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趙剛150米外無倍鏡爆頭日軍,現實可以做到嗎?

黎瓏


在李幼斌版的《亮劍》中,趙剛是在500米外射殺的鬼子!

李幼斌版《亮劍》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抗戰題材作品,該劇充分展現了我軍在抗戰時期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和艱苦的戰鬥環境。本片的可貴之處在於盡最大限度的如實呈現那段崢嶸歲月,沒有刻意地將日軍描繪成低能兒,在當年能拍出如此貼近歷史的抗戰電視劇實屬難得。

在老版《亮劍》中有一個鏡頭,描繪的是趙剛在500米外站立持槍狙殺了一個日本機槍手,對於這個鏡頭,網上的爭議很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抗戰時期的某些批次的日製三八式步槍,其有效射程上已經可以達到600米,而三八式步槍的表尺射程更是高達了2400米,在理論上三八式步槍對千米以內目標都具有殺傷力。不過通常情況下,三八式步槍的有效射程為500米以內,風速條件較好的情況下,500米也是有戲的。而且三八式步槍的精度也很不錯,在那個年代也可以拿來當狙擊槍使用,所以趙政委在500米外狙殺鬼子是有可能的。

但是要狙擊500米外的目標,通常都要為槍支加裝光學瞄準鏡,因為這個距離已經很遠了,在人眼中500米外的人形物體就是一個模糊的小點,想擊中他非常困難,更何況是爆頭了。並且在這麼遠的距離上也要考慮到風速的影響,這個單靠經驗是很難做到的,而趙剛在狙擊敵人時是沒有任何光學瞄準設備的,單靠肉眼瞄準真的有點逆天。

(現代狙擊步槍上配備的瞄準鏡)

再者,趙剛射擊的姿勢也有待商榷。

在遠距離的射擊時,狙擊步槍必須保持槍支的絕對穩定性,一般情況下狙擊手會用支架固定槍口,而狙擊手本人也會盡量選擇趴在地上,讓地面承托住自己的身體,最大限度減小身體對槍支帶來的晃動。甚至在射擊的一霎那,狙擊手的呼吸節奏都要調整好,這些措施都是要保證槍口的穩定。

(狙擊手一般都是趴在地上,至少也要將槍支固定,如今執行遠距離狙擊任務的狙擊手還要配備一名觀察員,觀察員的責任是警戒和測定目標的距離、溫度、風向等參數,並將這些參數傳達狙擊手,讓狙擊手對彈道進行校對和修正)

(在《亮劍》劇中,趙剛直接站立端槍射擊,即便是練了20多年的麒麟臂,也扛不住槍支的後坐力,開槍之後身體必然會有抖動,嚴重影響射擊精度)

從客觀角度上來講,趙剛在劇中的姿勢是不太可能擊中500米外的目標的,當然適當的藝術渲染是可以接受的,這個無傷大雅,也沒有必要過度爭論,藝術是源於生活的,但也是高於生活的,不過在現實當中是無法重現劇中的鏡頭的。


千佛山車神


我出身軍人世家,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能,肯定能,而且很多人都能。

我先拿我自己說說。現在的人感覺這個150米無瞄準鏡爆頭困難,主要是因為視力問題。現在的孩子很可憐,都是應試教育,小小年紀就戴上了眼鏡。

而我們那個時候是素質教育,大家在大自然茁壯成長,視力根本沒有問題。我上學的時候找我的女朋友,站在橋上,放眼一望,就看到並分辨出至少1.5公里外的女朋友。因此,我相信《亮劍》那時候的人,視力肯定更達標。

至於說射擊。對於我們這些大院長大的孩子,從小就摸過槍,對射擊並不陌生。我在軍訓的時候,還鬧過笑話。教官來自部隊,當然和我們這些部隊大院的孩子自來熟,平常當然和我們打成一片。

在實彈射擊的時候,我第一個開槍,槍聲一響,對面就晃起十環的旗子。我還沒有來得及得意,就聽到教官大聲的喝彩,“好槍法,十環啊,可惜打到別人的靶上去了。”第一次射擊本來想出個彩,結果一個烏龍,給鬧個大紅臉。

《亮劍》裡趙剛用的是三八步槍,這種步槍的特點是精度高,子彈穩定性好。根據我的經驗,如果讓我用這種步槍射擊,我肯定能夠集中150米外的目標,但是爆頭我是不敢保證的。

