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传说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称老聃,楚国者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隐居石化。在我国民间,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其著作《老子》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出生传奇老子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民间有太上老君,道德真君之称。

关于老子的身世有着七彩迷离的传说,尤其是他的降生,充满着一段奇异的神话。

传说他的母亲是感受了从天而降的神灵所化之气而怀孕,一怀就是整整八十一年。

一天,他的母亲正坐在李树下歇息,忽听得天上仙乐奏鸣,四周香风阵阵,便觉左腋一阵剧痛,随之从腋下生出一个鹤发童颜,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孔,美眉广颊的小孩。

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芸芸众生。”

他还指着面前的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

当他的母亲带他去洗澡时,九条神龙飞驾而来,化做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虽然这段传说像女娲以五彩石补天,精卫以衔木而填沧海那样虚幻神话,但可以说老子的确是一位非凡的传奇之人。

老子从小就是一个勤于用脑的孩子。他喜欢与小朋友在家乡的河滩、林间玩耍,独自一人时,常常面对昊昊天穹和河中的流水久久无语,似乎在揣摩着大自然的奥秘。

有一次,老子与小朋友在一棵大树下玩耍。老子看到大树上写着一个“楝”字,就对小朋友说,这是一棵楝树。

而在大树另一侧的小朋友则说,不对,这是槐树。两人为此发生了争执。后来,两个人围着大树转了一圈,才发现树的一侧虽然写着“楝”字,但另一侧写的却是“槐”字,实际上是一棵楝槐连理树。

通过这件事,老子懂得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然而老子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小河。

因为在他看来,小河不仅默默流淌,日夜不息,滋润着两岸的土地,而且能够包容忍让,碰有东西阻碍,便悄然绕道离去,从不嫌弃污浊和阴暗。

虽然有时候它是涓涓细流,看似柔弱,可一旦到了洪水季节,它又像脱缰的野马,浩浩荡荡、气吞万里,无坚不摧。正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家乡的小河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使老子获益匪浅。

它“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禀性,对老子后来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少年时期,经族人介绍,老子拜商容为师。一次,听说商容得了重病,老子前去探望。据说当时商容问了老子三个极富哲理的问题。

商容首先问:“不论什么人,经过故乡时都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答:“这是表示人不论如何腾达,都不应忘记家乡、忘记根本。”

商容点了点头,表示赞许,又问:“人从高大的树木旁边经过时,要弯腰鞠躬,这又是为什么?”

老子说:“在高大的树下弯腰,是表示敬老的意思。”商容见老子聪明过人,十分满意。接着,商容又问了第三个难度更大的问题。

他先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问:“我的舌头在吗?”老子答:“在。”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摇了摇头:“没有了。”商容接着问道:“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略加思索回答:“舌头还存在,是因为它柔弱;牙齿掉光了,那是因为它太刚强。”商容没有想到老子小小的年纪竟能对这些深奥问题有如深刻地理解,心里非常高兴。

他进一步教诲说:“要记住,水虽是至柔之物,但滴水却能穿石;舌头虽然没有牙齿坚硬,但舌头却能以柔克刚。

最柔软的东西里,蕴藏着人们不容易看见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能够穿透世上最坚硬的东西。

现在我已经把天下最根本的道理都告诉你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教你了。”

随着老子人品和学识的不断长进,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公元前551年前后,朝廷史官空缺时,老子被选中,担任了守藏吏,相当于周王室典籍图书档案馆的馆长。

因为从事图书管理工作,老子得以博览群书。除历代文诰、档案资料、诗以外,他还读了《军志》、《建言》、《易》、《尚书》等图书文献,成为一名精通周礼理论和制度的学者。作为史官,老子还有记录一切官场重大活动的职责。

当时,周王室由甘氏一族的甘简公执政,他与族人甘成公、甘景公不和。

公元前536年,也许是因为记事不合甘简公的意思,老子被免去了史官之职。

免职后,老子出游鲁国。同年,孔子曾从老子“助葬于巷党”。

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甘平公登基,老子被召回守藏室继续任职。几年后,孔子适周,再次向老子请教,留下深刻印象。

