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60萬大軍圍攻洪都,為何朱文正能憑藉數萬人堅守85天?

心兒


1363年,趁著張士誠偷襲朱元璋的空隙,陳友諒突然出兵攻打朱元璋的後方洪都。為了這次戰役,陳友諒帶來了60萬大軍以及200餘艘艦船,足可“投鞭斷流”。

而洪都城中只有朱文正、大將鄧愈以及2萬軍隊,力量極其懸殊。那麼朱文正究竟是如何抵擋住這60萬大軍的呢?

朱文正的神級部署

朱文正展現了他天才般的軍事調度,洪都城池的各個位置上都有人把守,甚至還餘出2千人的機動部隊,可以隨時支援各處。

戰爭打響後,守城將士嚴陣以待,陳友諒的軍隊一發起衝鋒,城上立馬有石塊木頭砸下,根本攻不上城頭,哪怕是防守的將士被暗箭射殺,也很快有人頂替,防守可謂密不透風。

鄧愈的秘密武器

在遭遇多次失敗、死傷慘重的情況下,陳友諒的士兵們竟然選擇用刀劈開城牆,這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了。

經過持續不斷的衝擊之後,洪都的城牆竟然被劈開了一個大洞,敵軍們蜂擁而入。

正當陳友諒覺得即將取勝的時候,只聽得槍聲大響,陳友諒的士兵紛紛倒地,這就是鄧愈的秘密武器——火銃。

可怕的槍聲短暫地嚇退了敵軍。在把入侵者趕出去的同時,鄧愈又一邊指揮手下修復城牆。雙方你來我往,戰鬥就這樣陷入了膠著狀態。

陳友諒的猶豫不決

當然,陳友亮的猶豫不決也為守城將士助力了一把。在攻城過程中,陳友諒在圍城還是全力進攻這兩個戰略之間搖擺不定。

他原本計劃很快就能拿下洪都,然後北上再去找朱元璋決戰,但他沒想到朱文正竟然能堅守這麼多天。

於是,陳友諒又想通過圍城來困死朱文正,他甚至還派遣了一部分兵力去攻打附近的吉安作為後勤補給點。這一舉動無疑給了守城將士一絲喘息之機。

張子明的激勵

戰爭進行了快兩個月,朱文正這才覺得有點支持不住了,趕緊派人向朱元璋搬救兵。

收到消息後的朱元璋派了一位叫張子明的書生回去報信,但是這個張子明走到半路被陳友諒抓住了。

陳友諒威脅張子明,要他勸說朱文正投降,不然就殺了他。張子明假意答應了,但是到了城門之下,張子明卻突然大喊:“朱元帥的大軍就快來了,大家堅持住啊”。

這一句話振奮了守城將士的人心,雖然張子明最後被殘忍殺害了,但這也堅定了朱文正的意志,鼓舞著他們繼續堅守下去。

在堅守了整整85天之後,洪都城中的朱文正已是強弩之末,不過朱元璋大軍也終於趕到了。陳友諒在聽聞這一消息之後,決定放棄洪都,帶領大軍在鄱陽湖與朱元璋決一生死。至此,洪湖之戰以守城的朱文正一方勝出。

總的來看,朱文正通過洪都之戰成功地拖住了陳友諒,在使朱元璋避免受到兩面夾擊的同時,又消耗了陳友諒的實力,為接下來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埋下了伏筆。


逍遙侃歷史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陳友諒率領他的軍隊開始了他自己最後的征程。”當年明月所著《明朝那些事兒》中,如此描寫。

此時的朱元璋,不顧徐達的反對,毅然決然出征廬州,如果攻克廬州,那麼就打開了通往張士誠老巢浙江一帶的道路,朱元璋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令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陳友諒早就準備好了自己的復仇計劃,他要從朱元璋手裡奪回原本是屬於他的洪都,他要讓朱元璋看看,讓所有背叛他的人看看,屬於陳友諒的東西,誰也拿不走!他帶著手裡的六十萬大軍,乘著無敵的戰艦,發起了對朱元璋的最後進攻!

