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量工作被機器人代替,那麼失去工作的大量人類怎麼辦?

棗樹說娛樂


評論員Linda:


如果機器人真的代替了人類工作,人類可以協助機器人更好地完成工作,就拿現在機械化程度這麼高的社會來說,還是有很多人靠手工製作來取得客戶滿意,手工藝的東西還是備受消費者的喜愛的,所以手工藝品也許是未來一種趨勢;


另外一些印刷品還是沒法代替手工藝品,油畫這些工作機器人還是無法代替的,在一些感情的表達上,機器人如果能趕上人類,他也就變成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人類,所以機器人怎麼代替人類一些真正在乎意義上的東西他們是無法代替的;


所以無論機器人怎麼代替人類,人類還是有很多有意義的工作可以做到;有句話說的好,既來之則安之,等真真的這一天到來的時候,人類還是會有自己的應對措施的,不至於被消亡!!!


首席投資官


我就是從事製造業人工智能自動化的,從我所能接觸的行業和技術看,應該不會超過十年,當前製造業中,會有百分之五十的崗位,將被機器人取代。人工智能發展很快,即將到達一個節點,配合上機器人,將會大量取代簡單重複勞動。

舉兩個例子,第一,焊接領域,全世界生產的鋼鐵總量,其中百分之四十,要通過焊接,製造成產品,而機器人取代焊工進行焊接,在過去,最大的難點,就是機器人只能被動的編程,按照編程的唯一軌跡,進行焊接,如果每一個工件的焊縫軌跡,都完全一致,那麼,這種機器人焊接是沒問題的,但多數需要焊接的產品,很難或根本沒法保證每個工件上所有焊縫,都完全一致,這就制約了焊接機器人的普及。但人工智能的成熟,可以通過很多手段,像焊工的雙眼那樣,自動識別焊縫位置,引導機器人尋跡焊縫,現在,這種自動跟蹤焊縫的自動焊設備,越來越多了,最近幾年,圖像處理技術發展極快,用數字攝像頭,模擬人眼,拍攝工件,計算機通過某種算法,自動識別焊縫位置形狀,並引導機器人尋跡,基本接近於大量普及的階段了。

第二,在很多包裝,搬運,檢測領域,這種人工智能視覺檢測方法,也逐漸大量取代了人工。七八月份,天津電視臺就播放了一個節目,河北工業大學與天津英利太陽能電池板合作,開發了一種機器視覺檢測太陽能電池板缺陷的自動化機器,用攝像頭拍攝每一張電池板,然後計算機進行圖像處理,不但能發現表面缺陷和破損,還能識別電池板不同色差等級,進行自動按級別分揀存放,這個技術在一個生產車間應用之後,就取代了五十多名檢驗工人。

從目前咱們國家看,新興的外賣和快遞業務,創造了很多新的就業崗位,將來肯定也會在其他領域產生一些新的工作崗位,但就如我前面講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很可能下一步,外賣也主要以智能機器取代。人類的主要工作,將逐步向設計開發,自動設備的維修和管理,文學藝術,一些需要情感交流的服務行業集中,但這些崗位顯然無法滿族大量人口的工作崗位需求。不是說不能創造更多千奇百怪的工作崗位,而是直接能夠為人類創造財富和價值的,只有工業和農業,這兩個行業,直接決定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也永遠無法離開這兩個行業,哪怕未來大米不是地裡種出來的,而是工廠機器合成的。

當工業農業大量工作崗位逐步被機器取代後,工農業創造的人類社會基礎價值或說財富,按照今天的市場經濟規則,就會集中在極少數資本家或資本集團手裡,這極少數人,掌握了巨量財富,但一個人再奢侈,他的消費能力總是有限的,這種市場經濟模式,就會一邊是,極少數人掌握大量財富,生產出大量商品,而另一邊,是數十億的人需要工農業產品生存,卻因為沒有參與到工農業生產過程中,得不到需要的錢,去購買生存的商品。靠為這極少數掌握工農業生產的人提供服務或文學藝術等服務,換取金錢的數量將會極小,遠遠無法滿族絕大多數人的生存需求,這顯然是不行的。

所以說,在我們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大力發展產業升級換代的同時,必須讓社會的生產與分配規則,也同步適應這種產業科技升級進步的改變,不能單方面發展,這是一個社會管理的嚴肅問題,政治和經濟,是不能分開單獨發展的。


