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史记》:“游侠豪倨,藉藉有声。权行州里,力折公卿。朱家脱季,剧孟定倾。急人之难,免雠于更。伟哉翁伯,人貌荣名。”


《红尘品水浒》系列第176篇 &&《红尘观史记》系列第11篇

游侠,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其雏形早在春秋期间就出现了,比如著名的“赵氏孤儿”里面的程婴与公孙杵臼。

这两人都是晋国六卿之一的赵家的门客,为了报答主人的恩情和保住赵家的最后骨肉而演了一出双簧——程婴假装出卖朋友而向屠岸贾告发了公孙杵臼,然后公孙忤臼和假的赵氏孤儿被诛杀,真的孤儿赵武却被程婴带出城外,养大成人,并最终得以复仇。

《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复仇后又过了五年,程婴看到赵武已经长大成人,也有了足够的帮手和政治资源后,就请来诸大夫作证,然后不顾赵武涕泪齐下的再三挽留,当众慷慨自尽,他临终前的一段话哪怕两千多年后再读来也让人感动不已。

《史记.赵世家》:赵武涕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这里面程婴与公孙杵臼两人一不求名,二不求利,只是为了报答当年主人的恩义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公孙杵臼慷慨赴死,而程婴则更难,一方面要背负多年出卖朋友的不义恶名,另一方面还要小心翼翼的抚养赵武成人,等到真相大白功成名就之后,反而欣然自尽,去向“地府之中”的老朋友和旧主报告,这种忠义精神正是后世游侠精神的雏形,这两位也足以称为游侠的先驱。


《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但是真正对于“游侠”给出定义和树立传记的还是太史公司马迁,他在《史记》之中专门为秦汉时期的游侠立了一篇“游侠列传”,而且和当时乃至后世绝大部分的士大夫和读书人对这些游侠不尊法度的担忧甚至深恶痛绝不同,太史公对这些游侠颇多赞美之辞。

《史记.游侠列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而在这篇《游侠列传》之中的诸多游侠之中,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卿相之侠,闾巷之侠和暴虐之侠,其代表人物分别是战国四大公子,朱家郭解和北道姚氏,西道诸杜等人。

但是由于这篇列传比较简短,而司马公的用墨又极为精炼——许多人物只是一笔带过,所以看完这篇激烈慷慨的文章后难免会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这就像是一个爱酒的人酒瘾上来了,却只给他一杯美酒,哪怕就是绝世佳酿,但是喝完之后只能让其瘾头更大。

但是不要紧,《游侠列传》虽然只是点到为止,却还有另外一部同样描写“江湖人”的巨著《忠义水浒传》,以小说解史书,以后世江湖配前朝游侠,不亦快哉

《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在水浒的广阔世界之中,又有哪几位豪杰分别继承了卿相之侠,闾巷之侠和暴虐之侠这三种精神。

接下来请各位朋友随红尘君一起品品《水浒》加《史记》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热血豪情配在一起的感觉,如果您感觉还有几分味道的话,不妨浮一大白。

卿相之侠——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何为卿相之侠?其实指的就是那种贵族出身的游侠,司马公是这样定义的。

《游侠列传》:“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

而具体的例子指的就是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四大公子”——齐国孟尝,楚国春申,赵国平原,魏国信陵,那时候的“公子”和后世更多只是对读书人甚至年轻男子的客气称呼不同,指的都是王族嫡系血脉甚至是继承人,所以不仅富,而且贵,上面这四位无一例外。


《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但这似乎也和许多人对“游侠”的印象相左,后世有句著名的俗语——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不少朋友眼中似乎只有普通平民甚至一无所有的“贫民”阶层才算侠客,有钱有权有知识的人都是寡廉鲜耻,贪婪阴险的小人。

这个理解其实是不对的,或者说有一些以偏概全,这“侠义之心”和是否富贵并无绝对关系,就像穷人未必就一定是好人,富人也未必一定是坏人一个道理,更多还是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三观,钱财多少只是一个客观因素而已,当然也确实比较重要。

而以上这四位贵族都有过这种豪迈忠义的行为,孟尝君食客数千,巨大的花费几度让他自己财政也是捉襟见肘;平原君在国家危险的时候,让家族所有人都去参军,并散尽家产用以飨士;春申君把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先送回国,而自己却平静的做好了被秦王迁怒的准备。