朱元璋遠征去了,洪都留下的守將,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而守城士兵也只不過數萬人。朱文正整日飲酒作樂,往返於煙花場所,整個一個花花公子,浪蕩子弟無疑。如果用傳統評判人的好壞標準來審視朱文正,那他絕對不是一個好人。

每每看到那紈絝子弟朱文正喝得不省人事,士兵們只得無奈。只能祈禱上天讓朱元璋早日凱旋,或讓陳友諒別發動進攻。但事與願違,那一邊的朱元璋久久不能歸來,這一邊的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已向洪都逼近。

當朱文正知道陳友諒來兵時,他並未驚慌失措,反而沉著冷靜。洪都之大,共城門就有八個,除此以外還有一道水門。雖城防堅固,但敵軍眾多,若如同時攻打各門,恐怕會顧此失彼,最終導致城池失守。

那麼朱文正究竟是如何守住這被六十萬大軍攻打的洪都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戰前動員

同樣是在經典書籍《明朝那些事兒》中有所描寫“朱文正一反以往那種玩世不恭的態度,莊嚴肅穆地站立著:“‘我知道你們不喜歡我,在背後議論我,沒有關係,我也並不喜歡你們,但此時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已在城下,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並不阻攔,但若不走,唯有同我一途,戰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諸位珍重,望來日以富貴相見。”

戰前的動員在戰爭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將領說:“如果誰不上去,誰敢後退,殺無赦!”那結局可能會不容樂觀。將領這樣說,那有的士兵就會想著,橫豎都是死,還不如投降敵軍呢。我們再看看朱文正,很聰明,想走的他不留,留下來的他也是十分願意接受,他並不在乎手下的士兵是否之前不喜歡他的任何行為,甚至還給予士兵美好藍圖:我們日後富貴相見。這無疑於給了士兵強大的動力。雖然朱文正是個花花公子,但是他在戰爭上面的情商卻並不低。

二:頑強的意志

陳友諒無疑是一個善於戰爭的人,他選擇重點進攻四面開闊的撫州門,但他沒想到的是連續三天的攻打,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也並不是毫無還手之力。一方面,陳友諒在撫州門邊打出了一個小的缺口,雖有這個缺口,但是衝進成的幾率卻不是很大。另一方面,朱文正得知城被打出缺口,並沒有束手無策。知道撫州門重要性的陳友諒和朱文正都親自督戰了,陳友諒和朱文正都能在不遠的地方看見對方,陳友諒心裡的疑惑寫在了臉上,為何這幾萬人所守之處如此難攻,我是否錯估了朱文正的能力。相反,朱文正的擔憂只放在了心裡,他看著這六十萬大軍的不斷進攻,不知自己還能守多久,但他堅定的意志告訴他,不能膽怯。因此他臉上表現出的是空前的鎮定。雙方觀察到了對方的神色,都直覺的判斷了對手的心理。而在這意志的較量中無疑是朱文正獲得勝利。

三:準確的部署與精確的判斷

在我看來,這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點。前文提到洪都城雖堅固,但卻有八個門再加上一道水門就是九個門。朱文正不可能不知道如果陳友諒同時攻擊各門,他會難以堅守。想要守住,就只能用最合理,最合適的部署去迎接陳友諒的進攻,朱文正這個在傳統標準裡的壞人,他做到了,而且做的相當地好。雖然城裡可調用的兵實在是捉襟見肘,但朱文正他卻能調配的井井有條。更令人驚歎的是,他安排好每個門的防守部署之後,還能剩下兩千人,用來隨時支援各門。在陳友諒發動攻城之後,雖沒有取得勝利,但也在最重要的撫州門給朱文正傷創。這時朱文正的精確判斷給他的防守爭取了更多的時間,陳友諒會如何進攻,自己要如和加強防守,又如何用這多出的兩千士兵支援。這種種判斷, 甚至可以說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據。這種情況下,朱文正能依靠的就是他自己的判斷,他很明白,他掌握的是士兵的生命,而這些士兵都在等著他做出部署,做出判斷。

