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三分之一製成傳國玉璽,剩餘的三分之二哪去了?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向趙王表示願意拿秦國的十五座城池換取趙王手中的寶貝——和氏璧。後來藺相如拿著和氏璧來到秦國,上演了歷史上有名的一幕完璧歸趙。不過後來隨著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和氏璧還是落入秦國。

和氏璧三分之一製成傳國玉璽,剩餘的三分之二哪去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秦始皇將和氏璧作為傳國玉璽,象徵帝國最高的權力象徵。然而據傳當時用來製做傳國玉璽只用去了和氏璧的三分之一,那麼剩下的三分之二拿去做什麼了?

在明末清初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張岱的一本小冊子《夜航船》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傳國璽,秦始皇以卞和玉製傳國璽,命李斯篆文。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相傳卞和玉製為三印,一傳國璽,一天師印,一茅山道士印。

傳國玉璽因史書多有記載,雖終埋葬於歷史長河之中,但其存在的可信度還是非常之高的。對於後兩塊印,後世也有相關傳說。當時秦始皇將和氏璧一分為三,取其中質地最好的部分製成傳國璽。

和氏璧三分之一製成傳國玉璽,剩餘的三分之二哪去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剩下的兩塊玉石,雖不及傳國璽的華貴,但也是天下難得的至寶。其中之一製為“陽平治都功印”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天師印。此印為中國道教中正一派的天師用印之一,傳為祖天師張道陵所遺。又《留侯天師世家宗譜》卷一《世傳官私印劍考》雲:

祖遺玉刻陽平治都功印一顆,厚七分,橫長各寸半,方紐,治淨室也。丹印二顆,文同制一,厚七分,橫長各二寸一分,五金雜成。 玉刻大陽平治都功印一顆, 厚七分, 橫長各三寸半,金璃紐,白如冰雪……

此印為道教歷來的主要法器,是正一派至高信物,為歷代掌教親掌。幾經世事變遷,歷史更迭,如今天師印以成為國寶奇珍。

和氏璧三分之一製成傳國玉璽,剩餘的三分之二哪去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比天師印,另一塊茅山道士印的蹤跡就更加撲所迷離,此印又名九老仙都印。據《上清靈寶大法》卷二七所載:

其印又常單獨使用。據云:“佩之登山,虎狼精怪自伏,江河風雨順濟,可管洞府仙官吏兵”;常人佩之則能延壽、伏諸邪鬼;小兒驚啼、大人有疾,皆可燒灰服之;另於安胎、祈嗣、解詛咒亦皆可用.

宋元祐年間,宋暫宗曾將此印章送給茅山道士劉混康,此後該印一直作為茅山元符萬寧宮的鎮宮之寶。

當然,無論天師印也好,還是茅山道士印也好,其實在歷史上都少有資料論證其為和氏璧中的一部分,只不過憑張岱《夜航船》的一小段描述,為後世留下一段傳說罷了。

和氏璧三分之一製成傳國玉璽,剩餘的三分之二哪去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在道教之中,過去確實也刻制了不少印章,其作用和玉璽、官印的作用皆是相同,象徵權力,突出身份。但是道教的印,多還承擔法器的作用,用於舉行法式時辟邪驅鬼。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也有可能是某個道士為了營造神聖感,將上述兩印牽扯到和氏璧上,然後有了後世傳說而已。如今也是說不清楚了,姑妄說之,暫且聽之吧!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