不過,我不能保證爆頭,並不能說別人不能爆頭。就我所知,我的一個親戚就肯定能夠做到。他本來是我的小說裡面的素材,但是,他強烈反對把他寫出來,不願意拋頭露面,我只好在這裡把他匿名了。

他是我國三大主力集團軍之一的射擊比武第一名。現在他過去的弟子也早就是師爺級別了。當年他用的槍五六式半自動步槍,這種槍是根本沒有瞄準鏡的。他可以用這槍在晚上二百米外打碎點亮的燈泡,至於150米外爆頭機槍手對於他根本就不在話下。

我們一起探討過,只有打電線杆上電線是打不斷的。因為電線杆上的電線有彈性,子彈帶不住勁。一般電線斷了,大多數原因應該是電線杆倒了或者打瓷瓶帶斷的。

他不允許我說他在部隊上的事情。我就在這裡來一段他轉業後的一個小故事,給大家逗個樂。他在轉業後,到了地方上一個工廠上班。由於剛去,還是部隊轉業的,便讓他暫時到武裝部幫忙。

正好一年一度組織民兵訓練,他就帶隊去了。教官是部隊的一個班長,由於來自王牌軍,有點架子。可他在我親戚眼裡就是個新兵蛋子,不值一提,也沒有理睬他。

結果有一天這個班長對我的親戚有點忍不住了,就跟他說,你為什麼不參加訓練?我親戚說,在部隊上早練膩了。這班長指著別的人說,他們也是部隊下來的,他們能夠參加訓練,你怎麼不參加?我親戚說,我跟他們不一樣,他們才當了幾年兵?

班長看看我親戚那副不屑一顧的樣子,臉上有點掛不住。說,那好,看起來你也是個老兵了。咱們比比槍法,你要是比我強,你就不用參加訓練。我親戚不願意。後來一群人起鬨,那個班長說,那好,我再加一條煙。我親戚無可奈何的答應了。

那個班長確實有兩下子,他應該是對自己的槍法有信心才提出來比槍法。他精心立了個靶子,我親戚讓他先打,他十槍打了十個十環。然後讓我親戚上。

我親戚上去一腳就把靶子踢倒了。說了一聲,礙事。然後讓拿十個酒瓶子來。緊接著一個速射,十個酒瓶子應聲而碎。那個班長輸得心服口服,從此見了我親戚一口一個前輩,討教射擊要領。至於說酒瓶子比靶子不好打,這我不必解釋了吧。

我這親戚後來跟我說,學了這門手藝,沒有上成戰場,白瞎了。但是,有了部隊勇當第一的經歷,他很快轉行成了業務骨幹。後來他在網上看到個狙擊手處置非常事件的新聞,跟我說,如果那個狙擊手是我的話,在他打一槍的時間,我能打三槍,還絕對命中。

從我親戚身上,我可以感受到,這個世界上,沒有最強,只有更強。尤其是在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裡,藏龍臥虎,能夠用五六式半自動打出帶瞄準鏡的精度,只有我們的解放軍能夠做到了。

因此,趙剛的150米外爆頭日本機槍手,我是絕對相信能夠做到的。不過戰場上要求的是殺傷敵人,爆頭是沒有必要追求的,這個情節是電視劇的藝術加工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150米也算遠距啊?我沒當過兵,年輕時做過公社幹部。一天下鄉路上,正碰上公社武裝部長帶領民兵在搞山地實彈射擊。我連忙走過去,也去過過槍癮,五六式半自動,200米距離,還是從山上向山下射擊,半身靶,只計打中,不計環數。以前也摸過幾次槍,打過幾發子彈,部長耐心地跟我交待了射擊要領,三點一線,屏著氣息,擊發時要輕,不要以為自己勁大使勁扣。這樣,我連發三槍,槍槍擊中!部長聽完報靶成績,大聲斥責旁邊站立的民兵小夥:你們這些人不知怎麼搞的!人家從未接受過訓練,還戴著眼鏡,近視眼,也能槍槍上靶,你們不臉紅啊!那些民兵大氣不敢出,我卻得意極了!

後來,只要碰上民兵搞訓練,我都要去玩幾把,打步槍一點問題都沒有,只是打手槍不行,怎麼也上不了靶,十米二十米就是打不著!有次硬是看到打在靶前的地上,竄火星!

