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老瑞德為什麼能在最後說出那麼激烈的話後依然得到假釋?

lei4977258


我認為瑞德能獲得假釋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心自由了!

以前他身在牢籠,心也在牢籠之內。

所以以前他在假釋的時候一直在證明自己已經悔改,希望能得到假釋的機會,讓自己獲得自由,他以為只要離開監獄,他的心也能從牢獄中掙脫出來。

但是,一個人越想證明什麼,往往取得的效果都差強人意。

無一例外,他的兩次假釋都失敗了。

而經過好友安迪越獄事件之後,瑞德真的看開了!他放下了!他放下了想要出去執念。

這就像你苦苦追求的東西得不到,而當你真正放下它的時候,它又主動找上了你!

最後讓我們來回味一下瑞德的精彩回答。


上天的松鼠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想要知道瑞德為何那樣說還能獲得假釋的原因,就得從多方面去分析了,個人覺得原因如下。


首先分析原因前,我們得先來了解一般監獄假釋的前提和基本條件:1.犯人服刑達到原有刑期的一定時間(在那個時候的美國,達到刑期的三分之一就可以申請假釋了,好比刑期是30年,服刑10犯人就可以申請。)2.犯人監獄遵守監獄規則。3.通過一些審核被認定為的確有一些悔改表現,且不會再給社會帶來危害。這就是假釋的前提和基本條件。下面分析瑞德之所以獲得假設的原因。

一.假釋審問官通過最後一次假設審核與瑞德前兩次假釋時所謂的悔改表現對比,覺得其是真有悔改。


看過《肖申克的救贖》的人都知道,前兩次瑞德被假釋審問官叫去時,瑞德一個勁兒的迫不及待的表現說其如何真實的悔改和知錯了,可以說那個時候的他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對自由的渴望,想要迎合審核人員想要聽的說辭,以至於其所謂的悔過自新表達的非常官方和千篇一律。

絕大多數想要通過假釋的人說的都會是他那一套說辭,在當時經驗豐富的假釋審問官看來,像瑞德這一類人所謂的知道悔改不過是為了能得到自由而刻意說的話而已,畢竟能這麼快這麼迫不及待認錯悔改的人其內心是不可能真的悔改了的。


而在第三次假釋審核人員到來時,對面的老瑞德,從老友安迪事件中對自由和希望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因為他此刻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所謂的改過自新無非就是一套自欺欺人的說辭而已,因為改過自新就是彌補自己曾經放下的錯誤。而他已經不可能去彌補了,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因為他的錯誤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被關在監獄這麼多年,他已然從一個稚嫩的年輕人到如今的垂垂老矣的老人,這種遺憾是他已經永遠無法彌補的了,所以他何談改過自新?因為他永遠無法再改過自新了,這是一種思想的改變,是瑞德對自身所犯錯誤的一種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改變。這是前兩次假釋審核人員沒有從瑞德身上看到的,而這也正是審核人員想看到的,因為只有這樣的表現才證明了瑞德是真的有改過自新了。

二.因為老布和安迪的事兒,瑞德對自由已經不再那麼渴望,還有其對自己所犯下錯誤的愧疚,他甚至認為自己就該待在監獄裡。


因為老布出獄不久適應不了新世界的生活而痛苦直至最後自殺,當時的瑞德就說到過這種體制問題:“起初你討厭他,然後逐漸的習慣了他,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他,這就是體制,當我們習慣於一種制度的時候,我們就成為這種制度的犧牲品。”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瑞德的感同深受。


在面對假釋審問官的提問時瑞德回答:“後悔?事實上我沒有哪一天不後悔,我後悔不是因為我在,監獄服役,也不是因為你們我應該覺得後悔……趕緊把你的章蓋上去吧老弟,別在浪費我的時間了,說句實話,我根本就不在乎。”事實上瑞德認為他就應該待在監獄,應該接受懲罰,這才是一個人內心真正後悔的標誌,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對能否在走出監獄已經不在乎了。對於瑞德來說,後悔曾經犯下的錯,繼續在肖申克監獄服刑就是自己的救贖。
在假釋審問官看來,一個人越是能坦然面對自己接受懲罰的現實,就代表他改過自新的越好,你越不想出去,就代表你已經在悔改在反省在救贖,所以那一刻,假釋審問官才毫不猶豫的蓋上了章同意假釋。


陽陽Vivian聊電影


這個問題可以分別從對比三次假釋過程和對電影名的意義展開解說:

三次假釋過程瑞德眼神的對比

第一次,瑞德被監禁二十年後得到假釋機會,他說自己已經認識到自己的罪行,得到了教訓,但看似誠懇的話語中卻比不了眼神中所傳遞的信息:我心中還有愧疚


第二次,是在瑞德入獄三十年後,得到假釋機會,此時從他眼神中流露出來的是一絲希望,這希望是安迪帶給他的,所以看起來比較詳和

第三次,在前兩次假釋都被駁回的情況下,又過了十年,這期間安迪逃離了監獄,在這次審核中,瑞德覺得所謂的審核都是走走過場、流於形式而已,想靠這種方式出獄根本不可能,所以他把內心的憤怒表達了出來。


