擼起袖子加油幹——方山縣北武當鎮脫貧攻堅見聞

在方山縣北武當鎮,一條寬闊的柏油路,一頭連著北武當山,另一頭連著一個現代化新農村,站在村頭極目遠眺,層層梯田望不到邊,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溫室大棚連成了片……這就是“換了人間”的新民村。

走進村民寬敞明亮的新房,屋裡傢俱家電一應俱全,唯一留下的舊的記憶,就是照片裡連瓦片都沒有的破舊土窯洞;走到村邊,房頂紅色的彩鋼瓦,白色的蔬菜大棚與黃土,還有黑色的柏油路,構成了一幅農村新景。

春節前一天的一大早,下昔二村連家坡的牛巧連和丈夫郭平珍就接到遊客的訂餐電話,兩口子立刻忙了起來。對於他們來說,有一雙手在,只要找準方向,就不怕沒吃的沒穿的沒花的。

過去,牛巧連和丈夫長年都靠外出打工和做小生意維持家裡的生計,但生活一直捉襟見肘。2016年,夫妻雙雙回到家鄉,辦起了全鎮首個農家樂。地道的農家飯價廉味美,幾乎天天都有遊客上門。最為火爆的是“三月三”“五一”、國慶節等節假日,親朋好友都上陣當幫手,依然忙得團團轉。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了150多個客人。

近年來,縣裡派駐的扶貧工作隊和第一書記與下昔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隊攻破“等靠要”思想,調動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因戶施策,因人施策。下昔三村南坡溝口,是村民任俊平的肉牛養殖場。高中畢業的任俊平在外打工10多年,積累了一定資金,回到村裡,購買了50多頭肉牛,還種植了15畝玉米作為飼料,養殖種植風生水起。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精”字上下功夫,在“準”字上謀實招,以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確立脫貧方略,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行動指南。松泉村位於大山深處,因為過去道路難行,土地貧瘠,生活太苦,村民渴望過上好日子。2014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松泉村,村裡的變化一天一個樣。如今,村裡水泥路進了戶,農村電網全部提質改造,危房進行了改造,村裡建起了便民商店、衛生所、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廣場、文化牆,村裡還安裝了路燈、村民院裡安裝了院燈,田裡修了機耕道,農業專家經常送科技下鄉、種地、養殖、打工經濟收入翻番。

脫貧後的北武當鎮日新月異,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發展迅速,到處都是火熱的生產場面。(徐龍)

呂梁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