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史記》:“遊俠豪倨,藉藉有聲。權行州里,力折公卿。朱家脫季,劇孟定傾。急人之難,免讎於更。偉哉翁伯,人貌榮名。”


《紅塵品水滸》系列第176篇 &&《紅塵觀史記》系列第11篇

遊俠,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其雛形早在春秋期間就出現了,比如著名的“趙氏孤兒”裡面的程嬰與公孫杵臼。

這兩人都是晉國六卿之一的趙家的門客,為了報答主人的恩情和保住趙家的最後骨肉而演了一出雙簧——程嬰假裝出賣朋友而向屠岸賈告發了公孫杵臼,然後公孫忤臼和假的趙氏孤兒被誅殺,真的孤兒趙武卻被程嬰帶出城外,養大成人,並最終得以復仇。

《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復仇後又過了五年,程嬰看到趙武已經長大成人,也有了足夠的幫手和政治資源後,就請來諸大夫作證,然後不顧趙武涕淚齊下的再三挽留,當眾慷慨自盡,他臨終前的一段話哪怕兩千多年後再讀來也讓人感動不已。

《史記.趙世家》:趙武涕泣頓首固請,曰“武願苦筋骨以報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程嬰曰:“不可。彼以我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報,是以我事為不成。”遂自殺。

這裡面程嬰與公孫杵臼兩人一不求名,二不求利,只是為了報答當年主人的恩義而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公孫杵臼慷慨赴死,而程嬰則更難,一方面要揹負多年出賣朋友的不義惡名,另一方面還要小心翼翼的撫養趙武成人,等到真相大白功成名就之後,反而欣然自盡,去向“地府之中”的老朋友和舊主報告,這種忠義精神正是後世遊俠精神的雛形,這兩位也足以稱為遊俠的先驅。


《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但是真正對於“遊俠”給出定義和樹立傳記的還是太史公司馬遷,他在《史記》之中專門為秦漢時期的遊俠立了一篇“遊俠列傳”,而且和當時乃至後世絕大部分的士大夫和讀書人對這些遊俠不尊法度的擔憂甚至深惡痛絕不同,太史公對這些遊俠頗多讚美之辭。

《史記.遊俠列傳》:“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而在這篇《遊俠列傳》之中的諸多遊俠之中,又可以分為三大類型——卿相之俠,閭巷之俠和暴虐之俠,其代表人物分別是戰國四大公子,朱家郭解和北道姚氏,西道諸杜等人。

但是由於這篇列傳比較簡短,而司馬公的用墨又極為精煉——許多人物只是一筆帶過,所以看完這篇激烈慷慨的文章後難免會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這就像是一個愛酒的人酒癮上來了,卻只給他一杯美酒,哪怕就是絕世佳釀,但是喝完之後只能讓其癮頭更大。

但是不要緊,《遊俠列傳》雖然只是點到為止,卻還有另外一部同樣描寫“江湖人”的鉅著《忠義水滸傳》,以小說解史書,以後世江湖配前朝遊俠,不亦快哉

《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咱們就一起來看看,在水滸的廣闊世界之中,又有哪幾位豪傑分別繼承了卿相之俠,閭巷之俠和暴虐之俠這三種精神。

接下來請各位朋友隨紅塵君一起品品《水滸》加《史記》這兩種不同風格的熱血豪情配在一起的感覺,如果您感覺還有幾分味道的話,不妨浮一大白。

卿相之俠——天貴星,小旋風柴進

何為卿相之俠?其實指的就是那種貴族出身的遊俠,司馬公是這樣定義的。

《遊俠列傳》:“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埶激也。”

而具體的例子指的就是戰國時期最為著名的“四大公子”——齊國孟嘗,楚國春申,趙國平原,魏國信陵,那時候的“公子”和後世更多隻是對讀書人甚至年輕男子的客氣稱呼不同,指的都是王族嫡系血脈甚至是繼承人,所以不僅富,而且貴,上面這四位無一例外。


《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但這似乎也和許多人對“遊俠”的印象相左,後世有句著名的俗語——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不少朋友眼中似乎只有普通平民甚至一無所有的“貧民”階層才算俠客,有錢有權有知識的人都是寡廉鮮恥,貪婪陰險的小人。

這個理解其實是不對的,或者說有一些以偏概全,這“俠義之心”和是否富貴並無絕對關係,就像窮人未必就一定是好人,富人也未必一定是壞人一個道理,更多還是取決於每個人自己先天的性格和後天的三觀,錢財多少隻是一個客觀因素而已,當然也確實比較重要。

而以上這四位貴族都有過這種豪邁忠義的行為,孟嘗君食客數千,巨大的花費幾度讓他自己財政也是捉襟見肘;平原君在國家危險的時候,讓家族所有人都去參軍,並散盡家產用以饗士;春申君把在秦國做人質的楚國太子先送回國,而自己卻平靜的做好了被秦王遷怒的準備。