後來進了銀行,也要練手槍,打了幾次,一個高手告訴我,打手槍的要領關鍵在擊發那一瞬,千萬不要出氣,別用力,也不要瞄太久。這樣,我雖然打不著靶心,但總算能打中靶了。

說《亮劍》趙剛打鬼子軍官,可不是150米,而是說500米,標尺都豎起來了,即是明證!一二百米是不用調標尺的,題主肯定是沒摸過槍,更不知槍為何物!一二百米,在步槍面前,任何目標都是槍下鬼!到了四五百米,能不能打中,一看射手本事,二看目標自己的命運如何了。


雲卷飛山


Hi,各位朋友大家中午好,又到新的一年心情複雜的日子,今天是臘月初8,心情很浮躁,我是影視領域創作者,我喜歡影視,以下是我的分享:\r

150米也算遠距啊?我沒當過兵,年輕時做過公社幹部。一天下鄉路上,正碰上公社武裝部長帶領民兵在搞山地實彈射擊。我急速走過去,也去過過槍癮,五六式半自動,200米間隔,仍是從山上向山下射擊,半身靶,只計打中,不計環數。曾\r

經也摸過幾回槍,打過幾發子彈,部長耐心腸跟我交待了射擊方法,三點一線,屏著氣味,擊發時要輕,不要認為自己勁大用力扣。這樣,我連發三槍,槍槍擊中!\r

謝謝各位能把我分享的觀點看完,影視劇中無論電影還是電視劇,我們的演員都是根據導演和編劇安排來表演的,所以並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我們用平常心看待即可!謝謝大家!\r


不玩槍的小馬哥


不要說戰爭年代的戰士,趙剛還是在大學經過了專門射擊訓練的。即使70年代的民兵,150米射人頭靶,也有相當的人能做到。說點我們那時候的事;

在七七年之前,我們公司一年的民兵訓練固定有三次;兩次是七天的為一期,一次是兩週為一期。武裝民兵(兩人一槍,槍上貼著人的名字)每次都必須去,基幹民兵抽選去,訓練用的是五六式半自動步槍。第一次訓練,打的是一百米、臥姿有依託精度射擊。五發子彈,打出30環合格、35環良好、四十環優秀。一次訓練三十人,都是第一次。打出優秀的就有11人,有一個女孩打了48環,幾乎滿貫,只有個別人不合格。我是比較丟臉,我們是借的武裝部一個校槍的小靶場,一次只能三個人打,我是抽到第一批打。沒聽過槍聲,沒料到會這麼響。有點慌亂,打飛了一發子彈,四發子彈只打了個良好,是男孩子中比較差的一類了。

第二次還是一百米,但變成了無依託。還是精度射擊,這次還算不錯;44環。

第三次就是二百米半身靶;不算環數。中兩發合格,中三發良好,中四發優秀。

第四次是二百米半身隱現靶;靶子顯出十秒就隱藏,隱五秒後再顯十秒,如此五次。打不完的子彈上交。成績一樣,但五發全中獎勵毛巾一條。呵呵!

第五次是全區比賽了;有五六百人比,一批就是30人一起打。二百米隱現,擊發時間從十秒變成了五秒,以環數比名次。但五發全中,打出35環以上授予優秀射手稱號。

第六次就是隻有兩發子彈,一發子彈打四百米半身靶,一發子彈打二百五十米人頭靶。訓練時間只有三天,兩發全中授予“神槍手”稱號。獎勵臉盆、軍用水壺,神槍手證書。可惜,我只打中了二百五十米的人頭靶。四百米半身靶實在太小了,瞄在準星上基本上什麼也看不見,打飛了。幾百人中,只有不到二十人是兩發全中的。

所以,打槍只要眼睛沒問題,控制好呼吸和擊發時機,距離150米擊中人頭並不是太難的。看《亮劍》裡的趙剛,把標尺都快豎起來了,我開始還以為要打一公里以外呢。這個鏡頭有點太誇張了!


傲視蒼穹39


如果是150米的距離,根本不用具備狙擊手潛質的趙剛出手,獨立團的“兵王”王喜奎基本就可以把鬼子爆頭了。無論是三八式還是中正式步槍,在150之內的準頭都是相當不錯的,八路軍的特等射手利用表尺射擊未必槍槍爆頭,但百發百中應該沒什麼問題。趙剛150米左右的精準射擊,記得應該是在李家坡戰鬥中,用蹲姿連續爆頭日軍機槍手,有效的壓制了敵人的火力,李雲龍樂得嘴都歪了:“打的好!誰打的?”