就這樣,朱文正打出了歷史上最著名戰爭之一,並給朱元璋的強勁對手陳友諒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心裡創傷。為朱元璋後面的勝利打造了更牢固的基礎。

由此可見,一個名將要打出漂亮的一仗,他不僅需要紮實的軍事理論和高出常人的戰爭情商,還要具備強大的內心和實戰經驗,更重要的是他要學會部署和判斷。


ps:本文少量文字參考《明朝那些事兒》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悅奇)

喜歡歷史,熱衷碼字


青梅煮史


朱文正堅守洪都的事蹟告訴我們:千萬別惹熊孩子。

1363年,朱元璋派侄子朱文正鎮守洪都。

在此之前,人們對他的評價都是“紈絝子弟”,不明白鎮守洪都這麼重要的任務,為什麼要讓朱文正擔任。

朱文正進入洪都之後的所作所為,也讓所有人露出理應如此的表情。

他每天都留戀於煙花柳巷,醉的不省人事。洪都的工作人員看了直搖頭,真是個大爺,看來是指望不上他了。

可西邊的陳友諒決定結束他的好日子:拿下洪都,北上應天,一統江山。

如果以個人行為來評定將軍的話,那朱文正一定是不合格的。他不是那麼愛兵如子,不是那麼與民同樂,不是那麼勤勞樸素。

但是,優秀的將軍在於優秀的大腦和軍事素質。

面對陳友諒洶湧而來的60萬大軍,朱文正將僅有的幾萬人馬全部動員起來,進行殊死防衛。

鄧愈負責撫州門;趙德勝負責宮步、土步、橋步三門;薛顯負責守章江、新城兩門;牛海龍、趙國旺守琉璃、澹臺兩門。

直到最後朱文正還剩下2000人馬,在城裡作為遊擊部隊,隨時準備支援各處。

在最後的軍事動員會上,朱文正含著眼淚對將士們說:“望來日,以富貴相見。”

1363年4月24日,洪都戰役正式開始。

陳友諒的目標是鄧愈鎮守的撫州門。因為這裡地形開闊,方便大軍集結攻擊,投石車等攻城器械用起來也方便。

可陳友諒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攻城戰整整進行了三天,都沒有任何進展。他憤怒了,命令部隊:“拿不下撫州門,全部處死。”

衝鋒是死、後退也是死,不如拼了。

在付出巨大代價後,陳友諒大軍終於在撫州門的下,打開了一個口子。這時候,怪異的一幕出現了:鄧愈的軍隊快速後撤,然後槍聲大作。

放你進來,就是為了甕中捉鱉。

在700年前,鄧愈的軍隊就配備了簡易的槍支。

陳友諒也不是白給的,這是最好的一次機會。朱文正也在這裡督戰,雙方展開殊死肉搏,從天亮到天黑,殺得屍山血海。

朱文正畢竟佔有城池優勢,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陳友諒見佔不到便宜,就去攻打薛顯的新城門。可沒想到,陳友諒剛剛到新城門時,大門竟然開了。

薛顯趁陳友諒立足未聞,帶著騎兵衝出來,左右衝突大殺一氣。

陳友諒憤怒的攻城,可是洪都的防守太嚴密了。朱文正不僅率領部隊四處支援,還全力調配洪都城的所有資源——布匹、糧食、木料,保證了洪都守衛戰的後勤工作。

打仗,打得就是後勤。

洪都戰役進行了一個月,朱文正覺得自己已經撐到極限了。

他派張子明去應天,向朱元璋求援。可朱元璋的軍隊大部分被徐達帶走打廬州了,也抽不出兵力去支援洪都。

朱元璋告訴張子明:“再堅持一個月,我就到。”