《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至於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就更不用說了,對人可以禮賢下士,鬧市之中等待只是看大門的侯贏足足半日,就連他的隨從都恨得咬牙切齒差點就抽侯大爺一巴掌了,但信陵君卻面不改色,更加恭敬。

而對國他能珍惜和盟友趙國的關係,孤注一擲竊符救趙,但是功成之後卻讓所有魏軍將士返回魏國,自己只是和門客在趙國避難,而後期當秦國伐魏的時候,他又不顧危險返魏相助,這無一不是忠義兩全最頂級的俠義之舉,絕不能因為他王侯出身就予以否認。

《史記.魏公子列傳》:“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徐年。”

而在《水滸傳》之中也有不少權貴之人,比如陪都大名府有名的財主玉麒麟盧俊義,李家莊的莊主撲天雕李應,至於朝廷以蔡京高俅為首的權臣們就更不用說了,但真正擔得起“卿相之俠”四個字的,無疑還是小旋風柴進。

柴進祖上乃是對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有著陳橋讓位之功的大周皇帝柴家,據說趙匡胤死後留下的三條遺囑之一就是要讓趙氏子孫牢記此事,要保柴家子孫永世富貴,哪怕就算犯下如造反之類的彌天大罪也只能讓其在空屋中自盡而不許虐待和嚴刑拷打,更不許牽連——這就是水滸中柴進常常提起的“丹書鐵券”。

而柴進身上也頗有四公子的遺風,他人稱柴大官人,世居滄州,為人仗義疏財,喜好結交天下英雄,而且不問出身,就算是犯法之人也予以包容和照顧,所以被譽為當世孟嘗,他的綽號“小旋風”指的也就是他對江湖豪傑的吸引力有如旋風一般。


《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就拿梁山上的頭領來說,比如豹子頭林沖就先後兩次受過他的大恩,最初發配正好路過柴府的時候,柴進久聞林沖的名氣,絲毫不因他此時“階下囚”的身份而輕視,反而專門擺酒招待,還送他厚禮和寫信給滄州官府多加照顧,而後期林沖“風雪山神廟”將陸謙等仇人殺光,且大火燒了草料場,走投無路之後,又是柴進特意安排他去梁山入夥,並親自將他送出滄州。

此時的林沖其實正處於人生的最低谷,要權沒權,要錢沒錢,要兵沒兵,柴進幫助他肯定獲得不了任何實質的好處,反而要付出許多,而他做這件事的目的,其實就是一種天生的豪邁和氣量,以及樂於扶危救困,招賢納士的人生觀,和上面提到的“卿相之俠”的風範極為吻合。

受了好處的當然不只林沖一個,光是書中明確提及的就有白衣秀士王倫,摸著天杜遷,行者武松,石將軍石勇,以及未來的梁山大寨主宋江和他的弟弟鐵扇子宋清等多人,當世孟嘗,名不虛傳。

閭巷之俠——天傷星,行者武松

說完了“卿相之俠”後,咱們再來聊聊閭巷之俠,或者說是布衣之俠,這其實才是太史公這篇《遊俠列傳》中的核心主角,畢竟四大公子本身都各有其列傳,而且遊俠之風也只是他們人生的一個維度,而並非全部。

對於秦朝以前的布衣之俠,由於流傳下來的記錄並不多,也不為主流文化所容納,司馬公對此也是極為遺憾。

《遊俠列傳》:“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餘甚恨之。”

因此在這篇列傳之中,太史公主要記載的是漢朝的幾位遊俠,“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這些基本都是他同時代的人,他們的經歷司馬遷都親耳聽過甚至還親眼見過其中幾人,因此知之甚詳。

《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所謂的閭巷之俠其實指的就是那些平民出身但又充滿豪情義氣的俠客,這也和後世大部分人心目中的“俠客”形象相符。

這裡面太史公最推崇的莫過於朱家,他自己家裡並沒多少錢,卻助人無數,而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他絕對不吝出手,但是事後絕不誇耀,甚至如果對方富貴了之後他反而不願和對方相見(如季布),因此天下豪傑都爭先恐後的投奔,並能夠以和他結交為莫大榮耀。

《遊俠列傳》:“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餘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餘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陰脫季布將軍之戹,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莫不延頸原交焉。”

不過區區百餘字而已,但一位幾乎完美無缺的布衣之俠的形象卻躍然於紙上,司馬公對其的欣賞,嚮往甚至是崇敬之情也一覽無餘。

《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而在《水滸傳》之中和朱家形象最為接近的角色,自然非山東好漢武松武二郎莫屬,而後者同樣也是全書最閃亮也最有人氣的角色,兩人湊巧還都是“山東老鄉”。

