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傳說

老子,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稱老聃,楚國者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一說為今安徽渦陽人。

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隱居石化。在我國民間,老子被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其著作《老子》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出生傳奇老子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民間有太上老君,道德真君之稱。

關於老子的身世有著七彩迷離的傳說,尤其是他的降生,充滿著一段奇異的神話。

傳說他的母親是感受了從天而降的神靈所化之氣而懷孕,一懷就是整整八十一年。

一天,他的母親正坐在李樹下歇息,忽聽得天上仙樂奏鳴,四周香風陣陣,便覺左腋一陣劇痛,隨之從腋下生出一個鶴髮童顏,頂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孔,美眉廣頰的小孩。

孩子一生下來就走了九步,步落之處,蓮花綻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我當開揚無上道法,普渡一切芸芸眾生。”

他還指著面前的李樹說,“這就是我的姓。”

當他的母親帶他去洗澡時,九條神龍飛駕而來,化做九條巨鯉,吸水為他噴浴。雖然這段傳說像女媧以五彩石補天,精衛以銜木而填滄海那樣虛幻神話,但可以說老子的確是一位非凡的傳奇之人。

老子從小就是一個勤於用腦的孩子。他喜歡與小朋友在家鄉的河灘、林間玩耍,獨自一人時,常常面對昊昊天穹和河中的流水久久無語,似乎在揣摩著大自然的奧秘。

有一次,老子與小朋友在一棵大樹下玩耍。老子看到大樹上寫著一個“楝”字,就對小朋友說,這是一棵楝樹。

而在大樹另一側的小朋友則說,不對,這是槐樹。兩人為此發生了爭執。後來,兩個人圍著大樹轉了一圈,才發現樹的一側雖然寫著“楝”字,但另一側寫的卻是“槐”字,實際上是一棵楝槐連理樹。

通過這件事,老子懂得了看問題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然而老子最喜歡的,還是家鄉的小河。

因為在他看來,小河不僅默默流淌,日夜不息,滋潤著兩岸的土地,而且能夠包容忍讓,碰有東西阻礙,便悄然繞道離去,從不嫌棄汙濁和陰暗。

雖然有時候它是涓涓細流,看似柔弱,可一旦到了洪水季節,它又像脫韁的野馬,浩浩蕩蕩、氣吞萬里,無堅不摧。正所謂“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家鄉的小河就像一本讀不完的書,使老子獲益匪淺。

它“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稟性,對老子後來哲學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少年時期,經族人介紹,老子拜商容為師。一次,聽說商容得了重病,老子前去探望。據說當時商容問了老子三個極富哲理的問題。

商容首先問:“不論什麼人,經過故鄉時都要下車,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老子答:“這是表示人不論如何騰達,都不應忘記家鄉、忘記根本。”

商容點了點頭,表示讚許,又問:“人從高大的樹木旁邊經過時,要彎腰鞠躬,這又是為什麼?”

老子說:“在高大的樹下彎腰,是表示敬老的意思。”商容見老子聰明過人,十分滿意。接著,商容又問了第三個難度更大的問題。

他先張開嘴讓老子看,然後問:“我的舌頭在嗎?”老子答:“在。”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搖了搖頭:“沒有了。”商容接著問道:“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老子略加思索回答:“舌頭還存在,是因為它柔弱;牙齒掉光了,那是因為它太剛強。”商容沒有想到老子小小的年紀竟能對這些深奧問題有如深刻地理解,心裡非常高興。

他進一步教誨說:“要記住,水雖是至柔之物,但滴水卻能穿石;舌頭雖然沒有牙齒堅硬,但舌頭卻能以柔克剛。

最柔軟的東西里,蘊藏著人們不容易看見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甚至能夠穿透世上最堅硬的東西。

現在我已經把天下最根本的道理都告訴你了,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教你了。”

隨著老子人品和學識的不斷長進,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公元前551年前後,朝廷史官空缺時,老子被選中,擔任了守藏吏,相當於周王室典籍圖書檔案館的館長。

因為從事圖書管理工作,老子得以博覽群書。除歷代文誥、檔案資料、詩以外,他還讀了《軍志》、《建言》、《易》、《尚書》等圖書文獻,成為一名精通周禮理論和制度的學者。作為史官,老子還有記錄一切官場重大活動的職責。

