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对清初书风的双重影响

康乾盛世对清初书法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析:

1、消极影响

首先,从康熙的书法来看,他对古法的继承与改造,没有像其他书家那样理解的精准和到位,只是努力做到形似,而没有达到神似。从小字在形神关系的把握上就可以看出,要比大字形神关系的处理好的多,而这也是长期临习董书的弊端,所以康熙不擅大字创作。虽然说康熙书法学习香光,形神酷似,工夫老到,但始终没有突破香光的樊篱,对香光书法的优缺点兼收,行草书一蹴而就,流畅且自然,但因缺少轻重粗细浓淡的变化,显得顺畅有余,起伏变化不足。作为康熙的孙子,乾隆自幼受到祖父的书法熏陶,他的书法同样缺少了变化和韵味,他书法中的字点画圆润均匀,结体也是婉转流畅,但并无明显的成就,“虽有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

康乾盛世对清初书风的双重影响

康熙帝 行书扇面


康乾盛世对清初书风的双重影响

康熙帝 行书对联


康乾盛世对清初书风的双重影响

乾隆帝 行书


康乾盛世对清初书风的双重影响

乾隆帝 行书


康乾盛世对清初书风的双重影响

乾隆帝 行书

再加上帝王的喜好影响着臣子们的喜好,皇帝对董书的崇尚,更使董书墨迹身价倍增,人称“朝殿考试,斋廷供奉,干禄求仕,视为捷途。风会所趋,香光几定于一尊矣。”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说清代初期的书坛主流是由康熙皇帝所引领的,虽不全面,但也有道理。清朝的阅卷官员们把书法的好坏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来取舍考生。所以学子文人推崇了皇帝的喜好,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在阅卷中占有优势,录取的机会比较大,同时在仕途上的际遇也会比他人更为顺畅,于是,康乾盛世,“馆阁体”书风盛行。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时期大兴文字狱,那时期的文人作书写诗更加小心翼翼,更加束缚了有才华的文人的性情发挥,那一时期的书法则显得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书家的个人风格。

康乾盛世对清初书风的双重影响

清代梁诗正馆阁体《跋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2、积极影响

有学者认为,乾隆和康熙都不能称得上是书法家,只能算是两名书法爱好者。笔者认为,其实不然。他们作为一代帝王,后人评价他们的书法,不能够以审视专业书法家的眼光来评价。虽说康熙书法有着诸多的不足,但不能否认他取得的政治成就和他的学习、创作对后代的影响。他所提倡的董书的书法风格,不仅使自己受益匪浅,更是影响和左右了当时宫廷内外的书法审美时尚,使清初书坛的“正统”基调更加的牢固。导致清初书坛呈现了“帖学”兴盛、董书风格大行其道的局面,并涌现出一大批学董的名家。


康乾盛世对清初书风的双重影响

清初书法四大家之一 笪重光 草书应制五言诗

康乾盛世对清初书风的双重影响

清初书法四大家之一 姜宸英 行书七言诗


康乾盛世对清初书风的双重影响

清初书法四大家之一 汪士鋐 立轴


康乾盛世对清初书风的双重影响

清初书法四大家之一 何焯 诗轴


更重要的是,康熙的一些做法也直接影响了皇子和其他臣子贵族对书法艺术的钻研,其中影响最深的则是他的孙子乾隆皇帝。乾隆处处效仿他的祖父,旨在证明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不亚于祖父。尚董书风的形成和普及渐入没落,最终被乾隆帝所推崇的赵体书风所替代,而融合董、赵的做法,并不是乾隆在书法上的主张,而是步祖父康熙的后尘所导致的结果。

所以,不难看出康乾盛世对清代书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康乾盛世对清初书风的双重影响

乾隆帝 行书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