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視角看隋朝為何短祚而亡?內憂外患,江都之變只是導火索

另一種視角看隋朝為何短祚而亡?內憂外患,江都之變只是導火索

隋朝作為我國曆史長河中為數不多的短祚的王朝,卻有著可以比肩許多建立百年以上朝代的成就,公元581年,隋文帝南下滅陳,結束了我國自晉朝以來長達300年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大一統。在隋文帝楊堅的帶領下,隋朝在剛建朝時期就實現了許多王朝幾十年才能達到的盛世之治,被稱為“開皇之治”

隋文帝不僅讓國家開始步入統一和諧,富足安康的局面,更是結束了西魏時期的鮮卑管理政策,將所有的鮮卑姓改為了漢族姓氏,將大部分的鮮卑族大臣全部換為漢族大臣。並且建立了被沿襲百年的科舉制,廢除了自曹魏時期依賴連續300多年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建立了唐朝都效仿的五省六部制。

隋文帝建立了一套完整又具體的官僚機構,在當時這種思維極為難得。可以說,在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出現過很多盛世景象,但唯獨隋文帝的“開皇之治”算得上是一個奇蹟。

在隋朝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割據混亂,政區劃分毫無標準,行政混亂,國庫空虛。可以說楊堅是接手了上一個朝代的一堆爛攤,但他不僅積極的整頓朝綱,讓舉國上下從民不聊生的階段直接到了長治久安。

另一種視角看隋朝為何短祚而亡?內憂外患,江都之變只是導火索

楊堅對於全國的統一功不可沒,就是這樣一位皇帝建立了被稱作開皇盛世的朝代,僅僅只經歷了兩個皇帝的統治,就被唐朝李氏所滅。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此為著名的江都之變,宣告了這個被稱作奇蹟的王朝從此覆滅。但隋朝作為一個根基深厚又繁榮昌盛的王朝,究竟是如何走向土崩瓦解的短祚之路的呢?

一、隋朝是如何從繁榮走向滅亡的?

1.隋朝政權建立倉促,內部容易腐敗

隋朝的盛世來的很快,雖然可以稱作是一個奇蹟,但也從側面說明了隋朝統治的根基沒有花太多精力和時間去建立和完善,隋文帝憑藉自己宮廷政變的方式,從北周皇帝遺留下的幼子及孤母手中奪取,政權容易奪取,必定難以鞏固。就連清朝趙翼都說到,天底下奪取政權最容易的莫過於楊堅,之後的人再沒有像他這樣容易,此種奪權方式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楊堅並沒有發動一兵一卒的戰爭,而我們縱觀歷史不難發現,西晉建立時間為公元265至317年,南北朝時的南朝宋,建立時間為公元420至479年,北朝時期的北齊,建立時間為公元550至577年,隋朝的前身北周,建立時間為公元557至581年等等,這些朝代的建立時間多則六十年,少者只有十幾年。

而這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這些朝代都沒有經歷過農民起義,他們從未感受過農民對於一個國家政權建立的重要性,以及土地對於農民的重要性,沒有在階級鬥爭中感受過政權建立的壓力,所以很容易就走上官僚腐朽的貪腐道路。

另一種視角看隋朝為何短祚而亡?內憂外患,江都之變只是導火索

隋朝的皇室中有不少北魏,北齊,後梁,北周以及陳的重要人物,這些從上一個朝代轉而為隋朝皇室中人的代表,自然不會以國家利益為重,而是以自身利益為重,有了這些人的存在,隋朝更容易走向了貪腐。

2.君富所以國亡:隋文帝的重租政策

隋朝因為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所以自然不明白土地對於國家對於農民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農村對於國家穩定的重要性。隋文帝重改革,但根本上無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國與民之間的聯繫。隋朝自始至終的土地問題都非常嚴重,雖然隋文帝建立的制度較多,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協調好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在歷史長河中建立百年王朝的國家,都明白民的重要性。

唐朝魏徵於寫給唐太宗的奏章中寫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出自《諫太宗十思疏》。勸誡唐太宗要把握人民與君主的關係。而這句話原先出自荀子之口,可見很多朝代都深知民眾對於一個政權穩定的重要性。據統計,隋朝政府擁有大量的財富,而他們的財富大多來源於百姓身上,

隋朝沒有將土地合理的劃分給農民,而是採用了隋文帝的重租政策。

隋朝的起義發生在隋煬帝時期,但民怨卻從隋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積累,而重租政策就是一根導火索。隋朝在農業上實行均田制,雖說要比之前的朝代賦稅少了很多,但卻是剝削率最高的朝代。雖然國庫豐滿,但農民卻已經到了吃不上飯的地步。但隋文帝依舊不以為然,民怨就在此時開始漸漸積攢。

