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末年:“內憂外患”,外戚干政為何會促進東漢走向滅亡?

東漢是一個在歷史上相當有爭議的朝代,外戚專權,宦官專權,皇帝昏庸無能這些歷代朝代滅亡的原有都有在東漢出現,一環扣一環,指引著歷史的發展,一個小小的“螺絲丁”都會影響著整個東漢朝代,東漢漢靈帝尤其更甚,靈帝的外患內憂表現在外患是黃巾軍的起義被剷除後其餘部仍然在四方動亂,內憂是靈帝本人沒有主見容易被奸佞小人影響尤其是容易受到宦官的影響再加上外戚何進與宦官之間的矛盾還有關於立太子之爭,朝中引起問題

一 漢靈帝的外患: 黃巾起義餘波與四方兵寇

爆發於漢靈帝中平元年二月的黃巾起義雖然僅僅歷時九個月即被東漢政府平定,但這並不意味著黃巾勢力的徹底消亡,黃巾軍的活動在主力軍被擊潰之後從全國性的動亂開始轉為地方性的動亂,繼續參與到反抗東漢王朝統治的鬥爭之中,且歷時綿長,影響深遠。

漢靈帝末年:“內憂外患”,外戚干政為何會促進東漢走向滅亡?

僅僅在中平五年這一年中就有四起較大規模的黃巾軍起義,這些黃巾舊部及以黃巾為名的新勢力發起的動亂 ,規模雖沒有之前那麼大,且多呈現地域性的特點,缺乏各地之間的相互聯繫,但依然給東漢王朝的統治造成了不小的威脅。

“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三國志·武帝紀》

黃巾餘波的活動嚴重衝擊著東漢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其此起彼伏的特點、流動性的增強等都讓東漢政府疲於應對,難以徹底將其平定,其後果是導致東漢政府統治力量的削弱與國家領土完整被破壞。黃巾之餘部以及大動亂所帶來的反抗東漢王朝統治的浪潮卻沒有被平定,反而在靈帝統治的末年愈演愈烈,終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黃巾起義以後,東漢王朝面臨的是一個兵亂不解的局面。其特點首先便是頻繁。從中平元年到中平六年約五年的時間裡,見於史書記載的大規模動亂就有二十多起,平均每年約發生四起,其次是參與動亂的成員複雜,有出身一般的平民,有地方豪強,也有東漢政府的官吏,同時還有邊地的少數民族,這進一步說明反抗 鬥爭的激烈性與複雜性。再有動亂範圍較廣。

中原地區有黃巾餘部與大量新起農民武裝的動亂,北有鮮卑、南匈奴、張純等的侵擾,西有北宮伯玉、邊章、韓遂等人領導的叛亂,南有各地蠻夷的動盪,位於東方的青、徐之地也成為大量黃巾餘部活動的地區。在這眾多的動亂中,以北宮伯玉等人在涼州領導的漢人與羌人的聯合動亂最為劇烈,給東漢王朝造成的破壞最為嚴重。

漢靈帝末年:“內憂外患”,外戚干政為何會促進東漢走向滅亡?

黃巾起義以及之後頻繁的地方動亂嚴重衝擊著東漢政府對地方的控制,能夠及時下達中 央號令和收集各地情況的信息傳遞系統被嚴重破壞,

二、而相比於“四方兵寇”的外部困局,漢靈帝統治的內部也面臨著極大的困局

漢靈帝最大的缺點,是過於昏庸,而其昏庸的具體表現,便是盲目聽信小人之言,缺乏自己的主觀判斷。桓、靈二帝親近小人、遠離賢臣是後漢所以衰敗的重要原因。

“帝常登永安侯臺,宦官恐其望見居處,乃使中大 人尚但諫曰:‘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散。' 自是不敢復升臺榭。”——《後漢書》

由於靈帝本人的昏庸,在面對天下逐漸失控的政治危機之時,自然無法做出什麼“靈活而又及時的反應”以挽救危急。同時,由於靈帝一系列政治上的錯誤,危機在不斷地加深,其中最嚴重的後果,是士人對靈帝皇權信仰的崩潰。

