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在這場抗疫之戰中,

張仲景終於登場了!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2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佈通知,根據近期中西醫臨床治療及療效觀察情況,將《清肺排毒湯》推薦各地使用。

  而這個清肺排毒湯,正是源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我不懂醫學,但我可以帶你瞭解張仲景及中醫發展的故事。聽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泱泱中華幾千年,張仲景能被譽為“醫聖”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是東漢末年,就是大家熟悉的劉備曹操互撕的年代。

  東漢末年爆發了多次瘟疫。而在此之前,漢王朝對瘟疫幾乎是束手無策,甚至完全被牽著鼻子走。

  舉個例子,西漢時期,匈奴已經懂得用瘟疫病毒作為戰爭手段了,而漢王朝渾然不知。

  漢朝有個太監叫中行說,作為“和親奴僕”陪嫁去匈奴。遠離故土的中行說覺得很委屈,就索性幫匈奴出主意對付漢王朝。

  有一次他出的主意就是把病死的牛羊扔河裡,讓漢王朝軍隊喝有毒的河水。結果,漢王朝軍隊喝了,就連將領也喝了。

  那個將領後來回到長安沒多久就病死了,年僅23歲,他叫霍去病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電視劇《霍去病》劇照,張若昀飾霍去病。


  在漢代,主要依靠的醫學典籍是三本,《內經》、《本經》和《難經》。

  《內經》全名《黃帝內經》,相傳是擊敗蚩尤的軒轅黃帝寫的,關於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針灸、辨證、攝生等九方面介紹了很多。

  特別是針灸,直到現在仍然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本經》全名《神農本草經》,史學界覺得成書於西漢,但冠名為神農氏寫的。

  為啥?因為神農氏名氣大啊!

  神農氏就是炎帝,相傳神農氏嘗百草,幫老百姓辨別哪些能吃,哪些有毒不能吃。那時候人能吃的菜譜,神農氏基本都給你列出來了。

  人們為了紀念他,後世都自稱“炎黃子孫”,炎帝黃帝的後代。

  當然,還是有部分不肖的炎黃子孫不聽老祖宗的菜譜,還要去吃菜譜外的野味,後果很嚴重。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難經》又名《八十一難經》,有說是黃帝寫的,也有說是戰國時期神醫扁鵲寫的。

  扁鵲大家都知道吧。他最著名的典故就是,虢太子死了幾天了,扁鵲說他沒死,只是屍厥症,然後用針灸術使他“起死回生”。

  眾人都覺得扁鵲很神,扁鵲卻說,自家三兄弟都學醫,自己最沒用。

  只不過因為人們送到他那裡的都是重症患者,他救活了,人們覺得他厲害。

  但他二哥更厲害,當病人還在小病時就治好了,不會發展到大病。

  他大哥最厲害,患者還沒發病時,觀察肌膚紋理就能看出端倪,把病灶扼殺於搖籃。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扁鵲還發現磁石有治病效果。可是,現代有些商家就以此為契機,推出各種“磁石產品”。

  扁鵲大概是第一個被後人玩壞的中醫聖手。

  

  到了東漢末年,因為戰亂頻發,人口銳減。

  比如,李傕郭汜聽從賈詡的毒計,禍亂關中,百姓死難數百萬計。

  還有,曹操為父報仇,屠殺徐州百姓,數十萬徐州百姓化為白骨。

  那時候年幼的諸葛亮也在徐州琅琊郡,為了躲避曹操的屠刀,隨叔父遷居荊州。逃亡途中,聽說有個叫劉備的將軍來拯救徐州百姓了。

  大約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對劉備有好感,此為題外話。

  戰亂死難百姓極多,導致瘟疫橫行,最嚴重時“十室九空”。

  那年,張仲景

家族居住在南陽。根據史書記載,東漢末年,南陽是人口最多的一個郡,因為靠近洛陽,很多逃難的人都彙集於南陽郡,也因此,瘟疫更加嚴重。

  張仲景家族原本有200多人,但因為瘟疫死去很多。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張仲景就是在那種背景下苦心鑽研醫術,而他的研究方法又很不一樣。

  班固在《漢書》裡,把醫家列入“方技”之中,包括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個派系。

  “神仙派”,嗯,說法很多,簡單說吧,長生不老之術!