把張子明打發回去以後,他意識到跟陳友諒決戰的時候到了。雖然說再堅持一個月,但朱元璋還是儘快從廬州抽出兵力,日夜兼程的往洪都趕。

1363年7月,朱元璋帶著文臣武將和20萬大軍,趕往洪都。

他先佔領經江口和南湖口,然後封鎖了武陽渡口,堵塞了陳友諒的退路。這樣一來,陳友諒只能到鄱陽湖中與自己決戰。

這也叫“圍魏救趙”戰術。

朱元璋把陳友諒吸引到鄱陽湖決戰,洪都的包圍圈自然解除。

這場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陳友諒輸掉了全部的資本,而朱元璋贏得了華中地區的統治權。

幾年後更進一步,滅了張士誠、北伐蒙古,統一全中國,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報信的張子明在回去的路上被陳友諒抓住。為了能夠把朱元璋的消息傳達回去,他先是假裝同意陳友諒的勸降。

值到陳友諒讓他到洪都城下勸降時,他才大喊:“主公援兵馬上就到,你們一定要堅持啊。”

陳友諒惱羞成怒,一刀把他砍死。

張子明不怕死的傳遞消息,讓城裡的將士更加堅定了守城的信念。這樣的人,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溫乎


一.合理的資源分配,包括讓朱文正來守洪都,洪都是陳友諒的部下投降過來,才歸屬朱元璋的,而陳友諒的漢國首都在九江兩者很近,唇亡齒寒。而朱元璋是朱文正的親叔叔,叔侄關係應該不至於背叛,這是朱元璋得考慮。

朱文正的安排,洪都,今天的南昌當時有很多門,八個(撫州、宮布、土布、橋布、章江、新城、琉璃、澹臺)門對60萬大軍,平均一個門7.5萬。最重要的撫州門,鄧愈守,此人善用火器,槍。趙德勝守宮布、土布、橋布三門(一個月後此人戰死),薛顯守章江、新城兩門,牛海龍、趙國旺守琉璃、澹臺兩門(這兩人在五天後陳友諒漢軍攻撫州門時來幫忙,結果戰死),朱文正帶兩千人,機動作戰哪裡需要去哪裡。

二. 抗爭到底、絕不投降的信心,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並無投降之意。這種意志傳達到底就是所有的士兵都明白,必須死戰。

三. 陳友諒的意圖,不知道陳友諒的意圖是攻下洪都呢,還是引朱元璋來戰,來決戰。

之前是朱元璋安排徐達攻廬州(安徽合肥),陳的意圖可能是引朱元璋勞師遠征來陳友諒家門口決戰,陳的優勢是水軍。如果洪都城破,朱元璋就不會來了。

洪都之戰後就是決定陳友諒和朱元璋命運走向的戰鬥,陳60萬對朱20萬,陳水軍佔優,在鄱陽湖大戰,結果朱以弱勝強,火燒陳友諒鐵索聯船。


王祥麒


洪都保衛戰這個問題,其實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已經有很多筆墨渲染,個人也認為關於朱文正的這一段描寫是書中十分出彩的章節。

尤其是朱元璋事後要找朱文正算賬的那一段兒,真是活靈活現,有點東北黑社會老大的既視感。

“你瞅啥?找削啊?”

霸道分公司經理遇到霸道總裁,立馬癱軟委頓,老老實實地被關進號子。還不如後來的寧王造反,好歹人家還真刀真槍的跟王守仁較量過。

當年陳友諒出動六十萬大軍圍攻洪都,勢在必得,為什麼朱文正能憑藉幾萬人堅守85天?

