥用量不足時,適宜在開園或大角處增加施肥量,田間含水量為65% ~ 70%。在大喇叭口期的時候,667平方米的尿素是10 ~ 15公斤,水瀦留在70% - 80%之間。如果土壤含水量低於這個水平,將及時灌溉。在授粉和灌漿階段,667平方米的尿素5公斤。

5、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太大是當前夏玉米生產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如有些農民種植“農大108”,每667平方米(1畝)留苗竟達5000多株,較該品種的適宜密度多出約1/3。 由於密度太大,導致單株生長髮育不良,空稈率高,雌穗禿尖嚴重,以致發生不同程度的倒伏,造成減產。根據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品種特性和栽培水平,確定了玉米的種植密度。如中長期、長期、大穗型、667平方米儲備3800 ~ 4000株;中等早熟,短生長,小穗型,667平方米儲備4200 ~ 4500株適宜。在確定密度時,同一品種的密度,不僅要充分考慮植物型結構也要考慮播種日期,種植土地肥力水平,肥田應薄,瘦田宜,因地制宜,靈活控制。

6、田管措施

玉米幼苗的幼苗至3葉,到擁擠的幼苗,幼苗和幼苗。當玉米幼苗長到5葉時,根據保留區密度確定幼苗密度,使幼苗可以降至強、小,使幼苗均勻,幼苗茁壯。在除草和監測疾病方面做得很好。為了預防和控制疾病,防治效果明顯。每667平方米,加沙土壤或細渣的土壤或細渣為15 ~ 20公斤,混合物均勻混合,然後在玉米心葉中傳播。

在開花前可隔行去雄,苞葉過長的可剪去頂端3~7釐米,同時在晴天上午,待露幹後用拉繩法或搖株法授粉,每隔2~3天1次,連續2~3次,可增加授粉機會,促進果穗飽滿,在玉米葉絲中後期,對尚未結棒的單株,將其上部第1與第2葉之間的莖稈輕折,以不折斷為適度,加大授粉幾率。


助農大集


玉米在我國種植業種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所以要提高玉米的產量、質量,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就必須要對玉米種植技術予以積極探究,何提高玉米產量?接下來一起來看看提高玉米產量的5大措施。

1、去葉在玉米苗長到5片葉時,用刀片把第1片葉以上的植株全部割去,並把第1片葉也用手摘除。因這時玉米苗的生長點還在土表以下,所以去葉後第二天,植株就會長出新葉。摘葉後的玉米比不去葉的莖稈粗、穩長、禿尖減少,可增產30%。

2、折尖在玉米全田抽絲中後期,在沒有結棒抽絲的植株上部第2片與第3片葉之間用手摺成折角,但不能折斷,在折後四到五天即結棒抽絲,被折的莖節一般兩到四天可恢復原狀。經實踐,用這種方法可使玉米空稈率由原來15%―40%降到2%―5%,平均畝增產15―25公斤。

3、蹲苗在玉米定苗後到拔節前玉米雄穗分化前進行蹲苗。

具體做法是:在玉米苗期底墒較好的情況下,採取控制灌水,多次中耕,扒根曬土措施,促進根系向叢深發展,並控制地上部徒長,使玉米幼苗基部墩實粗壯,有利於抗旱防倒伏。蹲苗指標應掌握玉米晴天中午葉片捲縮,葉色深綠,午後或傍晚葉片恢復伸展,第二天早晨葉尖有水珠,可不澆水;如果葉片下午至次日早晨仍不伸展,葉尖也無水珠,即應結束蹲苗,土壤水分應控制在田間持水量的50%以上。

經過蹲苗的玉米植株,莖稈粗壯,根多、入土深,拔節後生長迅速,基部節間粗短,氣生根多,雌穗出現較早,果穗大而穗位低,禿尖少,籽粒多,產量高。

但玉米蹲苗要因地制宜,蹲苗時間短,起不到蹲苗作用;蹲苗時間過長,控水嚴重,幼苗老化,也會造成不良後果。應掌握蹲小不蹲老,蹲壯(地能力高)不蹲瘦(地瘠薄),蹲黑(苗色濃綠),不蹲黃(苗色黃弱),蹲溼(墒足)不蹲幹(欠墒)等,才能收到好效果。

