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喜劇》: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想表達更多的東西

奔著喜劇去看,還真有意外之喜,它比喜劇更動人。你可以從電影的不同片段看到自己,或者看到那些經歷的事情,看到不想妥協卻無可奈何的順從,鮮活又殘忍的現實。

《半個喜劇》: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想表達更多的東西

《半個喜劇》宣傳海報

從一開始,笑點就不斷地湧上來,無巧不成書,三個主角間的關係被處理得非常清晰、鮮明。就在你以為它朝著一部愛情喜劇的方向發展時,又來了一個劇情大反轉,真是“半個喜劇”。原來前面片段皆是伏筆,完成鋪墊後火速扭轉為對一個個社會痛點的精確打擊,看似輕巧卻又十分有力。

很多人都說:“《半個喜劇》一半是喜劇,一半是悲劇”。我覺得它不僅僅想表達這些,它還有更多的地方值得我們去推敲和挖掘。至少我看到了同情與理解、人性與現實的拷問和映射眾人的愛情觀。

《半個喜劇》: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想表達更多的東西

孫同與鄭多多的對話劇照

01.一種理解:對年輕人很難在大城市裡有尊嚴地活下去、紮下根的理解

聚焦一個年輕人,要如何在城市裡有尊嚴地活下去、紮下根?這不是小問題,而是大多數人都要面對的時代問題

①生存壓力: 孫同還通過鄭多多父親的關係,進了多多爸爸的單位實習。 為的是能夠通過這份穩定的工作關係,讓自己拿到北京戶口。還一直藉助在富二代同學鄭多多家裡, 就連去酒吧工作穿的衣服都是跟鄭多多借的。 所以孫同在富二代鄭多多面前毫無底氣,只能心甘情願地做背鍋俠,並幫鄭多多隱瞞秘密。

他活得很窩囊,用莫默在得知真相後痛罵他的那句話就是: 你TMD就是鄭多多養的狗!一條好狗!

很多人認為孫同成了一個被生存壓力磨平了稜角的怯懦男人,但我卻不這麼想。我認為孫同的怯懦來自於本身的生存需求,來自於一直以來想要紮根北京的現實需要,與他本身的是否是怯懦性格無關。現實面前,誰都不得不去低下頭,有時候我們只是比孫同幸運點吧!

《半個喜劇》: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想表達更多的東西

《半個喜劇》莫默角色宣傳海報

②愛情壓力:面對對高璐的仰慕,他壓抑自己的情感,認為自己的家庭和出身都無法和高露匹配,只好充當多多和高露的和事佬。

面對莫默砸壞他房間裡的一切,他不會有太多的情緒波動,因為身邊的一切都是多多施捨的。

面對鄭多多“不喜歡別人碰自己的女人”的評論,他嚥下了本來想要分享的戀情,選擇了和莫默分手。

三十歲的人,早已過了幻想的年紀,一邊是一直以來的夢想,一邊是一段美好的愛情,就這樣來回揉搓著,撕心裂肺但又無可奈何。

《半個喜劇》: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想表達更多的東西

《半個喜劇》多多未婚妻高露在婚紗店劇照

③家庭壓力:孫同是一位典型的媽寶男,出生於東北小鎮,從小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 從小努力的他,復讀三年才從東北老家考到北京。媽媽從早就有著讓兒子留京的願望,實現魚躍龍門、改換門庭的美好幻想。

電影中很直抵人心的一句話,“你這種人就沒法理解我們這種人的處境,你跟我不一樣,你出生就在天上,什麼都有了,而我,出生在水坑裡。”

孫同媽媽是一個勢利的人,是一個被苦難生活改變的人。這樣的人沒法不短見,不得不勢利。之所以我們對孫同媽媽的表演十分認同,仍然是出於對現實生活中同類人真實存在的寬容與釋然。

《半個喜劇》: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想表達更多的東西

《半個喜劇》鄭多多坐在豪車上等人

02.一種拷問:面對艱難的生活,應該做出怎麼樣的選擇?

一線城市人的生存困境,工作、戶口、父母,這些加起來和愛情與尊嚴比哪個更重要?那些能夠毫不猶豫說出選擇“愛情與尊嚴”的人們通常家境不錯,不存在物質問題。

就像孫同說的,你沒有出生在水坑裡,所以你不能理解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一個工作、一個戶口、一套房,意味著比別人少奮鬥十幾年,這不是一個可以不假思索就拒絕的誘惑。

婚禮中裴經理對孫同說的一句話,“我對你刮目相看啊!孫同,你真行,比我都能忍,以後你肯定是我領導!”

