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買菜難,電動車上的物資線

疫情下的買菜難,電動車上的物資線

文 |王小胖

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老百姓每天的活動半徑急劇收窄,為了減少人員流動,不少城市還推出了限制每戶家庭出門次數的非常舉措。

吃飯是剛需。在餐飲業短期內還沒辦法全面復工的情況下,被現代商業社會逐漸外包的各項功能,又逐漸迴歸到家庭單位。

怎麼買菜,變成了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每次出門採購,都意味著口罩的消耗和不可避免的人群接觸,於是通過互聯網方式下單,以到家配送的方式獲取物資,就成為了許多人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餓了麼等外賣平臺的配送和連接服務能力正在經受考驗,而像盒馬、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玩家們,也都迅速行動起來。

01 疫情之下買菜難,外賣平臺既「送飯」也「送菜」

本來,春節假期對於零售和生鮮電商們來說,是不折不扣的銷售淡季,因為家家戶戶一般都在節前儲備好年貨,春節期間娛樂消費較多。而且作為一年中最重要的假期,整個服務供應鏈上,不少工作者也都放假休息,回家過年。

但因為疫情的影響,本來的銷售淡季一下子變成了訂單洪峰,需求側迅速爆發。

每日優鮮的數據顯示,除夕至初四,平臺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 321%,每日優鮮也將其蔬菜的日供應量從原來的每日約 500 噸緊急提升到 1000 噸。

據「十億消費者」報道,京東到家從除夕到大年初九,全平臺成交額同比去年增長約 374%,其中糧油副食以及肉品的增長都超過 700%,休閒食品增長了 527%,蔬菜水果增長也都在 400% 左右。

為了確保物資供應和價格穩定,盒馬鮮生日均供應量是平時蔬菜供應的六倍,並且承諾在春節期間實施「不打烊,不漲價」等政策。

在經受考驗的不僅有相對垂直的生鮮玩家,連接商戶又具備配送能力的外賣平臺也紛紛「躬身入局」。

經過這幾年的業務發展,實際上,像餓了麼和美團這樣以外賣業務起家的平臺,早已陸續將品類拓展到餐飲外賣以外的其他品類,向用戶提供「即時配送」的到家服務。

而在延伸出的像生鮮、醫藥、鮮花等配送能力中,生鮮品類的增長尤其迅速。以餓了麼為例,根據其官方披露數據,2019 年第一季度餓了麼生鮮活躍用戶訂單量超過 2018 年全年,同比增速 384%,而且在三四線城市的增速也要比一線城市更加迅猛。

疫情下的買菜難,電動車上的物資線

2019 年,餓了麼先後與叮咚買菜達成戰略合作,與盒馬鮮生宣佈實現戰略互通,在生鮮領域的佈局加碼呈現出加速趨勢。

疫情發生後,餐飲遇冷,零售方興,外賣平臺迅速行動確保生鮮商品的穩定供應。

根據我們瞭解到的信息,餓了麼在武漢、北京、上海、杭州等 38 個主要城市裡,與近 6 萬家生鮮與商超門店合作,提供線上買菜、線下配送到家的服務。餓了麼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盡全力保障消費者的需求。

我們分別在北上杭廣市區內選取了定位進行隨機抽樣測試,以上海七寶萬科廣場為例,中午 12 點,餓了麼平臺上有 18 家菜站營業,美團上有 16 家菜站營業,京東到家有 6 家菜站營業,另外還有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上也能夠訂購到蔬菜,綜合來看,在我們的測試時間內,各地菜站的綠葉蔬菜品類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售空,但其他品類的像肉類、禽蛋、水果供應都比較充足。

疫情下的買菜難,電動車上的物資線

疫情下的買菜難,電動車上的物資線

疫情下的買菜難,電動車上的物資線

疫情下的買菜難,電動車上的物資線

隨機抽樣調查情況報告

這些營業的菜站,確保了附近居民在家生活的基本物資供應。

隨著節後人群迴流後也大多需要在家隔離,加大生鮮產品,尤其是綠葉蔬菜的保障力度仍然將是生鮮電商以及外賣平臺們的重要課題。

02 運力緊缺是共性問題,平臺組織增援更具優勢

激增的訂單背後,如何完成每一單的交付,就變成了眼下相當迫切的問題。

盒馬侯毅表示,由於疫情原因,不少配送員工都無法按時回到工作地,「雖然一天將近 100 萬單的配送,但是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而對於那些自己有門店,以零售作為主業的大型商家來說,到家配送本就屬於補充型業務,現在一下子被推到臺前,也容易發生應對不力的情況。比如這段時間,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沃爾瑪到家配送發貨慢、配送慢的投訴單量出現了明顯增多。

