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

歷史思想家


劉伯溫要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這個說法,還是有待爭議的,因為按《明史》的記載,從時間上來看,洪武四年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了。

還鄉期間,因為被胡惟庸構陷,劉伯溫又跑回來找朱元璋解釋,並且留在京城不敢回鄉。這時候的劉伯溫都已經自身難保,還誓死阻攔朱元璋,可能性不大,更何況劉伯溫在洪武八年就去世了。

朱元璋要打日本的動機

明朝初立,朱元璋主動去招撫日本,是因為被擊敗的方國珍、張士誠餘部跑去了沿海諸島和日本浪人勾結,劫掠明朝濱海的州縣。

朱元璋對此事比較震怒,於是就派楊載作為使者前往日本,以老大的語氣斥責當時日本的南朝執政者良懷親王。那時的日本也是分為兩派,以良懷親王實力最強。

朱元璋對日本要傳達的意思是,要麼臣服,要麼打服!可見那會朱元璋是根本不把小小的日本島國放在眼裡的。

因為態度強硬,良懷親王把朱元璋的來使殺了,依然不肯臣服。

這時朱元璋一怒,就要出兵征討日本,卻被一些大臣勸下了,其中劉伯溫也在其中(如果是勸阻朱元璋不打日本,也就這個時候,但絕對不是誓死),大家認為不征討日本的理由主要是:

(1)人無法與天鬥,在元朝時,蒙古十萬遠征軍,曾經攻打日本,就要殺進日本島國時,卻被海上突發的颱風毀滅。

(2)明朝剛建立,各方面還不穩定,一旦貿然出兵,很有可能會被蒙古軍鑽了空子。

(3) 時政與經濟都不穩定,攻打日本必須要大量的船隻,一旦開戰則是勞命傷財。建國不久,被元朝蹂躪過後的國家,一切都有待復興。

所以在這些因素面前,朱元璋忍了,最後朱元璋決定再去日本警告招降一次!

<strong>再次出使

洪武三年,朱元璋再次派使者趙秩前往日本,繼續斥責良懷親王的不臣。良懷親王卻將趙秩誤認為是蒙古人。

在元朝時,忽必烈的鐵騎曾經打到過日本,因此日本是有心理陰影的。面對趙秩的到來,良懷親王正欲把趙秩斬殺了,但這個趙秩也有骨氣,一邊說明自己的身份來意,一邊照樣義正言辭的斥責這良懷。

這樣一來,良懷反而怕了,於是就派了僧侶祖代表日本來到明朝,表達了願意稱臣。

這時的日本都稱臣了,朱元璋也就沒必要再去打日本了。而此時的劉伯溫,第二年就回老家養老了。

人服心不服

日本雖然說願意臣服明朝,但實際行動上卻是不遵守明朝禮節的,日本浪人時不時的跑到中土來騷擾。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一次警告日本,再不老實就要出兵收拾他了!

這時的懷良親王又耍起了小聰明,他用另外一種方式給朱元璋戴了一頂摘不掉的高帽,大概意思是,日本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弟,大哥要殺小弟那是舉手之勞,小弟也做好了垂死掙扎的準備;但你朱元璋是大國首領是大格局,不會因為這種小事而去為難一個小國。

也許說到了朱元璋的心坎裡,讓他做了一個歷史裡的錯誤決定,朱元璋在《組訓》裡,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

這時候的劉伯溫,早已經去世了。因此在這個階段,他是不可能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日本的。


歷史小地主


若不是當年劉伯溫勸阻,恐怕日本可能早就被明軍踏平,哪裡還來的日本侵華戰爭使我國受如此羞辱啊?


朱元璋得有多生氣?才想著去滅日本。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後,便派遣使者前往各國,一來是和各國友好交往,二來是宣告元朝已經被明朝取代,現在是朱氏的天下。

日本當然也是被訪的國家之一,在其他國都來朝拜願意稱臣時日時,接到使者來信的懷良親王卻無動於衷,並不在意朱元璋的國書。

如今朱元璋派人前去訪問,卻被無視,我國大國顏面何在?但是就因此而動兵未免興師動眾,不符合大國形象,於是第二年又寫封國書,派遣7位使者前去。

7位使臣到達日本後,將國書遞給懷良親王。懷良親王看到國書後,感覺到自己被赤裸裸地威脅,武夫出生的懷親良親王好戰而勇猛,哪裡會怕朱元璋的威脅?

一氣之下竟將我國五位使者都殺了,留兩名回去告訴朱元璋以顯自己不怕他的威脅,但是那兩位也得關押數天,才能放回明朝。
自古以來兩國交往不斬來使的理念各國基本上都已經遵守,但懷良親王竟殺了5名使者,可見他是要將挑釁進行到底。

兩位使者回去之後將此事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更是生氣了,但又不甘心,於是洪武三年三月,又派萊州府同知趙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趙秩,有史料記載:日本對秩禮遇有加,秩遂引其使入朝。”

可見趙秩是個能說會道之人,但應該也是經過一番周旋和口腔舌戰才能使親王服軟吧。於是懷良親王派和尚祖來捎帶了大量的貢馬和日本的土特產來到明朝,表示願意稱臣,並且將倭寇所抓七十多個中國人釋放。

朱元璋見到此狀況,自然是樂開懷,好生招待日本來使,並且賞賜了大量財物,以顯皇恩浩蕩,還派了和尚護送使者回國。但殊不知懷良親王並不是日本國王,沒有那麼大的影力,日本那個天皇更是驕傲自大,怎可能安分守己,規規矩矩稱臣。

