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以外藩承繼大統,看似遵奉祖制,實乃一盤精心排布的棋局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明朝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年方15歲的朱厚熜繼承皇位,是為明世宗嘉靖帝。(注: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慣,均採用虛歲,下同。)


明武宗正德帝名叫朱厚照,明世宗嘉靖帝名叫朱厚熜,不難看出,他們不是父子,而是兄弟。實際上,嘉靖帝只是正德帝諸多堂弟中的一個,既然如此,為什麼偏偏是他以旁支入繼大統呢?


嘉靖帝的繼位看似遵奉祖制,實乃一盤精心排布的棋局。

嘉靖帝以外藩承繼大統,看似遵奉祖制,實乃一盤精心排布的棋局

(明世宗嘉靖皇帝畫像)


“父死子繼”是中國古代皇位傳承的第一準則,但明武宗駕崩時年僅31歲,生前無嗣,死後面臨繼承人選擇問題。援引朱元璋的《皇明祖訓》,“父死子繼”行不通那就“兄終弟及”,但是,明武宗的情況比較特殊,他不但無子,而且連親兄弟也沒有。


這還要從明孝宗說起。明孝宗朱祐樘是歷史上著名的“一夫一妻制”皇帝,他六宮無妃,畢生只有張皇后一個女人。后妃少,孩子自然也就少,張皇后一共給明孝宗生過三個孩子,分別是長子朱厚照,次子朱厚煒,女兒太康公主。由於次子和女兒早夭,所以明武宗朱厚照實際上是明孝宗朱祐樘的獨苗。


明武宗無子駕崩,意味著明孝宗這一支就此絕嗣, 那麼再上溯一代,大明江山必然是要從明憲宗的後代中選取。

嘉靖帝以外藩承繼大統,看似遵奉祖制,實乃一盤精心排布的棋局

(明憲宗與萬貴妃劇照)


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明朝的第八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父親,明武宗朱厚照和明世宗朱厚熜的祖父。後世熟知明憲宗,往往始於他與萬貴妃的姐弟戀。


在歷史傳說中,萬貴妃害死了不少明憲宗子嗣,這倒也不完全是野史杜撰,基本符合史實,但這並不意味明憲宗只有明孝宗朱祐樘一個孩子,相反的,明憲宗子嗣昌盛,有14個兒子外加6個女兒共20個孩子,並且這些孩子全都是庶出,所以在繼承皇位上沒有先後之分。明憲宗的14個兒子中,明孝宗是皇三子,由於兩個哥哥早夭,他才以皇長子身份被立為太子,進而成為明朝的第九位皇帝。


按照皇位繼承原則,再結合明武宗的實際情況,無論是“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皇位肯定不可能反向傳給叔叔們。而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可以絕嗣的,如果無嗣駕崩,通常要過繼侄子延續香火。所以,明武宗駕崩後他的首選繼承人應該是明憲宗的重孫輩,這已經是離他最近的子侄輩了。明確了這個概念,問題就簡單了,因為當時明憲宗只有一個重孫,那就是益端王朱祐檳(明憲宗第六子)的孫子朱載增,時年6歲。

嘉靖帝以外藩承繼大統,看似遵奉祖制,實乃一盤精心排布的棋局

(張太后畫像)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朱載增才是最具合法性的皇位繼承人,但現實與法理往往背道而馳,朱載增註定無法繼承大統。


當時,掌控最高權力的是明武宗的生母張太后(明孝宗唯一的妻子)以及內閣首輔楊廷和,他們二人是絕對不允許朱載增繼位的,原因很簡單:明武宗駕崩時,益端王朱祐檳尚且在世,年方43歲,他的4個兒子更是正值盛年,如果由其孫子朱載增繼位稱帝,大明王朝的最高權力必將掌控在益端王一支,這會嚴重損害張太后和楊廷和的既得利益。


皇位繼承人既然是由張太后與楊廷和拍板決定,他們自然要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而嘉靖帝朱厚熜正是他們精心佈局後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筆者慢慢分析。

嘉靖帝以外藩承繼大統,看似遵奉祖制,實乃一盤精心排布的棋局

(嘉靖帝朱厚熜劇照)


首先,朱厚熜確有繼位合法性。摒棄侄子朱載增不選,明武宗雖然堂弟眾多,但朱厚熜在其中“居為最長”。這裡的“居為最長”不是說朱厚熜在同輩中年紀最大,益端王朱祐檳的嫡長子朱厚燁就比朱厚熜整整大了9歲,已經24歲。朱厚熜的“居為最長”是以法理論。


朱厚熜的父親興獻朱祐杬是明憲宗的皇四子,上文提及,明憲宗的長子和次子都是幼年早夭,第三子就是明孝宗,也絕嗣了,所以明武宗駕崩時,興獻王一支就是明憲宗後代中實際上的長房,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原則,朱厚熜在皇位繼承上確實具有優先性。


但是,這只是明面上的原因,雖然不可辯駁,卻並非張太后和楊廷和選擇朱厚熜的真實出發點。朱厚熜還有一個特殊之處,那就是他少年喪父,其父朱祐杬早薨,朱厚熜12歲就承襲了興獻王爵位,這才是他獨一無二的優勢。


朱厚熜只有15歲,又無父兄輔佐,所以他登基後大權仍掌控在張太后和楊廷和手中,這才是兩位政治玩家心中打的小九九。

嘉靖帝以外藩承繼大統,看似遵奉祖制,實乃一盤精心排布的棋局

(楊廷和畫像)


退一萬步說,即便朱載增與朱厚熜一樣無父無兄無叔無祖全家死絕,張太后也不會讓他繼承皇位的,因為如果把朱載增過繼給明武宗,進而讓他以嗣子身份登基稱帝,那麼張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按照歷朝歷代皇帝年幼由太后掌權的慣例,朱載增繼位就意味著張太后失去了繼續把持朝政的合法性。所以,即便是讓兒子明武宗絕嗣,張太后也決不允許朱載增繼位,她就是要找一個與明武宗平輩的少年來繼承大統,以便於她繼續以太后身份把持朝政。


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絕非僅此一家,而是屢見不鮮,其中尤以清末的例子最為典型。當年,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也是19歲無嗣駕崩,按理說,就應該選一個溥字輩的宗室子侄,先過繼給同治皇帝為嗣,再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但慈禧也是為了保住太后身份,寧肯讓同治皇帝絕嗣,也堅決選了平輩的載湉繼承皇位,是為光緒皇帝。直到光緒皇帝駕崩,慈禧太后自知油盡燈枯,這才過繼溥儀,兼祧兩房(既是同治皇帝的嗣子又是光緒皇帝的嗣子),以嗣子身份成為大清帝國的末代皇帝。


無論是張太后,還是慈禧太后,抑或是諸如楊廷和這樣的權臣,在選擇皇位繼承人時,他們首先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作為明武宗諸多堂弟中的一個,朱厚熜之所以能被選中成為歷史舞臺的主角,既非天命,也非偶然,而是有心人精心選擇的結果。


只可惜,張太后與楊廷和機關算盡太聰明,終究是小看了那個15歲的孩子,嘉靖皇帝絕非他們想象中任人擺佈的棋子,而是千古罕見的政治天才,他只用了短短几年時間便憑一己之力擊敗了張太后和楊廷和,也擊敗了滿朝文武,把王朝實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彼時的他還只是個少年。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