  現代人覺得很荒誕,但古人很迷這個,就連秦始皇都痴迷,所以讓徐福帶著童男童女東渡海外尋找長生術。

  甚至於,後世很多帝王依然沉迷於這個派系,很多歷史上的明君最後都死於煉丹吞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

  “醫經”是以中醫理論研究為主,“經方”則是用經驗方法治療疾病的臨床醫學派系。而張仲景,就是在繼承前人醫經知識的基礎上,把經方發揚光大,寫成了《傷寒雜病論》

  在中醫理論裡,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那時候的醫家都是師傅帶徒弟,不外傳。所以入門需要好師傅。

  張仲景求師的故事版本很多,其中就有一個很皮的版本。

  相傳當時有個名醫叫沈槐,他年紀大了,找不到合適的人繼承衣缽,因此抑鬱成疾,言稱:誰能治好我的抑鬱,我就傳他畢生所學!

  然後,一眾醫生給他開方子,他看完都沉默不語。

  張仲景也開了方子,沈槐看後,目瞪口呆:這方子,用麵粉製成丸子吃下去?麵粉?你確定?

  估計沈槐當時也會和許仙一樣開始唱: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據說,沈槐看完,連續笑了三天三夜,到處吐槽張仲景這個晚生後輩。

  可是奇蹟發生了,沈槐的抑鬱症好了!

  張仲景這才出現:你以為我這方子是吃的?我就是想博你一笑,衝破鬱結!

  (題外話,《新白娘子傳奇》劇情裡,許仙給張公子一家治病時說,怒屬肝木,思屬脾土,木能克土,如果怒後其氣可以升發,衝開脾氣的鬱結,那麼病人就可以得到暫時的疏解。)

  沈槐樂了,把畢生所學都傳給了張仲景。

  很皮吧!不止這些,張仲景當時為了救廣大災民,在南陽一帶設置食棚,用麵粉把肉和菜包起來,裹成耳朵形狀,給路人下鍋吃了,暖身暖胃。

  這東西叫“祛寒嬌耳湯”,據說就是餃子的鼻祖。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很多人不懂,為什麼《後漢書》《三國志》都沒有張仲景的明確史傳?

  《三國志》裡,明確寫到東漢末年的醫家裡,有一位名人,華佗。後世稱呼華佗為“外科鼻祖”。

  當然,歷史上,他沒有給關羽刮骨療毒,也沒有給曹操看頭風要劈腦袋。他還是喜歡為民間百姓看病。

  但某一年,曹操病了,找華佗。華佗鄙視曹操經常屠戮百姓,不去。曹操一怒之下,殺了華佗。

  後來,曹操的小兒子曹衝病重而死,曹操悔恨不已:如果沒殺華佗,曹衝可能就不會死了。

  華佗死後,他的著作失傳,只留下了幾片殘頁,其中記載了“五禽戲”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大家都知道,東漢有個叫蔡倫的太監改良了造紙術。

  但是東漢末年造紙術並不發達,著作還是以竹簡傳播為主,而在戰亂年代,竹簡遺失很正常。很多著作毀於戰火。就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也是後人發現的。

  三國之後是晉朝,晉朝太醫王叔和在整理醫書時,發現了這本書,馬上全力以赴收集殘篇,加以整理,取名《傷寒論》,並最早為人們提供了張仲景的資料。

  哦對了,王叔和太醫,自己也有著作《脈經》,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

  說起脈象,把脈這個技術活,西醫是無法理解的。

  甚至於前些年還有西醫挑戰中醫的把脈驗妊娠。有中醫為很多志願者號脈,有孕沒孕,全部號中。

  老中醫說:“這個是基本功”。

  總之,王叔和太醫在中醫發展歷史中地位舉足輕重,後世許多中醫大家都說,

若無王太醫,《傷寒雜病論》很難傳於後世。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說個題外話,日本的漢方醫學就是起源於中國的中醫。很多日本漢方醫學家都把《傷寒雜病論》奉為第一瑰寶。

