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歐盟大撕逼:小接口大利益


蘋果歐盟大撕逼:小接口大利益



最近歐盟和蘋果又撕起來了。

歐盟立法機構通過了一項決議,明確支持USB-C接口來統一歐洲智能手機充電接口。


顯然這是喊話給蘋果聽的。

因為蘋果手機的充電接口一直是特立獨行。

而蘋果的反應也很簡單:不鳥你。你這是扼殺創新,良心大大的壞了。

蘋果並不是第一次被歐盟搞,也不是唯一一家被搞的美國科技巨頭。

2016年歐盟就聲稱追繳蘋果近100億歐元稅款。2018年,歐盟揚言要罰Facebook 16億美金;2019年,歐盟因谷歌涉嫌壟斷,罰款25億歐元。

這些糾紛都是動輒十幾億,但這次為何在一個小小的手機接口上也開撕了呢?

這隻能說明,小小的接口,卻是大大的利益。


part.1 接口有什麼


曾經的接口,五花八門,在歐洲就一度有30多種。但現在主流的手機接口就只剩下了三種:

Mirco-USB、USB-C、lightning。

蘋果歐盟大撕逼:小接口大利益


Mirco-USB 接口,誕生在2007年,一度成為安卓機的標配,因此民間俗稱:安卓線。但這種接口,功能有限,只能傳輸數據和充電,目前多見於千元機及以下。

USB-C(USB type C),發佈於2014年,可謂是“更多更快更強”。不但能實現諸如播放音視頻的功能,數據傳輸和充電的速度也大幅提升。

Lightning 接口,這是蘋果2012年發佈的專屬接口,所以民間也俗稱蘋果線,功能與USB-C接近。

三種接口開發潛力也不同。

比如,USB-C接口,因為觸點數量比Mirco-USB多,因此能承載更強的電流。而且由於可以在接口中加入設備相互識別芯片,又能實現lightning 接口做不到的雙向充電。

甚至現在諸如聯想等電腦設備也開始採用該種接口,因此可以說USB-C是前景無限。因此,歐盟也有了充足底氣叫板蘋果。

既然USB-C技術領先,又有群眾基礎,那麼為什麼蘋果就是不願意歸順呢?

答案藏在配件的利益蛋糕裡。

part.2 蛋糕怎麼分


蘋果產品中復購最多的,可能就是充電線

而當購買充電線的時候,就會發現,不同品牌的價格差異,既然高達10倍左右。


蘋果歐盟大撕逼:小接口大利益


那麼,這些產品的質量差異,比如使用壽命真的有10倍之差嗎?

並不然。


價格差的奧秘,在於蘋果的MFi 體系(即Made for iPhone/iPad/iPod)。

蘋果歐盟大撕逼:小接口大利益

(MFi 標籤)


按照蘋果的規定,lightning線的生產,必須按照它的指導進行生產計劃審核和產品測試,而且還要配備蘋果提供的專用芯片。

而在MFi體系中,芯片成本就高達3美元,整個流程完成後,一根充電線的成本起步就在20-30元左右。

而那些價格便宜的,自然是偷偷繞過了MFi體系生產的。

這種繞過MFi體系的產品能用嗎? 從質量而言,也許能用,也許不能用,但從效果來看,蘋果一定會讓它不能用。

蘋果歐盟大撕逼:小接口大利益


因為,蘋果早就在手機中內置了檢測MFi芯片的功能。那些不含MFi芯片的充電線,會被檢測出後拒絕充電。

正所謂,不是一家人,不能進一個門。而自然用戶也會不滿意,而轉向正版線。

蘋果現在全球ios設備存量接近20億部,每臺設備一年更換一根充電線,那麼也是近百億美金的收入。

那麼,如果蘋果接口改成USB-C接口呢?

顯然第三方生產廠商就無需再走MFi的程序,而是走USB-IF認證。

USB-IF認證只需要交上4000美元會員年費即可,成本大大下降。但蘋果的收入卻也大幅降低。

因此,甭管歐盟再怎麼說是為了環保,但眼睛卻總會偷瞄下蘋果鍋裡的肉。


part.3 接口派生了眾多需求


蘋果最暢銷的產品除了手機,還有什麼?