君臣關係的確立,臣子對皇權信仰 的尊重,是皇權制能夠維繫的重要因素。但是,靈帝時期這種對皇帝權威的信仰已臨近崩潰的邊緣。

“”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後漢書·皇甫嵩傳》

閻忠勸皇甫嵩發動的政變,閻忠認為在宦官群兇被掃除之後,皇甫嵩則應該徹底推翻漢王朝的統治,然後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對東漢政府而言,這便是叛逆之言了。而且閻忠本人亦是東漢政府官員出身,他提出推翻漢王朝再建新王朝的建議,證明在王朝內部,已經產生了對皇帝權威信仰以及東漢王朝統治合法性的懷疑。

“以次翦除中官,解天下之倒縣,報海內之怨毒” ——《後漢書·張霸傳》

張玄勸張溫出征邊章之時以手中軍權先誅殺權貴中有罪者,然後引兵翦除宦官。這件事從本 質上來看,是士人階層希望借有軍權大臣之手一 舉剷除宦官,但也反映出士人階層對靈帝本人的失望。

漢靈帝末年:“內憂外患”,外戚干政為何會促進東漢走向滅亡?

士人與宦官的矛盾由來已久, 雙方之間的鬥爭往往圍繞皇權而展開,皇帝有時依靠宦官壓制朝臣以鞏固權力,有時也會依靠朝 臣剷除宦官以緩解矛盾。但張玄此事則欲完全拋 開皇權的干預,以暴力的形式強制清除宦官權貴, 這說明靈帝此時的權威,在部分士人的心中,已經無足輕重。

士人階層對靈帝信任的崩潰起因於靈帝對士人階層的打壓。漢靈帝建寧二年發生了第二次黨 錮之禍,“清流名士本意在於反對宦官專權,到頭來卻被朝廷徹底否定了。”仕途被禁錮的同時也帶來了希望的破滅,黃巾起義爆發之時靈帝雖然採納了宦者呂強的建議,大赦黨人 ,但士人階層對朝廷特別是對靈帝的失望是一直存在的。

靈帝對士人階層的打壓也並非只有黨錮一事,其對東漢察舉徵辟制的破壞更是從根本上動搖了士人階層對靈帝的支持。漢靈帝賣官鬻爵的弊政,不願花錢或無錢買官的正直有才之士,仕途被完全阻隔,自然對漢靈帝與東漢王朝產生失望之情。

由於靈帝將士大夫所熟悉的由讀經、修身經察舉徵辟入世建功立業這條必由之路徹底否定了, 傳統的價值觀念也因此而遭受到毀滅性的衝擊, 所以一種沉重的失落感在士大夫的心頭滾動著。”這種對靈帝本人信任以及對皇帝權威信仰的崩潰,構成了靈帝統治末年嚴重的內部統治危機。

三 、在靈帝面臨的內憂外患之時,朝中內部也發生著太子之爭

王美人生劉協但是和皇后視之如眼中釘在靈帝的保護之下劉協才得存活後來被送到董太后那裡撫養,董太后也是靈帝買官賣官的主要支持者,董太后想要立劉協為帝引起朝中不滿動亂。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發展階段。指出漢靈帝之所以沒有立刻立劉協為太子,一是何皇后得寵使得靈帝無法下定決心,二則是忌憚何皇后之兄何進手握重權。

何進勢力的崛起,一是靠著外戚的身份,二是借黃巾之勢而掌握了軍政大權,同時,何進的弟弟何苗也因軍功封侯,兄弟二人並顯京師。何進的政治立場,毫無疑問是支持劉辯繼承皇位,這便和靈帝本人的想法發生了衝突。靈帝為了完成立劉協為太子之事,就必須先削奪大將軍何進的權力,而靈帝削奪大將軍何進之權的辦法是設置西園八校尉。

漢靈帝末年:“內憂外患”,外戚干政為何會促進東漢走向滅亡?

中平五年正值東漢王朝的多事之秋,四方兵 寇不止,在這一歷史時期,何進勸說靈帝舉行了一 場軍事演習性質的閱兵儀式。靈帝之所以同意何 進舉辦這場軍事演習,一方面是靈帝本人亦相信 此舉可以威震四方。另一方面是靈帝忌憚何進的權勢,

所以在這次軍事演習結束之後,靈帝“變相承認何進手握重 權的合法性。二者之間的明爭暗鬥是非常 激烈的。

西園八校尉的設置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分奪大將軍何進的權力,而靈帝將這被分奪的 權力交給宦官出身的蹇碩,正表明靈帝末年在宦 官與外戚勢力的選擇上,依然選擇依靠宦官集團。同時,其他校尉的人選,有出身一般軍官的,有出 身一般文官的,有宦官集團的親信,同時也有反宦 官集團的代表。

