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P再次證明房市中的人一定是聰明死的,而不是笨死的

經濟增長並不能讓人產生幸福感或者長久的滿足感,如果能產生幸福感的話,隨著經濟增長這麼多年收入的不斷增加,人們早就應該幸福知足了,也許在收入增長期間會有短暫的幸福感產生,可物價也會同時上漲,收入和物價到了某個臨界點後或者說滿足了生活基本需要的臨界點後,幸福就變成了一種相對的狀態,和經濟增長沒有關係了,人們反而更關心不斷上升的債務和不成正比的收入,文言文的說法就是,多元化勞動和不斷增加債務之間的百分比一直在提高,各種資產與負債佔收入的百分比也隨之上升,也即非金融債務對GDP的比例上升,當這種標準持續一段時間後就產生了焦慮性,而這種焦慮的主要根源就是不斷上漲的房價,那麼導致這種不穩定焦慮的根本原因,是收入和負債百分比不斷增加導致的嗎,當然不是,根本原因是人們對於貨幣的錯誤理解形式。

貨幣並非財富,說白了就是,口袋裡的錢並不是真的“錢”,而是一種財富兌幣,用錢所購買或交換到的物質才是財富(或者說是資產),這與大多數人對財富的理解就是鈔票不同,就像郭德綱相聲裡說的,錢放在手裡不是錢,花出去了才是錢,用在這裡就是--花出去的錢獲得相應的物質或服務才是真正的財富。用國家來舉例,民眾所擁有的財富是國家的有形商品或無形服務,而貨幣可以理解為對商品和服務的購買權,貨幣對應的實體才是財富,就像有個人在30年前往銀行裡存了1萬元,30年後的今天取出來,那他就已經從30年前的有錢人變成了現在的“窮人”。從某方面來講,貨幣存在銀行就是一種變向的剩餘價值剝削,信貸與儲蓄的利率差就是剩餘價值,這種儲蓄制度被某些人稱為貧窮化儲蓄,儘管如此,這種制度在幾乎所有國家都不能避免。

如今很多人都說房價有泡沫,都想通過各種手段(大多數還是想依靠官方)擠出泡沫好擁有房產,可為什麼房市不斷上漲的同時,其他商品也都在上漲,為什麼沒人說那些商品有泡沫呢,或者說有很多高端產品,普通人都買不起,為什麼沒人說它們有泡沫呢,其實這個泡沫是一種心理潛意識的體現,或者說幻想,幻想房價能夠回到大漲前的狀態,然後購入坐享其成,這才是大多數泡沫論擁躉的根本願望。而從房貸的實際付出端來說,有些人十年前揹著房貸吃泡麵啃饅頭的時候,有些人卻在喝著會花錢才會掙錢的雞湯,等到真正需要房子沒錢買的時候,卻又在懟天懟地懟政府,這樣做人不厚道。

NCP再次證明房市中的人一定是聰明死的,而不是笨死的

這次疫情有兩件事再次說明未來房地產行業還會是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 某些地區對非戶籍,無房族,租房族很不友好,更是有的連小區大門都進不去,再次說明了有房的重要性,有房就有戶口,也就擁有了立足之地,用王自健的話說就是,別看只有70年,那也是屬於我的一畝三分地。

二 CPI破5,流動性增加,預計後期房貸利率還將繼續走低,有沒有當年國家勸我們買房時的影子。為什麼會如此呢,就因為土地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任何生活生產經營都離不開土地,土地永遠不會被淘汰,錢可以變多,但土地不能變多,尤其是優質地段的土地更是賣一塊少一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