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問題我不是很明白,為什麼大家要用一輩子的收入去買一個只有70年產權的房子呢?你們怎麼看?

老周夢話


沒有為什麼,因為人人心裡都明白歷史的車輪不可能倒轉,福利分房是決不可能再有了,而自己一定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身之地。傾其所有,用一輩子的收入買房就不足為奇了


博才多學71264134


我剛好年前按揭了一套房

正好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

本人女,離異3年,想買房的念頭是離婚後開始有的,從離婚那天開始,就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了,連個家都沒有,那種感覺實在是太難受了

你能在這個世界上漂泊一時,能漂泊一輩子嗎?

房子可以給我安全感,讓我有一個自己 窩,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

有人說,可以一輩子租房住,租房住是不是要面對被搬家的情況?老了沒錢怎麼租?

我可以一輩子漂泊,但是當我累了的時候,可以有一個溫暖的港灣,讓我歇息的地方,屬於我自己的地方

然後在來說說,農村有房子的為什麼要去城裡買房

我本人老家是農村的,是那種離市區只有10分鐘路程的農村,可是就是這10分鐘,你知道有多大區別嗎?

從上學說起,我們這邊農村沒有幼兒園,沒有小學……孩子幼兒園還可以有校車接送,去市裡讀。那小學腫麼辦?我們這邊有兩種做法,要麼私立學校,要麼租房送孩子上學,從小學到高中,一直租房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吧?這樣你還覺得不需要買房嗎?還覺得在學校旁邊有一套房,不重要嗎?至少方便啊


肖蜜xx


很多人都會有這個疑問,現在房價高漲,為什麼大家要用一輩子的收入去買一個只有70年產權的房子呢?

現在房價高漲,不過依然有很多剛需購房的人,辛苦地籌到首期,然後再用30年的時間去還房貸,30年的時間已經佔到大多數人整輩子要工作的時間,女性50歲退休,20多歲再出來工作,這輩子的工作時間不會超過30年。

那麼,為何還有這麼多人願意去花30年時間去買一間只有70年產權的房子呢?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產權可以續租。

根據《物權法》中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限期間屆滿的,自動續約。”還有根據《城市房地產管理》中的第二十一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年限屆滿,如土地使用者需要繼續使用,應當至遲與屆滿前一年申請續期。除根據社會公眾利益收回該土地,應予以批准。”

可見房子過了70年還可以繼續使用,而且70年一般足夠一個家庭兩代到三代人使用,一般房子30年左右要裝修或者重建一次,70年產權對於一個人來說完全足夠,至於70年房產權這個問題,政府到時要回土地肯定會賠償的。

第二個原因,成家立室。

人的一生有很多種的成功,成家立室也是成功的一種,同時也是很多人嚮往的。

國內社會傳統上,成家立室就要有房子,房子除了傳統需要之外,一個新家庭要需要房子來安居樂業,這也是為何這麼多剛需族購房的原因,更多時候購房是為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

最後,無論什麼原因都好,每個人買房都是有原因,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房子也有保值的屬性,作為投資買房也是不錯的,目前房地產的金融化越來越重,這也是房價越來越高的原因之一。


財經樂少


若是有房子,便不用買。 中國人都需要一個窩。是人都需要一個窩吧,屬於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 租房子,對於年輕人來說,怎樣都沒有問題,對於結婚的,拖家帶口的,不管房子在哪,總要有一個。若是沒有,那隻能帶著孩子各種搬家。 我討厭搬家,所以一直想買個房,然後定居。是我的房子,而且可以住到我死去的那種。

而不是籤三年合同,到期了,又搬。不搬她就漲房租。然後房子遇到問題,與她溝通,他讓你自己解決,然後解決了,他讓你搬。。。。


他的魚tdy


我是九零後,馬上步入三十歲。可惜了自己還是沒錢買房,我是很希望自己有套房的。能力有限,我也認命。但不代表我以後不買房。我也想住城市,方便。小孩能更好的學到東西。

我並不缺地方住,我孃家我婆家都有在農村有獨立住房。有土地可以耕種。離鎮上也並不遠,騎上我心愛的小摩托也就十來分鐘。到市區要一個小時。但孩子的教育比市區的要相差十萬八千里。想送孩子學個補習班,沒有。教師資源也老齡化。孩子跟不上城市孩子的腳步。見識也沒城市孩子見多識廣。身在農村,沒有就業單位,只能外出打工。孩子顧不到,老人顧不上。

所以,所有人還是需要在城市有套房。老了可以回農村養老,


金渝麻麻


看過一個類似的問題,是說要不要為了還房貸,把生活搞得一團糟。對一些家庭來說,房子在家庭資產中的佔比其中,如果收入不高,房貸很可能會成為很大的負擔。之前看過一個案例,是一個小裝修工作室的老闆說的,大概是這樣:

一對老家到成都的小夫妻,有兩個孩子,老公在成都有一份不算很穩定的工作,妻子帶著兩個孩子跟著,妻子沒有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因為孩子要上學,雖然存款很有限,兩口子還是決定要買房。辦完按揭後,每個月壓力很大,老公的工資還完房貸就不剩多少了。想著裝修完就能直接住,才聯繫的工作室的老闆,預算很低,看三五萬能不能搞好,要不實在是沒錢了。還說,想等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讓妻子去送外賣,白天妻子送,老公下班後還能接著再做一點。
這應該是很典型的一個故事,城市的外來人口,想要在城市擁有一套房子,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在買了房子後,這個家庭未來的經濟狀況肯定是非常脆弱,經不起一丁點風雨。但是,這又是對生活有著最樸實期待的那一群人,他們不做壞事,努力工作,只為了能過得更好一些。他們也相信只要努力多做一點,就一定能變得更好,在城市擁有一席之地。這個時候,房子就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基礎,是他們的期望所在。在這樣的現實面前,誰也不忍心說:你們不應該買房,房貸會是讓你們生活一團糟的罪魁禍首。
《富爸爸窮爸爸》裡,說房子是一生的負債,會吞噬現金流。但是,在中國現下的狀況,要不要買房,並不能採用這一套邏輯。沒有房子,孩子的就學問題不好解決,戶口不好解決,甚至進入社會保障體系都可能會遇到困難。而且,中國的房屋租賃市場可能還不夠成熟和完善,租房可能會意味著要帶著一家子頻繁地奔波換房。再者,有自己的房子是多數人所認可和追求的,那麼和多數人保持一致是相比而言更簡單的方式。所以,對於剛需買房一族來說,房子可能還真是一個“甜蜜”的負擔,遲早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拖著還不如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早點解決。
那爭吵、哭泣、抱怨。。。等等生活中的糟心事,也許是因為房貸壓力導致的混亂,但真正的罪魁禍首是難以預測的意外。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兩位是研究貧窮問題的經濟學家,也是《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的共同作者。 在這本書裡裡,作者提到一個觀點:富人在對待財富上更有耐心,他們可以忍受風險波動,更容易獲得最終的成功。而窮人沒有耐心,他們對風險的耐受力要差,很難管理自己的情緒,最終會掉入貧窮陷阱。而且,窮人更容易作出短期有利的選擇,而不是從長遠角度考慮。
那貸款買房,或者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長期規劃的開始,也並非真就要一輩子的收入才能支撐得起。藉此開始作出改變,也挺好的。

康愉子


說實話,我是覺得真的沒必要!

一輩子的錢只為了一套70年產權的房產,其實是一個比較不明智的做法,因為人的一生不能夠被一套房產所拖累。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制定更好的計劃,規劃更好的人生。

我身邊有許許多多的朋友,忙碌了幾十年,省吃儉用,就是為了供房,這樣的生活和人生真的是太無趣了。

人的一輩子,難道就要過著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嗎?

我不是這樣認為的。

如果上天告訴我,我一輩子的錢,只夠買一套房子,那我情願拿著這一筆錢去投資,去創業,甚至去旅遊,去過不一樣的人生。

要記住,當你的房子能夠給你提供源源不斷收入和升值收益的時候,那麼你的房產才是一種資產。

而房產會一直拖累你的生活,壓榨你的開支,那這樣的房產就是負債,不應該觸碰;

當下,中國的房地產其實已經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高位,這個時候還肆無忌憚地買入那些沒有升值空間的,沒有人口淨流入的城市,無疑就是透支自己的財力,沒必要啊。

不如拿著這些錢去投資,去旅遊,去做一些自己老了不會後悔的事,這才是活著的意義,也是財富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感謝你的點贊和支持。


琅琊榜首張大仙


這個問題其實不復雜,容易明白。

首先有實際的需求。

目前而言,在大中城市沒有自己的房子,就意味著不能落戶,意味著子女沒法很好的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這是第一層面的需求。

有自己的房子,意味著可以固定下來,不用從一處房子租到另一處房子,並且不用被房東挑剔和被價格選擇。這是第二層面的需求。

其次一套房需要付出一輩子是極少數的。

為了一個70年產權的房子,有的人貸款30年,有的人只貸款15年,甚至只有10年。貸款30年的房子,一方面是還款壓力會越來越小,通脹以及收入水平增加的原因,越到後頭還貸越輕鬆;另一方面,隨著家庭整體收入的增加,也有不少會提前還貸。

首套房子叫剛性需求,二套房子叫改善型需求,這些都是合理的購房需求。現在低成本解決剛需的方式不少,比如共有產權住房等,比如小戶型購房等。

第三,有自己的房子相當於生活更牢靠。

有的人以為發達國家大多數人是租房,其實是錯的,發達國家的大多數人還是有自己的房子。昨天剛看了一個公開數據,美國自己住房率超過了63%,而最高時曾超過69%。這說明,大部分美國人還是為擁有自己的房子奮鬥過。