特別是袁紹能夠入西園,袁紹是 何進手底下的得力干將,靈帝將其調入西園歸蹇 碩統領亦有分奪何進權勢之意。同時,西園八校尉成員出身的複雜,也可看出靈帝有意統合朝野 各派勢力,將其統歸於宦官集團領導。而靈帝如 此做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完成立劉協為太子之事。

中平六年四月,靈帝就突然駕崩,但自己卻突然身患重病,所以不得不將此重任交於蹇碩之手,而漢靈帝的突然死亡,則進一步加劇了太子之爭的矛盾,蹇碩頂替漢靈帝扛起來立劉協為太子的重擔,那麼蹇碩與何進之間的矛盾,則立刻迸發了出來。而原本太子之爭的矛盾便從簡單的兩宮之爭及靈帝同何進之間的矛盾發展為蹇碩與何進之間的矛盾了。

宮變事件的第三個階段,是蹇碩與何進矛盾 升溫的階段。蹇碩與何進早有不睦,而當他們二人的 矛盾與太子之爭掛鉤之際,則就是一場生死之爭。

漢靈帝末年:“內憂外患”,外戚干政為何會促進東漢走向滅亡?

蹇碩沒有成功殺掉何進,則意味著劉協與皇位無緣。其雖有靈帝的託付,但其孤掌難鳴,而且何進兄弟此時手握大權,朝野眾人也多站在何進一邊,立劉協為帝之事已幾乎不可能。於是,劉辯便順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劉辯為帝后,何氏外戚全面掌握朝局,外戚專權的局面再次出現在東漢王朝的歷史中。何進殺掉了蹇碩,並統領了蹇碩掌管的部隊,徹底剷除了一塊心病。

四、劉辨即位後,宦官殺何進,袁紹殺宦官,董卓進京,“三國”開始

蹇碩被殺以後,何氏外戚全面掌控朝局,並且宦官集團也向何進集團拋出了橄欖枝,但就在這時,新的矛盾卻悄然產生。

袁紹欲除宦官,一方面希望 通過自己反宦官的立場來為自己博得名望,另一方面袁紹是少帝劉辯繼位的支持者,

但是何太后對袁紹想要全部誅滅宦官的建議表示反對, 宦官曾對何太后有恩,且何氏能夠崛起,宦官集團在其中亦出力不少, 何氏外戚與宦官集團本身是利益共同體。

何進對宦官抱有懷疑的態度,同時加上袁紹不斷欲盡除宦官,此事被宦官集團知悉後,原本只是蹇碩與何進之間的矛盾,逐漸上升為宦官集團與何進集團之間的矛盾。

何進雖為大將軍手握朝中大權,但其在大事上往往沒有主見,易於被他人之言所誘,因此,袁紹在其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突出。

漢靈帝末年:“內憂外患”,外戚干政為何會促進東漢走向滅亡?

在袁紹的極 力慫恿下,何進集團和宦官集團之間的矛盾愈發 尖銳,終致無法調和的地步。此時已經不受朝廷節制的董卓部隊,接何進所招,即火速向洛陽開進。

何進執意要招董卓入 京,則意味著和宦官集團徹底決裂,宦官集團為求 活命,先設計誅殺何進,袁紹等何進部曲見何進被殺,於是攻破宮門,屠殺宦官,張讓等人慌忙攜帶 皇帝等人出逃,宮變事件爆發。

宦官與外戚勢力 在這場宮變事件中同歸於盡,而後董卓入京,廢劉 辯立劉協,並大肆屠殺朝臣,皇帝徹底淪為傀儡, 之後關東討董聯軍驟起,歷史進入了東漢末年紛 亂割據的亂世時期。

筆者認為東漢的歷史是非常有借鑑意義的內容,一個皇帝的任何一個小小的決策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當靈帝決定相信宦官的利用宦官對付外戚集團那一刻,整個歷史就朝著不可挽回的方向走下去。一個皇帝昏庸無能,自己的江山交由他人來管理者本就是一個可笑到不能再可笑的事件但是竟然真實發生了,可悲可嘆。

參考文獻:

《漢書》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