縱觀行者武松的一生,其最核心的行為準則也是一個“義”字,他縱橫江湖,如履平地,不僅對於錢財這種身外物毫不在意,甚至就連自己的性命都不在乎,只要能夠貫徹自己胸中那種“豪邁快意”之氣,比如著名的快活林醉打蔣門神。

《水滸傳》:“武松道:“我卻不是說嘴, 憑著我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漢,不明道德的人。”

也有人評論武松這是因為在牢中受了施恩的酒肉款待要報恩,但是施恩都要讓他先好酒好肉將息個半年再說,他卻急不可待恨不得第二天就去打蔣門神,因為他最受不得這種不公之事出來,必須要懲之方能後快。

《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此外許多讀者都只是被武松的勇猛無敵和義氣過人所吸引,卻忽視了他身上同時也有謙讓,恭敬,注重禮儀等儒家文化的一面,這也是遊俠精神的源頭之一。

《水滸傳》:武松稟道:“小人托賴相公的福廕,偶然僥倖,打死了這個大蟲,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賞賜?小人聞知這眾獵戶,因這個大蟲,受了相公責罰,何不就把這一千貫給散與眾人去用?”

這裡寫的非常清楚,對於打虎這個驚人的壯舉和榮耀,武二郎卻自稱第一隻是僥倖運氣好,第二又歸功於陽穀縣知縣的“福廕”,第三又把一千貫的賞錢分給了那些獵戶,這已經遠遠超出了“勇士”這個範疇了。

所以武松能夠如此受歡迎,甚至以一個“小說中虛擬人物”的身份都成為了如今山東乃至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絕不僅僅只是因為他的勇武而已,而是有著如朱家那般古代布衣之俠的風範。

暴虐之俠——天殺星,黑旋風李逵

說完了上面的卿相之俠和閭巷之俠,我們再來聊聊最後的暴虐之俠。

《遊俠列傳》: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蹠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

其實準確的說,這些人已經不能算是“俠”,更多隻是一味的“武斷專橫”的豪強而已,勇則勇矣,卻和“忠義”兩字沒多少關係,所以司馬公也對上面提到的這些當時也很著名的猛士頗為鄙夷,認為他們只是和盜蹠一般的強盜而已,乃是給朱家這樣真正的大俠臉上抹黑。

《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但是客觀的說,在水滸之中,梁山之上,許多所謂的“好漢”其實正是這個類型,其中典型的代表正是黑旋風李逵

李逵上應天殺星,在書中最大的特點也是“好殺”二字,他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是非觀念和善惡之感,在結識宋江這個大哥之前完全憑藉自己的好惡行事,每日喝酒賭錢打架只要自己快活就行,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和世俗的觀念。

而在拜了宋大哥之後,李逵則一切以宋江的命令為最高行動準則,只要宋大哥一句話,上到最高統治者宋徽宗,中間各種朝廷官兵,下到黎民百姓甚至婦女兒童,天下就沒有不可殺之人。

所以儘管他在屢次和討伐梁山的官兵之中大殺四方,卻並不能解讀為對朝廷強權不公正的反抗,而血洗扈家莊和殘殺小衙內等血腥,也不能說他喪盡天良,不知廉恥——因為在李鐵牛心中,根本就沒有這些概念,也沒有任何法律和道德上的約束,只是憑藉自己的勇武欺凌別人罷了。

《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所以他殺壞人不必拔高為“行俠仗義”,殺好人也不必過多解讀他的做事動機,完全就是仗著一身蠻力和不怕死的膽量任性而為,就和上面提到的“北道姚氏,西道諸杜”等人一樣,就是“暴虐之俠”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暴虐之徒”的舉動。

紅塵說

以上就是《史記.遊俠列傳》中提到的“卿相之俠,閭巷之俠和暴虐之俠”這三種人物,在《水滸傳》中進一步的解讀。

而通過柴進,武松和李逵這三位角色的詳細分析,大家也能夠對《遊俠列傳》中相對較為簡單凝練的形象得以充實和豐滿——或者換句話說,《史記》中的描述更像是這三類人的指導準則,而《水滸傳》中則是言行舉止,一個為總的綱領,一個為具體演繹,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所以喜歡《史記》中那些豪邁熱血的人物而又覺得不夠滿足的話,紅塵君真的建議不妨一讀《水滸傳》;而讀了《水滸傳》覺得雖然過癮但又想要得到一個站在相當高度的概括總結的話,也不妨讀一讀《史記》,兩本書一起讀別有一番味道,或許能感受到一代怪俠金聖嘆畢生所追求的“極致快意”也未可知。


《史記》中的一篇遊俠列傳,其實正是《水滸傳》全書的概括總結


這就像是喝酒一樣,太淡了有些沒味道,但太烈了也傷人,濃淡相宜才最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