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平江路,其實遠遠不只是一條長不過1~2公里的老街,以它為中心的整塊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猶如是微縮版的蘇州古城

在這1平方公里多點的空間內,歷史的風韻、文化的底色、大戶人家的端莊素雅、小家碧玉的樸素情調都揉碎在水陸雙棋盤的格局裡,一條條蜿蜒交錯的巷弄與河道以平江路為中心,共同織出了一張蘇式生活的網。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平江路(街區),南起干將東路,北至白塔東路,西面是臨頓路,東側是倉街。在這方天地內故事太多,園林、古宅、古橋、古井、古牌坊甚至是古樹都不是那麼容易算的清楚,更不用說那些曾名滿天下的歷代狀元、學者、名人……

雖然現在幾乎每天這條平江路上都是遊人如織,但這些熙熙攘攘為的卻只是那一條從南到北店鋪雲集的老街,卻完全無視了周遭那些枝枝叉叉的小巷,眼裡只有文藝網紅的內容,卻看不見古城遺風,不免有些捨本逐末,叫人惋惜。

既然這樣,那我們就帶著大家把整個平江路徹底走一回。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攝影師:張坤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本次走訪區域


平江,其實是蘇州的古稱。提到蘇州的曾用名,那不要太多啊,什麼會稽、吳縣、吳郡、姑蘇,比起來“平江”這個稱呼其實一點也不古老,

也就只有900來歲,在其他稱呼面前勉強算個弟弟。

那是1113年宋徽宗年間的事。原來這位中國歷史上毫無爭議的倒數皇帝在成為九五之尊前曾擔任過平江軍節度使(紹聖三年(1096年),以平江、鎮江軍節度使的身份被進封為端王)。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宋徽宗

雖然只是掛個虛名,但老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何況是登基為帝這樣天大的事。於是蘇州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升級成為平江府——扼守在長江口的蘇州有這樣的名字也不足為奇。(五代十國時期蘇州也曾短暫的改名為“平江軍”)

有了平江府,然後《平江圖》、平江路就都來了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在平江路與干將東路的路口就是標誌性的《平江圖》碑亭(當然將南宋原版的《平江圖》安放在蘇州碑刻博物館裡,這裡的是複製品),透過這幅南宋時的蘇州地圖不難發現,千年來蘇州古城的格局總體上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得不說這在人類歷史上都不常見。

沿著平江路往前走,不遠處第一座古橋就是思婆橋

思婆思婆,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思念老婆的意思。其實這只是一個誤會,在《平江圖》上可以看到這座橋叫“寺東橋”,因為有座唐代的古剎正好就在附近而得名。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平江路碑亭與思婆橋


準確來說這是座尼姑庵,蘇州人過去管尼姑叫“師婆”,吳語裡平翹舌不分,叫著叫著就變成了“思婆”。

倒是與現在對岸那家旗袍店意外的相配。這裡常常能看見遊客衝著那分外惹眼的旗袍招牌拍照打卡,不過很少會有遊客真的往那條巷子深處走去。而那裡就是我們要去的第一站,建新巷


建新巷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放眼整個平江路街區支巷的名字,建新巷算是畫風最違和的,也難怪,誰讓這個名字是文革時候改的。這條巷在《平江圖》被標註為慶源坊,後來因為在大郎橋東側(臨頓路),就索性改叫大郎橋巷

據說這附近曾經住著北宋晉國公、丞相丁謂,所以也曾叫晉公坊。宋代出了名的奸臣多,最出名的當屬以高俅、蔡京為首的六賊了,而丁謂呢則屬於另一個與六賊相媲美的男子團體“五鬼”,“溜鬚拍馬”這個成語就是丁謂的手筆。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建新巷裡的古井與咖啡館


名聲臭歸臭,老百姓倒始終記得他,建新巷與臨頓路相連的地方就有條丁家巷,說的就是丁謂,這大概是“遺臭萬年”另一種形式了吧。(盧熊《蘇州府志》作慶原坊,並注:“慶原坊,大郎橋東,丞相丁謂所居,舊名晉公坊,今有丁家巷,嘉泰初易今名。”)

要說建新巷裡發生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還真沒有,除了好幾處控保建築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從這裡走出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就是中國鎢化學研究奠基人、化學家顧翼東

平江路上走出的狀元很多,但院士好像只此一位。可惜在90年代干將路改造時故居已被拆除,如今也只能站在窄窄的巷弄裡看著家家戶戶門前頗有情調的綠植髮發感慨罷了。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東大園,從建新巷到鈕家巷