  而日本從2010年開始,就要求所有醫科大學必須設立漢方醫學的課時。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張仲景在世時沒有人給他寫書立傳,但他的著作卻影響了中醫歷史。

  晉朝之後是混亂的南北朝,然後隋朝統一。隋朝記載《傷寒雜病論》幾乎毀於戰火,但到了唐代手抄本又公開於世,幾乎所有學醫者都要習讀,孫思邈

尤為推崇。

  孫思邈,大家都知道,唐代著名醫學家,被譽為“藥王”,傳說活了100多歲。

  他的著作是《千金要方》,這個名字是含義是,如果一個藥方能救人一命,那就比千兩黃金更有價值。

  我們熟悉的藿香正氣水,就是源自孫思邈的《千金要方》。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到了宋代,醫學界對張仲景的推崇達到高潮。宋朝重新整理編纂,出版《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者合起來就是《傷寒雜病論》。

  就連衙門的仵作也要習讀,比如宋慈

  宋慈是宋代著名的法醫學家,被譽為法醫鼻祖,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大宋提刑官”。他的著作是《洗冤集錄》。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電視劇《大宋提刑官》劇照

 

  明代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各種學科融會貫通,醫學也有了迅猛進步。明王朝對張仲景極為尊敬,開始尊他為“醫之亞聖”。

  李時珍以張仲景的著作為基礎,寫出了《本草綱目》。

  比如,民間常用的雞內金,就在《本草綱目》裡有記載。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到了清代,雖然醫家還是奉讀經典,但整個清王朝很多科技都沒有太多進步,包括醫學。

  到了清朝末年,西醫開始進入中華大地,很多人開始懷疑了。

  電視劇《神醫喜來樂》裡,西洋醫生史密斯就對喜來樂說:“你們中醫就知道給人吃草根樹皮和小蟲子熬成的湯。”

  喜來樂反對:“除了中藥,中醫還有望聞問切,針灸等等。可不是吃草根樹皮那麼簡單。”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神醫喜來樂》劇照


  當時西醫的進入,對中醫的傳承造成了極大影響。

  到了1920年代,孔夫子學說被打擊,中醫理論也被打擊,甚至提出“廢除”一說。軍閥混戰的民國,是中醫發展最艱難的時期之一。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醫獲得了新的發展。

  後來,屠呦呦受中醫典籍《肘後備急方》啟發,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

  她感慨道:“青蒿素是人類征服瘧疾進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國傳統醫藥獻給人類的一份禮物。”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寫在文末

  有個醫學生朋友調侃著形容:“西醫看不好的找中醫,中醫看不好的找上帝。”當然,這只是調侃。

  我問他,為什麼不鑽研中醫學。他大聲回答:太!難!了!

  “如果不懂中國文化裡的陰陽五行學說,就無法讀懂中醫理論。”

  醫學生尚且讀不懂的東西,我們這些外行自然無法去斷言評價了。就像博大精深的《易經》。

  幾千年的中醫發展,留下的,除了醫書藥方,還有醫德。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言裡最後寫道:“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看得出,他很謙虛,堅持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他當初學醫,目的也很純粹,“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

  瞭解張仲景的故事,你會發現,他竟然還是當官的!

  在士族體系的東漢末年,張仲景這樣士族大家出來的人做官不稀奇,稀奇的是,他一邊做官,一邊給老百姓看病。

  但是漢代官員不能隨便去百姓家裡,於是他在做官期間,每逢初一十五,便坐在大堂上,請百姓們進來看病。

  也因此有了中醫“坐堂”的說法。

  我們不懂醫學的人,無從評價《傷寒雜病論》的方子,但從張仲景身上,我們能讀到泱泱華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醫德。

  每當災難來臨,總會有人負重前行,替我們老百姓抵擋風刀霜劍。

  崇尚醫德的醫護人員們,永遠是每個時代最值得尊敬的人們。

  

醫聖張仲景到底有多神?幾千年後,他又上了熱搜

  (特別聲明:文中提及部分藥方療法請勿擅自使用,若有不適,請遵醫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