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大瑰寶,不僅僅在於反映著一朝一代的社會環境、人文精神,而且還代表著中華民族自信昂揚的精神面貌,而在我國的詩歌歷史上,有一位傳奇的詩人——詩仙李白,他的詩歌創作一瑰麗雄渾,豪放誇張著稱。在他的詩歌床怎麼中似乎對“月”這一個物像情有獨鍾。寒月、秋月、孤月等等都代表著詩仙李白的不同心境與感受,下面我們就來重點分析一下詩仙李白的“月之情結”。
一、春江花月夜
1.李白個人的詩歌創作風格
眾所周知,詩仙李白的創作以瑰麗雄渾著稱,詩歌的創作別具一格,但是既有“長安市家酒中眠,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傲岸不羈, 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拳拳赤子心,但是李白的詩歌創作的總體格調是昂揚向上的,除此之外,李白的詩歌還以富於想像而著稱 ,例如在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當中寫到:“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就充滿濃濃的想象之情。
而恰恰是李白詩歌創作不拘一格的風格才有可能對於“吟月”詩歌創作出如此驚豔的作品,李白在《月下獨酌》當中寫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就可以很明顯的體現出李白在“月”的創作中融入了濃厚的想象,才有能讓“月”這一個無言的物像,變得栩栩如生。因此才有了李白詩中如此豐富多彩的“月”的形象,才能體現出李白對於“月”情有獨鍾。
2.在我國詩歌體系中“月”這一物像的獨特性
在我國的詩歌創作歷史上對於“月”把握是最為豐富的意象之一,對於“月”不僅僅不同的詩人在不同心境下表達的感情不一樣,甚至同一個詩人表達的感情也不一樣。除此之外,月的意象內涵及其豐富,有表達濃厚的思鄉懷人的意象,也有傾述離別羈旅的愁思,或有表達濟世抱國的情懷,更有對於人生、社會的思考。其中對“月”這一個意象的描寫的代表作之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當中寫到:“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就很明顯的表達出對於宇宙人生的思考。
或許,恰恰正因為“月”這一個物像有如此多的表達方式,幾乎是各自情感的載體。以及在中國古代對於月的認識總數帶有神秘浪漫的色彩,月和日相比更加清幽獨立的特點,月的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 等等,幾乎都與詩仙李白的創作風格相契合,也有了李白如此多對於月的詩歌創作,才使得“月”這一個意象在吸引著李白。可以說“月”和李白是相輔相成的一對。
二、李白對月情有獨鍾的多方面原因
1.借月表達李白壯志難酬的孤憤心情
李白描寫月的詩歌當中,有這樣一類詩歌是通過月來表達李白的懷才不遇的心態,首先李白的一生雖然在詩歌上的造詣稱得上是登峰造極,有詩中謫仙之稱。同時代的詩人賀知章竟然讀了李白的詩後,以金龜換酒。李白在《對酒憶賀監詩序》寫到:“賀監見餘,大喜,因解金龜,換酒為樂。”由此可見,李白在詩上的造詣,非同凡響。也恰恰是李白在詩途和仕途上的巨大反差,為李白借月抒情埋下了伏筆。
但是,李白的仕途生涯卻是坎坎坷坷的,絲毫沒有像他的詩途一樣坦蕩,由於李白性格孤傲,與官場格格不入,加之李白晚年投靠意圖謀反的永王被牽連。仕途一片昏暗,再這樣的背景下,李白心中悲憤難耐,只能借月抒情。
例如李白在他的詩《夜泊牛渚懷古》當中寫到,“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一股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油然而生,還有就是李白在他的《鸚鵡洲》當中寫下來“遷客此時徙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感慨命運的多舛。李白在他的詩中,一次次的向月亮傾述他坎坷的遭遇,感嘆自己的仕途,空有一腔抱負而無處施展的憤懣之情。
2.借月來襯托李白灑脫豪放不羈的性格
縱觀李白的一生,和歷史上的許許多多的詩人、詞人的遭遇相同,都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像唐末詩人李商隱,宋朝詞人柳三變等等,