原因有如下五個:

一、調度有方。

朱文正一反萎靡的常態,從終日尋歡作樂的太子黨官二代(朱元璋的侄子)化身龍精虎猛的大明第五名將,從各個城門的分兵到自己來回串“門”救援,安排處置地井井有條,無論是從戰前動員,再到身先士卒的鼓舞士氣,表現得幾乎完美無缺。

二、將士用命。

有了主帥的身先士卒,下面的將士自然三軍用命,雖然守衛洪都的兵力不多(但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兵力其實也沒有什麼用處,反倒耗費軍糧),但都是朱元璋手下經過戰爭洗禮的老班底,在名將鄧愈、猛將薛顯的搏命襄助下,煥發了爆表戰力。

三、武器優勢。

在陳友諒的進攻下,洪都城牆的一段都被漢軍轟塌,漢軍蜂擁而入,局面一度看上去很失控,但鄧愈手下的火銃兵在近戰中卻排上了用場。在當時的熱兵器使用普及方面,朱元璋的西吳軍的確是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發揮了巨大的效力。

四、漢軍力疲。

陳友諒的軍隊雖然號稱六十萬,真正投入進攻的不可能有這麼多,否則根本騰挪不開,再加上勞師遠征,又缺乏攻堅能力。在那個歷史時期,攻城的傷亡率要遠大於守城,防守一方只要拼盡全力,而進攻一方又很配合的不盡全力,結果是可以想象的。

五、回援及時。

即使把所有有利因素全部考慮上,兵力的優勢依然能最終啃下城池,無非是個時間問題。在洪都保衛戰後期,朱元璋開始發兵回援,這也挽救了已瀕臨承受極限的洪都守軍,扭轉了整個戰局。

說起來,朱文正雖然是個不世出的戰爭奇才,但很明顯,他並不具備更高的全局視野,先是客氣的“拒絕”了朱元璋的封賞,在老朱設置的考驗下成功的掉鏈子,然後他的所作所為更是讓老朱氣炸了肺,居然跟東吳的張士誠眉來眼去暗通款曲,這才有了本文最初描述的那一幕,要不是溫柔的總裁夫人勸告,霸道總裁差點就當場要了他的小命。

反觀老朱對朱文正的處理,則是體現了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過硬的佈局能力,既把朱文正關禁閉熬死,大棒子落下後,又把朱文正的幼子破例封王給個甜棗兒吃吃,殺雞駭猴、恩威並施,這才是開國帝王級別的手筆,小朱遇到老朱,下場一點也不冤。


歷來現實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洪都之戰的背景。

1362年,陳友諒部下獻重鎮洪都(今南昌)於朱元璋,朱元璋派侄子朱文正為洪都城大都督(即總指揮),大將鄧愈協同駐守。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關於洪都的地理位置提到“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在元末明初時期,洪都府可以說兵家必爭之地,陳友諒對此十分生氣。1363年,小明王韓林兒與大將劉福通在安豐被圍,朱元璋不聽部下勸阻堅持救援安豐,在回軍途中轉而進攻張士誠,江南兵力空虛,於是陳友諒採用“圍魏救趙”之計,發兵60萬進攻洪都,奪回軍事重地,為進攻南京打下基礎,當時的洪都駐兵只有兩萬。

面對如此懸殊的軍事力量,洪都為什麼能堅守85天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陳友諒輕敵

60萬大軍進攻只有2萬守軍的洪都,讓陳友諒有輕敵的資本,事實上洪都守軍戰鬥力極強。而洪都總指揮朱文正本人呢,史書上說這個人花天酒地、不務正業,讓陳友諒覺得此人是憑藉朱元璋侄子的身份而得此重任,並沒有什麼真本事,孰知朱文正是個軍事天才。陳友諒只看表面,不究底層,自以為必勝而為失敗埋下了禍根。

