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疾控專家迴應稱,尚無證據支持氣溶膠傳播是新冠肺炎主要傳播途徑?

曹貓魚


根據國家衛健委第五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氣溶膠傳播尚不確定。也就是說,有這種可能性,但還不能確定氣溶膠一定就是新冠病毒傳播的途徑。

先看看什麼是氣溶膠。

氣溶膠是指固態或液態微粒懸浮在氣體介質中的分散體系。比如我們看到的霧,就屬於微小的液體顆粒形成的液態氣溶膠,而霾就屬於微小的固體顆粒形成的固態氣溶膠,而空氣中如果包含了很多微生物的粒子,便是微生物氣溶膠 ,當然上述氣溶膠也可以混合在一起,比如,霧和霾有時一起出現,含有病毒顆粒的液態氣溶膠等。氣溶膠傳播,就是這些極其微小的微生物顆粒經過呼吸道進入人體 ,從而造成身體的感染 。

根據目前感染髮病的患者來看,有些病例,並沒有發生過與患者或來自疫區人員的面對面接觸,也沒有產生近距離較密切接觸,但也最終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對於這些患者,真正的感染的途徑並不是很明確,推斷有可能和病毒形成氣溶膠有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發生在天津市寶坻區百貨大樓的幾例患者,三個售貨員都在同一樓層,鋪位相鄰較近,但相互之間沒有過任何直接或間接接觸,另外還有一個患者是顧客,發病前曾在這幾個鋪位逗留3小時。這幾個病例,都不能除外病毒是通過氣溶膠傳播的。

當然上述結論只是理論上的推定,這裡面會不會還有其它有可能造成傳播的方式,比如:空氣飛沫降落在櫃檯上,會不會被顧客帶到了臨近的櫃檯,另一個人接觸後造成的接觸傳播等。

總之,病毒有可能經氣溶膠傳播,是根據目前掌握的患者發情況推斷得來的,還沒有確切的證據。

那麼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防範呢?

氣溶膠只會在相對密閉、不通風的環境里長時間漂浮,一旦形成空氣對流,會很快被吹散,就如同我們平時看到的霧一樣,起風的日子是不會有霧的。

所以,日常生活中防範氣溶膠傳播的方法:1、儘可能不去人多、相對密閉的環境裡,比如:商場、超市等,一定要去的時候,儘可能減少逗留時間;2、去這些人員較多的封閉環境時,最好能戴醫用外科口罩,尤其是疫區人員;3、家庭每日開窗通風。


深藍醫生


如何看待中疾控專家回應稱,尚無證據支持氣溶膠傳播是新冠肺炎主要傳播途徑?

2020年2月8日,上海市政府舉行的新冠病毒疫情新聞發佈會上,有衛生防疫專家稱:

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這位專家的宣稱,一時間引發軒然大波。

輿論普遍關注的是,“官方確認”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

而答主認為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位專家直接把氣溶膠傳播當成了排在接觸傳播之前的主要傳播方式。

2020年2月9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錄召提出了相反的說法: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是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

這位專家還進一步解釋說:

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漂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
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而飛沫傳播距離很短,一般在1-2米內,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漂浮。在日常通風環境下,空氣中一般不會有新型冠狀病毒。

那麼,新冠病毒到底是不是可以經過氣溶膠傳播?

是否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意義在哪裡?

氣溶膠傳播就等同於空氣傳播嗎?

接下來答主的話可能會招來諸如“你比專家能,你上啊”之類的嘲諷。

但是,基於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們還是應該實話實話。

什麼是氣溶膠傳播?

我們知道,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分泌物通過噴嚏、咳嗽、說話和呼吸的氣流排出體外的液滴傳播。

這些液滴直徑有大有小,直徑大小直接關係到傳播距離和顆粒的吸附性。

大的液滴傳播距離近,容易沉降,也容易被物體表面吸附;相反,小的液滴不容易沉降,也不容易被吸附。

當顆粒直徑足夠小,在空氣中沉降速度很慢,可以長時間懸浮,甚至完全不沉降,這樣的微粒簇就形成氣溶膠。

至於氣溶膠微粒直徑的大小,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一般認為小於5~6μm的微粒就形成氣溶膠,小於3μm的微粒就不會沉降。

至於可形成氣溶膠的微粒來源,主要包括兩種:

  • 呼吸道直接產生的直徑小的液滴。一般,噴嚏、咳嗽,特別是刺激嗆咳和生痰的醫學操作,容易產生大量氣溶膠液滴;

  • 液滴脫水形成的分泌物和病毒的乾燥顆粒,即所謂“液滴核”。通常認為,液滴脫水直徑可以縮小一倍。

氣溶膠傳播有什麼意義?