4、去雄在玉米雄穗剛抽出尚未散粉,用人工按一定比例去掉部分植株的雄穗,玉米去雄是一項簡單易行的增產措施。去雄後減少植株養分消耗,把供雄穗開花的養分轉移到雌穗,並可兼治玉米螟。

具體方法是:玉米進入抽雄開始的每天早上,把剛抽出的雄穗拔掉。去雄的比例可採用隔行去雄,或隔2行去1行,也可採用同1行隔株去雄,不管用什麼比例去雄,全田株數不超過30%―50%,近地邊幾行不宜去雄,以免影響授粉。

5、授粉玉米進行人工授粉,可以滿足果穗頂部遲出花絲的受精,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減少禿尖,缺粒,實現粒大飽滿。增產幅度在8%―10%。

具體方法是:當玉米開花抽絲期時,在上午9―11時,用一長繩兩人拉著進行授粉,或是做一丁字尺架,在田間走動觸動雄穗,使之散粉,保證遲出花絲授粉。可以隔天進行1次,在開花後期可每天1次,進行三到四次,即可滿足授粉的要求。在抽雄、開花後及時去掉田間空株,可增加光照強度,減少鬱蔽和水分、養分的消耗,有利於增加粒重





黃勇在新農村


玉米低產量的原因是,土地不夠肥,把田地翻耕出來,把土壘起來,播種要以農家肥和灰 ,攪拌在一起,有利於不被螞蟻咬和發芽營養。在出芽到七八片葉子時,我們在把曬乾的農家肥放在沒一窩的玉米周邊。在用泥土蓋起來,有助於根的營養使玉米粗壯。,要保持玉米窩的土壤疏鬆。

老天不下雨,要注意交水,到玉米準備捲心的時候再追加一次肥料,要保持疏鬆玉米跟土能使玉米生長更好。





雲南二華


玉米低產田要想爭產,首先要做到改土,對一些不適合農作物的土地進行改土,第二,深翻,身份可以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充分融合,利於作物吸收,第三,用大量的有機制肥可以促進作物生長,也可以防止土地板結,第四次才作物生長,後期追施適量的氮肥,有助於助於提高作物產量


長安容若


農民高高興興地收穫了玉米,但秸稈不讓進行焚燒。於是專家提出了秸稈返田這個措施。我們都知道秸稈還田是當今世界上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在杜絕了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汙染的同時還有增肥增產作用。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疏鬆,孔隙度增加,容量減輕,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秸稈還田增肥增產作用顯著,一般可增產5%~10%。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秸稈返田的弊端也越大,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該怎麼做,下面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

我們先說一說秸稈還田的優點:(1)增加土壤有機質。(2)改善土壤物理與生物性狀 。(3)返還土壤養分,節省肥料用量、覆蓋還田,抑制雜草生長節約農時,降低秸稈焚燒引起的空氣汙染。

但是我們如果對秸稈還田操作不當會導致很多弊端

(1)由於秸稈還田量過大或不均勻易發生土壤微生物(即秸稈轉化的微生物)。  (2)秸稈翻壓還田後,使土壤作物幼苗爭奪養分的矛盾,甚至出現黃苗、死苗、減產等現象。因此在秸稈直接變得過鬆,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過多,導致跑風,土壤與種子不能緊密接觸,影響種子發芽生長(3)秸稈中的蟲卵、帶菌體等一些病蟲害,在秸稈直接粉碎過程中無法殺死,還田後留在土壤裡,病蟲害直接發生或者越冬來年發生。

我們只知道秸稈返田這個措施,那我們該怎麼正確的進行秸稈返田呢?

我們秸稈粉碎必須符合規定要求。有的地塊粉碎後的秸稈過長,其長度大於10釐米,不利於耕翻,影響播種。注重補施氮、磷、鉀肥料。秸稈還田後,增施速效氮肥,可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從而利於微生物的活動,滿足幼苗生長對氮素的需要。這就是秸稈返田的正確方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只要我們秸稈方式正確,我們的土壤會變得越來越肥沃,我們農作物的產量也就越來越高。如果大家有不同的建議希望大家多多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