當時,周王室由甘氏一族的甘簡公執政,他與族人甘成公、甘景公不和。

公元前536年,也許是因為記事不合甘簡公的意思,老子被免去了史官之職。

免職後,老子出遊魯國。同年,孔子曾從老子“助葬於巷黨”。

魯昭公十二年(前530年),甘平公登基,老子被召回守藏室繼續任職。幾年後,孔子適周,再次向老子請教,留下深刻印象。

魯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周王室內亂再起,王子朝殺王子猛(周悼王),自立為王。

五年後,王子朝被眾諸侯趕下臺,攜帶大批周朝典籍逃往楚國。老子因此被追究失職之責,再次被免去守藏室吏之職而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

在故鄉,老子目睹了連年戰火帶來的惡果:

土地荒蕪,滿目瘡痍,民不聊生。這使他更加痛恨朝政的腐敗,對“仁義”的看法徹底動搖,毅然與周禮決裂。

從此,老子把對現行制度的批判以及救世方略的思考,昇華為對宇宙生成及萬物本原的探索,成為先秦偉大的思想家、折學家及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據說老子離開函谷關人秦後,遍遊秦國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後隱居於扶風一帶講學,傳播他的道家思想。

老子高壽,又活了好多年,終老於扶風。

由於老子學識高深,寬於待人,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所以前來弔唁的人不少。

老子曾在槐裡講學,那裡的百姓懷念他,將他葬於槐裡,就是現在陝西省周至縣東南的終南山麓。

神秘的傳說,渲染著神秘的色彩。

老子的出生與成長正是這種秘色彩中濃厚描抹的一筆。

巷黨助葬魯昭公六年(前536年),老子第一次被免去守藏吏之職。

在遊魯期間,忽逢他的一位住在巷黨的友人去世。

人們都知道老子精通周禮,便請老子主持安排友人的喪事。老子早就聽說魯國有個孔丘勤奮好學,對周禮很有研究,有時還擔任喪祝,於是便邀請他助葬。

其時孔子方十七歲。出殯那一天恰逢日蝕。送葬的隊伍走著走著,天上的太陽漸漸被黑影遮住,天色變得越來越昏暗。

但是孔子全然不管這些,仍然領著眾人前行。

突然,後面傳來老子的大聲喝叫:“停止前進!”孔子不由一愣,不知老子何以如此。老子讓送殯隊伍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等待他通知再前進,一直等到日蝕結束,燦爛的陽光再次照耀大地時,老子才發出隊伍前行的號令,孔子對此表示不解。

殯葬過後,孔子向老子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途止柩不合周禮,而且日蝕究竟會發生多長時間也未可知,靈柩停留過久,會使逝者不安,所以應繼續前行才對。

老子回答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按照周禮,為了不誤吉日,殯葬之事當然是越快越好。

不過,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當速則速,不當速則不能一味求速,這也是為了吉利。

昔日諸侯從外地趕到京城朝見天子,日出而行,日落而息;

大夫出使外國也沒有在夜晚還頂著星星趕路的。送葬也一樣,不在日出之前出殯,不在日落之後止宿。只有奔父母之喪和亡命在逃的罪犯,才會在夜晚頂著星星趕路,要知道,那是為了趕時間啊!”

“所以,見日而行者吉,見星而行者兇。

今天我們碰上日蝕,雖然是在白天,但星星已經顯現;星現而行,豈不是詛咒送葬之人在奔父母之喪嗎?對於懂禮儀的君子來說,要以禮待人,不能以凶事咒人。

所以出殯時如遇日蝕,就應該暫時停下,等日蝕過後再走。”

老子這番解釋,令孔子頻頻點頭稱是。

從這個傳說故事,我們能領悟到凡事不能機械地看問題,而應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這樣才能更加恰當合理。

相縣求薦

傳說老子“免而歸居”以後,孔子想把自己多年修訂的書冊送到周守藏室收藏,以圖留於後世,便帶著子路等弟子前往老子的故鄉,請求老子予以推薦。

聽完孔子的訴說,老子頗不以為然。

他說:“守藏室珍藏的書冊之所以珍貴,是因其上錄天象之變,下記地理之化,中載人世演進之文。

至於近世,魚龍混雜,危害子孫,其禍非淺。

《詩》、《書》、《禮》、《易》、《春秋》的藏本已經夠多了,欲除尚且不能,何況經過你的修改,書的旨意又與前人有所不同,怎能再增加呢?”