氣溶膠傳播的意義在兩個方面:

遠距離傳播,主要是指液滴核形成的氣溶膠

如上所述,氣溶膠可以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不沉降,其中的病毒就可以傳播更遠的距離。

理論上講,呼吸道傳染病可以通過飛沫(大液滴直接傳播),接觸傳播和氣溶膠傳播。

一般認為,液滴傳播的距離在1米以內;接觸傳播的範圍也在患者活動範圍的1米以內。

因此,如果只通過這兩種途徑,而不通過氣溶膠傳播,那麼,只有與患者密切接觸才會感染。

什麼是密切接觸呢?

密切接觸(close contact),一般定義為:

  • 照顧或者與已知患有同住;

  • 或與已知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或體液(包括排洩物)直接接觸的可能性很高。

比如,親吻或擁抱,共享飲食用具,近距離說話(1米以內),身體檢查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任何直接身體接觸。

這樣,如果所有的感染者都可以找到與患者明確的密切接觸史,那麼,這種疾病就被認為不存在氣溶膠遠距離傳播。

相反,如果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有多量而不是偶爾可見的病例存在沒有密切接觸史的傳播,就可以認定存在氣溶膠遠距離傳播。

防護措施的影響,主要指呼吸道直接產生的微小液滴形成的氣溶膠

如上所述,氣溶膠微粒不容易被吸附,因此,一般的醫用口罩和外科口罩不能完全吸附它們。

這樣,在與明確患者密切結束時,就應該需要戴防護性能更好的口罩。

醫務人員在進行產生氣溶膠的操作時,比如,支氣管鏡檢查,插管拔管,心肺復甦等,就需要更嚴密的防護,戴醫學防護口罩和全面罩,並且最好在負壓房實施操作。

新冠病毒存在氣溶膠傳播嗎?

本問題兩位專家爭論的似乎僅限於液滴核氣溶膠的遠距離傳播。

那麼,就目前不包括湖北省(不能用於該目的)的公開流行病學資料看,絕大多數感染者都能找到與患者的密切(直接)接觸史,僅有少數病例缺乏接觸史。

因此,應該說,尚缺乏足夠證據證明新冠病毒存在氣溶膠遠距離傳播。

而上海專家宣稱的“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的說法,的確缺乏足夠證據。

更為重要的是,他把氣溶膠傳播列在接觸傳播之前的主要傳播途徑,更可以說完全缺乏證據。

氣溶膠傳播等同於空氣傳播嗎?

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等同於氣溶膠傳播,而且同時包含氣溶膠傳播以上兩重含義。

比如,英國發布的有關2019-nCoV感染預防和控制指南中,將新冠病毒感染列為了經空氣傳播的高危疾病(2019-nCoV infection is classified as an airborne high consequence infectious disease)。

而美國CDC的“基於傳播途徑的防護”中,將接觸、液滴和空氣傳播防護並列。

或有人會罵答主崇洋媚外。

答主想要說的是,目前的主流醫學體系的確是洋人建立起來的,我們只是拿來主義者。對於這些概念,自然也是照搬來的,如果與之有差異,大概率是我們搬錯了或理解錯了。


掙脫枷鎖的囚徒


首先,目前有專家判斷存在“氣溶膠傳播”是一種推測,而不是基於科學事實的“結論”。中疾控專家說的“尚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是基於目前事實證據的科學判斷。

從現實操作的角度說,按照“有可能”去進行防護是謹慎的操作。尤其是對於醫院插管操作等場所,按照防護氣溶膠傳播的標準去保護醫護人員,是完全有必要的。

大家關心的是:萬一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我該怎麼辦?

