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恰:傳統產業“老枝”發“新芽”

□本報全媒體記者/張瑞麟

烏恰縣積極立足資源優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並探索多元化發展之路。如今,越來越多的農牧民腰包鼓了起來,日子越過越好。

養殖更專業

雖然臨近春節,但波斯坦鐵列克鄉多來提布拉克村養牛大戶吐爾乾巴衣·庫爾班沒有絲毫懈怠。天還沒亮,就開始清掃牛圈,沒一會兒,上千平方米的牛圈便打掃得乾乾淨淨。隨後,他開始投餵飼料,牛兒爭先恐後地把頭伸向食槽。

“這裡不單有我的牛,還有其他村民的,大都是貧困戶。大家相信我,把牛放在我這,養好了他們也能多掙錢。”吐爾乾巴衣說。

2018年,鄉幹部找到吐爾乾巴衣,希望他發揮自身優勢幫助貧困戶增收,他一口答應下來,“如果不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也還戴著貧困帽呢!現在,有機會幫助其他村民,何樂而不為?”

該鄉副鄉長張國榮告訴記者:“生活在這裡的牧民世代放牧,但收益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養殖技術。我們希望通過培訓和實地指導等方法,提高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的養殖水平,並通過集中養殖,降低養殖成本。”

今年,吐爾乾巴衣打算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社,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2019年,烏恰縣牛羊養殖共增收1753.31萬元,草原畜牧業、定居畜牧業、農區畜牧業實現協調發展。

種植更多元

在烏恰縣戈壁產業科技園,農戶們穿梭在承包的設施大棚中,為新一年的收入忙碌著。

科技園擁有大棚上千座、連棟溫室3座,通過合理利用光熱冷涼資源,已基本形成設施蔬菜、特色林果、食用菌、木本飼料育苗為主的產業格局,設施果蔬年總產量約300多噸。

“我們希望能豐富當地居民的菜籃子,同時發揮設施農業帶動脫貧的優勢,為當地農牧民提供更多增收致富途徑。園區逐步建立起農牧民承包、合作社自營、產業工人示範帶動的經營模式。”產業科技園黨支部書記韓建輝說。

在波斯坦鐵列克鄉,特色林果業為當地農牧民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徑。張國榮介紹,今年鄉里狠抓農業提質增效,與新疆廣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合同,按照“合作社+種植基地+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公司為貧困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等系列服務,預計惠及貧困戶100餘戶。

目前,烏恰縣的設施農業已經成為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為促進農牧民穩定脫貧打下了基礎。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遊

每到夏季,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烏魯克恰提鄉就會成為周邊縣市居民的避暑勝地。牧民吾熱別克·阿巴良說:“在政府的幫扶下,我在夏牧場經營牧家樂已經兩年了,不但增加了收入,還增長了見識。雖然現在是冬天,但我和妻子早早做了準備,要多學幾樣菜,讓遊客能嚐到更豐富的新疆味道。”

如今,牧家樂隊伍在烏恰縣各地不斷髮展壯大,新的增收渠道開拓了牧民眼界,他們過上了曾經嚮往的美好生活。

海拔2300米的黑孜葦鄉坎久幹村曾是深度貧困村,通過產業帶動和項目實施,該村由“畜牧養殖村”向“特色旅遊村”轉型。藉助江蘇省常州市對口支援力量,坎久幹村以村裡有上百棵古杏樹的杏園為基礎,啟動覆蓋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百杏生態園”鄉村旅遊精準扶貧項目,發展“賞、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綜合鄉村旅遊項目。

2019年6月杏園營業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10萬人次,帶動了當地20戶45名貧困群眾就業,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至25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