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三分之一制成传国玉玺,剩余的三分之二哪去了?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向赵王表示愿意拿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换取赵王手中的宝贝——和氏璧。后来蔺相如拿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一幕完璧归赵。不过后来随着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和氏璧还是落入秦国。

和氏璧三分之一制成传国玉玺,剩余的三分之二哪去了?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秦始皇将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象征帝国最高的权力象征。然而据传当时用来制做传国玉玺只用去了和氏璧的三分之一,那么剩下的三分之二拿去做什么了?

在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张岱的一本小册子《夜航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传国玺,秦始皇以卞和玉制传国玺,命李斯篆文。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相传卞和玉制为三印,一传国玺,一天师印,一茅山道士印。

传国玉玺因史书多有记载,虽终埋葬于历史长河之中,但其存在的可信度还是非常之高的。对于后两块印,后世也有相关传说。当时秦始皇将和氏璧一分为三,取其中质地最好的部分制成传国玺。

和氏璧三分之一制成传国玉玺,剩余的三分之二哪去了?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剩下的两块玉石,虽不及传国玺的华贵,但也是天下难得的至宝。其中之一制为“阳平治都功印”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天师印。此印为中国道教中正一派的天师用印之一,传为祖天师张道陵所遗。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一《世传官私印剑考》云:

祖遗玉刻阳平治都功印一颗,厚七分,横长各寸半,方纽,治净室也。丹印二颗,文同制一,厚七分,横长各二寸一分,五金杂成。 玉刻大阳平治都功印一颗, 厚七分, 横长各三寸半,金璃纽,白如冰雪……

此印为道教历来的主要法器,是正一派至高信物,为历代掌教亲掌。几经世事变迁,历史更迭,如今天师印以成为国宝奇珍。

和氏璧三分之一制成传国玉玺,剩余的三分之二哪去了?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相比天师印,另一块茅山道士印的踪迹就更加扑所迷离,此印又名九老仙都印。据《上清灵宝大法》卷二七所载:

其印又常单独使用。据云:“佩之登山,虎狼精怪自伏,江河风雨顺济,可管洞府仙官吏兵”;常人佩之则能延寿、伏诸邪鬼;小儿惊啼、大人有疾,皆可烧灰服之;另于安胎、祈嗣、解诅咒亦皆可用.

宋元祐年间,宋暂宗曾将此印章送给茅山道士刘混康,此后该印一直作为茅山元符万宁宫的镇宫之宝。

当然,无论天师印也好,还是茅山道士印也好,其实在历史上都少有资料论证其为和氏璧中的一部分,只不过凭张岱《夜航船》的一小段描述,为后世留下一段传说罢了。

和氏璧三分之一制成传国玉玺,剩余的三分之二哪去了?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在道教之中,过去确实也刻制了不少印章,其作用和玉玺、官印的作用皆是相同,象征权力,突出身份。但是道教的印,多还承担法器的作用,用于举行法式时辟邪驱鬼。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也有可能是某个道士为了营造神圣感,将上述两印牵扯到和氏璧上,然后有了后世传说而已。如今也是说不清楚了,姑妄说之,暂且听之吧!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