就是那句“我他媽的不在乎”,震驚了審核官,他們所接受到的信息是:時間已經完全洗刷掉了這個人身上的罪過,所以這次假釋給了通過

電影名字的意義

把《肖申克的救贖》拆成肖申克和救贖兩部分,肖申克代表了監獄、囚禁自由;救贖代表著出獄、重獲自由。

瑞德四十年的救贖足以彌補他之前所犯下的罪行,這時他在審核上的言行舉止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因為他內心已經真正明白了自我救贖的意義,肖申克已經不能再限制他思想上的自由了,所以他根本不在乎這老朽之軀,在未來的歲月裡將在哪裡度過。


沒頭腦and不高興


激烈,反而更能體現出情感,有情感的表達才更能體現出真實。

《肖申克的救贖》中,瑞德多次假釋面試,每一次他都說著差不多的話。

大概意思是自己已經知道錯了,已經悔改了,已經改過自新了。

然而,這樣好的態度並沒有讓他通過面試,總是失敗。

電影中瑞德最後一次假釋的面試,瑞德的情緒,需要都比較激烈,甚至還罵了假釋的面試官。

瑞德已經完全放棄了,可他反而得到了假釋的機會。

這是為什麼呢?

最初的好態度,並不一定是內心真實的想法

瑞德入獄比較早,在獄中是屬於混得很開的人。海報,香菸等等,通過瑞德都能買到。

遇見監獄裡有些活動,比如出去幹活的那些,總是瑞德的朋友可以被選上。

當然不是因為他們運氣好,是瑞德用煙或者其他物品去換取的。

這樣一個在獄中還能做點生意,體現自己重要性的人,在每一次假釋面談的時候,自然也知道面對假釋官的時候,態度應該很端正。

每一次,瑞德都說自己悔過了,改邪歸正,然而每一次假釋官都拒絕了他的假釋。

因為,態度的端正,還有那些語言,跟例行公事一樣,並沒有情感的波動。

所以,大概面試官們也會通過犯人們的眼神,狀態,語氣和表達來綜合判斷他們是否已經真的悔過了。

念口號式的悔過,當然是過不了的。

最後一次態度激烈,反而是更加真實的表達

最後一次假釋的面試,瑞德的語言情感波動很大。

從開始回憶那個不懂事的少年,到深沉的眼神,如果可以他願意和那個少年談談。

語氣沉重,意味深長,他是真的後悔了,如果可以重來,瑞德一定不會讓自己犯錯。

在講述的過程中,瑞德是真誠的在懺悔,但他已經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任性的所有心性。

當他用激烈的口吻告訴那些面試官別再浪費他的時間時,甚至有些憤怒。

瑞德以為結果一樣,可是他們卻同意他假釋了。

一個真正懺悔的人,不是念叨著那些無味的語句,而是聯繫自己的人生,有情感的波動和表達。

歲月無情,早已經磨滅了瑞德一切性子

瑞德從一個年輕小夥子入獄,已經變成了一個糟老頭子。

歲月無情,幾十年的體制化的生活,早已經磨滅了瑞德所有的稜角。

沒有了希望,沒有了脾氣,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尤其是老布的死,對瑞德的影響極大。

一個早就脫離了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在監獄或者不在監獄中,其實意義不大。因為早已經沒有辦法融入社會的變化。

在監獄,好歹還能體現一點自己的重要性,出去以後,便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會。

關鍵是別人不會認為你已經改過自新了!

瑞德深知這些道理,也明白自己出去以後得處境,所以才會後悔自己年少無知所做出的一切。

正是如此,瑞德才會有那樣激烈的語氣。面試官們也因為這些綜合因素,同意了瑞德的假釋。

假釋以後的瑞德,如果沒有安迪的指引,估計也會選擇和看布同樣的結局吧!

所以說,人在表達的時候,情緒激烈更是一種真實的表達,內心所想的一種直觀的表達。

瑞德最後一次表達,最為真實,時間也那麼久了,所以通過了假釋面試。


無心浪味仙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老瑞德在第三次假釋時可謂言辭激烈說話不留情面,可就是這樣反而能獲得了假釋通過得到了自由。



首先我們瞭解一般監獄假釋的基本條件:

1.犯人服刑達到原有刑期的一定時間(在那個時候的美國,達到刑期的三分之一就可以申請假釋了。)

2.犯人監獄遵守監獄規則。

3.通過一些審核被認定為的確有一些悔改表現,且不會再給社會帶來危害。

前兩次瑞德被假釋審問官叫去時,瑞德一個勁兒的迫不及待的表現說其如何真實的悔改和知錯了,經驗豐富的假釋審問官看來,像瑞德這一類人所謂的知道悔改不過是為了能得到自由而刻意說的話而已。