在“稱臣”的日子裡,日本也曾偶爾朝貢,但他們並非真心實意,只是貪圖賞賜,所以正規的表文和印信,朱元璋心中不悅,也就不大理睬。


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來貢,和以往沒什麼不同,只是多了一封書信,但卻是日本徵夷將軍源義滿的奉丞相寫的,兩國交談天皇不動筆而由下官代,是對明朝的侮辱,而且文章寫得極其囂張。朱元璋發怒,便拒絕了日本的朝貢。

洪武十四年日本又來了,朱元璋對日本是打心眼裡痛恨,恨不得將日本島踏平,於是又拒絕了,並且讓禮部寫了一封書信譴責日本不守臣道:

王居滄溟之中,傳世久長,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環海為險,限山為固。妄自尊大,肆毀鄰邦,縱民為盜。上帝將假手於人,禍有日矣。 吾奉至尊之命,移文與王。王若不審巨微,效井底蛙,仰觀鏡天,自以為大,無乃構嫌之源乎?”也就是告誡日本若是好好遵守臣子的本分,要不然就將日本打個稀巴爛。

這封信把日本也惹毛了,日本並不怕朱元璋,自然不甘示弱,狠狠地回了朱元璋: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


這篇文章把朱元璋也罵了一通,史載“帝得表慍甚”,朱元璋氣炸了,決定出兵收拾日本,踏平那個島國。如虎將軍也支持討伐日本,給它點兒教訓,以雪前恥,但劉溫伯卻不同意了。

劉伯溫為何不同意?

作為朝廷大臣,自己君主被罵,國家尊嚴被辱理應出謀劃策如何征戰,卻誓死阻攔,這又是何道理?劉伯溫向朱元璋表明了以下觀點:

其一,在元朝時忽必烈御駕親征,前後共兩次,但兩次均討伐失敗,損失慘重。第一次是因為元軍善騎馬與弓箭,卻不善於水戰,結果大敗而歸。

第二次是因為遇到颱風,根本無法東渡,而且自己的軍隊損失慘重,便是不戰而敗。可知若是貿然行動,明軍未必能凱旋而歸。

其二,建國初期,剛打完戰爭,大明江山根基未穩,軍資缺乏,而剛從戰火中出來的百姓飢寒交迫,理應先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不應再才將戰火點燃,不然就更加民不聊生了,民若是爆發,其主必亡。


朱元璋也算是英明的一位皇帝,孰輕孰重他還是知道的。若是不顧眼前國內情況,而毅然宣戰,有可能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儘管朱元璋就算咬牙切齒,也得眼睜睜地看著倭寇猖狂,但朱元璋也不是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他決定加強國內防守,斷絕與日本貿易來往,並且告誡子孫要時刻提防日本倭寇。

但劉伯溫卻不曾想到,他認為應該交給後人解決的事情而後人卻被日本解決了。我們那時不打他們,他們卻反過來打我們,在我國大地上進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

若是劉伯溫能預料到,也不會誓死阻攔了吧。但慶幸的是我們站起來了,我們將他們趕出了國土,並且現在我們強大了,我們背後有了一個強大的國家,我們可以驕傲地抬起頭了。

若是當年劉伯溫不勸阻而是支持,也許結局會不一樣,畢竟我國那時還是非常強大的,如果能好好籌劃,踏平日本島也不是不可能,那有可能也就沒有了以後我們被凌辱的侵華戰爭。


史之策


在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就開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了周邊的番邦日本、高麗、安南、占城四國,目的有兩個,第一就是告訴他們這幾個國家的統治者,現在中國之地是大明當國,元朝已經完蛋了。讓他們俯首稱臣,將來磕頭別磕錯了人。第二就是去探查這些四夷有沒有可能幫助元朝餘孽。



使者去了這四個國家後,高麗,安南和占城都還不錯,只有小日本出現情況了。

當時日本處於南北朝時期,明朝使者以楊載為主使的使團見到的是南朝的懷良親王。此人是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性格殘暴,作戰勇猛,反過來說就是個大老粗。

而朱元璋對於日本人十分蔑視,加之當時南北朝時期日本浪人都跑到中原王朝這當倭寇,讓朱元璋十分不高興。因此老朱的國書寫的十分不客氣。下面給大家摘錄一段:

“聖旨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這段話大意就是,你們日本要麼認我大明當宗主國,要麼就整軍備戰等著捱揍。要是不知悔改,非要當倭寇,就等著我們殺過去吧!

這段話說的非常不客氣,懷良親王本就是粗人,一怒之下把楊載給揍了,還殺了其他使者。

朱元璋得知這件事情後憤怒值爆棚,此時劉伯溫出場,第一次勸朱元璋。他說此時國家初定,老百姓剛過安生日子。國力不足啊!況且兵兇戰危,沒有必勝的道理,如果重蹈元朝伐日本的覆轍,豈不是大損國力!



朱元璋雖然生氣,但是一代雄主,他並不蠢,明白現在不是伐日本的好時機,便忍了下來。

等到第二年,老朱再次寫了國書給日本人。好死不死,還是南朝這個懷良親王收到國書。也就是說老朱的國書一直沒有送對人。更悲催的是,此次的使臣姓趙。懷良親王認為這次的使臣是元朝趙良弼後人,非常生氣,上來就要殺人。要不說小鬼子腦子有病呢!你先分出來誰是誰啊!