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周王室内乱再起,王子朝杀王子猛(周悼王),自立为王。

五年后,王子朝被众诸侯赶下台,携带大批周朝典籍逃往楚国。老子因此被追究失职之责,再次被免去守藏室吏之职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在故乡,老子目睹了连年战火带来的恶果:

土地荒芜,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这使他更加痛恨朝政的腐败,对“仁义”的看法彻底动摇,毅然与周礼决裂。

从此,老子把对现行制度的批判以及救世方略的思考,升华为对宇宙生成及万物本原的探索,成为先秦伟大的思想家、折学家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说老子离开函谷关人秦后,遍游秦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后隐居于扶风一带讲学,传播他的道家思想。

老子高寿,又活了好多年,终老于扶风。

由于老子学识高深,宽于待人,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所以前来吊唁的人不少。

老子曾在槐里讲学,那里的百姓怀念他,将他葬于槐里,就是现在陕西省周至县东南的终南山麓。

神秘的传说,渲染着神秘的色彩。

老子的出生与成长正是这种秘色彩中浓厚描抹的一笔。

巷党助葬鲁昭公六年(前536年),老子第一次被免去守藏吏之职。

在游鲁期间,忽逢他的一位住在巷党的友人去世。

人们都知道老子精通周礼,便请老子主持安排友人的丧事。老子早就听说鲁国有个孔丘勤奋好学,对周礼很有研究,有时还担任丧祝,于是便邀请他助葬。

其时孔子方十七岁。出殡那一天恰逢日蚀。送葬的队伍走着走着,天上的太阳渐渐被黑影遮住,天色变得越来越昏暗。

但是孔子全然不管这些,仍然领着众人前行。

突然,后面传来老子的大声喝叫:“停止前进!”孔子不由一愣,不知老子何以如此。老子让送殡队伍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等待他通知再前进,一直等到日蚀结束,灿烂的阳光再次照耀大地时,老子才发出队伍前行的号令,孔子对此表示不解。

殡葬过后,孔子向老子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途止柩不合周礼,而且日蚀究竟会发生多长时间也未可知,灵柩停留过久,会使逝者不安,所以应继续前行才对。

老子回答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按照周礼,为了不误吉日,殡葬之事当然是越快越好。

不过,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当速则速,不当速则不能一味求速,这也是为了吉利。

昔日诸侯从外地赶到京城朝见天子,日出而行,日落而息;

大夫出使外国也没有在夜晚还顶着星星赶路的。送葬也一样,不在日出之前出殡,不在日落之后止宿。只有奔父母之丧和亡命在逃的罪犯,才会在夜晚顶着星星赶路,要知道,那是为了赶时间啊!”

“所以,见日而行者吉,见星而行者凶。

今天我们碰上日蚀,虽然是在白天,但星星已经显现;星现而行,岂不是诅咒送葬之人在奔父母之丧吗?对于懂礼仪的君子来说,要以礼待人,不能以凶事咒人。

所以出殡时如遇日蚀,就应该暂时停下,等日蚀过后再走。”

老子这番解释,令孔子频频点头称是。

从这个传说故事,我们能领悟到凡事不能机械地看问题,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这样才能更加恰当合理。

相县求荐

传说老子“免而归居”以后,孔子想把自己多年修订的书册送到周守藏室收藏,以图留于后世,便带着子路等弟子前往老子的故乡,请求老子予以推荐。

听完孔子的诉说,老子颇不以为然。

他说:“守藏室珍藏的书册之所以珍贵,是因其上录天象之变,下记地理之化,中载人世演进之文。

至于近世,鱼龙混杂,危害子孙,其祸非浅。

《诗》、《书》、《礼》、《易》、《春秋》的藏本已经够多了,欲除尚且不能,何况经过你的修改,书的旨意又与前人有所不同,怎能再增加呢?”

