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照流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篇中看到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中的主題被反覆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覆雜的光與色,並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副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詩人沒有侷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複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迷離纏綿,抑或樓頭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簾內月的傾注、砧上月的流照,無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輪明月寫到如此清雅且奪人心魄的地步。就不僅僅是傳世之作,而應該是曠世之作了。

自《詩經》至張若虛,其間一千幾百年,沒人把一輪江月寫得如此悽美多情。在詩歌的表現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齊梁聲律學,經過多年的醞釀發展,到了張若虛手裡,恍如金丹煉成突現奇光,語言聲律與形式技巧以及描篇佈局,被那樣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詩歌發展還找不到前進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

而張若虛之後,又是一千多年過去了,仍然無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的這般淋漓盡致,歷盡滄桑變幻,詩篇不朽而江月依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