這個姓趙的使臣好一通解釋後,懷良親王才明白怎麼回事,打開國書一看,是這麼寫的:

蠢爾倭夷,出沒海濱為寇,已嘗遣人往問,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擾我民。今中國奠安,猛將無用武之地,智士無所施其謀,二十年鏖戰,精銳飽食,終日投石超距。方將整飭巨舟,致罰於爾邦,俄聞被寇者來歸,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乃命有司,暫停造舟之役。

怎麼說呢,老朱還是不拿小鬼子當人。

懷良親王也修書一封,是這麼答的:

臣聞陛下有興戰之策,小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來土掩,將至兵迎,豈肯跪塗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救黎庶之艱辛。年年進奉於上國,歲歲稱臣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詣丹墀。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具表以聞。

這段文字寫的確實文采斐然,但是,我一直不明白,第一段懷良親王還在吹逼自己有何懼哉,怎麼到第二段就惶恐,就稽首了呢?

老朱接到這信後,再次炸毛。此時劉伯溫又出現了,他並沒有如第一次一樣勸說朱元璋放棄,而是上書說西北不平。委婉的表示,現在咱們還是消停為上,日本人留給後人吧。



這就是劉伯溫第二次勸朱元璋的過程。

不過,有一說一,劉伯溫如果不勸朱元璋,沒準以老朱的能力,加上南北朝時期日本的分裂,還真能一戰滅了日本呢!

所以說,都怪劉伯溫,書生誤國啊!


王斌兔斯基


元末明初,正當各路起義軍與元廷交戰的動盪時期,日本鎌倉幕府的統治也正趨於瓦解,吉野和京都南北兩個朝廷割據對立,列島上下大大小小的武士集團紛紛捲入其間,鬥爭日趨激烈。

在武士集團內部混戰鬥爭中,那些被奪走領地、失去經濟來源的武士逐漸淪為了浪人。這些人中有一部分就開始漂洋過海,以劫掠朝鮮半島和中國的沿海地區為生。襲擾元、明兩朝近200年的倭寇問題由此發端。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面對東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的倭寇隱患,也曾通過正式渠道派遣使者出使日本南朝,試圖利用外交途徑讓日本對治下臣民加以約束。

執掌南朝實權的懷良親王,面對明朝送來的措辭強硬的國書,也像當年收到忽必烈軟硬兼施語氣國書的鎌倉幕府一樣,氣憤之下不僅斬殺了明使,而且回覆了一封針鋒相對的國書,儼然一副“你來打,我也不怕你”的架勢。

朱元璋盛怒之下,自然想要修理教訓日本,但重臣劉伯溫卻極力阻攔對日本列島貿然採取軍事行動,理由主要有兩個方面:

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攻打日本均告失敗,大大傷及國本

蒙古人先後征服金國、西夏、高麗、大理、南宋,在大陸上所向披靡、再無敵手。以中原政權繼承人自居的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後,急於恢復周邊各國與元政權的朝貢體系,於是派出使臣帶著一份言辭傲慢的國書,讓日本稱臣納貢。

以武士階層立國的鎌倉幕府,眼見忽必烈如此無禮的國書,不僅不予回覆,而且當即斬殺了元使。震怒之下的忽必烈隨即發動了兩次征伐日本的跨海軍事行動,這便是日本史書上稱之為“蒙古襲來”的文永·弘安之役。


元軍雖然橫絕大陸,但在海上卻是優勢盡無。跨海作戰不僅北路軍與南路軍之間難以彼此聯繫、協同配合,後勤供應也是補給困難,而且還要面對海上惡劣的自然條件。其中第二次征伐就是因船隊遭遇颱風船毀人亡,十萬元軍困守鷹島被日軍斬殺殆盡。

元朝兩次無功而返的徵日軍事行動,歷來都被認為是動搖元朝國本的重要原因,熟知歷史的劉伯溫自然不希望朱元璋步忽必烈的後塵。

北元軍事威脅還在,轉移軍事防禦重心征伐日本,將會危及明王朝的生存

明王朝建立之初,徐達的北伐大軍雖然成功佔領元廷的大都,重新控制了自五代十國時丟失將近400年的幽雲十六州地區,但整個元廷的行政、軍事體系並未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元順帝的“北逃”實際上更像是蒙古人的戰略大轉移,回到漠北草原祖先之地樹起“北元朝廷”的大旗,與南方的明政權分庭抗禮。

此時在明帝國東南沿海,除了倭寇的襲擾外,還活躍著以陳祖義為首的海盜集團。其勢力遍及馬六甲、日本、印度洋等地,鼎盛時達到了戰船百艘、成員萬人的規模。他們劫奪過往船隻、攻打沿海城鎮,一時稱雄於海上。

如若新生的明帝國貿然講主要軍事力量集中攻打日本,就極有可能像元朝一樣陷入戰爭泥潭,折損兵力、耗費錢糧,進而給北元虎視眈眈的蒙古騎兵,和陳祖義的海盜集團以可乘之機。要知道,滿清八旗崛起的最佳時機,便是明朝與豐臣秀吉在朝鮮半島血拼的那七八年間。

有此兩點,可以預見明王朝征伐日本的軍事行動,足以給明帝國的生存造成巨大的隱患。由此,朱元璋不再考慮用直接對日軍事手段解決倭寇問題。除了加強東南沿海地區的防禦體系外,明朝也通過斷絕兩國官方、民間貿易的方式對日本施以懲罰。