病毒感染人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病毒依然具有感染人的活力,二是病毒的濃度足夠高。

對於公眾來說,有兩個關鍵點:

1、通風良好的場所,形成的氣溶膠隨著空氣的流動很快被稀釋了。飄蕩的距離越遠,被稀釋得也就越厲害,濃度也就越低。

2、冠狀病毒的存活能力並不強。它被一個外套膜包裹著,外套膜上有幾種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對於它感染宿主不可或缺——如果它們變性失去了天然構型,病毒可能也就失去了感染能力。從現在的信息來看,56 °C下30分鐘就可以殺滅,說明這些蛋白的穩定性並不高,很容易失去活性。在形成氣溶膠的飛沫液滴非常小,小到比病毒大不了多少。當病毒處在這樣的小液滴中,就相當於處於空氣和水的界面上。病毒分子上的蛋白可能被界面效應變性,從而失去感染能力。換句話說,遠處飄來的氣溶膠,即便是含有病毒,也已經是“死病毒”了。

基於以上兩點,中疾控專家認為“尚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更為合理。而且,這種方式存在的可能性也確實很低。

對於廣大公眾來說,按照之前推薦的防控措施做好防護即可,即:

1、早發現、早隔離

2、儘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3、如果不得不去,戴好口罩;

4、儘量不用手觸碰公用設施,不用手去觸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5、勤洗手,尤其是觸摸過公共設施之後立即洗手。

不用恐慌,做好自己。#戰疫必勝#


松鼠雲無心


2月8日上海市疫情發佈會上專家指出的“氣溶膠傳播”可能說是基於某種條件下的一種推斷,而非結論。2月9日中疾控專家“尚無證據支持氣溶膠傳播是新冠肺炎主要傳播途徑”,也可以理解為正是對此的回應。

大家都應該知道,證據已經證明新冠病毒在離開宿主之後無法單獨存活,即使攜帶病毒的飛沫粘敷於氣溶膠留空,在室外空氣對流的狀態下,病毒的毒性也會隨著留空的時間逐漸遞減乃至死亡,最終我們所遇到攜帶病毒們氣溶膠應該說已經可能沒有致病的危險,或者說致病的幾率已經很小。只要不是在封閉的空間,氣溶膠傳播的幾率應該說很小。

氣溶膠是什麼?氣溶膠是可以持續長久滯留於空氣中的極微小的顆粒物,不然它飄浮不了在空中。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氣溶膠要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的化,那現在會是什麼樣?可能會是現在這個樣嗎?如果說氣溶膠為主要傳播途徑,那別說出口了,即使呆在家裡都不一定安全。

但是,大家還是不說掉以輕心。近幾天總是看到有人不戴口罩撞卡撞關的報導及視頻出現,實在費疑所思。生命屬於自己,但你出門不戴口罩一旦感染,傷害的可能不僅僅是自己,做人千萬別那麼自私,不然會被人們唾棄。出門戴口罩,回(在)家勤洗手始終應該是這次防疫、也是個人防護的重中之重。

總之,對於氣溶膠是否是主要傳播途徑這件事,要客觀理性對待。面對疫情一定要遵重科學、遵重證據,沒有必要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做好個人防護,是對自己、對生命負責,也是對家庭、對大家、對社會負責,這應該是我們每個人在疫情面前所應有的擔當。


yc老楊話養生


前幾天,上海的專家認為氣溶膠傳播是確切的,不過國家的專家很快就出來說明,目前尚無證據支持氣溶膠傳播。



無證據不代表沒有,因為該證據還在不斷證實中,我們該預防的還是要預防。

當我們大聲說話、打噴嚏、咳嗽時候,會有大量的飛沫噴出,其中較大的飛沫會很快沉降,小的飛沫中的水份很快蒸發,只留下蛋白質和病原體在空氣中飄散,即飛沫核,就是氣溶膠。


在空曠的室外氣溶膠很快會散掉,被我們吸入的概率幾乎為零,偶爾飄散的幾個就算被普通人吸入,也不會發病,因為病毒濃度太少了,會直接被我們的免疫系統幹掉。

主要需要注意的還是密不通風的空間,比如電梯、樓梯拐角、旅館、不開窗的公交車等。

現在我們的防護意識都比較好了,戴口罩、勤洗手、不搓揉眼睛鼻子等,這些措施也足以預防氣溶膠傳播。


公共廁所沖水時產生的較大水壓會引起排洩物產生氣溶膠,這個要注意一下,儘量少去公共廁所;還有我們自己家的下水道的地漏,如果要預防可以用一個小塑料袋裝上水後壓在上面,防止氣體上衝。

