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以旁支入繼大統表面是兄終弟及,實際是當時精心選擇的結果

嘉靖以旁支入繼大統表面是兄終弟及,實際是當時精心選擇的結果

明武宗死後,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與張太后選擇旁支的朱厚熜入繼大統,朱厚熜應該感激他們,最終結果是內閣首輔楊廷和最終致仕,兒子楊慎被貶到荒涼的雲南永昌,張太后的此後境遇,所以後人看到這一段史事的時候說楊廷和與張太后就不應該選擇朱厚熜。實際上我們冷靜分析,這是當時最正確的選擇。

楊廷和、張太后選擇朱厚熜,既是加強他們自身權力的需要也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楊廷和、張太后與明武宗的關係

楊廷和是當時的首輔兼明武宗的老師;張太后是明武宗的生母,也是皇太后—即明武宗父親明孝宗的正宮皇后;楊、張二人是明武宗最信任的人,不僅在明武宗在世時是最大受益者,而且希望在明武宗死後他們的權益也同樣能夠得到延續,這樣,皇位繼承人的首選即:與明武宗血緣關係最近的人。於楊、張有利的同時,也是對明武宗死後最大的安慰。

嘉靖以旁支入繼大統表面是兄終弟及,實際是當時精心選擇的結果

明武宗兄弟的分類

明武宗崩後,按血緣關係關係最應該繼承皇位的應該是明武宗的兒子,但是他沒有生下兒子,這樣只能從明武宗的兄弟中去選,兄弟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明武宗的親兄弟,另一類是明武宗的堂兄弟。據《明史卷一一九·列傳第七》記載:

孝宗二子。武宗、蔚王厚煒,俱張皇后生。

蔚悼王厚煒,孝宗次子,生三歲薨。

說明武宗的親兄弟只有一個蔚悼王厚煒,但是生下來三歲就夭折了。這樣我們只能把目光轉向明武宗的堂兄弟了,而這就需要考慮到明武宗的叔父。

嘉靖以旁支入繼大統表面是兄終弟及,實際是當時精心選擇的結果

明武宗的叔父的分類

明武宗的叔父是明憲宗的兒子,明憲宗一共有十四子。

萬貴妃生皇第一子;

柏賢妃生悼恭太子祐極。

紀太后生孝宗。

邵太后生興獻帝祐杬、岐王祐棆、雍王祐枟。

張德妃生益王祐檳、衡王祐楎、汝王祐梈。

姚安妃生壽王祐榰。

楊恭妃生涇王祐橓、申王祐楷、潘端妃生榮王祐樞。

王敬妃生皇第十子。

第一子、第十子皆未名殤。

從中我們看到當時明憲宗最寵愛的萬貴妃都沒能當皇后,所以明憲宗時沒有皇后(紀太后、邵太后分別是明孝宗和嘉靖皇帝后來追封的,在明憲宗這兩位太后都是妃子,紀太后更特殊,生下明孝宗以後,因為懼怕萬貴妃的報復自殺了),這樣她們所生的皇子也就沒有了嫡庶之分。

為什麼要考察明武宗的叔父(也就是明憲宗的兒子)呢?因為明武宗的堂兄弟被選為皇帝,有他們自己的父親輔佐(也就是明武宗叔父的輔佐),就會撇開楊廷和與張太后,顯然對楊、張兩人是不利的。

嘉靖以旁支入繼大統表面是兄終弟及,實際是當時精心選擇的結果

明武宗死後,明武宗的叔父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明武宗死後、嘉靖皇帝繼位這一年(也就是1521年)之前死去的明武宗的叔父,且這些王爺沒有兒子:悼恭太子祐極(明憲宗第二子)、岐惠王祐棆(明憲宗第五子)、雍靖王祐枟(憲宗第八子)、申懿王祐楷(憲宗第十四子)。這些王爺沒有兒子,且封國隨後就撤銷了,沒有子嗣、沒有封國,自然也就沒有了繼承皇位的權利。

第二類是1521年之後仍然活著的王爺,且大部分有子嗣:益端王祐檳(憲宗第六子)、衡恭王祐楎(憲宗第七子)、壽定王祐榰(憲宗第九子)、汝安王祐梈(憲宗第十一子)、涇簡王祐橓(憲宗第十二子)、榮莊王祐樞(憲宗第十三子)。這些王爺在明武宗死的那一年仍然活著,那麼他們的兒子也就不可能有繼承皇位的權力,原因是這些王爺會阻礙楊廷和、張太后的地位和權力,這樣選嗣的範圍就進一步縮小了。

第三類是1521年之前死去的明武宗叔父,但又留有兒子存在的王爺,這隻有一個,就是興獻帝(明憲宗第四子,朱厚熜的父親)。朱厚熜有繼承皇位的權利,同時父親又早死,這樣便於楊廷和與張太后控制他,進而鞏固他們兩人自身的權力,這樣便選定朱厚熜順繼承皇位,同時朱厚熜的父親又是所有健康長大的王爺中排第二位的,僅次於明孝宗,這也是朱厚熜繼位最有利的因素。

嘉靖以旁支入繼大統表面是兄終弟及,實際是當時精心選擇的結果


綜上所述,明武宗沒有兒子、沒有親兄弟,就只能把皇位傳給他的堂兄弟,楊廷和與張太后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就只能讓明武宗堂兄弟中沒有父親在世的繼位,這就只有一個符合條件——朱厚熜。

這樣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楊廷和宣佈傳位詔書時,說朱厚熜兄終弟及繼位,是遵從了《皇明祖訓》,表面上冠冕堂皇,實際上是精心選擇的結果,所以在政治鬥爭中,權力的爭奪是第一位的。

我是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