為了防止後代子孫重蹈忽必烈征伐日本的覆轍,朱元璋不僅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而且更是開歷朝歷代風氣之先,以法律明文的形式制定了嚴格的《禁海令》,強行規定“片板寸帆不得入海”,用以避免如大海盜陳祖義般的“海上權威”與明帝國並立。有明一代,帝國的防禦重點一直都鋪陳在北方長城一線,以及遼東女真部落地帶。

而日本方面,京都的室町幕府逐漸對南朝政權形成壓倒性優勢,最終在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統一南北。統一後的幕府十分需要與明朝開展朝貢貿易,獲取豐厚的商業利潤,於是對明政策趨向於緩和友好,在約束倭寇一事上也多少對明朝有過積極的回應。



劇透歷史


講真,若不是劉伯溫當年組織朱元璋滅掉日本,哪裡有後來這麼多事情?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除了對內平定天下,對外就是要向各國派遣使者,告訴周圍的鄰居,這片土地現在姓朱了,畢竟自古以來,還有很多跟著中國混的小屬國。再者,每一個皇帝都有“萬國來朝”的夢想。所以,對當時的日本,也派出了使者,這也是必要的外交禮節。

朱元璋為什麼要滅掉日本呢?

關於朱元璋為什麼要滅掉日本,這還要從向日本派遣使者說起。在建立明朝初期,也就是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向日本派去使者,當時的目的有兩個,其一是要日本嚮明朝稱臣,其二是要求日本方面解決邊境倭患問題。因為在元朝末期,中原大亂,倭寇就趁機不斷騷擾沿海地帶,當時朱元璋還未一統天下,所以也就沒時間和精力來解決這些事情。到了明政府建立,天下太平,便騰出手來準備解決這個問題。

在送達日本的國書中,朱元璋十分的強硬。說道:如臣則應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如確為盜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而鎛其王。意思就是說,要聽話的話,就老老實實來我天朝朝貢,不聽話那就自求多福吧,如果依舊騷擾邊境,那就揮師兵下,踏平日本。

收到朱元璋這封國書的是當時天皇的弟弟,攝政王懷良親王,這個親王是一個極端好戰分子,看到國書,不但不害怕,還把前來的大明使者給殺掉了,就留下兩個活口,放了回去給明太祖朱元璋回信,信中說道:順者未必其生,逆者未必其死,有何懼哉?意思就是如果明朝向日本出兵,日本人將奉陪到底。

這就是赤裸裸的侮辱了,小小的彈丸島國,竟敢如此對天朝無視?朱元璋勃然大怒,就打算出兵討伐。但又按下心來,再想想這小小島國,沒必要如此興師動眾。於是在次年,又一次修書給日本,這次換了一種方法和口氣,大意是邊境倭寇作亂,想來也不是貴國國王的意思,而是小部分流寇所為,如果你們能制止流寇作亂,雙方共享太平,豈不是一件美事?

這次,懷良親王雖然沒有為難使者,但也對朱元璋的信無動於衷,不過安排自己的使者前來大明朝貢,可能當時也是怕真是朱元璋打過來了,自己招架不住,做做樣子而已。而在之後,日本卻莫名的停止了朝貢,想來這幫倭寇之眾,心裡必定也是不服氣。

這種不朝貢的情況一直維持了十多年,直到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派使者前去日本,並傳達朱元璋的旨意道,說爾等小小屬國,坐井觀天,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肆毀鄰邦,縱民為盜。無乃構嫌之源乎?意思就是說,如果再不好好收斂,就別怪不客氣了。

這次可是把日本給惹毛了,要知道日本人中,好戰分子有很多,於是,一封極為囂張的信,就被送到了朱元璋的案頭。

信中回到: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這信中,把老朱給罵了一通,說老朱你只是中原的主人,我們這裡你說了不算,你也不是宇宙的主人,別指手畫腳的。

這下,可把老朱給氣壞了,要知道朱元璋的脾氣那可是說一不二,狠起來連自己都怕的主兒,怎麼會怕這個小小的日本呢?

為什麼朱元璋沒有派兵攻打日本?正是劉伯溫冒死進諫

正在朱元璋準備著手攻打日本的時候,軍事劉伯溫對朱元璋分析了很多形式,才使得朱元璋放棄了這個念頭。

一、元朝數次攻打日本,均無功而返

至元十年(1274),元太祖忽必烈就派兵攻打日本,包括至元十八年(1281).又一次進攻日本,兩次都是折戩而歸,倒不是日本有多強大,只是水上風浪無數,元朝雖然騎兵是當時天下第一,但是在水上,就處處吃癟,導致損失上千搜戰船,死亡數十萬軍隊方才罷手。

二、天下初定,再次興兵打仗,勞民傷財

經過元末的戰亂,好不容易朱元璋才把天下一統,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這個時候再次舉全國之力去攻打東海以外的日本,且不論戰爭輸贏,都將是一件勞民傷財的行動,再者說,當時的日本正值戰亂,也對明朝造成不了威脅,並且,日本本土也不是很富裕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必不可少的資源。所以,從多個方面來講,沒有打的必要。

三、海軍一直是明朝的弱項

明朝初期的海軍,一直是軍隊的短板,從朱元璋起事,一直沒有很正規的海軍,並且海軍的戰鬥經驗也較為缺乏,最大的一次水上戰役應該就是與陳友諒決戰潘陽湖那一次,所以對於明朝的軍隊來講,海戰是一個弱項,如果要是陸地上的戰爭,估計朱元璋就等不到第二次修國書,早早就滅了日本了。這也是後來朱棣當皇帝時,遣派鄭和下西洋,船越造越大的原因。