而在第三次假釋審核人員到來時,對面的老瑞德,從老友安迪事件中對自由和希望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因為他此刻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所謂的改過自新無非就是一套自欺欺人的說辭而已,因為改過自新就是彌補自己曾經放下的錯誤。而他已經不可能去彌補了,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因為他的錯誤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在面對假釋審問官的提問時瑞德回答:“後悔?事實上我沒有哪一天不後悔,我後悔不是因為我在監獄服役,也不是因為你們我應該覺得後悔……趕緊把你的章蓋上去吧老弟,別在浪費我的時間了,說句實話,我根本就不在乎。”事實上瑞德認為他就應該待在監獄,應該接受懲罰,這才是一個人內心真正後悔的標誌,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對能否在走出監獄已經不在乎了。能坦然面對自己接受懲罰的現實,就代表他改過自新的越好,你越不想出去,就代表你已經在悔改在反省在救贖,所以那一刻,假釋審問官才毫不猶豫的蓋上了章同意假釋。


娛樂分享範


《肖申克的救贖》影片開場,就見到了已經關押了20年的瑞德,在被詢問時多麼誠懇多麼熱切希望審核人員能放他出獄,但審核人員輕易的蓋上了駁回。是瑞德不夠真心懺悔?剛開始看可能並不理解其中的深意,直到劇情慢慢的展開


我們可能忘了那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背景下的監獄,既然被判終生監禁就別想能提早被放出來,監獄長肯定會無限壓榨囚犯們的剩餘價
值,除非你老的幹不動了,沒有利用價值了,不想走也得被踢出去,監獄不會讓你吃閒飯的。這一點老瑞德在經過漫長的監獄生涯深諳其道。

影片中的這個老人家就是前車之鑑,他以為他終究獲得了自由,出來卻發現這個高速發展的世界再也不是他所認知的世界,他連車都沒見過。看似自由之身卻無用武之地,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終他選擇了自殺。不知該說悲慘還是無奈。

自由是高牆外那場大雨,但是得在年輕時適用。老瑞德明白了這一切,當自己老了將要被放出去時,他知道的,於是他說出了自己想說的很多話,不出所料,審核人員不假思索的就蓋上了通過。有一個人在等待老瑞德的前往!


星途守望者


首先我覺得最後不應該用“激烈”一詞,從影片開始瑞德第一次假釋會面說的話 如果換作是我,我也許也會那樣說,因為瑞德在監獄裡幾乎能搞到所有生活必需品,這樣神通廣大的人,難免自負,直到安迪的出現,用我們中國古語說,伯樂不常有,知音難覓,或許就是因為這樣讓兩人成為了無話不談的知己,安迪憑藉自己的毅力與能力,改變了監獄裡的氣氛,大家都在誇讚安迪,打心裡佩服,瑞德也在此中獲得很多感受,心像是找到可以停泊的港灣。安迪走後,瑞德沉默寡言,這或許就是一個男人開始成熟的標誌,讓他放下了心裡的束縛,讓得他“平靜”的說出那番話,卻也是心裡的話。


偶然想學英語


生活就是這樣,你拼了命想得到,別人就是不想給你……但你不在乎了,卻又容易得到。 生活就是這麼操蛋———人和事都一樣


釋懷1665955


老瑞德經歷了好幾次假釋,卻到最後一次才成功,應該是有幾個原因:

1、老瑞德前幾次假釋都抱著希望而去的,他努力的討好審查官,或者說,他努力的粉飾自己,希望能得到假釋,但卻沒有。事不過三,多次的嘗試不成,讓他不包有信心,所以最後一次乾脆放開膽子說。這樣反而說的很誠懇,很真摯,反而讓他有了假釋的機會。

2、老瑞德在獄中經歷了大半輩子,很多的事情讓他感觸很深,讓他懂得了人生的真諦。就像一杯酒,越久越香醇。而他,也到了香醇的時候了

3、安迪的越獄對於他還是有影響的。本來老瑞德已經被體制化了(你可以從他出獄後做收銀員看出來,連上個廁所都要向負責任報告)。但是安迪的到來和越獄前跟他說的話讓他對生活重新燃起了信心,他想出去走走看看,重新過上正常人的日子





張益達的Snake


有兩個原因:1.假釋官對犯人是不信任的,這在世界任何國家都一樣。所以,犯人越是表示自己的確悔過了,越是急於出獄,假釋官就認為犯人的目的越不純,自然會拒絕假釋。這是對基於謊言的逆分析法。2.就瑞德個人而言,的確是悔過了,但他不瞭解執法者的心態,只想讓人家瞭解真實的自己。直到一次次的拒絕之後,瑞德徹底絕望,無慾無求時可以說出自己抱怨和不在乎,反而擊中了假釋官的逆反心理:你不想出去,我偏要讓你出去!於是,瑞德獲得了有限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