孔子见老子不允,心中不免着急,便讲起了六经之意:“六经之要在于礼仪,六经之本在于仁义。弟子是以周礼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合之则存,悖之则删。”

老子笑问:“仁义是人之本性吗?”孔子答:“是的。君子不仁则不足以为君子,不义则不足以立世存身。”

老子又问:“什么叫仁义?”

孔子答:“心思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兼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是仁义的要旨。”

老子听后哈哈大笑,说:“你后面说的话不对。你不认为现在讲兼爱太腐了吗?

无论过去和现在,凡讲无私的都是为了实现其偏私。”

见孔子不解,老子接着说,“现在人世间不是征战就是讨伐,哪里有什么兼爱?

所以你说的兼爱不过是一句空话。明明没有仁义却又侈谈什么仁义,不是迂腐又是什么?讨伐得不到利益,便讲什么无私。

讲无私就应该舍己利人,而无私仅仅是为了求人不伤害自己的利益,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私心?”

讲到这里,老子似乎意犹未尽:“人的一切都应自然无为。

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按其自然本性发生、发展。

人之生死、荣辱,都有其自然的法则。随理而行,顺其自然,任凭百姓自作自息,人的本性也就在其中了,何必人为地标榜什么仁义!

这就像有个孩子离家出走,如果你只会使劲敲鼓高呼孩子的名字叫他回来,结果只会越来越糟,反而令其逃得更远。

你说的仁义,虽然本意是讲求人的本性,其结果与那位孩子的出逃是一样的,反而扰乱了人的本性。”

对老子的说法,孔子不能完全接受,两人发生了争执,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

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见解,孰是孰非,是很难简单断言的。

周都问礼公元前526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孔子为了“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带着学生专程到周朝王都向老子请教解疑。

当得知孔子来访时,老子也亲自骑牛前往郊外迎接。

孔子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车上下来,捧着作为见面礼的大雁送给老子。

这一次,孔子向老子请教了不少的问题。由于此时老子已在守藏室待了近三十年,早已看透官场的腐败,对周礼幕后的丑恶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在回答了孔子的问题后,

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你问的有关周礼问题中所提到的那些人,虽然骨头早已腐烂,但他们说过的话仍为后人所记。

一个人时运好时可以去做官,施展胸中的抱负;

要是时运不济,就应该像蓬草随风飘移一样顺应自然,知难而退。

我听说,一个会做生意的商人,即使很有钱,也不轻易张扬,所以别人看不出他有钱;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的德、才都藏而不露,这就是大智若愚了。

你应该努力摒弃骄气以及过多的功名欲望和爱自我表现的毛病,应做到清心寡欲,因为那些东西对你修身养性毫无好处。

我想告诉你的就是这些。”听完老子的这番教诲,孔子深受启发,出来后就对弟子说:“空中的鸟,我知道它为什么能够飞翔;

水中的鱼,我知道它为何会游动;地上的兽,我也知道它为什么善于奔跑。

对于善跑的兽,我们可以结网捕捉它;对于善游的鱼,可以用带钩的丝线去钓取;对于善飞的鸟,我们也能用系有丝绳的弓箭对付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样随着风云上天的。

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其学深奥难测,其言意旨悠远,真是乘风云翱翔于天地之间的一条龙啊!”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老子的学识广博宏大,洞悉事物见微知著。

连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敬佩之极。聆听教益,可见其学问何等高深。

坐背青牛出西关

传说春秋末年,在东周王朝都城雒邑(现河南洛阳东)通往西部边陲函谷关的漫漫长路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驾着青牛缓缓西行。

函谷关位于现河南省灵宝县境内西南,是周王朝西去秦国的重要关隘。

自武王姬发灭商起,周王朝历经数百年,曾经有过那么多的辉煌。

如今气数将尽,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简直没有一块安静的地方让人打理生计,更不用说做学问了。