孔子見老子不允,心中不免著急,便講起了六經之意:“六經之要在於禮儀,六經之本在於仁義。弟子是以周禮為標準來衡量一切的,合之則存,悖之則刪。”

老子笑問:“仁義是人之本性嗎?”孔子答:“是的。君子不仁則不足以為君子,不義則不足以立世存身。”

老子又問:“什麼叫仁義?”

孔子答:“心思中正而無邪,願物和樂而無怨,兼愛眾人而不偏,利於萬民而無私,這是仁義的要旨。”

老子聽後哈哈大笑,說:“你後面說的話不對。你不認為現在講兼愛太腐了嗎?

無論過去和現在,凡講無私的都是為了實現其偏私。”

見孔子不解,老子接著說,“現在人世間不是征戰就是討伐,哪裡有什麼兼愛?

所以你說的兼愛不過是一句空話。明明沒有仁義卻又侈談什麼仁義,不是迂腐又是什麼?討伐得不到利益,便講什麼無私。

講無私就應該捨己利人,而無私僅僅是為了求人不傷害自己的利益,這難道不正是一種私心?”

講到這裡,老子似乎意猶未盡:“人的一切都應自然無為。

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按其自然本性發生、發展。

人之生死、榮辱,都有其自然的法則。隨理而行,順其自然,任憑百姓自作自息,人的本性也就在其中了,何必人為地標榜什麼仁義!

這就像有個孩子離家出走,如果你只會使勁敲鼓高呼孩子的名字叫他回來,結果只會越來越糟,反而令其逃得更遠。

你說的仁義,雖然本意是講求人的本性,其結果與那位孩子的出逃是一樣的,反而擾亂了人的本性。”

對老子的說法,孔子不能完全接受,兩人發生了爭執,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

站在不同的立場思考問題,自然會有不同的見解,孰是孰非,是很難簡單斷言的。

周都問禮公元前526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孔子為了“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帶著學生專程到周朝王都向老子請教解疑。

當得知孔子來訪時,老子也親自騎牛前往郊外迎接。

孔子依照當時的禮節,從車上下來,捧著作為見面禮的大雁送給老子。

這一次,孔子向老子請教了不少的問題。由於此時老子已在守藏室待了近三十年,早已看透官場的腐敗,對周禮幕後的醜惡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在回答了孔子的問題後,

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你問的有關周禮問題中所提到的那些人,雖然骨頭早已腐爛,但他們說過的話仍為後人所記。

一個人時運好時可以去做官,施展胸中的抱負;

要是時運不濟,就應該像蓬草隨風飄移一樣順應自然,知難而退。

我聽說,一個會做生意的商人,即使很有錢,也不輕易張揚,所以別人看不出他有錢;

一個有道德修養的君子,他的德、才都藏而不露,這就是大智若愚了。

你應該努力摒棄驕氣以及過多的功名慾望和愛自我表現的毛病,應做到清心寡慾,因為那些東西對你修身養性毫無好處。

我想告訴你的就是這些。”聽完老子的這番教誨,孔子深受啟發,出來後就對弟子說:“空中的鳥,我知道它為什麼能夠飛翔;

水中的魚,我知道它為何會遊動;地上的獸,我也知道它為什麼善於奔跑。

對於善跑的獸,我們可以結網捕捉它;對於善遊的魚,可以用帶鉤的絲線去釣取;對於善飛的鳥,我們也能用繫有絲繩的弓箭對付它。

至於龍,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樣隨著風雲上天的。

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其學深奧難測,其言意旨悠遠,真是乘風雲翱翔於天地之間的一條龍啊!”敬佩之情溢於言表。

