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對清初書風的雙重影響

康乾盛世對清初書法風格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分析:

1、消極影響

首先,從康熙的書法來看,他對古法的繼承與改造,沒有像其他書家那樣理解的精準和到位,只是努力做到形似,而沒有達到神似。從小字在形神關係的把握上就可以看出,要比大字形神關係的處理好的多,而這也是長期臨習董書的弊端,所以康熙不擅大字創作。雖然說康熙書法學習香光,形神酷似,工夫老到,但始終沒有突破香光的樊籬,對香光書法的優缺點兼收,行草書一蹴而就,流暢且自然,但因缺少輕重粗細濃淡的變化,顯得順暢有餘,起伏變化不足。作為康熙的孫子,乾隆自幼受到祖父的書法薰陶,他的書法同樣缺少了變化和韻味,他書法中的字點畫圓潤均勻,結體也是婉轉流暢,但並無明顯的成就,“雖有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

康乾盛世對清初書風的雙重影響

康熙帝 行書扇面


康乾盛世對清初書風的雙重影響

康熙帝 行書對聯


康乾盛世對清初書風的雙重影響

乾隆帝 行書


康乾盛世對清初書風的雙重影響

乾隆帝 行書


康乾盛世對清初書風的雙重影響

乾隆帝 行書

再加上帝王的喜好影響著臣子們的喜好,皇帝對董書的崇尚,更使董書墨跡身價倍增,人稱“朝殿考試,齋廷供奉,幹祿求仕,視為捷途。風會所趨,香光幾定於一尊矣。”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說清代初期的書壇主流是由康熙皇帝所引領的,雖不全面,但也有道理。清朝的閱卷官員們把書法的好壞作為科舉考試的重要評價標準,以此來取捨考生。所以學子文人推崇了皇帝的喜好,這樣不僅可以使自己在閱卷中佔有優勢,錄取的機會比較大,同時在仕途上的際遇也會比他人更為順暢,於是,康乾盛世,“館閣體”書風盛行。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時期大興文字獄,那時期的文人作書寫詩更加小心翼翼,更加束縛了有才華的文人的性情發揮,那一時期的書法則顯得橫平豎直,十分拘謹,缺乏生氣,使書法失去了藝術情趣和書家的個人風格。

康乾盛世對清初書風的雙重影響

清代梁詩正館閣體《跋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2、積極影響

有學者認為,乾隆和康熙都不能稱得上是書法家,只能算是兩名書法愛好者。筆者認為,其實不然。他們作為一代帝王,後人評價他們的書法,不能夠以審視專業書法家的眼光來評價。雖說康熙書法有著諸多的不足,但不能否認他取得的政治成就和他的學習、創作對後代的影響。他所提倡的董書的書法風格,不僅使自己受益匪淺,更是影響和左右了當時宮廷內外的書法審美時尚,使清初書壇的“正統”基調更加的牢固。導致清初書壇呈現了“帖學”興盛、董書風格大行其道的局面,並湧現出一大批學董的名家。


康乾盛世對清初書風的雙重影響

清初書法四大家之一 笪重光 草書應制五言詩

康乾盛世對清初書風的雙重影響

清初書法四大家之一 姜宸英 行書七言詩


康乾盛世對清初書風的雙重影響

清初書法四大家之一 汪士鋐 立軸


康乾盛世對清初書風的雙重影響

清初書法四大家之一 何焯 詩軸


更重要的是,康熙的一些做法也直接影響了皇子和其他臣子貴族對書法藝術的鑽研,其中影響最深的則是他的孫子乾隆皇帝。乾隆處處效仿他的祖父,旨在證明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不亞於祖父。尚董書風的形成和普及漸入沒落,最終被乾隆帝所推崇的趙體書風所替代,而融合董、趙的做法,並不是乾隆在書法上的主張,而是步祖父康熙的後塵所導致的結果。

所以,不難看出康乾盛世對清代書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康乾盛世對清初書風的雙重影響

乾隆帝 行書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