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應收賬款線上融資助力小微發展

作者|王曉蕾 李紅「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副主任;中徵(天津)動產融資登記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3期

《中国金融》|应收账款线上融资助力小微发展

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從落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職責出發,應用金融科技手段建設中徵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以下簡稱“中徵平臺”),為銀企間信息溝通提供中間橋樑,推廣線上融資模式,傳播先進的動產融資理念,提供了可複製推廣的有效模式。

為推廣應收賬款線上融資提供抓手

對於普遍缺少不動產擔保品的小微企業而言,以企業間日常貿易所產生的應收賬款為擔保進行融資,從各國實踐經驗來看,都是一條可行且適宜的融資渠道。自2007年推動《物權法》擴大融資擔保品範圍、明確應收賬款可用於質押融資以來,人民銀行一直致力於從推動制度創新、宣傳先進理念、搭建基礎設施等多層面,促進應收賬款融資業務的開展,以推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作為其中一項重要舉措,2013年底,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在建設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的基礎上,又建設了中徵平臺,為小微企業開展應收賬款線上融資業務提供系統支持,為應收賬款融資理念的宣傳和普及提供平臺,也為相關政府部門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供了抓手。

自2017年5月以來,人民銀行、工信部等七部委聯合啟動了為期三年的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以中徵平臺為抓手,各地人民銀行分支行、中小企業主管部門及相關政府部門協調聯動,以“幾家抬”的方式形成政策合力,在多地逐漸探索出應收賬款融資新經驗、新成效。一方面,聯合開展應收賬款融資知識普及、理念宣傳和業務培訓。據不完全統計,專項行動實施以來,各地圍繞應收賬款線上融資業務,累計召開培訓會、銀企對接會等活動300餘場,有效提升了企業、信貸機構對應收賬款線上融資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另一方面,推動多地政府將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工作列為政府重點工作,從建立工作機制、出臺政策措施等方面全面推進落實。據不完全統計,專項行動實施以來,九省市先後出臺了獎補政策,重點鼓勵和引導供應鏈核心企業支持小微企業開展應收賬款融資;多地人民銀行分支行運用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的支持、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特別是2017年9月,新修訂的《中小企業促進法》頒佈,第二十條明確“中小企業以應收賬款申請擔保融資時,其應收賬款的付款方,應當及時確認債權債務關係,支持中小企業融資。國家鼓勵中小企業及付款方通過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確認債權債務關係,提高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將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中應付款方及時確認債權債務關係上升為法律規定,將通過中徵平臺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做法納入其中,使應收賬款線上融資模式的推廣應用力度進一步加強。

此外,以中徵平臺為系統支持,全面推廣應用應收賬款線上融資模式,使供應鏈核心企業的按期履約行為得以進一步規範,也推動財政部門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政府採購管理相關信息化政務系統建設、推動政務信息的高效整合、提升政務管理水平,對於提升小微企業信貸的可獲得性、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從而全面優化我國營商環境,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為應收賬款線上融資提供系統支持

中徵平臺的功能核心,就是將供應鏈核心企業、財政部門掌握的對供應商的原始貿易數據,通過平臺直接推送給信貸機構,支持信貸機構全面判斷業務風險、快速作出信貸決策,從而滿足供應商及時、高頻的融資需求。

2013年底,中徵平臺推出初版線上融資服務功能,支持供應商在線尋找意向的資金提供方,核心企業應用數字證書在平臺線上確認應付賬款及付款賬戶,信貸機構生成電子化的應收賬款質押/轉讓通知並在線發送至核心企業,初步實現了融資相關信息的線上傳遞。2016年,中徵平臺通過與供應鏈核心企業、信貸機構進行系統層面的對接,實現線上融資模式從在中徵平臺人工上傳、確認賬款,到系統直連自動交互數據的模式升級。2018年,與平臺系統對接的範圍進一步擴大至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

具體來看,中徵平臺線上融資模式具有如下特點。一是直接傳輸第一手貿易數據,有助於信貸機構驗證貿易背景真實性,有效提升企業融資效率。直接來源於核心企業系統的歷史貿易情況、應付賬款信息,以及來源於政府採購系統的政府採購項目中從採購計劃、中標公告到採購合同等信息,都通過中徵平臺直接傳輸至信貸機構系統,減少人工干預,有助於信貸機構驗證貿易背景真實性,業務審查效率得以大幅提升。此外,確認賬款這一關鍵環節由線下繁瑣的人工核對蓋章轉為線上便捷的數據傳輸,也提升了核心企業、財政部門參與的積極性。

