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特殊地理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

導言: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從與中原諸侯國戰爭角度,分析中山國為何地位高?特殊地理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

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微,諸侯爭霸,先後出現春秋三小霸,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除了這幾個大國、強國外,中原諸侯國中還有五個僅次於戰國七強的“千乘之國”,分別是中山國、魯國、衛國、宋國、鄭國等,而中山國還有“戰國第八雄”的稱號,晚清王先謙說,“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樞轄”,由此可見中山國的重要性,那麼中山國的地位為何有如此之高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中山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歷經戎狄、鮮虞、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建立者是中山武公,這是一個由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白狄族所建的國家,而出於白狄的鮮虞建立中山國,在戰國時期被魏國所滅,後來中山國復國後,又被趙國所滅;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山國與中原諸國的相愛相殺的歷史。

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特殊地理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

​中山國與中原諸國戰爭簡史

晉國征伐鮮虞中山國

春秋後期,晉國位於黃河汾水以東,遠離周朝王室,四周處​於戎狄包圍之中,晉國為了生存就對周邊的戎狄進行多次征伐,其中就包括鮮虞中山國;此時的鮮虞中山國與戰國時期中山國實力相差甚遠,與春秋霸主晉國更不能相提並論,因此常常受到晉國的征伐。

其實影響晉國與鮮虞關係的因素,不是晉國的啟土擴疆政策,而是晉國內部矛盾引起的,例如卿族勢力的發展和沉浮;春秋中後期,晉國國君失勢,卿族勢力迅速增長;晉國卿族為了爭權奪利,相互傾軋,爭奪領土,鮮虞也被迫捲入其中。

例如,荀吳避開晉國國內爭奪的鋒芒,向周邊戎狄開刀,領導對鮮虞的攻伐戰爭;此後還以範獻子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也發動對鮮虞戰爭;鮮虞出兵幫助齊國、衛國牽制和打擊趙鞅;趙氏家族在晉國卿族混戰中獲勝,重新掌權後,發動了對周邊國家的報復戰爭,其中最主要的被討伐對象就是鮮虞。

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特殊地理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

魏國滅中山國

三家分晉後,晉國時期的魏氏在卿族之間的角逐中獲利頗豐,領土最廣,實力強勁,在魏文侯時期經過李悝、吳起變法後,魏國憑著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第一霸主;而此時的中山國,中山武公即位,中山國得到一定發展,引起魏國的不安,加上卿族競爭時結下的新仇舊怨,使得魏國一度想滅亡中山國。

魏國實力雖然強大,但吞滅中山國也並非一帆風順,當趙國聽過魏國要進攻中山國時,意識到“唇亡齒安”的道理,趙國君主採用常莊談計策,在趙國的斡旋下,中山國轉危為安;魏國滅中山,不僅影響中山國,也直接影響趙國等其它諸侯國利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關係,錯綜複雜,中山國特殊的地理位置牽動整個中原局勢。

然而,魏國從未放棄過攻打中山國,魏文侯趁著趙烈侯剛繼位,無暇東顧之機,借道趙國攻打中山國,起初趙國並不同意,無奈趙國剛才戰爭中恢復過來,急需休養生息,而強大的魏國對趙國也是威脅,趙國認為,魏國與中山國的戰爭可以消耗魏國的國力,魏國即使佔領中山國後,越過趙國也不好治理中山國,同時趙國可以根據戰爭局勢,靜觀其變,坐收漁翁之利,就這樣,魏文侯派大將樂羊越過趙國,長途北上攻打中山國,最終在趙國推動下,中山國被魏國滅亡。

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特殊地理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

魏國佔領中山國後,統治二十年,將中原先進的文化風俗,生產技術傳播到中山國,還將中原諸侯國家的政治制度輸入中山國,這對中山國的政治體制有著深遠影響,在之後中山國擺脫魏國統治後,也一直保持著中原諸侯國的政治制度,例如有相邦、后妃、養士等一系列中原制度風俗。

中山國幫助齊國攻打燕國

中山國擺脫魏國統治後,成功復國後,經過發展國力逐步增強,中山國與燕國是鄰國,以易水為界,兩國戰爭頻繁,相互征伐,燕國雖然是戰國七雄之一,但國力與其他六國相差甚遠,在與中山國的相互征伐中也佔不到多少便宜。