現實中很多人的結局或許就像裴經理一樣,雖然小心翼翼的生存,但取得了這個城市的認可,成為了父母所期待的模樣。

孫同面臨的抉擇,其實也是很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所面臨的共同癥結—— 理想與現實,愛情與事業,生活與家庭。

《半個喜劇》: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想表達更多的東西

《半個喜劇》勢利的孫同媽媽劇照

但對於處在社會夾縫中孫同而言,這卻是個兩難的選擇。 和鄭多多絕交就意味著失去工作和即將到手的北京戶口,而這是他前半生,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標。

還有孫同的母親,同樣也強烈反對自己兒子的這樁戀愛。 為了拆散這段感情,控制慾極強的孫母更是軟硬兼施,為此不惜賣掉老家的房子,只為了說服兒子保住戶口。

於是半輩子都在妥協中苟活的孫同,再一次陷入了猶豫。

後來的情節,樓道里多哥絕交脅迫、酒吧中媽媽買房相逼等等,這些事情不斷地壓迫劉同,就像一根繩子,被不斷地擰緊不斷地擰緊,直到最後在婚禮上,他這根繩子被擰斷了,隨之一起斷掉的還有工作、戶口、房子等等眾多的顧慮。

《半個喜劇》: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想表達更多的東西

《半個喜劇》孫同與多多公司餐廳的交流

階層身份的不同,決定了彼此價值觀的不同。 如同孫同的那句自白一樣: 你生天上了,你生下來什麼都有了,我生水坑裡了……

面對艱難的生活,人應該做出怎麼樣的選擇。 是不顧一切捍衛尊嚴、是非分明?

還是應該為了金錢地位委屈求全、隱忍退讓? 這種對所有人的拷問,無疑也是電影最為現實和直白的地方。

影片最終揭示了當下絕大部分人的生存困境:我們可能是某個人的好兄弟,媽媽的好兒子,領導的好下屬,但唯獨不是人,我想做個人成了比較難實現的願望。

《半個喜劇》: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想表達更多的東西

《半個喜劇》樓梯間的鄭多多與孫同

03.一種同病相憐:三個主角的愛情觀影射眾生

①受不了家長的催促急於擺脫單身。在這裡,我們暫且不說誰對誰錯。老一輩認為,女孩子馬上就快三十歲了,在他們那個時候孩子都應該生了不少了,而自己的兒女卻還沒有談朋友。

而當代社會的人大都獨立有主見,大都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工作當中,所以根本沒有時間談戀愛,莫默就是這樣一個女孩。

於是,矛盾就這樣產生了,但那畢竟是自己的母親,即使自己不願意也要硬著頭皮去相親。

但此時的女孩們大都更在意戀愛的速度從而來滿足父母的心願,但戀愛的質量將會大大下降,於是她遇到了電影裡有著第二種愛情觀的“渣男”。

這是我們平時經常遇到的催婚想象,搞得自己整天奔波在相親的路上。這實際與愛情無關,而變成一份差事,父母安排的差事。

《半個喜劇》: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想表達更多的東西

《半個喜劇》莫默與他人的相親場景

②在進入婚姻的“墳墓”前最後再放蕩一把。鄭多多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家庭背景雄厚,經濟實力突出。最重要的是他還有一個月就要結婚了,但早年豐富多彩的生活怎麼會讓他輕易放下?他決定最後再瘋狂一次,於是他憑藉著花言巧語和自己好友配合把女孩騙到了手。但紙終究包不住火,所有的事在他結婚的那天終於爆發了出來。

其實這樣的人不會只有一次,他改不了,這已經是他的習慣。現實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遊走在曖昧與婚姻的邊緣。

③先在大城市站穩腳跟,再談一場平平淡淡的戀愛。其實孫同已經具備了辨別好壞的能力,但他依舊沒有阻止鄭多變成一個渣男。他為什麼沒有站出來?是他不想站出來嗎?不,他只是不敢而已,因為他一旦站出來,他就會丟掉工作,失去現在的一切,回到原來那個小地方,繼續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

愛情有時候不需要很多你認為必須有的東西,也許你想著等什麼都有了再談戀愛。可是就像後來的我們中說的,“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半個喜劇》: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想表達更多的東西

所有的妥協在這一刻爆發了

結語:

《半個喜劇》用愛情喜劇的殼子,裝著生活思考和感受,倒是放足了真心。我們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從校園進入社會之後,箇中滋味唯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孫同、莫默、鄭多多都是當代年輕人的縮影,他們身上發生的問題都在我們身上見到,電影展現出的價值觀、愛情觀的碰撞,都是讓我們深入思考的切口。

希望這部的電影,能夠像一道衝出陰霾的陽光,能夠帶給迷茫的年輕人溫暖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