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的6-18歲,這部電影帶給父母的3點教育啟示

讀懂孩子的6-18歲,這部電影帶給父母的3點教育啟示

文丨魚爸

1

一部影片,記錄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

6歲到18歲,成長其實真的就在眨眼之間。

這部電影花了12年拍攝完成,一個叫梅森的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並且全程都沒有更換過演員。


12年的時光裡,讓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的成長,更給父母以思考。

看著男主梅森從一個有著嬰兒肥和塌鼻子的漂亮男孩,逐漸進入青春期並長成一位鬍子拉渣、略帶陰鬱的男人。

相信會勾起很多人對自己的少年時代的回憶,也會看著自己身邊的孩子。

憧憬一下孩子的未來又會怎麼樣?


讀懂孩子的6-18歲,這部電影帶給父母的3點教育啟示


2


你不能要求孩子太多,以為牢牢抓住孩子,給孩子最棒的,最後他就會回報給你一個最好的人生。

這部影片給我們啟發是:歲月流轉,一切順其自然。

在教養孩子的道路上,真的需要一種這樣的心態。

因為想要控制孩子的人生,想要他們永遠聽話,永遠正確,永遠幸福快樂,這怎麼可能呢。

可我們卻常常因為孩子反抗調皮而生氣,因為孩子某一科功課落後而著急,變得焦慮而痛苦。

有時候,我們看著秋風掃來的落葉,會捨不得夏日的燦爛。

但是秋有秋的美,就算寒冬都有它特殊的美。

養孩子,真的就是在流水賬一般的日子裡過去,沒有轟轟烈烈的狗血劇情。

一切顯得平平淡淡,你要忍受的住,把握得住。

每天起床、洗漱、吃早餐,開始一天的學習和玩樂。

每一分鐘的生命都要自己去度過,或者陪伴著一起度過。


真的如同影片流水賬一般的接地氣的鏡頭那樣。

讓時間見證成長,而每一分的付出、累積,才築成這座人生的大廈。

每個人的人生都在按照他自己的路線走著。

為人父母,真的只要在關鍵的地方引導,平常默默地鼓勵支持就好。

要讓孩子獨立,而不是牢牢抓住不放。


正如這電影主題曲《Hero 》 所寫那樣:

嬰兒才需要保護

但是我是個孩子,像其他人一樣

所以讓我走吧

我不想成為你的英雄……


讀懂孩子的6-18歲,這部電影帶給父母的3點教育啟示


3


無論生活如何,父母得看到光,一起努力,給孩子一個溫暖的童年。

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更好地自己。

不論貧窮富有,都是你可以給孩子的。

在影片中,梅森的童年在很多人的眼裡應該說是不幸的。

他性格細膩,多愁善感。父母離異,他和一個姐姐跟著媽媽生活。

媽媽還要自己完成沒有修完的學業,貧困一直緊緊地扼住他們的脖子。

最後只能求助外婆生活。

而他們的爸爸就是一個開著老式古董車張揚個性,寫著不知名的歌的吊兒郎當的人,沒有一個人會選擇一個這樣的男人結婚生子的。

但是不能否認,他還是一個不錯的父親。


隨著孩子的成長,這個“不靠譜”的爸爸也逐漸成為成熟有責任感的男人。

父親充當著兩個孩子的精神導師,和孩子互說心事,甚至直接“嚴肅”地教女兒人生知識。


總是有一些鼓勵的話語、政治教育、性啟蒙、人生經驗的分享。


在梅森遇到人生“難題”——初戀、失戀、畢業、困惑的時候,父親也給他開導,解決問題。

讀懂孩子的6-18歲,這部電影帶給父母的3點教育啟示

就算父母分開了,但孩子們還是非常喜歡他,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父親,每兩週來接他和姐姐去度個週末,吃薯條睡沙發,看起來都很幸福,甚至他還想,他們是不是還會在一起?