燕國在政治制度上一直墨守成規,堅持王道政治,燕王噲受人蠱惑,貪圖虛名效法堯舜實行禪讓制,將王位禪讓給大臣子之,引起燕國貴族震動,造成燕國內亂,而齊國趁機攻打燕國。經過魏國治理後的中山國,已經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燕國君臣易位,對於中山國來講是違背倫理的,是不道義的,是不能容忍的,於是幫助齊國攻打燕國,最終,齊國佔領燕國國都。

中山國在攻打燕國的戰爭中獲得了巨大的實際利益,奪得數十個城池,數百里土地,擴展了燕國版圖;但同時也引起了燕國全體國民的巨大仇恨;燕昭襄王繼位後,國內穩定下來,開始復仇計劃,先是攻打宿敵齊國,燕國樂毅領導的五國伐齊差點滅亡齊國,同時燕國趁趙國攻打中山國是,佔領中山國北部領土。

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特殊地理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

燕國和中山國本來沒有多大仇恨,也並非是主要敵人,但在齊國攻佔燕國時,中山國是幫兇;在趙國滅亡中山國時,燕國是聯盟者;燕國,中山兩國頻繁出戰,客觀上促進了兩國民族的融合。

趙國滅中山國

趙國與中山國的關係錯綜複雜,時而和平,互派來使,互通有無;又有曠日持久,異常慘烈的戰爭,但最終結果是中山國滅亡,成為趙國版圖的一部分,趙國為何必須佔領中山國呢?這與趙國的對外策略有關。

三晉分家後,趙國繼承了晉國對戎狄政策,春秋時期晉國就注重開疆拓土,特別是從周邊戎狄手裡奪取土地;趙國成立後也堅持北進戰略,將發展重點放到了廣漠的北部地區,趙國佔領代地後,中山國就與趙國接壤,從而成為趙國的進攻目標,隨後趙國兩次攻打中山國,但因趙敬侯的死,而暫告一段落。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國力強盛,兵強馬壯,不斷向北部開拓領土穩固趙國大國地位;而此時,隨著諸侯國的兼併戰爭,各國疆域的演變,使得中山國地處於趙國內部,中山國把控的太行山要塞井徑和鴟之塞不僅是重要樞紐,也把趙國分為兩個幾乎不相連的部分,對趙國安全構成威脅,阻礙趙國的北進戰略。趙武靈王對中山國進行實地考察後,親率趙軍攻打中山國。中山君面對強大的軍事威脅,只能割地求和,獻出四城,中山國元氣大傷。此後,趙武靈王又兩次攻打中山國,最後中山國滅亡。

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特殊地理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

趙國攻打中山國時,其他諸侯國態度各異,或無暇顧及,或坐視不管,或捲入戰爭,獲取利益;它們對戰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齊國、燕國多次被捲入戰爭,立場不斷變化;時而幫助趙國,時而幫助中山國;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齊國、燕國經過權衡利弊後,最終佔到了趙國一方。趙國滅掉中山國後,把它變成中山郡,成為趙國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這使中山人和趙人之間進一步交流和融合。

總之,中山國從立國到滅亡,從復國到再滅亡過程中,與中原諸侯國的摩擦戰爭從未停止,春秋時期與晉國的卿族發生過戰爭,戰國時期,魏國、趙國都曾滅亡過中山國;中山國趁人之危也與燕國結下了仇恨,經過多次交流和戰爭後,中山國文化逐步融入中原文化之中。

中原諸國為何這麼看重中山國呢?“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樞轄”是這樣的情況嗎?