之所以不出兵,並不是明太祖朱元璋不敢,而只是考慮到多層方面,權衡之下,即便是打了日本,也沒什麼好處。於是便沒再攻打日本,但是通過幾次事件,朱元璋對日本這個國家可算是深惡痛絕,並且將日本列為永不來往的國家。

《太祖寶訓》中,朱元璋就將日本列為“永不征討“,從而告誡子孫後代,不要為了逞一時之氣,而做一些得不償失的額行為。但是朱元璋卻沒想到,在若干年以後,這個被他無視的島國,卻成為明朝末期以及我們中華民族的大患,若他能看到這個結果,想來當年一定會踏平日本這個島國吧。


史曉生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是劉伯溫的最大敗筆,一貫能掐會算的劉伯溫這次怎麼就算不準後世的日本會是中國最大苦主,從而未雨綢繆,提前把東瀛一鍋燴了得了?!

首先說,題目稍微驚悚了點,即使劉伯溫勸過,也很難形容為“誓死”二字,跟朱元璋講清利害關係,朱元璋沒那麼不聽勸,劉伯溫也是個怕死的主兒,否則後來也不會選擇功成身退了,活著多好,幹嘛非需要誓死呢?

從明朝開國,與日本的遣使往來不止一次,真正觸動朱元璋,讓朱元璋龍顏大怒的只有一次,那次是1381年,明朝也遣使去往東瀛,任務是責備“日本國王良懷”,並作出威脅,再不聽話稱臣,即刻攻打日本!

使者帶回來了“日本國王良懷”的回書,這份回書註定要記載於史冊,寫的那叫一個厲辣,內文不卑不亢、引經據典,中心意思只有一個:不服來戰!

全文篇幅太長,恕不引用,大概意思是說:

世界那麼大,你大明是天朝上國,固然流弊,但小國也有小國的生存之道,我們的皇統也很純正,也不是生來就被你中華王朝欺負的,孔孟道德、孫武兵法,我們也研究的倍兒溜,希望您老朱學做堯舜湯武,我們小國自然會四海來賓、八方奉貢。所以大家最好是和平共處,以免生靈塗炭,但您若是執意來討伐我們,我們就在戰場上一番談笑風生之後,掄膀子開幹唄!

朱元璋看了回書之後,說不生氣是假的,撕碎了日本人的心都有,叫板?開幹就開幹!

提請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這篇回覆是寫於1381年,劉伯溫死於1375年,朱元璋再生氣,劉伯溫也不能從墳墓裡爬出來誓死阻攔他。

解釋完了劉伯溫的事情,再來看看這口氣強硬的“日本國王良懷”究竟是什麼來頭?

日本還真沒有一個叫良懷的國王,倒是有一個叫懷良的親王,他是後醍醐天皇的兒子之一,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鎌倉時代和戰國時期的過渡時期,這段時期是日本的南北朝時期,一南一北,兩個天皇,各自表述。北朝第一代天皇是光嚴天皇,南朝的則還是之前的後醍醐天皇,後醍醐天皇為了早日奪回大權,派出了多個兒子各路發展,其中的懷良親王就被派到了九州一帶,被稱為徵西將軍宮。

懷良親王在九州開拓的還不錯,打造出一片勢力,但總體來說,日本南朝天皇對明朝的態度還是比較恭順的(北朝同樣如此)。

史料裡記載了六次“日本國王良懷”派遣使者來到大明的經過,客觀來說,很難考證來的到底是誰,大明情有所屬的“日本國王良懷”其實當時既不是國王,地盤也不大,無非是距離大明的航程比較近而已。近些年有很多專家考據,這六次來使,大多跟懷良親王沒什麼關係,有些是想來大明通商的商人,也有懷揣國家責任感的僧侶,更不排除地方上的大名。

包括這篇令朱元璋不爽的回信,槽點也是頗多,懷良親王自1372年已經隱退,很難在九年之後的1381年突然冒出來給大明使者寫出一封腔調如此拉仇恨的回書。

由於日本連年戰亂,很多武士失去了庇佑和謀生手段,只好前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做倭寇碰運氣,這種情況在元末已經開始,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也不勝其煩。

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派遣楊載出使日本,成功的找到了九州的“日本國王良懷”,勒令他對倭寇嚴加管束,同時嚮明朝朝貢。但這次溝通效果很明顯比較失敗,懷良親王不僅拘禁了楊載,還處死了五名隨行人員,倭寇仍然在中國東南沿海橫行霸道。

此時朱元璋的身邊,倒是一定會有劉伯溫的陪伴,但朱元璋並沒有做出征伐日本的最終決定,原因很簡單:

  1. 元順帝剛逃出大都不久,元明軍隊正在上都、陝甘一帶打得火熱,王保保仍像打了雞血一般生猛,明朝根本沒有組織兵力進攻日本的可能性。

  2. 另一方面,說到底日本也是偏安小邦,遠隔海洋,中原王朝對那片土地興趣不大。

  3. 不能忘記的還有一點,那就是元初忽必烈兩次徵日都未能成功,給朱元璋君臣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要說此時的劉伯溫拿出以上幾個依據來說服朱元璋不要因小失大,理由是成立的。

但大明當然憤怒,第二年,又派出了萊州府同知趙秩出使日本,這次的懷良親王表現倒是比較乖巧,不僅派出使者回訪承認天朝上邦,還把日本境內遺留的被倭寇掠奪的沿海人口送還。