另外一個原因是母親沒有去指責他作為父親的身份。

她跟孩子們說:“我還愛著你們的爸爸,但那不意味著我們繼續一起才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在孩子小時候,沒有告知分開的真相,而是告訴孩子,爸爸在遙遠的阿拉斯加州出海。

所以就算父母離異了,父親在孩子們心目的形象是完整的,沒有崩塌。

而片中母親堅強而溫和,她沒有為生活妥協,沒有總是說為了孩子,為了孩子。

後來,當她嫁給了自己的博士導師之後,她以為會幸福。

但是這任新丈夫酗酒家暴,還在吃早餐時,當著孩子們的面辱罵他們,掀翻了餐桌,用酒瓶砸了孩子們的餐具。

這場面簡直不堪入目,孩子們都嚇壞了。

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婚。


因為她深知一個暴力酗酒的爸爸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

寧願選擇了自己獨自撫養,不妥協。

就算生活再難,至少有溫暖和希望。


讀懂孩子的6-18歲,這部電影帶給父母的3點教育啟示


4


要理解孩子的叛逆,因為每個少年都曾以為自己能夠單幹,並且會幹的很好。

想走進孩子的世界,請先和他站在平等的位置上。


叛逆,是成長的必需品。

如同蛇一樣,必須一層一層蛻皮才能成長。

看到青春期的梅森,那蓋住臉的長髮,晚歸的聚會,穿衣打扮的怪異。

父母和孩子的觀點不同,直接會導致衝突。

以致於惹火了他的第二任繼父,最後又一次家庭分離。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更多的是需要去接納。

接納孩子,是給他最好的禮物。

哪怕那些想法你看上去很癲狂,但是你也需要先去尊重,再談引導。

比如孩子說自己想去當作家,並且想退學去四處旅行,你怎麼辦?

比如孩子說自己的理想就是做蛋糕,你怎麼想?

或者孩子告訴你只是想開挖機,不想做工程師,你會贊同嗎?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崇高遠大的理想。

可是孩子往往卻選擇普通的歸宿。

這下父母就急了。

讀懂孩子的6-18歲,這部電影帶給父母的3點教育啟示

而叛逆的孩子在行動上往往叛逆而輕狂的。

我少年時也曾有過一段這樣的時光。

中學畢業那一年,因為離家很遠去讀高中,心裡很想家。


左思右想之後,決定不讀書了,要退學寫書,做一個少年作家。

那時候韓寒剛剛因為發表《三重門》火了。

成為很多在校孩子的偶像。


幸好一個好友勸住了我,說再等等。

因為年齡差不多,他也沒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根本就不夠格。

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勁。

覺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

梅森也是這樣,他愛上了攝影,覺得自己就是牛逼的攝影師。

於是荒廢學業,整天像個大師一樣地將自己關在了暗室沖洗照片。

老師進來跟他說的一段話,我覺得值得每一個孩子聽。

甚至很多成人也要聽聽:

“這些年,我見過很多有天賦的人,你認為他們之中有多少人能夠在不自律,沒有決心和職業道德的情況下成為專業人士?

我可以告訴你,我兩個手指頭就能數完了。你也不能,梅森。


這個世界競爭太激烈了。有太多願意努力的天才,還有一大堆沒有天賦的蠢蛋,他們都願意超過你。


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人正坐在外面的教室裡,你知道他們在幹什麼嗎?

做作業。做著你該做但沒有做的事。


這就是成功和平庸之間的區別。

很多勵志的成功故事都是編出來的,而真正成功的人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面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就需要更多的智慧。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需要“自主”,因為這是一個人成熟的必經之路。


所以父母更加需要溫暖的教養方式——不太放鬆過也不太嚴厲,將父母的接納和靈活的行為控制結合起來。


我們可以努力讓孩子感受到家庭帶給他的溫暖,但是也不能寵溺得讓他覺得自己有高人一等的特權。


我們可以用接納和理解來表達關心,而非控制。

這時,孩子會跟你敞開心扉,把自己的心事告訴你,分享他的信息。

那些誤解,那些反抗和叛逆,最終都會煙消雲散。


5


主人公梅森的成長被濃縮在了這165分鐘的電影裡,而我們的孩子呢,也在飛速地成長著。


有一天就離我們遠去了。還記得梅森要去讀大學時,他的媽媽突然意識到時間的飛快,感慨地說出了:我以為人生還會有更多。


讀懂孩子的6-18歲,這部電影帶給父母的3點教育啟示

她戀戀不捨,卻又無何奈何,這就是父母的愛吧,最後還是指向離別。

我們每個人都會長大、老去,孩子也是如此。


只是在這時間的長河裡,會留下那些一生都難忘的溫情,這些都會成為孩子一生中珍貴的回憶。


我摸著小小魚的小腦瓜,拍拍他的肩,或者拉著他的手跌跌撞撞地走在山道上時,我感到幸福,而他也很幸福。

這就是當下的幸福,今後的回憶,我們要好好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