疫情下的買菜難,電動車上的物資線

據媒體報道,1 月 28 日在武漢嘗試使用物美旗下的多點平臺到家配送服務時,購物車顯示的配送時間已經排到 2 月 4 日以及 5 日,門店貨品充足,但配送到家的人手極度短缺。

擁有龐大自營配送團隊的外賣平臺,運力相對上述零售商超來說要相對靈活,但也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點在於,人們不僅有對於生鮮商品的需求,疫情時期,頭疼腦熱買一些常用藥、幫忙上門照看寵物、代購一些日用快消品的跑腿需求,也在出現激增。這使得即時配送運力本就具有開放屬性的外賣平臺,也必須要承擔更大的壓力。

餓了麼數據顯示,2 月以來外賣小哥的單日跑腿距離總和是過去的 3 倍多,但每單距離卻縮短了 18%,在不少封城管制的城市,外賣騎手變成了社區採購員,靠著電動車的來回穿梭,維持著城市機體的養料輸送。餓了麼和美團,為了鼓勵騎手積極接單,也都加碼了針對騎手的獎勵機制。

與此同時,各地的商超、便利店和生鮮店也都在面臨分揀、搬運等崗位人員緊缺的問題,為了緩解人手短缺的問題,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近日正式推出了「藍海」就業共享平臺,通過該平臺,全國各地餐飲商戶可以統一為員工就近報名,選擇成為蜂鳥藍騎士或者附近商超的便利店員工,據阿里本地生活方面透露,「藍海」計劃第一批計劃招收一萬名蜂鳥騎手,目前已有約 4000 名餐廳員工有臨時上崗意向。

應當看到,疫情對於各個行業的影響是具有全局屬性和連鎖屬性的,一個行業跌落的需求往往意味著另外某個行業的需求跌落。非常時期行非常手段,人力資源的應急調配上也應當發揮更多的創造力。

在這個過程中,以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商業平臺,因為對實體經濟行業的涉及面廣,嵌入程度深,就往往能夠在資源調配上更具有全局視角。

03 疫情過後,本地生活服務或呈現新變量

商業世界一向危中有機,這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當下已經給到家服務帶來了明顯的改變。

就目前階段「衝在前面」的生鮮電商及配送而言,隨著節後社會經濟活動逐漸恢復,保證供給、增強運力、縮短配送時效都是短期問題。

更值得思考和觀察的或許在於,在疫情之中新接觸到送菜上門的用戶,未來能夠在多大程度下沉澱留存,繼續下單。這將考驗各家平臺對用戶的長期運營能力。

回到本地生活服務的大賽道上來,眼下來看,諸多商戶,尤其是廣大餐飲商戶正面臨著一段艱難時期。

即便按照樂觀預計,疫情能夠在二三月份得到有效控制,四五月份逐步殲滅,對於到店消費而言,都需要做好一個季度至半年的「過冬」準備。

據燃財經報道,蘇寧生態鏈基金投資總監施卓傑認為餐飲零售化,將是很多餐飲企業自救的一個機會,原來做餐飲的商戶,怎樣考慮將食材重新處理,配送到消費者手中,消費者只需要簡單烹飪就能食用。既是對外賣的補充,也能夠和生鮮電商進行結合。

目前,各方都在迅速行動進行商戶幫扶,比如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在 1 月 30 日就公佈了支持商家的「五個決定」,通過減免佣金、加大貸款力度等方式幫助商戶。

去年年底,我們曾分析,今年將會是本地生活服務賽道的「新服務」元年,門店的數字化、智能化將會顯著加速。相信經過此次變化,從線上到線下的每一個商業組分,都將重新思考怎樣補齊自身短板,提高經營效率,數智化的長期趨勢仍然不會改變。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唯願冬天快一點結束。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