第二, 陳友諒進攻手段單一

陳友諒先是洪都四面八方大規模進攻,但是都被守軍抵擋下來,而後陳友諒大規模主攻撫州門,奈何箭矢如雨、滾石如山,陳友諒只是下命死攻,不能撤退,陳友諒軍死傷慘重,卻仍然沒有攻下來。隨後進行了幾次小規模進攻後,又開始了大規模進攻,攻城策略依然是前赴後繼。而洪都守軍破城後補城,補城後繼續守城,越戰越勇。《曹劌論戰》中有說“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經過連續攻城失敗後,士氣已大大受損,繼續攻城實不明智。

第三, 洪都守軍有必勝的信念

洪都之戰前,朱文正對將士講話“城亡我亡,我等誓死保衛洪都城”,將士為其激昂之氣所感染,各個視死如歸。洪都之戰開始後一段時間,洪都快要到達極限,朱文正派下屬張子明去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由於與張士誠交戰的緣故,說一個月後能夠到達洪都,張子明在返回的路上被陳友諒抓獲,假意投降後,在交戰前對洪都守軍大喊“大家堅持住,我大軍馬上就到”,雖然張子明因此犧牲了,卻極大了鼓舞了洪都守軍的士氣。

第四, 朱文正的防守策略得當

洪都城城門很多,有9個,朱文正能夠根據陳友諒軍的進攻,合理佈置各個城門的守衛,還能空出兩千餘人,作四處增援用,可見其傑出的指揮能力。對於被攻破的城門與城牆,朱文正能夠利用防守間隙快速進行修補。朱文正本人為鼓舞士氣,親自持刀作戰,也極大的鼓舞了士氣。


第五, 洪都守軍使用了火銃

當時洪都守軍在作戰中拿出了火銃,也就是最原始的火槍,在冷兵器時代,火銃的威力不同凡響,就像拿著手槍和拿著匕首一樣懸殊。在火銃的幫助下,洪都守軍多次重創陳友諒軍,不但守住了洪都,還能進行有效的反擊。

在死守85天之後,朱元璋救援大軍抵到,陳友諒見勢不妙,選擇了撤退。洪都之戰屬於戰略性勝利,不但為朱元璋與張士誠作戰爭取了時間,也極大了消耗了陳友諒軍,為日後的鄱陽湖大戰勝利的基礎。


大耳朵金絲猴


一是自古以來守城比攻城更有優勢,守城可以憑藉城防優勢消耗攻城一方的力量。二是在面對雙方實力差距過大的情況下,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才行。不然弱勢一方很可能在心裡上就已經投降了。這一方面朱文正和其將領們做好了充分的戰前總動員和心裡上的準備,朱文正在戰前動員的時候就說明白了這是場惡戰,肯定要死人,要是有怕死的可以走,但是留下來的必須和他一起死守洪都城。

三是朱文正戰術佈局得當。當時的洪都有撫州、宮步、土步、橋步、章江、新城、琉璃、澹臺八個門,此外還有水道門。面對這麼多的城門。朱文正將最重要的撫州門由鄧愈防守,趙德勝防守宮步、土步、橋步三門,薛顯守章江、新城兩門,牛海龍、趙國旺守琉璃、澹臺兩門,並留下一支兩千人的預備隊準備隨時支援各種突發的情況。四是有經驗豐富的猛將相助。朱文正在安排各將領守城門的時候,有針對性的安排,將經驗豐富的鄧愈安排在主要的撫州門,還有趙德勝和薛顯也有針對性安排。果然在戰時各將領頂住了陳友諒大軍的頑強進攻。像鄧愈這邊城牆都塌了,立即組織反撲衝進來的陳友諒軍,在進攻過後馬上佈置砌新的城牆,設置障礙等。這些都是在經歷過數十次的戰爭經驗才能處理的這麼老道和不急不躁。可見,朱文正能擋住陳友諒大軍圍攻而城不陷落,不光是守城有優勢,更是將士們上下齊心共同拼殺出來的結果。

南昌(古洪都城)