北朝的足利義滿最鬱悶,在1374年和1380年兩次嚮明朝朝貢,可人家朱元璋死活不認代表他來的使者,就認打過交道的“日本國王良懷”,這種情況一直到建文帝時期才發生了轉變,建文帝承認了足利義滿,並冊封他為新的“日本國王”。

朱棣上位後,也延續了建文帝的外交政策,與日本建立了正式的朝貢關係,自此之後,日本始終是明王朝名義上的藩屬國。


歷來現實


毛澤東認為歷史最能打仗的皇帝,第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就是朱元璋。李世民平突厥、徵高麗,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吞安南(越南),難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朱元璋吞併不了日本嗎?更何況日本那時還是南北朝,怎麼看都能輕易拿下日本呀!一些人認為,要是朱元璋當時揮師日本,讓日本成為我們的一個省,哪裡還有後來的甲午之恥、抗日之苦呀!?甚至個別人偏激地認為,都是朱元璋聽信劉伯溫惹的禍,都是劉伯溫誓死阻攔朱元璋惹的禍。

一些人固執地認為:要是沒有劉伯溫的阻攔,尤其是誓死阻攔,日本一定要成為大明朝的一個省——倭奴承宣佈政使。這“誓死”兩字簡直是說神一樣的劉伯溫是日本在明朝的臥底、漢奸似的。真的是這樣的嗎?

當然不是!明初朱元璋為什麼不滅日本?這一切福垊還要從倭寇說起。

一提倭寇,我們的腦海裡總是戚繼光、俞大猷還有就一個操控日本人為他賣命而他又絕對不聽命日本天皇日本幕府將軍的“大漢奸”汪直。其實倭寇早在元朝時期就有了,不過朱元璋時期已經很猖獗了,很意外吧。

《湖南憲副趙公神道碑》載,至元年間(1335–1340),趙天綱曾奏稱“山東傍海諸郡,奸盜潛通島夷,叵測上下,數千裡無防察之備,請置萬戶府益都,出甲兵、樓櫓以制其要害,凡七十二處。

當年朱元璋先滅陳友諒,再平張士誠,又滅陳友定以及方國珍。福垊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陳友定跟陳友諒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其實陳友諒原本不姓陳,只因他爺爺謝大爺是贅婿才冒姓陳的。因為朱元璋對江南比較苛刻,江南北部的老主人張士誠和江南南部的老主人陳友定還有方國珍的殘餘勢力,就流亡到海上繼續抗擊朱元璋。

他們這不是作死嗎?他們當然知道這是以卵擊石、飛蛾撲火,於是就勾結日本失業的武士、漁民、豪強、農民還有一些走私的海盜、奸商,不斷侵犯沿海地區,他們甚至得到日本南朝懷良親王的支持。1369年正月,他們來勢洶洶都侵犯到了山東承宣佈政使沿海府州縣,搶劫美女、財物屠殺男人,然後就跑了。

1369年三月朱元璋讓楊載出使日本南朝,目的只有二:臣服明朝,不支持倭寇。楊載當時說:趕緊過來稱臣跪拜吧,不然你就好好練兵吧。再在我們沿海鬧事,滅了你!良懷親王的回答,殺了大明五名使者,埋汰禍害剩下兩名使者後還關押兩天就讓他們回去報信了。然後就是,1369年四月侵入蘇州、崇明,搶劫殺人,官府緝拿,捉住92人。並在山東布政使沿海府縣,以及浙江布政使溫州、台州、明州劫掠,並劫掠福建布政使沿海州府。

那麼朱元璋是怎麼回應的呢?

朱元璋勃然大怒,實行海禁——寸板不許入海。同時又派萊州府同知趙秩出使日本南朝,目的還是胡蘿加大棒,批評日本讓它稱臣不支持倭寇。結果趙秩一到日本就被良懷給抓了,良懷的理由:朱元璋為什麼讓一個蒙古的後裔來招撫啊。想當年元朝的派老趙說盡好話,結果卻是“先禮後兵”。老趙做了酈食其,蒙古將軍做了韓信,若上天保佑,祖宗有靈,日本就滅了。

趙秩的解釋:大明皇帝聰明神武,蒙古就被他老人家(那時朱元璋才40來歲)趕到北方苦寒的漠北了。而且我也不是蒙古使者的後代,你要作死你就作。有種你打我大明啊!

良懷親王趕緊滿臉堆笑,好茶好酒招呼著。還讓人寫好降表奔赴大明稱臣,獻上寶馬和土特產。為表誠意還將明州、台州被擄的人口送回。朱元璋很高興,賞給良懷日曆《大統歷》還有綾羅綢緞。但沒有多久,他們又犯明沿海了。朱元璋非常生氣,派人斥責日本南朝國王,表示征伐。良懷上書說:中華有主,俺們有君。你地盤那麼大,還吃著碗裡的看著碟裡的。你看堯舜湯武他們都是靠仁義,讓八方臣服的。你伐我妙策,我有禦敵良謀。你打贏我還好,打不贏我你不糗大了嗎?不如為了兩國百姓講和吧。

朱元璋非常生氣,但就是不打日本。而且以後仍然是一邊來朝貢,一邊擾邊,朱元璋所做的是強化禁海令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捕捉倭寇。為什麼朱元璋非常生氣,就是不打日本呢?難道真的是劉伯溫不斷勸說朱元璋甚至誓死阻攔朱元璋“抗日”呢?