3.大運河的修建:內憂外患,國力消耗過度

很多人認為大運河的修建是導致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其實隋朝民眾積怨已久,大運河的修建可能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主要原因,確實所有原因之一。大運河的修建有不可磨滅的實際意義,放在現在來講都有很深遠的影響。

另一種視角看隋朝為何短祚而亡?內憂外患,江都之變只是導火索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末期,而隋朝在大一統之後決定要把南北的運河聯繫起來,以達到南北運輸的作用。但隋煬帝的暴政和昏庸也讓修建大運河這件事引得全天下的反對。

隋煬帝在他還是晉王時參與過滅陳奪宗,開皇二十年時被冊為太子,四年後即位。隋文帝時期隋朝定都西安,而隋煬帝時期卻改換朝都,定位洛陽。不僅如此,隋煬帝在此時下令開始修建大運河。

楊廣心性暴虐,也在此時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次征討高麗無果,此時的隋朝已經完全沒有了開皇盛世的景象,留下的只有民力的勞損和朝廷內外的嚴重不滿。加上隋朝後期的突厥勢力越來越大,讓隋朝政府無暇同時顧及內憂外患,也是導致隋朝短祚的原因。

二、如何看待隋朝的短祚而亡?

1.內部統治不夠穩定,是歷史的必然

隋文帝做事非常謹慎,而且凡事喜歡親歷親為,雖然勤於政事,但此人極其多疑,對臣子極為防範。這樣的皇帝很少能有臣民為他一心一意的做事。在隋文帝去世後,這些難題就都交到了隋煬帝的手上。從古至今的謀反和叛變很多都是從皇室內部而起,所以一個政權是否能穩定長久,一要看與民眾的關係如何處理,二就是與皇室內部的矛盾是否存在潛藏的危險。

隋朝的內部政權極其不穩定,矛盾尖銳又明顯,長此以往的下去,政權必定要受到挑戰。之前說過,隋文帝的政權建立的非常緊張又倉促,如此局面下他也會擔心自己的政權被別人快速奪走,所以一直處於一個又猜忌群臣,又緊張奪權的狀態下。隋文帝多疑,不願意相信身邊的群臣,而不信臣子的結構必然導致專權獨斷,群臣只能有職不能有權。長久以往,隋朝的滅亡一定是內外群起攻之的必然。

另一種視角看隋朝為何短祚而亡?內憂外患,江都之變只是導火索

2.謀劃已久的策反,絕非偶然

隋煬帝是隋朝第二個皇帝,也是隋朝最後一個皇帝,隋朝的滅亡就以隋煬帝在江都避難時,被宇文化和司馬徳戡等人策劃的兵變而殺作為一個朝代的終章。此次的兵變看似只是一場對暴政不滿的起義,實則另有原因。

參與起義的宇文化有一個胞弟,名叫宇文士。如果說宇文化是所有人心中謀逆反派的賊子,那麼宇文士則是一個聰明識大體的人,他不僅成全了一段君臣佳話,而且還在後半輩子過著富裕無憂的生活。宇文士在很早的時候就和李氏家族有著聯繫,在李淵還是一個小官的時候,宇文士就選擇站在李淵這一邊。宇文士之後也參與了謀反,但史書中關於他謀反的記錄卻寥寥幾筆。這是為什麼呢?

在記載中,宇文士在唐朝已經當上了宰相,可見他深得李淵的照拂。而民主嘉獎的臣子一定要是忠貞不二的,絕不能有叛逆弒君之心,所以在唐史的記載中,

故意抹掉了對於宇文士謀反之事的記載,這也是為唐朝皇室圓場。

3.有暴政的原因,但不僅僅是暴政

隋煬帝時期隋朝逐漸開始從表象的平穩逐漸走向分崩離析,隋文帝的治理並非無效,就算有不圓滿的地方也並非不能修補。而隋煬帝制造的時局極為動盪,加速了隋朝的滅亡。將責任全推給隋煬帝一個人也是不可取的。隋文帝的剝削率高的均田制,重租政策,以及加劇的階級矛盾,都是隋朝必然滅亡的因素。

另一種視角看隋朝為何短祚而亡?內憂外患,江都之變只是導火索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隋朝看似是因為隋煬帝的暴政而短祚亡國,實際上原因絕不止於此。隋朝建立的時局不穩,加上內外憂患,因此滅亡是必然的。隋煬帝的驕奢淫逸,貪樂重賦,看似使隋朝滅亡,實際上江都之變只是一個內部矛盾達到頂峰的體現形式,隋朝的兩代皇帝都對隋朝的滅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