因此每天经由这里出关躲避战乱的人很多,那位老者正是西去人流中的一个,他就是一老子。

负责守卫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喜(又称尹喜、关尹),据传说,他自幼聪慧过人,好观天文,精通占星之术,并能根据星体的明暗和位置来预测人的吉凶祸福。

尹喜曾在朝廷中担任大夫,他廉洁勤政,学识高深,颇受王室赏识,如果继续做下去,肯定前途无量。

不过尹喜的志向并不在此。

据说,他有一天观看天象,发现有一团祥瑞的紫气在东方聚集并缓缓向西移动,便知有圣人将要经函谷关西去,于是主动辞去大夫的职务,到这个偏僻的边防关隘当了关令。

上任伊始,尹喜就特别叮嘱一个叫孙景的关吏:“如果发现一个容貌与众不同或者服饰奇特的人从这里出关,要及时禀告我,千万不要错过了。”

在函谷关旁,尹喜结草为楼,称之“楼观”。

他日日斋戒,坚持观察天象,静心修道,密切关注紫气的行迹,等候圣^的到来。

这一天,气候特别闷热。尹喜用过午膳,便觉两眼皮发沉,于是回到房内和衣小憩。刚倒在床上,便迷迷糊糊地人了梦境。朦胧中听到天空仙乐悠扬,紫气氤氲,有人对着他的耳朵轻声地说:

紫气东来三万里,

圣人西行经此地。

青牛驾车栽老翁,

藏行匿迹混元气。

听到这里,尹喜猛然从梦中惊醒。恰在这时,就听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孙景前来报告:一位相貌奇特之人驾着青牛已到关口准备过关。

虽然早有预感,但听到孙景的报告,尹喜依然无法控制心中的欣喜。他命人赶快把道路打扫干净,将客房收拾好,自己则急忙整理衣冠前往迎接。

到了面前,尹喜才看清青牛所驾的车中,一位老翁须发如雪、脸色红润、神态安祥,两旁一对大耳朵垂及肩上,白色的眉毛足足有五寸多长,果然道骨仙风,气度不凡。

尹喜跪拜在老翁面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

然后,小心翼翼地向老翁提出,请他在函谷关住些日子。

老翁婉言谢绝说:“我只是个没用的糟老头子,家住关东,出关只是为了搬运一些柴草回来,你留我在这里有什么用呢?”

尹喜连连叩首说:“我知道您是一位圣人,要出关西行,已经在此恭候多时,万望暂留神驾。”

老翁听尹喜这么一说,十分意外:“哦!你怎么会知道我呢?”

尹喜说:“去年十月我观天象时,看到东方有紫气向这边移动,知道这是圣人行动的征兆,所以专程从雒邑来到这里恭候多时。

您老也不必隐瞒了。”老翁笑问道:“你到底要我做什么?”尹喜叩首问:“敢问圣人尊讳?”老者答:“我姓李,名耳,字聃。”

尹喜说:“我早知道先生是一个学问高深的人。提起先生大名,犹如霹雳在耳,让人仰慕不已。我知道,先生一出函谷关,必然行影无踪,不知道是否还有再见面的机会。所以,将高深的学问留下,以免遗忘于世。那样的话,实在太可惜了。”

老子见尹喜一片诚意,又是个可度之才,答应在函谷关暂住。

于是,尹喜在官邸设座,行弟子礼,拜老者为师。

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百多天,常常与尹喜彻夜长谈,向尹喜传授内外修炼的方法。

经尹喜再三恳求,著书五千余字后过关而去。据说临别前,尹喜曾要求随老子一同西行,表示:“即使蹈火赴渊,上天下地,灭身舍命,也在所不辞。”

老子说:“不是不想带你走,而是你现在修行的功夫不到家,需要继续修炼。千日之后,你可到蜀国青羊之市见我。”

尹喜能观星察月,可见他已智慧过人,但仍拜贤求学,令人敬之。老子见尹喜一片至诚,是一个可造之才,终于乐意栽培。


老子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