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为什么会对“月”情有独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为什么会对“月”情有独钟?

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大瑰宝,不仅仅在于反映着一朝一代的社会环境、人文精神,而且还代表着中华民族自信昂扬的精神面貌,而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位传奇的诗人——诗仙李白,他的诗歌创作一瑰丽雄浑,豪放夸张著称。在他的诗歌床怎么中似乎对“月”这一个物像情有独钟。寒月、秋月、孤月等等都代表着诗仙李白的不同心境与感受,下面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一下诗仙李白的“月之情结”。

一、春江花月夜

1.李白个人的诗歌创作风格

众所周知,诗仙李白的创作以瑰丽雄浑著称,诗歌的创作别具一格,但是既有“长安市家酒中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岸不羁,

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拳拳赤子心,但是李白的诗歌创作的总体格调是昂扬向上的,除此之外,李白的诗歌还以富於想像而著称 ,例如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当中写到:“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就充满浓浓的想象之情。

而恰恰是李白诗歌创作不拘一格的风格才有可能对于“吟月”诗歌创作出如此惊艳的作品,李白在《月下独酌》当中写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出李白在“月”的创作中融入了浓厚的想象,才有能让“月”这一个无言的物像,变得栩栩如生。因此才有了李白诗中如此丰富多彩的“月”的形象,才能体现出李白对于“月”情有独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为什么会对“月”情有独钟?

2.在我国诗歌体系中“月”这一物像的独特性

在我国的诗歌创作历史上对于“月”把握是最为丰富的意象之一,对于“月”不仅仅不同的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达的感情不一样,甚至同一个诗人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除此之外,月的意象内涵及其丰富,有表达浓厚的思乡怀人的意象,也有倾述离别羁旅的愁思,或有表达济世抱国的情怀,更有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其中对“月”这一个意象的描写的代表作之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当中写到:“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就很明显的表达出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

或许,恰恰正因为“月”这一个物像有如此多的表达方式,几乎是各自情感的载体。以及在中国古代对于月的认识总数带有神秘浪漫的色彩,月和日相比更加清幽独立的特点,月的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

等等,几乎都与诗仙李白的创作风格相契合,也有了李白如此多对于月的诗歌创作,才使得“月”这一个意象在吸引着李白。可以说“月”和李白是相辅相成的一对。

二、李白对月情有独钟的多方面原因

1.借月表达李白壮志难酬的孤愤心情

李白描写月的诗歌当中,有这样一类诗歌是通过月来表达李白的怀才不遇的心态,首先李白的一生虽然在诗歌上的造诣称得上是登峰造极,有诗中谪仙之称。同时代的诗人贺知章竟然读了李白的诗后,以金龟换酒。李白在《对酒忆贺监诗序》写到:“贺监见余,大喜,因解金龟,换酒为乐。”由此可见,李白在诗上的造诣,非同凡响。也恰恰是李白在诗途和仕途上的巨大反差,为李白借月抒情埋下了伏笔。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为什么会对“月”情有独钟?

但是,李白的仕途生涯却是坎坎坷坷的,丝毫没有像他的诗途一样坦荡,由于李白性格孤傲,与官场格格不入,加之李白晚年投靠意图谋反的永王被牵连。仕途一片昏暗,再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心中悲愤难耐,只能借月抒情。

例如李白在他的诗《夜泊牛渚怀古》当中写到,“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一股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还有就是李白在他的《鹦鹉洲》当中写下来“迁客此时徙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感慨命运的多舛。李白在他的诗中,一次次的向月亮倾述他坎坷的遭遇,感叹自己的仕途,空有一腔抱负而无处施展的愤懑之情。

2.借月来衬托李白洒脱豪放不羁的性格

纵观李白的一生,和历史上的许许多多的诗人、词人的遭遇相同,都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像唐末诗人李商隐,宋朝词人柳三变等等,

在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后,诗风,词风为之一变,变得婉约哀愁,像柳永早期的词风是对充满希望,例如柳三变的《望海潮》当中写到“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展现出柳永积极的心态,但是在后来屡试不第都柳永变消沉下去,留恋烟花之地,词风也变成了婉约哀伤,的但是李白与其他诗人不同之出就再于,李白虽然身处困境逆境,但是却没有消沉,恰恰相反,李白还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为什么会对“月”情有独钟?

李白在面对人生的困境之时,即不消沉也不对自己的仕途在抱有幻想,而是从诗歌当中寻找出自己的人生巅峰,在诗歌界当中施展他的宏伟的抱负。李白在《关山月》当中写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一种雄浑大气的氛围油然而生。李白赋予其中的明月如盛唐一般是豪壮。再有李白在他的《玉壶吟》当中写到:“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月光伴随剑影,一位遗世独立,洒脱不羁的游侠剑客的形成展现在外面眼前,李白的诗不但没有在遭遇人生的变故后为之转变,恰恰相反,李白在对仕途失去的幻想后,他的诗丰富更加豪迈不羁,无拘无束,自然洒脱。

3.借月来表达自己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众所周知,再来李白生活的那个年代,借用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句名言来说就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恰当不过了。李白生活在唐朝最后一个盛世的末期,当时,盛唐繁华的景象还在,唐朝万国来朝的威仪还在,但是,盛世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外有安禄山,史思明等藩镇割据问题,内有李林铺,杨国忠等奸相专权。外日那个英明神武的帝王也变得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当时的社会慢慢的滑向了黑暗的深渊。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为什么会对“月”情有独钟?

面对如此日益黑暗的社会环境,李白却束手无策,不但心中的抱负不能施展,而且要眼看那个曾经他所自豪的帝国走向没落,心中无疑是悲愤的。李白心中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在他的吟月诗当中一展无遗。如在《月下独酌》当中写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等都借用月洁白无瑕的特点,来展示出李白自己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

4.用月来歌颂李白与又人的纯洁的友谊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交友极其广泛,上到庙堂,下至市井,都有李白与友人纵酒高歌的场景。李白的性格虽然与官场格格不入,但是盛唐繁华,总有和李白志同道合的朋友,例如李白的忘年交贺知章,李白的诗友孟浩然、高适等人,与李白同时代的诗歌巨星杜甫,等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或许恰恰是因为月的纯洁,才被李白用来

歌颂他与友人的无瑕的友谊。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中写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等,月的洁白无瑕变成了李白与友人友谊的象征。

5.用月来表达李白的思乡之情

在我们眼中的李白,仿佛永远是那个豪放旷达,洒脱不羁的性格。李白的诗仿佛永远没有哀愁悲戚之感。然而,诗仙李白也是肉体凡胎之人,他没有跳出三界之外。一生漂泊羁旅的李白,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去那个遥远的故乡,那个令人魂牵梦萦的故土。李白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加上他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这些不幸的遭遇,更加让李白思念起那个远方的故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为什么会对“月”情有独钟?

而月虽然有阴晴圆缺,但是总有月圆之时。月之圆,人之漂泊,数十年的漂泊羁旅,让李白在某一次月圆之时写下来千古名篇《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对于故土最淳朴热烈的呼唤。也正在月这一个物像最容易引起漂泊之人的思乡情,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李白情有独钟的吟咏对象。

三、总结

李白对于月确实是情有独钟,不仅仅在于“月”这一个特殊的物像,还在于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李白漂泊羁旅的一生,李白坎坷的仕途遭遇,以及他的遗世独立的精神气质等等,与“月”这一个物像所深度契合,因此,成就了李白的“月”之情结。

参考文献:

1.《静夜思》

2.《月下独酌》

3.《春江花月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