山中茅店


細節決定成敗,事實上這一點用來形容洪都之戰確實再恰當不過,洪都之戰打了85天,85天的時間,60萬人迎戰兩萬人,論誰都想不通,朱文正究竟是怎麼守了85天。

其實我們仔細去想一下,洪都這個地方,呃守在博揚湖,贛江兩個重要的水域的交界處,可以說是陳友諒到朱元璋的首府金陵的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在陳友諒這個軍事集團還沒有徹底消除掉威脅之前,朱元璋肯定會對洪都這個地方展開重點防禦,那麼任何一個派遣過來守衛洪都的人都有可能得到朱元璋自己親生的教導,就是什麼時候該做什麼的事情應該怎麼做,這個城池該怎麼首位,這個城池究竟擁有多大的潛力,必須得一五一十的告訴朱文正。

什麼意思?洪都之戰,如果僅僅只是朱文正一個人打出來的,那太吃驚了,原本一個紈絝子弟能夠爆發出這麼大的戰鬥潛力,那確實讓人刮目相看,可是你要說這其中沒有朱元璋進去指揮的話,那我是絕對不會相信的。 也許被圍困的85天的時間裡面,朱元璋一道命令都沒有給朱文正過,但是朱文正所謂城池的戰略規劃,應該就是來自於朱元璋的諄諄教導。

在這之前,朱元璋肯定在紅都做足了準備,比如說糧草防禦的器械,還有防禦用的箭只,滾石,滾木,陳友諒進攻洪都的85天的時間裡面,就沒見過洪都裡面的防禦的器械減少過,天天都有數不勝數的弓箭和滾木雷石,不停的招呼到自己的軍隊裡面。

當然陳友諒自己也有自己的心病,在第一次與朱元璋的交鋒裡面,因為自己後院失火,最後被朱元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至此,程友亮覺得無論何時都不能夠去偷襲朱元璋的老巢,否則軍隊的補給線拉得過長,萬一自己後方再出事情,那就真的完了 所以陳友諒的軍隊除了工程,沒有其他的選擇,這一點陳友諒自己心裡清楚,朱元璋心裡清楚,朱文正心裡也清楚,無論何時都必須得保持百分之百的警惕。陳友諒無論耍任何花招,都必須得守住洪都城。

首先面對陳友諒60萬大軍圍城,那肯定防守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兩萬人對60萬人傷亡率上面肯定必須得比別人要少!否則60萬人一個衝鋒,你兩萬人死了1萬多吶,這仗還怎麼打?

每一個城門都必須得派人守衛,如此一來,兵力立刻捉襟見肘。

朱文正立刻到了囚牢裡面,放出了那些死囚犯,告訴他們只要打仗能贏,你們之前做的任何罪過全部免刑,(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朱文正親自登上城牆,告訴手底下的士兵要拼死作戰,否則只有死路一條,自己又身先士卒,代理軍隊進行作戰。

但面對陳友諒軍隊的不停進攻的時候,朱文正仍然冷靜地能夠留出一隻預備隊,在城門城牆遇到任何危險的時候,能夠迅速填補。甚至於大膽的使用火槍火器用來防守。

總之,朱文正竭盡全力,守住了洪都,所以說陳友諒的失敗並不是註定的,他只不過是敗給了蒼天而已。


漩渦鳴人yy


朱文正能夠鎮守洪都(今南昌),足見朱元璋對他是相當倚重的。

洪都坐落在鄱陽湖與贛江交匯處,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朱元璋派朱文正坐鎮,一是此地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二是朱文正勇猛善戰屢立戰功。

在隨後洪都保衛戰一役,也證明了朱文正不負朱元璋所託。其實挺佩服朱文正的,在陳友諒攻打洪都前,朱文正完全就是一個公子哥,整天吊兒郎當花天酒地。實在很難想象這種人居然有這麼大的能耐。

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60萬大軍,浩浩蕩蕩奔向洪都,朱元璋給朱文正下了死命令:“守衛洪都,等待大軍”。朱文正接到命令,一改常態,領洪都四萬人馬,守衛85天,等到朱元璋大軍來援,取得最終勝利。

那麼,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朱文正是憑藉什麼堅守下來的?