《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至于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就更不用说了,对人可以礼贤下士,闹市之中等待只是看大门的侯赢足足半日,就连他的随从都恨得咬牙切齿差点就抽侯大爷一巴掌了,但信陵君却面不改色,更加恭敬。

而对国他能珍惜和盟友赵国的关系,孤注一掷窃符救赵,但是功成之后却让所有魏军将士返回魏国,自己只是和门客在赵国避难,而后期当秦国伐魏的时候,他又不顾危险返魏相助,这无一不是忠义两全最顶级的侠义之举,绝不能因为他王侯出身就予以否认。

《史记.魏公子列传》:“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徐年。”

而在《水浒传》之中也有不少权贵之人,比如陪都大名府有名的财主玉麒麟卢俊义,李家庄的庄主扑天雕李应,至于朝廷以蔡京高俅为首的权臣们就更不用说了,但真正担得起“卿相之侠”四个字的,无疑还是小旋风柴进。

柴进祖上乃是对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有着陈桥让位之功的大周皇帝柴家,据说赵匡胤死后留下的三条遗嘱之一就是要让赵氏子孙牢记此事,要保柴家子孙永世富贵,哪怕就算犯下如造反之类的弥天大罪也只能让其在空屋中自尽而不许虐待和严刑拷打,更不许牵连——这就是水浒中柴进常常提起的“丹书铁券”。

而柴进身上也颇有四公子的遗风,他人称柴大官人,世居沧州,为人仗义疏财,喜好结交天下英雄,而且不问出身,就算是犯法之人也予以包容和照顾,所以被誉为当世孟尝,他的绰号“小旋风”指的也就是他对江湖豪杰的吸引力有如旋风一般。


《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就拿梁山上的头领来说,比如豹子头林冲就先后两次受过他的大恩,最初发配正好路过柴府的时候,柴进久闻林冲的名气,丝毫不因他此时“阶下囚”的身份而轻视,反而专门摆酒招待,还送他厚礼和写信给沧州官府多加照顾,而后期林冲“风雪山神庙”将陆谦等仇人杀光,且大火烧了草料场,走投无路之后,又是柴进特意安排他去梁山入伙,并亲自将他送出沧州。

此时的林冲其实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要权没权,要钱没钱,要兵没兵,柴进帮助他肯定获得不了任何实质的好处,反而要付出许多,而他做这件事的目的,其实就是一种天生的豪迈和气量,以及乐于扶危救困,招贤纳士的人生观,和上面提到的“卿相之侠”的风范极为吻合。

受了好处的当然不只林冲一个,光是书中明确提及的就有白衣秀士王伦,摸着天杜迁,行者武松,石将军石勇,以及未来的梁山大寨主宋江和他的弟弟铁扇子宋清等多人,当世孟尝,名不虚传。

闾巷之侠——天伤星,行者武松

说完了“卿相之侠”后,咱们再来聊聊闾巷之侠,或者说是布衣之侠,这其实才是太史公这篇《游侠列传》中的核心主角,毕竟四大公子本身都各有其列传,而且游侠之风也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维度,而并非全部。

对于秦朝以前的布衣之侠,由于流传下来的记录并不多,也不为主流文化所容纳,司马公对此也是极为遗憾。

《游侠列传》:“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因此在这篇列传之中,太史公主要记载的是汉朝的几位游侠,“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这些基本都是他同时代的人,他们的经历司马迁都亲耳听过甚至还亲眼见过其中几人,因此知之甚详。

《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所谓的闾巷之侠其实指的就是那些平民出身但又充满豪情义气的侠客,这也和后世大部分人心目中的“侠客”形象相符。

这里面太史公最推崇的莫过于朱家,他自己家里并没多少钱,却助人无数,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他绝对不吝出手,但是事后绝不夸耀,甚至如果对方富贵了之后他反而不愿和对方相见(如季布),因此天下豪杰都争先恐后的投奔,并能够以和他结交为莫大荣耀。

《游侠列传》:“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馀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馀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戹,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原交焉。”

不过区区百余字而已,但一位几乎完美无缺的布衣之侠的形象却跃然于纸上,司马公对其的欣赏,向往甚至是崇敬之情也一览无余。

《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而在《水浒传》之中和朱家形象最为接近的角色,自然非山东好汉武松武二郎莫属,而后者同样也是全书最闪亮也最有人气的角色,两人凑巧还都是“山东老乡”。