真正要對氣溶膠防護的是醫護人員,如搶救室氣管插管、檢驗室檢驗患者體液、口腔科牙齒鑽頭等,都會產生大量的氣溶膠。

普通人只要按照以前的防護措施做好預防,就無需過於恐慌。


皮膚科陳夢學醫生


目前中疾控專家回應稱,尚無證據支持氣溶膠傳播是新冠肺炎主要傳播途徑。作為我們普通群眾對於“氣溶膠傳播”關注度那麼高,是想知道:按照現在的防護手段比如戴口罩,能否有效防止氣溶膠傳播?空氣中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還能開窗通風嗎?

其實就是——想知道如何更好的預防病毒感染,擔心自己哪個細節不注意就暴露在病毒中。

1.什麼是氣溶膠傳播?

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漂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目前尚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

2.目前新冠肺炎傳播途徑是?

據2月8日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修正版)》: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理論上氣溶膠傳播是有可能的,但目前還沒有得到證實。“即使有,對傳播流行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不是主要傳播方式。”

3.如何預防新冠肺炎病毒?戴口罩是否還有用?能開窗通風嗎?

無論新冠肺炎病毒是何種傳播途徑,我們最重要的是清楚明確有效的防護方法:

1.在家休息,儘量減少外出活動

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區,不去走親訪友和聚餐,減少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特別是空氣流動性差的地方,例如車站、商場等。

2.建議外出一定要佩戴口罩

特別在公共場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3.保持手衛生

減少接觸公共場所的公用物品和部位;從公共場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後,飯前便後,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確定手是否清潔時,避免用手接觸口、鼻、眼;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4.居室定時開窗通風,不隨地吐痰,保持家居、餐具清潔

根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的回覆: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而飛沫傳播距離很短,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漂浮。從這個角度講,在日常通風環境下,空氣中一般不會有新型冠狀病毒。所以建議每天至少兩次開窗通風,是降低感染風險的有效措施,但要注意保暖。對於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於有蓋垃圾桶內。

5.建議家庭成員不公用毛巾,就餐使用公筷

6.注意飲食營養,適量運動

不接觸、購買和食用野生動物(即野味),儘量避免前往售賣活體動物(禽類、海產品、野生動物等)的市場。

7.家庭備置體溫計、家庭消毒用品、醫用外科口罩等

8.如果自身或家人出現可疑症狀,建議主動上報,不隱報謊報,這也是對自己、家人和社會的負責!

如我的分享對你有所幫助,歡迎轉發分享,有疑惑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平日會分享健康知識或有助提高免疫力的營養食譜,近日會重點分享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健康知識(如何預防等),歡迎關注頭條號“吳斯潔營養師”~

祝大家健康平安!記得出門戴口罩,勤洗手,無口罩不出門!


吳斯潔營養師


“氣溶膠傳播是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這個論斷是由上海疫情防控專家2月8日在新聞發佈會上提出來的。也就是說這是官方機構提出的論斷,並不是民間非正式機構傳播或者謠言。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專家後續又稱“尚無證據支持氣溶膠傳播是新冠肺炎是主要傳播途徑”呢?這裡我們稍作分析下政府部門的意圖就很好做決定。無非就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傷害疫情防控專家2月8日提出的“氣溶膠傳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錯的。因此,官方後續糾正錯誤。

第二種情況,是氣溶膠傳播確實是有效傳播途徑,所以上海疫情防控專家才回在2月8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提出來。但是後續發現可能會引起民眾恐慌,給國家帶來更大的損失,因此官方再重新提出“尚無證據支持氣溶膠傳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途徑”。

綜上所述,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個人覺得,既然專家提了“氣溶膠傳播”的論斷,應該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可能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嚴重。不過不管怎麼說,為了您和您家人的健康,我建議大家還是按照疾控部門提出的各項措施做好嚴密防護。

望疫情早日好轉!

我是0華生0,歡迎大家留言指正。


0華生0


氣溶膠,是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如果這些質點為液體,叫霧;如果是氣體,叫煙。氣溶膠的消除,主要靠大氣的降水,或者小粒子之間碰撞合併、凝聚成大粒子而沉降。

也就是說,氣溶膠是相對穩定的一種狀態,可以飄得很遠!