而之前廣泛討論的是在辛莊戰鬥中,趙剛在500米距離上點殺日軍迫擊炮手的真實性,趙剛在《亮劍》中攏共三次秀槍法,第一次是李家坡戰鬥初露鋒芒,第二次是辛莊戰鬥跟李雲龍打賭戒酒,第三次是在淮海戰役期間甩手擊斃第12兵團督戰官史一全,第一和第三次的射擊距離都比較近,讓亮迷們感到玄虛的其實是第二次的戰例,李雲龍當時也說:“夠嗆,距離有點遠”。

前不久研究常乃超暫7師何以配備軍樂隊的問題,一個步兵師師部甚至是軍部在那個年代都絕少出現軍樂隊的編制,至多出現在兵團級單位中。果然,小虎同學回憶起1947年華北野戰軍發起的“清風店”戰役,是役我軍在運動中全殲敵第三軍軍部及一個師,戰鬥繳獲中就有一個完整的軍樂隊,於是更加堅信,《亮劍》是我軍優秀人物何優秀戰例的合體,幾乎每一個橋段,都能在戰史中找到相關,研究《亮劍》的樂趣就在於此。



包括李雲龍和丁偉的人物特點,包括平安戰役六連殊死阻擊的部隊原型新四軍“劉老莊連”,自然也包括辛莊戰鬥勝利突圍的“宋莊戰鬥”,1942年6月9日,八路軍冀中軍區第22團在宋莊與上千名鬼子偽軍激戰經日,給敵人以嚴重殺傷後,利用夜色分兩路突圍,踏著鬼子的屍體揚長而去。

在這次戰鬥中,22團培養的特等射手發揮了巨大作用,一名班長隱蔽在被炸塌的工事下面,七槍連斃七敵,有效遏制了敵人的進攻勢頭;一名副連長在500米距離上,一槍擊斃日軍機槍手,極大的鼓舞了部隊士氣。這位八路軍副連長可以在這麼遠的距離上幹掉機槍手,趙剛為什麼不能曝頭架炮的鬼子?



事實上,八路軍由於彈藥匱乏,非常重視精準射擊訓練和特等射手培養,129師劉師長為此特別下達了指示,師屬各部紛紛培訓出一些神槍手,這些戰士的的步槍都是反覆挑選的好槍,配備比普誦戰士更多的子彈,戰鬥中主要負責射殺日軍的軍官和機槍手。八路軍50多歲的大齡老兵裴天來,號稱“冀東八路軍裡單兵打死鬼子最多的人”,攻打日軍碉堡和炮樓時,幾乎槍槍打進射擊孔報銷鬼子機槍手,那麼小的碉堡射孔,瞄準起來跟爆頭有什麼區別?

這是人的因素,同時也可以參考武器的因素,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有效射程是460米(表尺射程2400米),但是在條件(比如視野、風速等)良好的情況下,有效射程可以達到600米,因此500米之內還是有準頭的;也別小看國軍的中正式步槍,它的表尺射程雖然比三八式略少在2000米左右,但該槍採用的7.92毫米口徑尖頭子彈質量輕初速高,加之彈頭呈流線型,空氣阻力較小,彈道特性較好,不易受橫風影響,因此有效射程幾可達到1000米,綜合性能要優於三八式。



《亮劍》裡趙剛畢業於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期間經過了嚴格的軍事訓練,並且具備一定射擊天賦,無論使用三八式還是中正式,表尺一立,在150米距離上狙殺鬼子絕非難事,尤其是鬼子戴的“綠鐵帽子”更是瞄準的絕好目標;不過500米的距離在沒有瞄準鏡的情況下,客觀來說並非不可能,但著實需要點運氣,筆者個人的結論是:可以做到,但肯定做不到百發百中。

1937年夏天開始的淞滬會戰,是中正式步槍首次大規模亮相戰場,它讓日本人很快領教了7.92毫米子彈的殺傷威力,所以吃虧了的鬼子才抓緊研製出九九式步槍,並且改用7.7毫米口徑的尖頭彈,學的還挺快。


度度狼gg


在《亮劍》中有一處細節,被許多人視為是這部抗日劇最大的破綻,這一處細節就是趙剛用三八大蓋擊殺500米外的日軍。

很多人說三八大蓋有效射程不過是460米,怎麼可能做到呢?而且趙剛連個倍鏡都沒有,500米外看見那人,也不過是黃豆大小。

那麼到底能不能做到呢?小司馬今天就來抬抬槓,我認為還是可以做到。

首先來看三八大蓋這支步槍的性能:

三八式步槍參考數據:類別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供彈口徑6.5毫米、全槍長1275毫米、槍管長度797毫米、加裝刺刀總長接近1700毫米、全槍重4.1千克、彈匣容彈量5發、射程460米、彈藥6.5×50mm 、有坂步槍彈初速765米/秒。

三八大蓋乃是日俄戰爭結束之後,日軍新一代研究的步槍,整體來說彌補了日本之前步槍的許多缺點,其中最大的改良就是其精度和可靠性,以及增強了拼刺刀的能力。

所以三八大蓋這支步槍,對於身材矮小的日本士兵來說,幾乎是量身打造的一支步槍,其射程最大其實可以達到2400多米,當然這也是表尺距離。

也就是說在1000米內,還是有可能擊中敵人,只是這時候不能造成更加有效的打擊效果。

而且實戰中也有三八式步槍在800米距離多次射殺集群目標敵軍的記錄,這些都是有美軍記載的。

尤其是日軍的九七式狙擊步槍,其實就是加厚了三八大蓋的槍管,使得其有效射程距離更遠,同時九七式狙擊步槍也加裝了四倍鏡。

在塞班島戰役的時候,就有過兩名日軍狙擊手手持九七式步槍,阻擊了美軍一個營的奇蹟,這些都體現了三八大蓋的精度和可靠性。

且三八式步槍,由於採用的是6.5毫米的半底緣尖彈,所以在400米內有著平直的彈道。可以在中等距離上,一直保持著非常穩定的飛行狀態。

這些都使得三八大蓋具備在中等距離精確擊中目標的條件,而且日本關東軍平常的訓練科目,就是用三八大蓋打直板,三百米距離外一個撲克牌大小的直板,關東軍很多士兵可以做到命中率高達80%以上。

所以趙剛500米內打死個小鬼子,也不是什麼難事!至少這種可能性還是存在,別忘了趙剛還是神槍手!


小司馬遷論史


在《亮劍》中,趙政委有兩次用步槍擊殺日軍的經歷,第一次是李家坡之戰中他在150米的距離三槍撂倒了三個日本兵,第二次是辛莊之戰中他在500米的距離無倍鏡爆頭日軍。題主可能是將趙剛的這兩次經歷搞混淆了。

抗戰時期,八路軍用的步槍多種多樣,漢陽造、中正式、三八大蓋最常見,其中漢陽造的有效射程較短,僅300米,精準度也比較差,對於一名久經訓練的士兵來說,使用它在200米之內精準射殺單個目標綽綽有餘,何況趙剛用的步槍還是射擊精準度最高的三八大蓋。辛莊之戰趙剛用的也是三八大蓋,但是500米外無倍鏡爆頭日軍卻存在著很大的運氣成分。

三八式步槍是日軍的制式武器,因為它有一個防塵蓋,所以在中國就有了“大蓋”之稱,它的有效射程在460米到600米之間,而且它追求2400米的最大射程,彈道也就略微低深,它採用的是6.5毫米的小口徑尖頭彈,這樣才是保證射出去的子彈平穩運行,這樣一來三八大蓋的精準度極高,經過長時間訓練的日本兵往往能擊殺300米內的單個目標和700米內的集群目標。

其實在抗戰時期是出現過800米內射殺敵人事蹟的,但這裡面也存在著很大的運氣成分。飯冢國五郎是日軍的一名大佐,曾在中國戰場上擔任聯隊長一職,在武漢會戰前夕,日本的戰地記者去廬山前線採訪他,記者們為了把他捧一捧,於是來到附近的一個高地給他拍照,因為飯冢國五郎那個耀眼的鋼盔,這個場景剛好被160師的哨兵發現,這個哨兵班長趕緊找來幾個老兵,但是這個距離足有八百米,老兵槍法再好也是打不中的,不過他們還是想試一試,畢竟山頭的日軍太狂妄了,後來他們找來了一把三八大蓋,於是用它瞄準日軍,扣動扳機,子彈剛好打中了飯冢國五郎的心臟。