AirPods 無線耳機? Apple watch ?

都不是。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裡,蘋果最暢銷的產品是,各種接口轉換器。

比如在2018年8月的一份統計數據中,銷量前十的產品中6款是轉換器,其中5款是Lightning相關的。


蘋果歐盟大撕逼:小接口大利益


這些配件價格十分感人。在高峰期,蘋果的配件高達23款。而全部在官網買齊,共需要857美元,再加100美元就能買臺iPhone 11 pro 了。

蘋果歐盟大撕逼:小接口大利益


這不禁令人感慨:蘋果是一家適配器公司,只是碰巧也做手機和電腦。

而這些配件,和國內山寨成本相比,毛利甚至高達90%,遠超蘋果40%的平均產品利潤。

做個簡單推算,按照2013年轉換配件佔蘋果的配件收入5成推算(那一年Apple watch,AirPods都還沒誕生)這方面的收入也高達50多億美元。

這些收入,源自於轉換需求。而這些轉換需求,則是蘋果自成一派的“接口”所活生生、人為造出來的。

所以,接口,就是蘋果的利潤永動機。


part.4 蘋果的底氣


蘋果敢和歐盟叫板,除了割肉心疼,也是因為底氣十足。

底氣來自兩個方面:

創新能力和品牌認知。

想當初,各大廠商還執著於Micro USB接口的時候,蘋果就推出了30針Dock接口。這個接口除了實現充電和數據傳輸功能,還包括了音視頻傳輸、回放控制等高端貨。

這讓蘋果出了一堆好玩的玩意兒,比如一邊充電一邊放歌的音響,讓接口只能傳輸數據,不能傳音頻的安卓陣營羨慕不已。

蘋果歐盟大撕逼:小接口大利益

一邊充電,一遍放歌的音響

而2012年推出的lightning線,雙面都能隨意拔插,簡化了手機內部構造,再次走到了時代前列。

但,論到USB-C,蘋果的lightning相比之下,創新性還是遜色的

蘋果也清楚這點,比如2018年高端iPad Pro,就採用了USB-C。立刻從娛樂平板,升級成了辦公神器。

而在2015年發佈的MacBook Air時,蘋果也只保留了USB-C,從而可以高速支持各種高清內容讀取。

妥妥的,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因此,蘋果說歐盟遏制創新,真是一幅“我知道你知道我在撒謊,但你就是沒辦法”的姿態。

畢竟,蘋果的背後,是幾億果粉的榮辱與共、不離不棄。


part.5 產業鏈的變化


轉換頭的每次升級,不但是制定標準的公司們神仙打架,也是產業鏈和生態的格局洗牌。

最底層的是代工企業。

比如USB-C發佈時,傳輸線內部就新增了6條線,這樣才能實現更快和更多種類的數據傳輸。而這對應的就是訂單收入。比如,立訊精密之類的代工企業趁此賺的盆滿缽滿。

蘋果歐盟大撕逼:小接口大利益

(USB-C線接口橫截面)


而接口芯片領域也是一次廝殺。比如USB接口推出後,恩智浦、賽普拉斯、德州儀器等公司就紛紛加大對應芯片研發。

蘋果歐盟大撕逼:小接口大利益

(USB-C 接口芯片)


這些高價值芯片和線纜,讓USB-C產生了近10倍於MIrco-USB的單體價值。

而更大的影響,則在於對相關生態產業帶來的變化。

由於USB-C接口支持音視頻傳輸,因此眾多安卓廠家便取消掉了3.5mm的模擬音頻接口。這也帶動耳機,從模擬時代轉向了數字時代,最終產生了TWS(真無線)耳機等新品。

而USB的快充功能則對電池行業產生了巨大變革。為了支持快充,相應的快充電池、快充電芯都應運而生。除了USB開發者聯盟的USB PD標準之外,僅在國內,就有華為、小米、OPPO、魅族等上十種方案。

蘋果歐盟大撕逼:小接口大利益


而也正是蘋果的一系列發展,讓國內企業進一步明白了一句話: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

而回到接口之爭來看,顯然蘋果的態度依然是那句話:


我全都要。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