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百官的脖子上都會掛個白圈,其實並非為了裝飾,而是方便皇帝

近幾年來清宮劇特別火,“康雍乾”3位皇帝不知道被拍了多少個版本,所有“八卦”都被編劇們搬上了大銀幕,所以即使是不瞭解清朝歷史的朋友,也因清宮劇收穫了不少“史料”,也算是一樁好事。

宋朝百官的脖子上都會掛個白圈,其實並非為了裝飾,而是方便皇帝

不過今天小編要來給大家說說“不太熱門”的宋朝,在為數不多的宋劇裡,常常看到7品以上的官員們脖子上掛著一個“白圈”,跟美觀可沾不上邊,那麼它究竟是幹什麼的呢?說“白圈”之前,就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朝服的演變和講究。

《禮記·玉藻》中寫道:“朝玄端,夕深衣”,意思是官員們早上“上班”要穿玄端(多為黑色)朝服,夕陽西下,才能換上輕便的深色衣服。

宋朝百官的脖子上都會掛個白圈,其實並非為了裝飾,而是方便皇帝

根據目前出土的文物可知,早在西周時期,周王就已經會在冊命典禮上頒賜服裝,賞賜“朱市、蔥黃”等物品,“市、 黃”是指玉件等整套配飾,誰要是能佩戴這種顏色的玉佩,那就是相當有地位。這種服飾文化在後面的朝代裡愈演愈烈,人們從上到下所有的服飾、配飾都有講究。

比如唐朝時,官員們要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佩圍裳,玉佩組綬一應俱全,全身行頭都弄妥帖了,才能去“上班”,毫不誇張地說,誰穿錯衣服、戴錯配飾,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宋朝百官的脖子上都會掛個白圈,其實並非為了裝飾,而是方便皇帝

宋朝時期,朝服有了很大變化,首先上身要穿朱衣,下身系朱裳,沒錯,男性官員們上朝穿的都是裙子,外面罩著白花羅中單,繫上腰帶,光是想想那畫面就挺“美”,穿好衣服就要開始弄配飾。

首先戴上“白圈”,即“方心曲領”,然後掛上寶劍、玉佩、錦綬,穿上白綾襪黑色皮履,然後一絲不苟地戴上朝冠(這冠又要分場合佩戴不同款式,在此不表),一切準備完畢就去上朝。

宋朝百官的脖子上都會掛個白圈,其實並非為了裝飾,而是方便皇帝

說實話,穿著一身紅色衣服(朱衣)卻戴著雪白的“方心曲領”,確實不太好看,但它卻被後代沿用了幾百年,裡面的講究可不簡單,咱接著看。

《新唐書·輿服志》中首次出現了“方心曲領”,目的是讓肥大的衣服變得服帖一點,而來到宋朝,“方心曲領”有了新的用處,那就是方便皇帝。

宋朝百官的脖子上都會掛個白圈,其實並非為了裝飾,而是方便皇帝

第1點,防止叛亂。“方心曲領”的設計者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趙匡胤的皇位是怎麼得來的?是他趁著混亂起兵奪來的,他當然擔心自己也重蹈覆轍,被人起兵奪走皇位,所以他設計了“天圓地方”款式的“方心曲領”,上面的圓形領圈代表天,下面連著的方形代表著宋氏皇權,從精神上控制臣子的心,讓他們不要妄圖謀反,恪守本分。

這種蘊含著統治者心思的“方心曲領”一直被沿用到明末,甚至被日本和韓國借鑑,沿用至今,但它到清朝時被廢除了。

宋朝百官的脖子上都會掛個白圈,其實並非為了裝飾,而是方便皇帝

第2點,方便認人。根據《隋書·禮儀志》記載:“七品以上有內單者則服之,從省服及八品以下皆無。”可見並不是每個官員都有資格佩戴“方心曲領”,皇帝即使記不住眼前的官員是誰,也可以通過服飾快速判斷他的地位。

不得不說,古人在“講究”這件事上,做得實在是細緻入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