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外出打工歷程——獻給60,70的奉獻記憶

1994年剛從學校出來就去深圳打工,所謂的淘金。那天天剛蒙亮,揹著行李包,帶著母親煮好的蛋和自己的夢想。去隔壁鄉坐包車,那時的大巴都是硬座就像現在的公交車,窗戶玻璃破碎,用報紙禍木板遮住。我上了車找了個位置坐下來,人也逐漸多起來了。老闆就在過道架起了“橋樑”增加座位。一排位4座卻擁擠了7-8個,不管男女都像賽棉花似的擠在一起。包車老闆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周邊兜圈找人,原本一輛班車核載40人,卻擠滿了100多人。男女混合,男的倒無所畏懼,女的就情不自願。提出反抗,車上那時有押車的人就恐嚇女同胞。 那些押車的都是包車老闆同夥的混混。大家也知道內情,也就不敢多說。這麼多人在車上,根本無立足之地,都成了空降兵,腳尖落地。在門口也沒有自留地,關門時都收腹拉直身體才能關閉。到了晚上,寒風呼呼的吹得窗戶嘩嘩的響,站在門口的老鄉吹得冰涼冰涼的。

90年代外出打工歷程——獻給60,70的奉獻記憶

車搖搖晃晃的前進,沿路的車輛都掛著**----深圳或**---東莞等等,間區不過幾百米。進入贛州地段,正在維修道路,只能單行通過,去廣東方向的車輛度放緩速度,這樣一來,車就阻成一條長龍,一阻就是2天甚至3天。帶來的乾糧都吃完了。在附近的居民就藉此機會發財,沿路挑著木桶,木桶裡裝個飯菜,叫賣,一碗飯和菜價格3元,一瓶水2元。有時整車人沒買他們的飯菜,就要求強行購買,不成就大打出手。這樣的情況類見不鮮,尤其是下雨天一阻就是一個星期,就連眼睛就不想睜開,蜷縮在車上不動。

在春運期間沿路都有交警執勤點,快到檢查點,那些押車的就叫部分人下車走路繞道過或分流用本地的麵包車疏散通過,避開檢查。這是有經驗的包車黨,每次會避開罰款。也有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交警重重的罰款,那些押車黨就裝可伶說包車沒賺錢,需要大家補繳什麼的罰款費。如果包車老闆是新手,那基本是吃定罰款。他們沒掌握交警執勤的特點。多次罰款點都被碰上。連包車費罰完還要套進老本去,到了路橋收費點就在人頭上抽。

90年代外出打工歷程——獻給60,70的奉獻記憶

這一路上,幾天的煎熬。又冷又餓,眼睛直打架。整個車上橫七豎八一片,頭耷拉著,頭髮凌亂,臉色灰青色。在濛濛中聽到司機說進了增城,不知去向,就像失去方向螞蟻,在市區左轉右轉出不了城,轉了半個多小時,幸運的是看到車尾標誌贛D在前方引路,吧啦個媽子,踩足油門箭一樣尾隨上去。這樣才出了城區。事不出巧,在高速路上有人下車,屁股還沒熱,遠處交警過來說高速不能停車開罰單。我的上帝,要折騰啥時候?!一路顛簸,不但人散架,車子也整的不行了,缺油又少水。

終於到了所說的深圳南頭邊防檢查站,遠處就下車排隊檢查通行證,檢查口都站著當兵的把持衝鋒搶(那時稱兵哥佬),把證件遞到窗口檢查,只有人的名字,頭像與通行證一點不差才通過,光一個身份證是通不過的,有的頭像稍微不對就拒絕通行。有“經驗”的就通過黃牛黨給個30元帶過去。

90年代外出打工歷程——獻給60,70的奉獻記憶

來到夢寐以求的深圳。白天十字路口都站著穿藍制服戴太蓋帽的保安,旁邊停著一輛警車。攔住過往行人進行檢查,有經驗的人或知情的人老遠就好像老鼠見到貓似的躲藏。如果遇上大檢查,那時不管你是什麼情況,見人就抓,下班的兄弟姐妹過馬路都東跳西竄,抓的路人豪豪直叫,哭的哭,罵的罵,地上打滾兒的。就像抓壯丁,一批批的往車上押。所說的查三無人員(無身份證,通行證,暫住證),送到派出所,有錢罰的或老闆實力強的都可以當天放出來。其餘就送往樟木頭,據說是修鐵路3個月。那時沒找到工作的根本就不敢寄宿,或者是無親投靠,就在山上的墳墓地理睡或者高架橋下面露宿。