二是關鍵業務信息的實時傳輸及回款賬戶的鎖定,幫助信貸機構更好地防範業務風險。在政府採購融資業務中,信貸機構將向企業提供融資的結果和回款賬戶信息實時通過中徵平臺推送給政府採購系統,後者據此對回款賬戶進行技術鎖定;在圍繞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融資業務中,信貸機構通過中徵平臺生成電子化的應收賬款質押/轉讓通知書自動發送至核心企業,並可根據核心企業通過中徵平臺傳輸的回款賬款信息實現賬戶變更自動預警。上述模式可有效幫助金融機構開展對業務風險的防控,降低線下回款賬戶不確定的風險,增強信貸機構開展業務的信心。

三是發揮中間平臺作用,聚集融資參與各方,使資金有效注入供應鏈條。中徵平臺形成標準化接口規範,滿足不同類型的核心企業、財政部門、信貸機構的系統對接需求,支持其快速對接開展業務。中徵平臺作為“中間平臺”,實現了“一次開發、多方接入”,降低了各方系統對接的開發成本。隨著全國範圍內融資參與各方的大量聚集,信貸機構可通過平臺精準定位有融資需求的優質供應商,拓寬客源;而廣大供應商能夠獲得更多的融資選擇,使信貸機構資金有效注入小微企業。

四是在中徵平臺開展業務的各方權責清晰,自行選擇和判斷達成融資、承擔融資業務風險。中徵平臺作為傳輸原始貿易數據的中間橋樑,不介入融資業務本身。信貸機構自行開展融資業務審查、判斷業務風險、決定是否為企業提供融資,並承擔相應的融資業務風險。

服務小微企業初見成效

第一,中徵平臺業務近五成融資支持了小微企業。

截至2019年底,中徵平臺累計註冊用戶19.7萬家,累計促成融資19.8萬筆,累計融資金額10.6萬億元。其中,小微企業累計註冊用戶9.4萬家;累計獲得融資9.3萬筆,佔比47.0%;累計融資金額4萬億元,佔比37.4%。

第二,核心企業、財政部門及信貸機構開展系統對接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實現基於系統直連的線上融資模式。近四年來,與中徵平臺實現系統對接的機構逐年翻倍增長,對接效率也明顯提升。僅2019年,新增41家核心企業、13個省市級財政部門、22家信貸機構與中徵平臺完成對接。截至2019年底,已有73家核心企業、15個省市級財政部門、31家信貸機構與中徵平臺實現對接。

第三,中徵平臺線上融資模式在支持小微企業提升融資可得性、提升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徵平臺上累計形成50條以系統對接形式開展線上融資的融資鏈條,形成了東貝電器—交通銀行、艾迪西—中國銀行、日照交發—日照銀行、山西省財政廳—光大銀行等全流程融資鏈條的典型案例,體現瞭如下特點。其一,近八成小微供應商首次獲得貸款。上述典型案例中的核心企業共計支持了160餘家小微供應商獲得貸款,其中近120家小微供應商突破信貸門檻,實現小微企業在無需提供其他擔保措施的情況下,首次獲得銀行貸款,有效提升了小微供應商融資的可得性。

其二,供應商基本實現在申請融資的次日獲得貸款。供應商普遍能夠實現在發起融資申請的第二個工作日獲得貸款,最快的可以在發起融資申請的當日獲得貸款,相較線下模式大幅提升融資效率。其三,小微供應商融資成本普遍能夠下降2個百分點。相較於一般小微企業貸款,供應商通過中徵平臺線上融資模式獲得融資的利率普遍能夠降低2~3個百分點,最多降低了4個百分點,供應商的綜合融資成本明顯降低。其四,單筆不足萬元的小額融資成為可能。小微供應商通過中徵平臺獲得的單筆融資金額平均不超過百萬元,最小甚至不足萬元。中徵平臺線上融資模式有效降低了貸款審查成本,使供應商及時獲得小額融資成為可能。其五,逾三成的供應商實現在加入平臺後連續每月獲得融資。其中,融資頻次最高的一家供應商,連續16個月每月獲得所需融資。中徵平臺線上融資模式使小微企業可以結合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和需要,隨時申請獲得融資,切實滿足了小微企業高頻、持續的融資需求。

中徵平臺線上融資模式的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激發

經過政府部門與市場主體近年來的努力,以中徵平臺為載體宣傳動產融資理念文化、推動動產融資業務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面臨著核心企業參與意願不足、信貸機構產品服務缺乏創新等問題,還需要相關政府部門與市場主體共同推動,進一步激發線上融資模式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效能。一是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聯動,建立聯合推廣應用機制,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和激勵措施,更加充分地調動核心企業參與線上融資業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建議相關部門持續宣傳先進的線上融資理念,推動信貸機構轉變傳統觀念,提升線上融資產品和制度的創新能力與創新動力,滿足線上融資業務的需要。三是建議政府部門進一步開放相關信息,實現以系統接口批量查驗的方式查驗增值稅發票真偽,加速推廣電子營業執照的應用,進一步規範和開放政府採購項目信息和財政支付信息,從而助力信貸機構提升線上融資風控水平和審查效率,更好地支持小微企業融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