標準觸點


社會是發展的,形勢是必然的,失業率也會上升的,但有些職業還是機器人替代不了的,只不過崗位緊張,要求高罷了。


一輩子焊工


一直以來,常聽到一些人聒噪:今後工作被機器人替代,會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員,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將會成為人類的巨大災難。

時空通訊認為這種擔憂完全是多餘的,是比杞人憂天更可笑的一種臆想,是目光短淺思路狹隘的表現。

自古以來,人類的活動就不斷被機器所取代,社會就是這麼發展過來的。

從刀耕火種到使用工具,進入農耕社會,社會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人口不斷增長,並沒有出現因這些原因導致的人類災難。

後來人類發明了蒸汽機,生產活動進入了機器時代,人類依然沒有什麼災難。

再後來,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完全改變了人類世界,人類充分享受這些技術進步帶來的好處,不但沒有出現大量失業而引起的災難,反而生活得越來越幸福。

實際上,現在人類生產生活已經大量被機器所取代,工作變得越來越輕鬆。

比如農村,過去完全是牛耕田人鋤地,那種“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情景延續了幾千年,所以唐代詩人李紳的名字可能沒多少人記得,但他的這首《憫農二首》卻一直膾炙人口。

但如今,孩子們對這首詩的意境感受就很難體會了,因為他們再也難以看到那種田間勞作的場景了。

農村的生產活動機械化以後,勞動力大大剩餘,但這些勞動力並沒有失業,而是外出務工,轉行做起了很多其他的工作,賺錢更多了,生活得更快樂美好了。

這就是社會進步和發展,人類就是在這樣的進步和發展中不斷前行的。

當然某項新的技術問世促使生產效率提升,有可能在短期內對部分相關勞動力產生衝擊,這非常正常,從古到今都有。

有的行業消失了,新的行業又興起了,經過一個時間的調整,社會就升級了,人們的生存方式也不斷地更新換代。

現在5G技術、量子計算機、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火星探測等新科學、新技術不斷地湧現,這些都將不斷地衝擊人類的觀念和生活,有很多行業和工作方式會發生巨大變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類的生活整體上將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幸福。

在未來,很可能絕大部份具體工作都由人工智能或機器人去做了,它們將替代人類生產出各種生活必需品,人類更多的時間用於享受就行了。

人類的工作將更多偏重於高端管理和研究,主要是怎麼管理機器人和研究產出更好的機器人了。

當然,弄不好機器人太聰明瞭要造反,防範於未然,這也是人類的重要工作之一。這是另外的話題,就不深入討論了。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感謝粉絲朋友們一直以來的理解支持與合作。


時空通訊


如果人類工作大量被機器人取代,那麼對於人類是非常光明的前景,第一人類不再有過大的勞動量了,那時的人類將過的非常悠閒,第二沒有大量的勞工緻傷致死了,第三,人類的平均收入將大規模提高,因為機器人工作效率高使社會物質財富大規模增加,平均下來人均收入也就高了,就像英國人首先使用紡織機短期內好像很多人失去了工作,但後來英國就工業革命了,不久英國強勢崛起,平均富裕度達到世界最高,其他沒有工業革命的國家因為生產力提不上去導致財富外流人民在貧困線上掙扎。第四,機器人及人工智能興起可以使社會更安定,例如天眼系統導致犯罪率大大降低。第五,當機器人代替勞工後,貧富差距也就滿滿縮小,因為機器人的大量引進會使企業競爭力加劇,到時候就可以使工業產品利潤降低,產出量卻大量增加等一系列結果從而又合理分配平均資源,你可以想象隨便幹一點輕鬆的工作卻可以領很高的薪水。第六,由人工智能革命興起可增加社會財富說起,社會財富一多,就會產生大量剩餘財富,那麼到時候福利肯定比現在好得多,可參考國家富裕度高的德國福利政策。第七,其他。 綜上所述,由機器人等人工智能引發人們會大量喪失工作的心態就是杞人憂天,不必擔憂。


太貓玩偶


照樣有貧富之分,等級分的更清楚了,比如說,會使用機器人的和維修機器人的還有製造機器人,能平均得到報酬嗎?一些平民能和機械工程師比嗎?兩極分化是避免不了的但是人們都沒有怨言,但不勞動也能吃好,喝好,穿好,住好,要想平均這樣的社會永遠不會存在的,到了共產主義那一天,她都不會存在的,因為沒有體力勞動,還有腦力勞動,怎麼比?自己去想吧!