90年代外出打工歷程——獻給60,70的奉獻記憶

那時候廣州,東莞和深圳對外來務工人員都查暫住證,很多人都被查暫住證,沒有暫住證的就直接帶走,還要交錢罰款才能出來。可是那時候辦一個暫住證要300塊錢,月薪1000的都算高了,剛來廣東的根本沒錢辦暫住證,打工賺了點也捨不得辦,好多人在廠裡大白天都不敢出來。

查暫住證是頻繁的,出租屋是被查的重點對象,很多公司租農民的房子給員工當宿舍用,好多打工的白天工作都擔心晚上宿舍會不會又被查,那時候辦暫住證收錢事小,關鍵是不太好辦。查暫住證的,查得雞飛狗跳,半夜三更猛砸門;查到一個沒證的罰一百元。

我在工地上班,6點就起床,喝點稀飯參蘿蔔,待遇好點的給個麵包就開工,烈烈的太陽曬的人就像非洲來的,黑黝黝的。由剛踏入社會,什麼不懂只有去工地下苦力掙12元一天的小工活,那就是拖砂漿,打混凝土,鏟裸石。開攪拌機放水泥可以說是小工中的技術活,一般人是安排不到,除非你在裡面幹久了,飛機頭或老闆中意才能幹得到。開攪拌放水泥有“外快”,就是可以賺賣水泥袋子的錢。開升降機都是老闆或飛機頭的親戚,其餘沾不到邊。那時進廠的夢想始終在腦海裡,一直徘徊在進廠的邊緣。

90年代外出打工歷程——獻給60,70的奉獻記憶

進廠談何容易,過五關斬六將,招聘明顯的寫著女士優先,特別是文職工作更加要求高,身材好,高1.6米以上。到了工業區進園區,保安用鄙視的眼光從頭看到腳,形象不好或者穿著樸素拒之門外,到了應聘公司辦公室還的看主管的情況,進去一定要穿著打扮好。所說的形象好。才跟你聊一遍,否側說本公司招滿了。女生就不一樣,必須恭恭敬敬迎接。那時的男孩最怕說自己是幹工地的,進廠幹活的男生是有能力的體現。進廠是每個人嚮往的聖神的地方。廠裡環境要好,穿著整齊乾淨,主要是男女比列好,工地上青一色的。住在竹棚子裡與蚊鼠共舞。炎熱的夏天就像蒸梅菜扣肉。

那時在外面找廠或進廠住所是最大的問題,一間供打工者居住的,面積僅有7平方米的出租棚屋;10張簡陋的木床疊起密密箍箍圍成一圈,每個鋪位住兩人;有夫妻、姐妹、親戚、朋友,居然能擠下10戶人家,這樣情景比比皆是。

春來秋去,又到回家的時候,車票是頭等大事,有人脈的老闆就會幫員工買好火車票,包車黨掛鉤,沒人脈的就去火車站或預售廳。年底這一段時間每天成千上萬人在那搭鋪排隊等票,通宵輪班排隊買票。那時只有預售3天的票。火車站或售票處經常會有小偷扒手光顧,也有敲詐的,有些老鄉因不慎錢包被偷了,就買不了車票回不了家在車站哭泣,有的沒身份證進不了廠在外流浪,靠拾垃圾為生。在火車站售票處,實在買不到就從黃牛那裡以高價購票。有的就乾脆不回家,就在外面停留幾年。

90年代外出打工歷程——獻給60,70的奉獻記憶

那時車少。為了擠上回家的旅途,吃奶的勁都要用出來,不然就要錯過了過年回家與家人團聚了。漫漫回家路帶給人多少辛酸。

90年代外出打工歷程——獻給60,70的奉獻記憶

以上圖片來之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