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歲月,從南到北,難忘三十年前黃土高原的當兵經歷

有人問:當兵最難忘的經歷是什麼?

上世紀八十年代,17歲的我還從沒出過遠門,之前到過最遠的的地方就是父親幹活的縣城工地。那時家裡雖不富裕,但還能吃飽,又有家人呵護,生活很安逸。

但我選擇了當兵。

老話說,"在家千日好 ,出門一時難"。

出校門進軍營,開始獨立生活最怕什麼?擱在現在,可能是受不了訓練之苦,解不了思鄉之情。但這些對我來說在其次,農村長大的孩子,這些算不了什麼。

最難忘莫過於初到部隊時環境和飲食上的不適應。

激情歲月,從南到北,難忘三十年前黃土高原的當兵經歷

新兵連老營房

就說氣候吧,我當兵的地方在山西雁北地區,緊挨著內蒙古。那時徵兵還是在秋冬季節,從湖北走時還是穿著的確良單衣,一到新兵連就開始發大頭鞋和棉皮鞋,準備過冬了。

雁北的冬天是真冷!有多冷?真有些"二桿子"試過,伸出舌頭去舔門上的玻璃,哈哈!活該粘得牢牢的,還有潑在室外的洗臉水真就是眨眼功夫凝固結冰。南方兵一時真受不了這樣的冷天氣。

接下來的雪地裡摸爬滾打更就不用說了。

到新兵連第二個月,由於"水土不服",頸部後面長出"癤子",脖子僵硬,活動也受限,沒有經驗,也沒人關注提醒,還硬挺著傻乎乎地堅持參加訓練,直至化膿感染,才獨自一人跑去團部治療,往裡面硬生生地塞引流條的那種疼至今難忘,我就不明白,那時衛生隊怎麼就不給上麻藥呢?

那次生病,我錯過了新兵連實彈射擊考核,在後來很長時間裡都覺得是個遺憾。

黃土高原不產水稻,山西當地人吃麵食較多,部隊伙食也是以麵食為主,80%麵粉,20%大米是當時的主食供應標準,因此,大米在當時顯得格外金貴。

連隊伙食一般情況下,一天兩頓麵食,一頓米飯,按說麵食有很多種吃法,但在山西當兵那幾年裡,我所吃過的麵食僅限於饅頭、麵條、削麵和為數不多的幾次包子、水餃。

冬天天氣冷,面發不起來,死麵疙瘩做成的饅頭本就沒有軟乎勁,涼了更生硬,所以被冠以"軍用饅頭"的名稱,經常有玩笑說,餵狗時,小心別砸著了連裡的狗。

激情歲月,從南到北,難忘三十年前黃土高原的當兵經歷

原駐地盛產小米

山西刀削麵,作為地方美食名聲在外,但連隊食堂的刀削麵卻不敢恭維,幾名廚藝不精的飲事兵手工削出的面,形狀各異,厚薄不均,再配上連裡的當家大白菜一起煮,這樣的"清湯刀削麵"吃了兩年多,到末了也沒嚐出這"美食"美在哪裡?

其實,也有我喜歡吃的麵食,比如一週吃一次的肉包子,過年才能吃得上的餃子。麵食好不好吃?看來還要看是什麼樣的副食,"軍用饅頭"配蘿蔔,清湯寡水的麵條自然比不上帶葷的包子和餃子。說到底還是那時肚子裡太缺油水了!

成天吃麵食,南方人不適應,倒不是他們矯情,而是從小吃大米飯的飲食習慣,養成了吃米飯的胃。只要有大米飯,哪怕是就著鹹菜蘿蔔,或者是半塊紅方腐乳也能來上一大碗,而吃饅頭、麵條始終覺得只能吃個半飽狀態。

但大米飯不是天天有,"連隊食譜"主食一欄的大米,也不是總能兌現的。記得有一年的夏秋季節,不知道是哪個供應環節出了問題?連裡沒有大米了,一連吃了四個月的麵條、饅頭、小米粥,可真苦了南方兵!

吃麵食也有吃飽的時候,最難忘的是拉練期間,在華北某場上,揹著壩上的寒風,一個班圍坐在炮陣地上,就著飛沙吃包子,雖然艱苦,但訓練期間包子管夠。

激情歲月,從南到北,難忘三十年前黃土高原的當兵經歷

曾經的連隊

除了飲食上的不適應,讓人難忘的還有離譜的就餐環境。食堂大概是建於五、六十年代的老平房,早已千瘡百孔,幾張搖搖晃晃的餐桌,沒有凳子。那時還沒實行"分餐制",吃飯時,一個班圍著桌子站著就餐,說我站著吃飯達兩年之久,沒有經歷的人恐怕不大相信,但這是事實,這種情況一直到我離開那個地方也沒有改善。

當兵20多年,到過一些地方,也經歷了一些事,最感難忘的還是起初當兵的那段經歷,回憶起來沒有覺得多艱難,反而懷念。為此,今年還專門探訪離開已有30年的老營房。

激情歲月,從南到北,難忘三十年前黃土高原的當兵經歷

老火炮

文中圖片均為作者探訪老營房時拍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