50414176534\n


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特徵,它追求的利潤最大化,他們希望用人最少,產出最高。他們越發達,越對社會的兩極分化推波助瀾。傳統手工業是廣大群眾就業的渠道和生活的經濟來源。資本擁有者看到的是壟斷市場的商機,採用機械取代傳統工藝技術,還哪管其他人怎麼就業不就業的,下崗不下崗的。對於中國目前的現狀,不能讓人口眾多的國家失業率太高,必須想方設法的為其尋找就業渠道,開闢就業渠道,限制機械自動化去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和科技進步,這就是政府的職能。不能因為少數資本擁有者的個人慾望的膨脹,而讓大多數勞動者失業。如果不能限制他們的發展和限制這一領域的科技進步。是必造成國家有很大一部分人失去經濟來源和維持家庭的依靠。所以讓廣大農民失去土地,背井離鄉,去集中為少數資本擁有者服務,這本身就存在路線和方向性的錯誤。如果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力,會對農民工返鄉就業創造條件。但是會給城市就業帶來壓力。疏散城市人口的渠道又被堵死,農村固化的土地資源,必須發揮出產業優勢,開闢新就業渠道。


Yao-zhch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很多的崗位用機器人代替工作了,那人是輕鬆了,不用幹活了,那他們的生活如何安排呢?

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而且,被機器人代替的崗位會越來越多,這麼多人沒有活幹,他們靠什麼生活。


叢中笑6603


這是未來工廠的趨勢,不可避免的發生。當真的有那麼一天來臨,大家抱怨也是無濟於事,這個社會本來就是憑本事活著的,未來的全機械化操作會越來越普遍,資本家會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窮,現在好多工廠不都是有機器嗎?雖然是半自動,但經過不斷的改良後,只需要極少數人的看管,就可以減少很多人力,像現在機械化屠宰場已經在國外非常普遍了,甚至成了大型屠宰場標配,如今的電子廠等精密工廠,都配有大量機器,未來的某時刻,高精密儀器很有可能取代大部分工人,畢竟機器只是一次性投資,工資就是廉價的電費,相比較不斷上漲的工資那是九牛一毛,試問哪個資本家不想這樣?資本家不是慈善家,更不是愛心氾濫,資本家也需要生存,你不幹,不省工錢,別人同行也會這麼做下去,不過如果全套購買全自動機械化操作,需要很多的一次性投資,而且功能單一,如果變換操作形態比較麻煩,適合大型單一的工廠購買,比如富士康這樣的企業。當然,學會修理機器也還是有飯吃的,這需要專業技能,不是隨便一個人都可以搞定的。

至於失去崗位的工人,那麼企業真的沒有辦法留住誰,企業是資本家的利益,國家也沒辦法補助更多的錢來挽留巨量的工人,就連美國這樣最發達的國家也因為工作崗位的問題而繞破頭皮,至於我們國內,你們就算望穿秋水也是無濟於事,憑本事活著,任誰也就救不了你,政府也不可能讓企業把設備換成人力來工作,這將會是社會工業文明的倒退,而且不符合企業生存,假設真的那麼做了,那麼企業無法生存,又要工人何用?所以說這是個無解題,政府只能稍微挽回一點工作崗位,創造更多的行業和於此來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扶持大量的中小企業,能更多提供崗位,大企業基本上都是全自動機械化操作,不可逆轉,工作崗位的解決在於創造新崗位,而不是逆天的退化了工廠,所以說要努力學習,否則很容易被淘汰掉。


天體物理愛好者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所曾發表過一份報告,稱預計到2030年,全球約2000萬個製造業職位將被機器人取代。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甚至比這更嚴重。此前,特斯拉全自動化生產車間曝光,超過150個機器人在各條流水線上作業,幾乎看不到人的影子。隨著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與製造業的加速融合,智能製造在全球快速發展。剛在中國落幕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中國展示了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智能物流機器人等,別以為人工智能時代是很遙遠的將來,說不定那天你就會被更加廉價更加高速的機器人取代。

至於說被機器人取代後工人怎麼辦,我認為這就要取決於政府的道德和良知了,負責任的政府會通過國家福利政策來保障失業的生活,比如現在許多西方國家就有主動失業靠社會福利生㓉的人。許多發達國家財政收入的30%是用於社會福利。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個缺乏道德和良知的政府,那你可能起初只是貧困,當你遇到各種疾病、天災、人禍、暴力、法律缺失等等你會無家可歸,食不果腹,最終被社會所拋棄。當然,機器人也不是萬能的,有兩個工作它不能做,那就是創造力和人的情感,求人不如求己,一切都靠自己努力。佛曰:萬般皆苦,只可自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