原因分析

周室衰微,戰國時期形成諸侯爭霸的局面,形成了以秦國、楚國、齊國、韓國、魏國、燕國和趙國等七大諸侯國,以及宋國、魯國、魏國、中山國等幾個較小諸侯國;在爭霸兼併過程中,各諸侯國開疆拓土為自己贏得生存空間,或與其他諸侯國抗衡,或與其他諸侯國聯合。

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特殊地理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

而七大諸侯國,實力相對均衡,不存在一國滅另一國的能力,必須聯合其他國家才能稱霸,導致各諸侯國在力量上能相互抗衡的局面,此外諸侯國在縱橫捭闔,連橫合縱的過程中,需要頻繁的交往;這時候,中山國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 中山國特殊的政治地理和自然地理位置

筆者認為,中山國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是由於其政治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決定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成為諸侯國相互交流的紐帶和各種遊說之人活躍的政治舞臺。

從政治地理位置來講,春秋時期,曾與中原霸主晉國為鄰,戰國時期,鮮虞中山國是齊國、晉國兩大諸侯國往來重要通道,鮮虞西銜秦國、東臨強齊,北接燕國;戰國時期,中山國夾在燕國與趙國之中,是燕趙兩國的紐帶、而中山國所控制的太行山要塞是趙國東西聯繫的重要紐帶。

從地理位置來說,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境內有太行山作為天然屏障,所控制的井陘關,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鮮虞中山國時期,境內交通發達,縱橫東西南北的道路,遍佈國內的河流,是中原各諸侯國進行交往的交通紐帶;因此,無論從政治地理上,還是自然地理位置上,鮮虞中山國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特殊地理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

  • 具有指示作用,牽一髮而動全身

中山國具有指示的作用,受其他國家關注;其中任何一大諸侯國對中山國的態度,都可以引起連鎖反應,都可以看成是對其他國家態度的信號;例如,魏國想要吞併中山國,消息傳出時,趙國就通過魏國對中山國的態度,推斷出魏國有可能對趙國產生威脅,正所謂“魏並中山,必無趙矣”的結果。因此,魏國對中山國的行動,不僅關係到中山國的生死存亡,更涉及到周邊國家的存亡,因此趙國首先站起來反對魏國吞併中山國。

戰國時期,五國相王時,各國都注重他國對中山國的態度;在趙國、燕國、魏國看來,齊國對中山國的態度就是對自己的態度,齊國如果同意中山國稱王,那就說明齊國想拉攏和利用中山國,轉而攻打燕國、魏國、趙國;那麼燕國、趙國必定會認為齊國以平邑賄賂自己必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中山國是各諸侯國聯合的對象,例如,秦國、齊國、楚國在齧桑會盟以對抗魏國,而魏國犀首公孫衍聯合趙國、韓國和中山國,以此對抗秦齊楚三國,正是魏國與秦齊楚三國的矛盾給了中山國稱王的機會;而當時燕國、趙國都想侵佔中山國,這時齊國牽制了燕國、趙國,使得中山國不僅倖免於難,還最終得到各大國承認其王的事實。

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特殊地理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爭霸、為圖強、為生存,他們之間既相互聯合而又相互鬥爭,在相互交往中加速了民族之間的融合,而中山國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位置,使得中山國被周邊大諸侯國所重視,一方面使得中山國得以發展,在與中原諸侯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交流,對民族融合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使的任何大國想要滅亡中山國時,其他大國處於自身利益的考慮,總是極力挽救中山國。

討論

筆者認為,中山國之所以受到重視,被中原諸侯國認同,也是中山國與中原文化相融的結果;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式微,控制力下降,各諸侯國趁機相互傾軋,對外則開疆拓土,這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例如,齊國、魯國共同討伐東部夷族、萊族,這些民族最後與齊、魯兩國相互融合;晉國與白狄、赤狄經過多次戰爭後,又相互融合;此外,處於北部邊陲的燕國、趙國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關係也很密切,在相愛相殺的過程中相互融合。

而中山國是來自北方民族白狄別種,鮮虞族所建的國家,在民族交融的浪潮中也被捲入其中,中山國與諸侯各國不斷戰爭、交流,促使中山國的思想文化和風俗都發生很大的變法,在中山國被魏國滅亡之前,具有濃厚的戎狄文化氛圍,君臣無序,男女無別,甚至缺少基本的禮儀規範;被魏國佔領後,中山國雖算不上禮儀之邦,但風俗也大有改觀,算是識禮的諸侯國了。

中山國復國後,積極學習華夏文化,崇尚儒學,同時又吸收兵家、法家思想,使得中山國文化與中原文化不斷融合,使得中山人與中原各族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求同存異,逐漸形成“華夷一統,共為天下”的整體觀念。

參考文獻:《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史記》、《史學要論》、《左傳》、《戰國策》、《春秋左傳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