其實大家留意新聞和“傳言”就知道,一家人中某個人感染了新冠肺炎,家裡其他人確實很容易被傳染,但並不是肯定所有人都被傳染的。如果是氣溶膠能夠傳播,那麼必然全家“中招”——除非您能夠一直捏住鼻子不呼吸。所以說,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非常小,這是委婉的說法,直接一點的是不會通過氣溶膠傳播!

專家並不想害您,其實他們想表達的是另外一種意思。

最常見的間接接觸、極端的被飛沫直接噴您一臉、在封閉空間內吸入未來得及沉降的空中飛沫。

作業又來了——專家說的氣溶膠傳播指的是哪一種情況?

如果您的答案是“吸入未來得及沉降的空氣中飛沫”,那麼,恭喜您,答對了!

如果把在空氣中還未來得及沉降的飛沫看作“氣溶膠”,那麼這種傳播是合理的,並且確實風險是很大的!

帶病毒者猛咳嗽、狂打噴嚏又不採取措施(戴口罩、掩嘴巴),噴灑出來的飛沫懸浮於空氣中,但一般會在短時間內沉降。但如果是在封閉的空間內,人流走動帶起空氣湍流,這些懸浮在空氣中的飛沫就遲遲不能沉降到地面,確實可以看作“氣溶膠”而有傳播病毒的風險了。

上面的情況在疫情形勢下大家已經注意迴避了。還有另外一些情形:在吸痰、氣管插管等操作時,患者突然嗆咳,大量帶病毒的飛沫噴湧而出,在患者面前形成一個暫時性的飽含飛沫微粒的霧氣團,近距離的操作者如果沒有很好的保護措施就容易被傳染。

專家提出“氣溶膠傳播”的說法,很可能就是想提醒醫生、護士還有照料患者的家屬注意採取措施預防感染吧。


兒科醫生柯志勇


關於氣溶膠傳播尚待確定

專家說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我們就可以完全放心了嗎?我們可以完全不預防氣溶膠了嗎?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

①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

②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待確定)

③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汙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導致感染。

什麼是氣溶膠?

氣體中穩定分散懸浮的液態或固體小顆粒叫做氣溶膠,之所以翻譯為 “膠”,大約就是取顆粒與媒介之間黏黏糊糊、難分難捨之意。


😣😣我經常有這樣的經歷↓↓

走在樓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圍幾十米之內都沒有人,但仍然可以聞到煙味。聞到的就是菸草燃燒後形成的幾百納米左右的顆粒。這就是氣溶膠!


😣😣排洩活動也可以產生氣溶膠

所以"糞口傳播” 主要可能是通過氣溶膠和呼吸傳播。氣溶膠傳播距離遠的超乎想象澳大利亞馬流感傳播事件。這些馬場間距平均距離約為1公里,最遠達13公里,而飛沫傳播1-2米!返工潮來了,深圳要特別注意防範長距離傳播能力的氣溶膠


氣溶膠傳播的慘痛案例

17年前的非典,香港淘大花園發生321人感染SARS病毒,致死42人的慘痛案例,調查顯示,是含SARS病毒的糞便通過汙水管道進行氣溶膠傳播。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不是SARS冠狀病毒,我覺得該有的預防還是要有的,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健康比什麼都重要,畢竟一感染,麻煩一大堆,生命還受到威脅!

鍾南山說了,新型冠狀病毒感不是 SARS冠狀病毒。


預防氣溶膠2個點很重要

很多專家科普了很多預防氣溶膠的方法,我就總結兩個點:

1、注意馬桶,洗手間馬桶不用的時候要蓋蓋子,蓋上蓋子再衝水,其次,建議用塑料袋子裝好水堵住下水口,預防糞口傳播。


2、所有地漏,洗手盆下水口不用的時候要堵住,要特別注意消毒。


當然啦,氣溶膠傳播遠沒有直接接觸傳播厲害,也不必過度恐慌!


李糖營養屋


專家的話應該會相信的吧,不過目前的形勢我還是小心為上把鞋子脫在門外或者消毒過鞋底後再進家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