趙剛在抗大學習的時候有一個射擊高手經常對他進行單獨的射擊訓練,趙剛也因此練就了這身“本領”。而趙剛500米之外精準命中日軍頭部也是靠運氣,畢竟三八大蓋射擊距離達400米以上時彈道也會開始下墜,再加上風向、溼度等影響因素,爆頭談何容易?不過趙剛也是和李雲龍賭一把,如果命中日軍的話李雲龍一個月不準喝酒,沒命中也很正常,但是趙剛運氣就是那麼好,一槍剛好命中日軍頭部,這隻能說是上天一個月內不讓老李喝酒了。


兵說


題主,你瞭解下抗美援朝時期的張桃芳,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張桃芳號稱中國狙神,之所以稱他為“狙神”,是因為他在戰場上創造的兩個奇蹟:一個奇蹟是,一個不曾接受過任何正規戰術訓練的新兵蛋子,成長為志願軍中冷槍射殺最高紀錄的狙擊英雄,成為名副其實的狙擊之王。另一個奇蹟就是,憑藉一枝不帶任何光學瞄準設備的老式蘇制步騎槍斃敵214名,而自己卻毫髮無損,全身而退。



海豚海棠






答:不可否認,《亮劍》也有神情節,比如一個獨立團可以達到上萬人,並且打下了一個縣城;再比如全殲山崎大隊五百多人;又比如一個八路軍以一敵四和鬼子拼刺刀等等。


趙剛在辛莊突圍時用瞄準鏡三八步槍爆頭日軍不是150米外,而是500米外。

現實能不能做到呢?

三八式步槍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生產的步槍,特點是槍機蓋上有一防塵蓋,隨槍機前後進退,防止沙塵進入,所以又稱“三八大蓋”,其口徑6.5毫米,初速760米/秒,表尺射程2400米,有效射程是460米,也可以達到600米。

因此,如果趙剛具備狙擊手的精準度,500米是可以做到一槍爆頭的。

這部劇與其他飛簷走壁、手撕鬼子、石頭砸飛機、八百里外擊斃敵人等等相比,《亮劍》無疑是一部比較接近歷史的寫實之作、良心之作。

最難得的是,劇情緊湊,主題熱血,裡面刻畫的人物,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都性格鮮明,栩栩如生。

就拿那個李雲龍對頭的山本一木來說,出演這個角色的演員外形很日系,動作表情表演到位,入木三分,就連日本人看了,還以為是一個日本退伍軍隊前來客串的本色出演。

所以,日本人在觀看《亮劍》時,與觀看其他抗日神劇的感覺有很大的不同。

他們在觀看其他抗日神劇時,就當成笑話來看,嘻嘻哈哈,經常會被裡面的劇情逗得掐腰捂腹,花枝亂顫,笑聲響徹屋宇。

誠然,在剛一開始觀看《亮劍》時,他們也是抱有這種心態的。

他們取笑裡面的演員日語說的太爛了,說得像方言一樣。

還學著演員生拽日語的腔調,扮著鬼臉一遍遍地學,以引發同伴們發笑。

但是,看著看著,他們漸漸沉默了,表情也漸漸轉得肅穆。

不用說,有心事了。

這應該是這近乎逼真的情節、演員們走心的表演起到作用了。

在真正的藝術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會入戲。

當然,看戲的心情,與看戲人的立場、看戲人看問題的角度有巨大的差別。

對於廣大中國觀眾來說,看《亮劍》,就一個字:爽。

對於廣大日本觀眾來說,看《亮劍》,就兩個字:不爽。

有良心的日本觀眾,在不爽之餘,會產生一些民族愧疚感和民族罪惡感。

沒有良心的日本觀眾,在不爽的背後,是憤懣,惱怒,甚至氣急敗壞。

氣急敗壞的日本觀眾,急切需要一個發洩口,用來發洩他們的惱怒。

這個發洩口,相當難找,畢竟,《亮劍》拍的是家國情懷的東西,戰鬥、抗爭、熱血,幾乎無懈可擊。

但,還是被他們找到了,不多,只有一個。

那就是劇中英雄人物李雲龍在打死一名鬼子之後,非常豪氣地說了一句:“再厲害的小日本也是爹媽養的,都是兩個胳膊扛一個腦袋,武士道又怎麼了,老子打的就是武士道。”

這一小撮日本觀眾就抓住這一點,集中火力向《亮劍》劇組開噴,說武士道是我們大日本的國粹,你們這是在汙辱我們,必須向我們道歉。

李雲龍的扮演者李幼斌接受採訪時,非常李雲龍地回懟說:“道歉是不可能的!”

懟得好!

日本人侵略我們國家,不反思給我們道歉,怎麼還想著我們向他們道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