當然不是!劉伯溫不是朱元璋的心腹,說話沒那麼大的力度。他更不敢誓死阻攔,那樣會被朱元璋認為是“漢奸”而被滅族的!胡惟庸被滅族都有通倭這個罪名,當然可能還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那為什麼朱元璋非常生氣卻又不打日本呢?

福垊以為原因有三:

第一、元朝兩次伐日都遭遇失敗,更何況是朱元璋。從元朝鬧倭寇以及朱元璋時期倭寇猖獗,我們可以得知他們的“水軍”(真正的水軍哦)不行!故而朱元璋才退而求其次,實行禁海令對日本進行招撫。

第二、朱元璋雖然蕩平群雄,但還有很大威脅。群雄殘餘勢力(尤其是倭寇),還有各地不斷的起義(明初起義很頻繁),尤其是北元殘餘一直都想南下。一旦朱元璋大軍漂洋過海來滅日,且不論明軍成敗,他們也會趁機攻打朱元璋的老巢。

第三、隋煬帝三次征伐高句麗結果導致國破家亡身死,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帝王中打仗最厲害的李世民征戰高句麗,還征伐了三次,打得很費力。只到唐高宗時才把高句麗吃掉。從公元644年到668年用了整整25年!而,明朝時期的日本很明顯要比唐朝的高句麗強大,而且高句麗與唐朝接壤。這也就決定了戰聖皇帝朱元璋(第二)是不可能取得超過戰神皇帝李世民(第一)的成就的。

正是朱元璋知道這些因素的存在,才放了日本一馬。而且當時的日本也明白這些因素,才對明朝陰奉陽違,不斷滋擾的。說到底,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沒辦法呀,而絕對不怪劉伯溫!真實的劉伯溫沒有傳說的那麼神,更沒有個別野史說的那麼不堪(如題主所為問),本文也算是為劉伯溫討個公道吧。謝謝大家。


福垊


日本,是我們扔不掉的鄰居,雖然一衣帶水,但是他在歷史上狼子野心長存,只不過古代很長時間打不過我們所以虛心學習,而一旦我們有亂,他們便會趁此機遇,兵戎相見!


明朝是一個強盛的朝代,尤其在中前期,彼時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定鼎江山,萬國來朝之際,朱元璋甚為高興,然而此時東瀛小國卻不識趣,派去的兩個使臣一個被殺一個送回來報信,此時的朱元璋龍顏大怒,一代雄主這肯定不能忍,於是打算出兵日本!

這時候劉伯溫問詢趕來,說是日本情有可原,因為他們以為這是蒙古人派過去的使臣,因為當年忽必烈出兵過日本,於是日本人懷恨在心,畢竟彼時日本人對於華夏正統還是心存敬畏的。

後來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臣東渡日本,說明情況,沒想到日本人又一次不識趣,拒絕朝貢,於是朱元璋再次大怒,然而日本人就是接到戰書依舊堅持下去,朱元璋真的要出兵了!

這時候,劉伯溫又來了,他知道皇帝大怒肯定攔不住,於是悄悄遞了個摺子,報告各地災民和北方戰事的情況,不得不說,劉伯溫確實有能耐,這一下,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了,畢竟能夠做開國皇帝也一定不是一般人。



劉伯溫趁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我們大明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而北方蒙古沒有徹底平定,還有捲土重來的氣勢,而東邊的小國,一時成不了氣候,若是出兵討伐,必定要大肆建造船隻,訓練水軍,花銷頗大,而窮困島國有沒有什麼好東西,打贏了也沒有啥好處,相反會掣肘大明朝的發展。

經過這一番勸告,朱元璋冷靜下來,只能夠休養生息了,雖然後來朱元璋把日本列為不徵之國,但是仍舊告誡子孫謹防這東瀛小國。

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


無筆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這之前三十多年,日本的醍醐天皇被足利尊氏趕出了京都,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同時日本國內地方勢力割據,戰亂不斷,當時的日本很窮,資源也很匱乏,所以各地的大名就支持落魄的武士,海盜去掠奪,騷擾朝鮮,中國沿海一帶,倭患是在元朝末年就已經出現的問題。

日本倭寇畫像

元朝時期,中國在周邊有很多的藩屬國,但是元朝沒能征服日本,兩次東征十多萬的部隊,大敗而歸,十不存一。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元朝時期的藩屬國們,紛紛轉投了大明,公元1368年,朱元璋就讓使臣,帶著國書東去,讓高麗、安南、占城、日本四國歸服大明,承認大明帝國的宗主國地位,前面三國見元朝都被朱元璋滅了,所以紛紛歸服,但是日本卻對朱元璋派使臣送來的國書不以為然。

元朝沒能征服日本,明朝也未必能征服日本,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一個是為了讓日本歸服,另外一個就是讓日本天皇管好自己的國民,別像野人一樣到處打家劫舍,朱元璋一統天下,大明軍隊正是士氣鼎盛的時候,也真沒把日本當回事,見第一次派使臣去,日本沒有反應,第二年又派使臣送了一封國書去,但是卻被日本懷良親王當成了威逼,懷良親王是後醍醐天皇的兒子,性格暴躁,彪悍,他竟然把朱元璋派往日本的使臣殺了,就留了兩個傳信的人回來。

朱元璋畫像

大明的使臣竟然被日本人殺了,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蔑視啊,朱元璋頓時火冒三丈,下令要將日本夷為平地,但是在大臣們一番勸導後,朱元璋冷靜下來了,大明建國不久,不適合遠征,日本那邊也正是南北朝對峙,所以懷良親王想了想,現在不適合過多數敵,也對大明表示了歉意,朱元璋也就沒有和他計較。