70年的住宅,對於一個人及一輩子還是很夠的,何況70年產權根據物權法是可以續期的,不用擔心子孫享受不到。

讓生活更真切、更真實,這是每個人奮鬥的理由。


波士財經


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那就不會有人買房子了,事實上買房子依然是主流,依然是剛需,而且你這種困惑屬於理論上的困惑,覺得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買只有70年產權的房子很不划算,但實際情況是,這種選擇對很多人來說最佳選擇。

第一,買房的問題,買房是為了住,這是剛需,有了房子才算是自己的家,你租房子住,萬一哪天房租不開心把你趕走了你怎麼辦?難不成強行霸王租?人家叫你走你還是得走,每次搬家都是很麻煩的事情,而且租來的房子,想必也不會有人願意花很多錢去裝修,那麼本身和自己房子裝修後帶來的更好的生活品質就有差別。

而且買房的剛需,有時是身不由己的,比如年輕人要結婚,你沒房子可能就過不了丈母孃那一關,那就結不成婚,成不了家。再者,有了孩子,孩子上學,那是需要按戶籍來分配的,沒有房子沒有戶口,孩子上學就成了很大的問題,不能光想著自己不想孩子吧?

第二,還款的問題,可能很多人覺得花幾十年時間還款太累了,但實際上很多人都能提前還款。我說過真實的例子,在2006的的時候,我那時在一個四線城市,當時一個朋友買的房子,100個平方,700元一平,一共花了7萬元,辦的30元按揭的。但是隨著收入的增加,7萬塊也經不是事兒,兩口子存一年就提前還清房貸了,並沒有花一輩子。

如果當時沒買,後來房價漲到了5千一個平方,房價就要50萬,光首付就比原來的全款要高。所以房價一直大漲,買得越晚的壓力越大,而房貸則會隨著貨幣的貶值越往後變得壓力越輕,當收入增加後,有很多人都會提前還款,沒有提前還款的,是因為自己用手裡的錢賺到的收益遠比銀行利息要高,藉助銀行獲得更多收益,那麼這不是好事嗎?

第三,雖然說房子產權只有70年,但我們人一生能活多久,如果是25歲買房,拿到房產證,就算是隻有70年的產權,那麼加起來也95歲了,有幾個人能活到95歲?這意味著70年的產權已經足以讓自己一輩子都有自己的房子住了。

當然,如果從長遠來考慮,買了房,應該留給孩子,孩子留給孫子,生生不息,但是有句話叫“兒孫自有兒孫福”,沒有人可以預知幾百年幾千年以後的事情,再加上這個70年的產權也並非說70年後房子就沒了,指的是土地使用權,那麼到時候自然會有新的政策來保障大家的住房,完全不用想得這麼遠。

因此,為什麼大家願意採用幾十年還款的房子買並沒有永久產權的房子,這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是符合大多數人需求的行為,買房也並沒有用了一輩子的收入,因為除了買房外,我們每天都在生活,在娛樂,這些消費支出本身也是依賴於我們自己的收入。而很多人房子因房價上漲帶增長的財富遠超過了自己一輩子的收入。


財經宋建文


現在房價很高很貴,我居住的這個地區房子一平米一萬七八,社會平均工資5000多,多數人的工資在3000~4000元左右。一套一百平米的一百七八十萬元,一個人40多年的收入也就才一百七八十萬。確實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人們願意拿一輩子的收入去買一個只有70年產權的房子?

第一,產權問題。我們要明白,70年產權指的是土地使用權。物權法保障了我們對房子這一塊兒鋼筋混凝土的權力。房子的這一塊鋼筋混凝土,以及房子裡的東西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未來頂多需要繼續交納土地出讓金或者使用費而已。從這一角度說,實際上房子的所謂產權,可以是永久的。除非土地出讓金搞得嚇人,但那已經是後話了。

第二,財富觀念。實際上很多人地主老財的觀念抹之不去的。留下一份土地給子子孫孫,創下這一筆家業,讓子女會有保障。這實際上,是我們多數中國人的樸素財富觀念。土地的所有權國家不允許交易,房子於是就成了更好的投資產品。

第三,房價上漲。我們國家實施商品房分配製度改革以後,房價20多年是長期一個瘋漲態勢。尤其是一些調控政策讓房地產端了空子,一次又一次的暴漲讓人們不敢相信未來的房子自己能不能買得起?有的戲謔說,今年不買房,一年又白忙。但過去的北上廣深確實有這樣的例子,一年房價增長50萬100萬。有幾個人一年能掙到這樣的收入呢?很多等著買房的人只看到房價如一騎絕塵,自己再也攆不上了。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寧願啟用高槓杆,背上幾百萬的負債也要提前買房的原因。萬一房價漲了呢?經過20多年的反覆現實教育,絕大多數人不敢冒這樣的風險。因此就形成了現在全民買房的態勢。


或許,未來人們吃到教訓以後才會清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