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岁月,从南到北,难忘三十年前黄土高原的当兵经历

有人问:当兵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上世纪八十年代,17岁的我还从没出过远门,之前到过最远的的地方就是父亲干活的县城工地。那时家里虽不富裕,但还能吃饱,又有家人呵护,生活很安逸。

但我选择了当兵。

老话说,"在家千日好 ,出门一时难"。

出校门进军营,开始独立生活最怕什么?搁在现在,可能是受不了训练之苦,解不了思乡之情。但这些对我来说在其次,农村长大的孩子,这些算不了什么。

最难忘莫过于初到部队时环境和饮食上的不适应。

激情岁月,从南到北,难忘三十年前黄土高原的当兵经历

新兵连老营房

就说气候吧,我当兵的地方在山西雁北地区,紧挨着内蒙古。那时征兵还是在秋冬季节,从湖北走时还是穿着的确良单衣,一到新兵连就开始发大头鞋和棉皮鞋,准备过冬了。

雁北的冬天是真冷!有多冷?真有些"二杆子"试过,伸出舌头去舔门上的玻璃,哈哈!活该粘得牢牢的,还有泼在室外的洗脸水真就是眨眼功夫凝固结冰。南方兵一时真受不了这样的冷天气。

接下来的雪地里摸爬滚打更就不用说了。

到新兵连第二个月,由于"水土不服",颈部后面长出"疖子",脖子僵硬,活动也受限,没有经验,也没人关注提醒,还硬挺着傻乎乎地坚持参加训练,直至化脓感染,才独自一人跑去团部治疗,往里面硬生生地塞引流条的那种疼至今难忘,我就不明白,那时卫生队怎么就不给上麻药呢?

那次生病,我错过了新兵连实弹射击考核,在后来很长时间里都觉得是个遗憾。

黄土高原不产水稻,山西当地人吃面食较多,部队伙食也是以面食为主,80%面粉,20%大米是当时的主食供应标准,因此,大米在当时显得格外金贵。

连队伙食一般情况下,一天两顿面食,一顿米饭,按说面食有很多种吃法,但在山西当兵那几年里,我所吃过的面食仅限于馒头、面条、削面和为数不多的几次包子、水饺。

冬天天气冷,面发不起来,死面疙瘩做成的馒头本就没有软乎劲,凉了更生硬,所以被冠以"军用馒头"的名称,经常有玩笑说,喂狗时,小心别砸着了连里的狗。

激情岁月,从南到北,难忘三十年前黄土高原的当兵经历

原驻地盛产小米

山西刀削面,作为地方美食名声在外,但连队食堂的刀削面却不敢恭维,几名厨艺不精的饮事兵手工削出的面,形状各异,厚薄不均,再配上连里的当家大白菜一起煮,这样的"清汤刀削面"吃了两年多,到末了也没尝出这"美食"美在哪里?

其实,也有我喜欢吃的面食,比如一周吃一次的肉包子,过年才能吃得上的饺子。面食好不好吃?看来还要看是什么样的副食,"军用馒头"配萝卜,清汤寡水的面条自然比不上带荤的包子和饺子。说到底还是那时肚子里太缺油水了!

成天吃面食,南方人不适应,倒不是他们矫情,而是从小吃大米饭的饮食习惯,养成了吃米饭的胃。只要有大米饭,哪怕是就着咸菜萝卜,或者是半块红方腐乳也能来上一大碗,而吃馒头、面条始终觉得只能吃个半饱状态。

但大米饭不是天天有,"连队食谱"主食一栏的大米,也不是总能兑现的。记得有一年的夏秋季节,不知道是哪个供应环节出了问题?连里没有大米了,一连吃了四个月的面条、馒头、小米粥,可真苦了南方兵!

吃面食也有吃饱的时候,最难忘的是拉练期间,在华北某场上,背着坝上的寒风,一个班围坐在炮阵地上,就着飞沙吃包子,虽然艰苦,但训练期间包子管够。

激情岁月,从南到北,难忘三十年前黄土高原的当兵经历

曾经的连队

除了饮食上的不适应,让人难忘的还有离谱的就餐环境。食堂大概是建于五、六十年代的老平房,早已千疮百孔,几张摇摇晃晃的餐桌,没有凳子。那时还没实行"分餐制",吃饭时,一个班围着桌子站着就餐,说我站着吃饭达两年之久,没有经历的人恐怕不大相信,但这是事实,这种情况一直到我离开那个地方也没有改善。

当兵20多年,到过一些地方,也经历了一些事,最感难忘的还是起初当兵的那段经历,回忆起来没有觉得多艰难,反而怀念。为此,今年还专门探访离开已有30年的老营房。

激情岁月,从南到北,难忘三十年前黄土高原的当兵经历

老火炮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探访老营房时拍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