老子的學識廣博宏大,洞悉事物見微知著。

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都敬佩之極。聆聽教益,可見其學問何等高深。

坐背青牛出西關

傳說春秋末年,在東周王朝都城雒邑(現河南洛陽東)通往西部邊陲函谷關的漫漫長路上,一位滿頭白髮的老者駕著青牛緩緩西行。

函谷關位於現河南省靈寶縣境內西南,是周王朝西去秦國的重要關隘。

自武王姬發滅商起,周王朝歷經數百年,曾經有過那麼多的輝煌。

如今氣數將盡,群雄並起,戰亂頻仍,簡直沒有一塊安靜的地方讓人打理生計,更不用說做學問了。

因此每天經由這裡出關躲避戰亂的人很多,那位老者正是西去人流中的一個,他就是一老子。

負責守衛函谷關的關令名叫喜(又稱尹喜、關尹),據傳說,他自幼聰慧過人,好觀天文,精通占星之術,並能根據星體的明暗和位置來預測人的吉凶禍福。

尹喜曾在朝廷中擔任大夫,他廉潔勤政,學識高深,頗受王室賞識,如果繼續做下去,肯定前途無量。

不過尹喜的志向並不在此。

據說,他有一天觀看天象,發現有一團祥瑞的紫氣在東方聚集並緩緩向西移動,便知有聖人將要經函谷關西去,於是主動辭去大夫的職務,到這個偏僻的邊防關隘當了關令。

上任伊始,尹喜就特別叮囑一個叫孫景的關吏:“如果發現一個容貌與眾不同或者服飾奇特的人從這裡出關,要及時稟告我,千萬不要錯過了。”

在函谷關旁,尹喜結草為樓,稱之“樓觀”。

他日日齋戒,堅持觀察天象,靜心修道,密切關注紫氣的行跡,等候聖^的到來。

這一天,氣候特別悶熱。尹喜用過午膳,便覺兩眼皮發沉,於是回到房內和衣小憩。剛倒在床上,便迷迷糊糊地人了夢境。朦朧中聽到天空仙樂悠揚,紫氣氤氳,有人對著他的耳朵輕聲地說:

紫氣東來三萬裡,

聖人西行經此地。

青牛駕車栽老翁,

藏行匿跡混元氣。

聽到這裡,尹喜猛然從夢中驚醒。恰在這時,就聽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孫景前來報告:一位相貌奇特之人駕著青牛已到關口準備過關。

雖然早有預感,但聽到孫景的報告,尹喜依然無法控制心中的欣喜。他命人趕快把道路打掃乾淨,將客房收拾好,自己則急忙整理衣冠前往迎接。

到了面前,尹喜才看清青牛所駕的車中,一位老翁鬚髮如雪、臉色紅潤、神態安祥,兩旁一對大耳朵垂及肩上,白色的眉毛足足有五寸多長,果然道骨仙風,氣度不凡。

尹喜跪拜在老翁面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禮,

然後,小心翼翼地向老翁提出,請他在函谷關住些日子。

老翁婉言謝絕說:“我只是個沒用的糟老頭子,家住關東,出關只是為了搬運一些柴草回來,你留我在這裡有什麼用呢?”

尹喜連連叩首說:“我知道您是一位聖人,要出關西行,已經在此恭候多時,萬望暫留神駕。”

老翁聽尹喜這麼一說,十分意外:“哦!你怎麼會知道我呢?”

尹喜說:“去年十月我觀天象時,看到東方有紫氣向這邊移動,知道這是聖人行動的徵兆,所以專程從雒邑來到這裡恭候多時。

您老也不必隱瞞了。”老翁笑問道:“你到底要我做什麼?”尹喜叩首問:“敢問聖人尊諱?”老者答:“我姓李,名耳,字聃。”

尹喜說:“我早知道先生是一個學問高深的人。提起先生大名,猶如霹靂在耳,讓人仰慕不已。我知道,先生一出函谷關,必然行影無蹤,不知道是否還有再見面的機會。所以,將高深的學問留下,以免遺忘於世。那樣的話,實在太可惜了。”

老子見尹喜一片誠意,又是個可度之才,答應在函谷關暫住。

於是,尹喜在官邸設座,行弟子禮,拜老者為師。

老子在函谷關住了一百多天,常常與尹喜徹夜長談,向尹喜傳授內外修煉的方法。

經尹喜再三懇求,著書五千餘字後過關而去。據說臨別前,尹喜曾要求隨老子一同西行,表示:“即使蹈火赴淵,上天下地,滅身捨命,也在所不辭。”

老子說:“不是不想帶你走,而是你現在修行的功夫不到家,需要繼續修煉。千日之後,你可到蜀國青羊之市見我。”

尹喜能觀星察月,可見他已智慧過人,但仍拜賢求學,令人敬之。老子見尹喜一片至誠,是一個可造之才,終於樂意栽培。


老子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