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援鄂隊員遇到武漢方言:“三不只”“滋一哈”啥意思?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呼吸不過來”“撩撇”“三不只”“季熟”“該道”,外地援鄂醫護人員面臨這些武漢方言,絕對會鄒眉頭,“啥意思”?從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援鄂醫護人員的一篇篇日記裡,我們看到學習一些日常的武漢話已成為部分隊員的“必修課”。

為啥?少數高齡市民僅能依靠武漢方言交流,溝通磕磕絆絆,勢必影響診治。而這種情況並不僅僅是齊魯醫院援鄂隊員面臨的難題。

“聽不懂方言,還要想盡辦法與患者溝通,盡全力給他們帶來專業治療和周到服務。這是外地醫護人員需要應對的挑戰。”有遼寧、安徽援鄂醫護人員也在採訪時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為更好的溝通和服務於每一位患者,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醫療隊組織編寫了《國家援鄂醫療隊武漢方言實用手冊》和《國家援鄂醫療隊武漢方言音頻材料》,包括“稱謂常用語、生活常用語、醫學常用語及溫馨用語”四個部分,用於醫療隊員的內部交流和學習。

当援鄂队员遇到武汉方言:“三不只”“滋一哈”啥意思?

通過這本小冊子和音頻材料,我們懂了,“呼吸不過來”是普通話中的“呼吸困難”,“撩撇”是普通話中“簡單”的意思,“三不只”是指“偶爾”,“季熟”是“繼續”的意思,而“該道”是指普通話中的“街道”。

那些臨床上常用的詞彙,比如武漢方言“滋一哈”是指擦拭一下,“忒發麻”是指“腿發麻”,“窩色”是指解小便,“幾滿打針”是指“什麼時候打針”,“護士好耍拉”是指護士好麻利,等等。

武漢話的三大特色是:沒有翹舌音。和北方大量的翹舌音相比,武漢語音中沒有zh、ch、sh、r這些翹舌音;沒有翹舌音的結果使得語音過於裸露,少了一些修飾;前鼻音和後鼻音分不清。武漢話裡,“陳程”不分、“身生”不分、“真爭”不分。

記者瞭解到,這本2月9日面世的國家援鄂醫療隊武漢方言實用手冊已經是第二個版本。而在錄製和審校過程中,這份及時的音頻資料得到武漢大學多位武漢籍學者教授及武漢市民的大力支持。小手冊和音頻早已發到援鄂隊員手中,幫助他們更好的溝通和服務患者。

眾志成城,共克疫情!全國各地援鄂醫療隊相繼“白衣逆行”,他們義無反顧地奔赴最危險的戰場,成為狙擊疫情最堅強的一環!向他們致敬!

当援鄂队员遇到武汉方言:“三不只”“滋一哈”啥意思?
当援鄂队员遇到武汉方言:“三不只”“滋一哈”啥意思?当援鄂队员遇到武汉方言:“三不只”“滋一哈”啥意思?
当援鄂队员遇到武汉方言:“三不只”“滋一哈”啥意思?当援鄂队员遇到武汉方言:“三不只”“滋一哈”啥意思?
当援鄂队员遇到武汉方言:“三不只”“滋一哈”啥意思?当援鄂队员遇到武汉方言:“三不只”“滋一哈”啥意思?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和音頻均由作者提供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