在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後,詩風,詞風為之一變,變得婉約哀愁,像柳永早期的詞風是對充滿希望,例如柳三變的《望海潮》當中寫到“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展現出柳永積極的心態,但是在後來屢試不第都柳永變消沉下去,留戀煙花之地,詞風也變成了婉約哀傷,的但是李白與其他詩人不同之出就再於,李白雖然身處困境逆境,但是卻沒有消沉,恰恰相反,李白還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李白在面對人生的困境之時,即不消沉也不對自己的仕途在抱有幻想,而是從詩歌當中尋找出自己的人生巔峰,在詩歌界當中施展他的宏偉的抱負。李白在《關山月》當中寫到:““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一種雄渾大氣的氛圍油然而生。李白賦予其中的明月如盛唐一般是豪壯。再有李白在他的《玉壺吟》當中寫到:“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
月光伴隨劍影,一位遺世獨立,灑脫不羈的遊俠劍客的形成展現在外面眼前,李白的詩不但沒有在遭遇人生的變故後為之轉變,恰恰相反,李白在對仕途失去的幻想後,他的詩豐富更加豪邁不羈,無拘無束,自然灑脫。
3.借月來表達自己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心志
眾所周知,再來李白生活的那個年代,借用
英國作家狄更斯的一句名言來說就是,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恰當不過了。李白生活在唐朝最後一個盛世的末期,當時,盛唐繁華的景象還在,唐朝萬國來朝的威儀還在,但是,盛世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外有安祿山,史思明等藩鎮割據問題,內有李林鋪,楊國忠等奸相專權。外日那個英明神武的帝王也變得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當時的社會慢慢的滑向了黑暗的深淵。面對如此日益黑暗的社會環境,李白卻束手無策,不但心中的抱負不能施展,而且要眼看那個曾經他所自豪的帝國走向沒落,心中無疑是悲憤的。李白心中遺世獨立,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心態在他的吟月詩當中一展無遺。如在《月下獨酌》當中寫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等都借用月潔白無瑕的特點,來展示出李白自己遺世獨立,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心態。
4.用月來歌頌李白與又人的純潔的友誼
縱觀李白的一生,他交友極其廣泛,上到廟堂,下至市井,都有李白與友人縱酒高歌的場景。李白的性格雖然與官場格格不入,但是盛唐繁華,總有和李白志同道合的朋友,例如李白的忘年交賀知章,李白的詩友孟浩然、高適等人,與李白同時代的詩歌巨星杜甫,等等一大批傑出的詩人。
或許恰恰是因為月的純潔,才被李白用來
歌頌他與友人的無瑕的友誼。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當中寫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等等,月的潔白無瑕變成了李白與友人友誼的象徵。5.用月來表達李白的思鄉之情
在我們眼中的李白,彷彿永遠是那個豪放曠達,灑脫不羈的性格。李白的詩彷彿永遠沒有哀愁悲慼之感。然而,詩仙李白也是肉體凡胎之人,他沒有跳出三界之外。一生漂泊羈旅的李白,總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去那個遙遠的故鄉,那個令人魂牽夢縈的故土。李白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加上他懷才不遇,仕途坎坷。這些不幸的遭遇,更加讓李白思念起那個遠方的故土。
而月雖然有陰晴圓缺,但是總有月圓之時。月之圓,人之漂泊,數十年的漂泊羈旅,讓李白在某一次月圓之時寫下來千古名篇《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對於故土最淳樸熱烈的呼喚。也正在月這一個物像最容易引起漂泊之人的思鄉情,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李白情有獨鍾的吟詠對象。
三、總結
李白對於月確實是情有獨鍾,不僅僅在於“月”這一個特殊的物像,還在於李白的詩歌創作風格,李白漂泊羈旅的一生,李白坎坷的仕途遭遇,以及他的遺世獨立的精神氣質等等,與“月”這一個物像所深度契合,因此,成就了李白的“月”之情結。
參考文獻:
1.《靜夜思》
2.《月下獨酌》
3.《春江花月夜》
閱讀更多 夢迴唐朝遊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