後來朱元璋又派大臣趙秩出使日本,這次大明的使臣得到了日本的禮遇,日本也給朱元璋送來了不少貢品表示願意稱臣,之後大明和日本在正常邦交下度過了十多年,但這之後日本開始慢慢變得猖狂了,日本天皇對於大明皇帝而言是臣子,但是在朝貢時,遞交給大明皇帝的國書,卻讓手下大臣代寫,用語也不符合禮節,朱元璋就很不高興,對日本天皇表示了強烈的譴責。

其實日本天皇也真沒把大明當回事,當即回了朱元璋一封信,裡面的一些話很有意思: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這封書信,日本天皇很明確表達了態度,你想打仗我也不怕你,奉陪到底。朱元璋見了這封回信,當即就決定要討伐日本,朝中很多大臣們也紛紛響應支持,但是這個時候,劉伯溫卻極力反對朱元璋征討日本。

劉伯溫給出了這麼幾個理由,日本之所以敢這麼猖狂,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雖然日本資源匱乏,但是仍然不可小看了日本的實力,大明只能以水師遠征日本,但是水師並不是大明軍隊所擅長的,並且明軍對日本的地理環境也不瞭解,並且日本人不通教化,明軍很容易遭到日本的強烈反抗而陷入困境,所以對於日本不可輕易動兵。元朝東征日本

另外大明建國不久,國家的建設才步入正軌,遠征日本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資,並且即便打贏了日本,日本資源匱乏,還很貧窮,那麼皇帝除了得到日本人的仇視,和武力征服後臣服大明的日本外,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日本不過彈丸之地,即便以後發展強大,也遠遠不是大明的對手,而明軍現在更應該建設強大的水師,日後在一擊擊潰日本便可。

日本在元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曾經兩次東征日本,但是正因為對日本並不瞭解,輕敵而導致了兩次東征的失敗,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這一番分析後,覺得挺有道理,並且即便維持現狀,日本在表面上也還是對大明稱臣的,所以冷靜之後,朱元璋也就放棄了征討日本,而是加強了海防,處處提防著倭寇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朱元璋該不該征討日本還真不好評價,遠征了打贏日本還好說,至少能確保幾十年的和平,但是如果明軍打輸了,不但會導致大明國力下降,大明面子上更是掛不住,甚至會導致倭患的加劇。既然這樣還不如加強沿海一帶的防禦能力,建設好大明來的實在,朱元璋心裡也沒底,所以乾脆就忍了,不和日本計較了。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當朱元璋由南向北統一天下以後,意氣風發,於是乎他就開始派使者出使周邊番國,令其歸附。像安南,占城恐與兵力下,果斷投降,而對於高麗,想頑強抵抗,結果還沒出兵,高麗就被大將李成桂滅了,李成桂上書朱元璋稱臣,朱元璋賜名為朝鮮。


還有一個比較惱火的就是日本了,當時日本正處南北朝時期,南北分立,開戰頻繁,一些武士為了躲避戰亂,乘船來到中國沿海,聯合原本就在海上猖獗的海盜,組成了臭名昭著的倭寇,時不時騷擾東南沿海,所謂小鬼難纏,朱元璋甚是惱怒,大呼道我天朝顏面何在,到洪武二年(1369年),於是朱元璋派7名使者前往日本,向日本國王問罪。基於自己國力強盛,傲嬌的朱元璋的詔書是這樣寫的:“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意思非常明顯就是要不誠服要不滅國。當這封詔書送到了南朝懷良親王手裡,在看了朱元璋要求他取締倭寇並嚮明朝朝貢的詔書後,懷良親王當朝爆了,拘禁了使者楊載、吳文華二人,殺死其他五人,依舊縱容倭寇橫行於山東、浙江、福建一帶。這時朱元璋就不爽了,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劉伯溫勸說,劉伯溫勸說的原因有這些;


一、天下初定,國內急需休養生息,以穩固自己的統治,若是窮兵黷武,勢必大增加百姓負擔,怨聲載道,激化階級矛盾。二、基於忽必烈的前車之鑑,忽必烈曾出兵攻打過日本,但每次就要成功之時,就會颳起颱風,驚奇的重複了三次,導致忽必烈的軍隊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雖當時明軍正處鼎盛,但也缺乏大規模跨海作戰經驗,一旦開戰勝負難料,得不償失。

朱元璋再三權衡後,恢復了冷靜和理智,最終決定不冒險出兵。

然而倭寇勢力依然得不到根本處理,不斷騷擾明朝沿海一帶,因此朱元璋在1381年再一次遣使責備"日本國王良懷",威脅要出征日本,懷良親王回書表示自己將積極備戰。雙方互通詔書,回書令寫到“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這個回書令朱元璋使非常生氣,又起了征討日本的心思,但劉伯溫勸說朱元璋西北很不安定,那個沒開化的小國還是別管了。於是乎又放棄了征討。

其實朱元璋之所以放棄對日本的征討,劉伯溫的勸說和國內的局勢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也看不上那些荒夷之地,勞民傷財,沒有油水,這一點從他後來留下的祖訓可以看出,其《皇明祖訓·祖訓首章》寫到“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時至今日,日本崛起之快讓我們始料不及,八年抗戰之艱辛讓我們銘記落後就要捱打。但如果當時劉伯溫沒有反對朱元璋出兵攻打日本,也有可能日本的歷史就要由我們漢人來書寫了。

點贊和關注是對每一個文字工作者默默付出的肯定,感謝每一個為此點贊和關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