1.朱文正在戰前開了個誓師大會,號召將士們死守到底,堅定將士信念,在守城過程中朱文正也是站在前線,與將士一同作戰,抵禦攻城大軍,三軍見此自然各個拼命。

2.合理分配,根據守城將領特點,調配他們領兵守門,明確各自的崗位職責朱文正自己領兩千士兵做機動部隊,支援各處。

3.守城將士都是身經百戰,其中更有擅長火器的鄧愈,猛人薛顯。在城牆被攻破時,鄧愈利用火器有效的阻擋了敵軍,給了明軍時間修好城牆。

4.陳友諒分兵攻佔吉安,對洪都攻勢放緩,給了洪都將士調整的機會,守軍得到休整,又適應了戰場環境,自然是又能堅持一段時間。

因此,朱文正靠這幾點死守了85挺,終於等到朱元璋的大軍來援,漂亮的完成了朱元璋給他的任務。

朱文正是一個戰場奇才,朱元璋對他也是寄予厚望,只可惜後來朱文正背叛了朱元璋,最後死在獄中。


歷史紅塵


有不少答案都寫得挺不錯,提到朱元璋在佔領洪都之後,對洪都城進行了改建,把城牆後退,離江岸有三十步遠,導致陳友諒無法依靠鉅艦登城,只能命令軍隊上岸攻城。

也提到了朱文正的守城策略頗為有效,每名將領分兵把手一個到三個城門,而朱文正本人帶領兩千精銳士兵,隨時應援,達到了充分利用有限兵力的目的。

不過也有幾個重要因素,目前的答案都沒有提到,還是應該補充一下。

第一,洪都也就是龍興,原本是陳友諒領地內江西行省的首府所在,因此要負責為陳友諒勢力提供大量的軍需物資。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給陳友諒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寫信,勸他投降。他投降之後,朱元璋來到龍興進行安撫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舉措就是取消了陳友諒統治時期的軍需供應要求。當時朱元璋命人在城北建築一座高臺,在臺上對城民講話,提到:“陳氏據此,軍旅百需之供,爾民甚苦之,今吾悉去其弊,軍需供億,俱不以相勞。爾等各事本業,毋遊惰,毋作非,以陷刑辟,毋交結權貴,以擾害善良,各保父母妻子,為吾良民。”因此當地人民都非常歡喜,不願意再回到陳友諒的統治之下。

第二,朱元璋知道龍興被奪,陳友諒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因此他除了改建城牆,把原本臨水的西牆移入陸地三十步,往東南空曠之處擴展二里之外,還將城牆增高增厚,把護城壕溝加寬加深,為陳友諒前來爭奪時守城做好準備。

第三,《明書》記載陳友諒“空國而來,以兵圍城,其氣甚盛,號六十萬”,既然是號稱60萬,那麼實際上當然沒有60萬那麼多。所謂的“號稱”,往往是敵我雙方互相迷惑或宣傳的需要, 不足為信。曹操南下,號稱大軍百萬,實際上也就二十來萬。以這個比例來看,號稱六十萬大軍,實際上應該是十來萬。而且《明書》中的記載,說陳友諒“空國而來”之前的一句是 “共載家屬百官”,連家屬百官都帶上了,這號稱的六十萬大軍中真正能打仗的到底有多少人,也就很難說了。

第四,陳友諒的大船雖然在《明史》中描寫地非常壯觀,說“皆高數丈,飾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馬棚,上下人語聲不相聞,艫箱皆裹以鐵。”似乎裝備非常精良。然而根據俞本的《紀事錄》則是陳友諒的戰艦及軍隊,質量皆差,因此才會最終失敗。

至於還有張子明前去朱元璋處求援等情節,其他答案也提到了,不再多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