纵观行者武松的一生,其最核心的行为准则也是一个“义”字,他纵横江湖,如履平地,不仅对于钱财这种身外物毫不在意,甚至就连自己的性命都不在乎,只要能够贯彻自己胸中那种“豪迈快意”之气,比如著名的快活林醉打蒋门神。

《水浒传》:“武松道:“我却不是说嘴, 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

也有人评论武松这是因为在牢中受了施恩的酒肉款待要报恩,但是施恩都要让他先好酒好肉将息个半年再说,他却急不可待恨不得第二天就去打蒋门神,因为他最受不得这种不公之事出来,必须要惩之方能后快。

《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此外许多读者都只是被武松的勇猛无敌和义气过人所吸引,却忽视了他身上同时也有谦让,恭敬,注重礼仪等儒家文化的一面,这也是游侠精神的源头之一。

《水浒传》:武松禀道:“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小人闻知这众猎户,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

这里写的非常清楚,对于打虎这个惊人的壮举和荣耀,武二郎却自称第一只是侥幸运气好,第二又归功于阳谷县知县的“福荫”,第三又把一千贯的赏钱分给了那些猎户,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勇士”这个范畴了。

所以武松能够如此受欢迎,甚至以一个“小说中虚拟人物”的身份都成为了如今山东乃至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绝不仅仅只是因为他的勇武而已,而是有着如朱家那般古代布衣之侠的风范。

暴虐之侠——天杀星,黑旋风李逵

说完了上面的卿相之侠和闾巷之侠,我们再来聊聊最后的暴虐之侠。

《游侠列传》: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跖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

其实准确的说,这些人已经不能算是“侠”,更多只是一味的“武断专横”的豪强而已,勇则勇矣,却和“忠义”两字没多少关系,所以司马公也对上面提到的这些当时也很著名的猛士颇为鄙夷,认为他们只是和盗跖一般的强盗而已,乃是给朱家这样真正的大侠脸上抹黑。

《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但是客观的说,在水浒之中,梁山之上,许多所谓的“好汉”其实正是这个类型,其中典型的代表正是黑旋风李逵

李逵上应天杀星,在书中最大的特点也是“好杀”二字,他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是非观念和善恶之感,在结识宋江这个大哥之前完全凭借自己的好恶行事,每日喝酒赌钱打架只要自己快活就行,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世俗的观念。

而在拜了宋大哥之后,李逵则一切以宋江的命令为最高行动准则,只要宋大哥一句话,上到最高统治者宋徽宗,中间各种朝廷官兵,下到黎民百姓甚至妇女儿童,天下就没有不可杀之人。

所以尽管他在屡次和讨伐梁山的官兵之中大杀四方,却并不能解读为对朝廷强权不公正的反抗,而血洗扈家庄和残杀小衙内等血腥,也不能说他丧尽天良,不知廉耻——因为在李铁牛心中,根本就没有这些概念,也没有任何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只是凭借自己的勇武欺凌别人罢了。

《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所以他杀坏人不必拔高为“行侠仗义”,杀好人也不必过多解读他的做事动机,完全就是仗着一身蛮力和不怕死的胆量任性而为,就和上面提到的“北道姚氏,西道诸杜”等人一样,就是“暴虐之侠”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暴虐之徒”的举动。

红尘说

以上就是《史记.游侠列传》中提到的“卿相之侠,闾巷之侠和暴虐之侠”这三种人物,在《水浒传》中进一步的解读。

而通过柴进,武松和李逵这三位角色的详细分析,大家也能够对《游侠列传》中相对较为简单凝练的形象得以充实和丰满——或者换句话说,《史记》中的描述更像是这三类人的指导准则,而《水浒传》中则是言行举止,一个为总的纲领,一个为具体演绎,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所以喜欢《史记》中那些豪迈热血的人物而又觉得不够满足的话,红尘君真的建议不妨一读《水浒传》;而读了《水浒传》觉得虽然过瘾但又想要得到一个站在相当高度的概括总结的话,也不妨读一读《史记》,两本书一起读别有一番味道,或许能感受到一代怪侠金圣叹毕生所追求的“极致快意”也未可知。


《史记》中的一篇游侠列传,其实正是《水浒传》全书的概括总结


这就像是喝酒一样,太淡了有些没味道,但太烈了也伤人,浓淡相宜才最合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