鈕家巷


從建新巷有好幾條小路都可以彎彎繞繞到鈕家巷去,如今那裡有著百年曆史的著名舊書店文學山房曾在建新巷開過一段時間,後來因為拆遷、經營等原因才輾轉去了鈕家巷。

鈕家巷在平江路上算是相當開闊的一條路,許多故事我們已經講過了,必須要劃重點的是有著古城衛士之稱、同時也是平江路改造工程的總設計的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小時候就住在這裡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阮儀三在平江路


從鈕家巷去肖家巷有好幾條很有趣味的小路,一條叫東昇裡,如今被幾家別具一格的“藝文空間”佔據,一條叫志恆裡,還能看見民國時期的樓房。

其中最有意境的當屬與平江路一河相隔的鳳池弄,一頭是壽安橋,一頭是雪糕橋,大片斑駁的磚牆如同潑墨山水一般,以人為景,以牆為紙,在朦朧的煙雨裡一舉一動都是印象畫派大師的作品。


肖家巷


肖家巷顯然更小家碧玉些,這裡的路更窄,有趣的店鋪更多,不過最窄的還是從肖家巷到大儒巷那條只能一人行的窄弄。要是不巧對面來了一個外賣小哥,那就只能放慢腳步側身緊緊貼著牆壁,勉強通過的時候甚至能嗅到保溫箱裡放著的是炸雞還是米線。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大儒巷


等到了大儒巷那真叫豁然開朗,路寬敞的叫人感動。許多路痴的朋友可能分不清誰是誰,這裡教大家個簡單易行的辦法,能一路到底在平江路上正好看到

“魚食飯稻”四個大字的,就是大儒巷。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要從一名探花成長為一位大儒,這條路該怎麼走?在其他地方我們說不好,但在平江路上這條路卻非常清晰,那就是從南石子街的探花府走到大儒巷。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南石子街


探花府的主人潘祖蔭出自蘇州名門貴潘,他的祖父叫做潘世恩,故居就在我們剛才路過的鈕家巷上,其中一部分成了現在的狀元博物館。

這樣算起來探花、狀元、大儒,這段平江路可真是名副其實的“學神是如何煉成的”,再加上橫跨大儒巷、平江路的勝利橋(積慶橋),可不就是一群取得勝利的人生贏家嗎?

南石子街西就是南顯子巷,我們曾說過的那個民國第一女刺客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李鴻章當年修建的安徽會館同樣就在此地。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懸橋巷


沿著安徽會館旁邊的小路向北,在跨過一頂小橋後就到了頗有名氣的懸橋巷

我們曾詳細介紹過,這條414米里的小巷裡臥虎藏龍,晚清狀元洪鈞、吳中名醫錢伯煊、清代大藏書家黃丕烈著名藏書樓的故居都在這裡,歷史大家顧頡剛、著名教育家、文學家葉聖陶也都出生在這條巷內,也不知從哪裡來的這麼條神仙巷子!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菉葭巷


如果說建新巷的大名太接地氣,接下來要去的這條菉葭巷可就仙氣十足了,從尋常的陸家巷硬是按著《詩經》的說法改成了同音的“菉葭巷”,大概也就是人家盡枕河的蘇州人最能理解什麼叫“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曹胡徐巷


再沿著巷子往北走就到了曹胡徐巷,再往北它還調皮地拐了個彎,和姑打鼓巷與東花橋巷相連,又是打鼓又是鮮花,倒很有種鑼鼓喧天、花團錦簇的鬧猛。

不過這一片其實相當的安靜,這裡地處平江路西北角,極少會有遊客闖入,這也是平江路的妙處——一條街巷、河流,正好分隔出快與慢的兩個世界。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清同治的《蘇州府志》記載:“曹胡徐巷,因橋得名。”


曹胡徐這個名字一看便知道是由三個姓氏組成的,所以就有人推測從前有這三個姓的大戶人家定居於此。這樣的說法並沒有什麼依據,但曹胡徐巷一帶的確聚集了不少深宅大院。像有明代小型紗帽廳及清代磚刻門樓的鄭宅、清代的懷德堂凌宅、中和堂汪宅等等。

沿著巷子向東,當看到兩邊店鋪逐漸密集起來,你大概就能猜到離平江路也越來越近了,直到眼前出現一座石拱橋,老蘇州會告訴你它叫做胡相思橋,是整條平江河上唯一的一座石拱橋

2020年了,你還不會逛平江路

胡相思橋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不對啊,剛才路過南石子街時也看到一座拱橋的哇,好像叫做青石橋(蘇軍橋)。這個時候老蘇州一定會充滿不屑地回答:

各個啊是後來造的,是假的,不算數的!

這大概就是蘇州土著對古城遺風的一種堅持吧。

平江路走了一半,還有一半我們明天接著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