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戰時期的“黑科技”97式迫擊炮,實際性能怎麼樣?

窮極一生追尋的大伊萬


1939年12月,在激烈的桂南會戰崑崙關爭奪戰中,中國軍隊第五軍第200師師長“海鷗將軍”戴安瀾,就是在督師進攻中被迫擊炮彈重傷,彈片貫穿左臂。而致傷這位抗日名將的日軍武器,就是關口上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三木聯隊裝備的“九七式”迫擊炮。

(戴安瀾將軍)

作為六個老牌的常備師團之一,今村均中將的第五師團擁有優先換裝的權力,每個步兵大隊編成內的迫擊炮小隊,都於1938年開始裝備新型的“九七式”迫擊炮。因為這款性能良好的迫擊炮是日軍在1937年5月才開始研製的,經過必要的測試、評估和生產環節,直到次年才開始批量裝備部隊,初期交付數量並不很大。

其實日軍的迫擊炮研發很是落後於歐洲各國軍隊,早期裝備數量甚至不如中國軍隊,主要原因在於一線步兵大量裝備各型“擲彈筒”,包括“十年式擲彈筒”、“八九式重擲彈筒”、“九八式榴彈發射器”等武器,再加上性能不錯的九二式步兵炮也裝備到了大隊級,所以日本陸軍認為步兵伴隨火力已經是足夠的。

(日軍九七式迫擊炮)

然後日軍再以山炮、野炮大隊、聯隊甚至重炮旅團的編制,提供戰場壓制火力,從而使火力體系“基本完整”。然而在1931年以後的東北戰場上,日軍才發現火力配置大有問題,即擲彈筒的射程太近、精度不夠,只能在近戰中發揮作用,而步兵炮仍然有些笨重且且數量不足(大隊步兵炮小隊通常只有兩門),對1000米左右的目標進行打擊時,火力頗感尷尬。

相反,以東北軍零散力量為主要戰鬥力的抗日義勇軍,卻廣泛使用各型號迫擊炮,給日軍造成了相當殺傷,尤其是在中等距離上,日軍的各型擲彈筒根本打不著。而在對付小股抗日遊擊隊時,鬼子又不可能拖著炮兵聯隊、大隊的重型火炮,由此,制式迫擊炮的研發被緊急提上日程。

(東北軍的11年式迫擊炮)

最早批量裝備關東軍的是“九四式”迫擊炮,1934年完成試製(日本皇紀2594年),1936年列裝。這是一款口徑為90mm的滑膛迫擊炮,射程達到3800米,總產量450門。從口徑來看,該炮的殺傷力是足夠的,但由於研製倉促,它存在兩大致命缺點:第一是射速太慢,第二是太重:全重達到159公斤,非常不利於步兵攜帶,所以前線日軍叫苦不迭。

於是1937年5月起日軍兵工部門開始設計研發新式迫擊炮,至當年11月完成測試,命名為“九七式”迫擊炮(日文又稱“九七式”曲射步兵炮,皇紀2597年),1938年起裝備部隊,產量大約為600門。該炮主要技術參數:最大射程2850米、最大射擊仰角為+45—+85度、最大射速20發/分鐘、準確口徑為90.5mm、全重只有67公斤。

特點是射擊時死角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機動、結構簡單、易於操作、造價低廉。

(日軍迫擊炮小隊)

“九七式”迫擊炮結構非常類似於美軍的M1型81mm迫擊炮,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炮身、座板和可調式兩腳架,不僅重量較輕,而且發射硝煙和炮聲都比九二步兵炮要小,前線反應普遍較好,所以算是二戰日軍比較成功的一款步兵伴隨火炮,但無論如何算不上什麼“黑科技”。該炮主要發射100式高爆榴彈,換裝後的每個步兵大隊所轄迫擊炮小隊基本編制為四門。

比較搞笑的是,雖然前線日軍給予了該炮相當的好評,但是日本陸軍高層卻並不感冒,主要原因是“九七式”的高射速導致彈藥大量消耗,其與日本陸軍一貫追求的戰術目標(以最低彈藥消耗取得最大戰果)相違背,這就跟鬼子不太鍾愛衝鋒槍是一個道理。比如在崑崙關戰役中,三木聯隊所屬的三個迫擊炮小隊很快就打光了炮彈,又由於從南寧到崑崙關的運輸線已被新22師切斷,這幫鬼子炮兵只好埋藏迫擊炮改當步兵。

(日軍迫擊炮陣地)

正是在日本陸軍高層的干預下,“九七式”迫擊炮雖然在技術上比較成功,但產量卻十分有限,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資源吃緊,九七式”迫擊炮改為主要配發給二線部隊或是偽軍使用,並嚴格控制彈藥配給。一線作戰單位則改為裝備1939年研製的“九九式”迫擊炮。

特殊的情況是,只有“海洋師團”(編制見筆者專答)的聯隊炮小隊,才全部裝備“九七式”追擊炮,主要原因為“九七式”迫擊炮的輕便對有利於兩棲作戰。


度度狼gg


日本二戰時期的97式迫擊炮性能一般,和各國其他類似產品相比沒有任何優勢,算個啥的黑科技。

說起來,日本是迫擊炮的最早受害人。早在日俄戰爭的旅順爭奪戰中,由於日軍挖掘塹壕迫近俄軍守衛的陣地,躲在塹壕裡的日軍用普通火炮難以攻擊到,俄軍於是就把47毫米海軍臼炮拖上了陣地。臼炮彈道彎曲,對付塹壕裡的日軍效果極好,因此各國陸續都研發了類似武器裝備部隊,這就是迫擊炮的前身。


不過最為第一受害人日本因為迫擊炮射速高,命中精度相對差,不符合其節約炮彈精確打擊的戰術思想,因此對於迫擊炮一直無愛,很長時間沒沒有大規模列裝,這也直接導致了日本在迫擊炮開發上要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步兵的支援火力主要是依靠92式步兵炮。

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了大量的迫擊炮。這種輕便的火炮中小口徑的可以直接人力揹負,大口徑的也可以用馬馱載,非常適合中國落後的交通條件,特別是山區作戰。相比之下,日軍裝備的擲彈筒射程太近,而92式步兵炮太重,威力也不如重量接近的大口徑迫擊炮。加上後期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炮火無法和美軍對抗,急需輕便火炮,迫擊炮才逐漸在日軍中大量裝備。

不過即使如此,日本的迫擊炮即使和當時其他國家同類產品相比也沒什麼優勢。以九七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為例,其各項指標和當時中國部隊普遍裝備的民20式82毫米迫擊炮相比都比較接近,沒有什麼特別出色的地方,更談不上什麼黑科技了。


不沉的經遠


不就是一個迫擊炮麼,談不上黑不黑科技的,而且日本的97式迫擊炮有150mm的,90mm的,81mm的,考慮到用的最多是81mm步兵迫擊炮,就默認題主是問這個。

日本人這個炮一點不稀罕,它的原型是法國布蘭特27/31型81mm步兵迫擊炮,而這批迫擊炮二戰時期有許多國家或授權、或非法仿製,比如美國的M1迫擊炮、波蘭的Wz.31、我們的二零式迫擊炮、毛子的82-PM迫擊炮、德國的GRW 34迫擊炮,論血統全是法國布蘭特。

日本人仿造這門97式步兵炮可以從1931年開始,當時日本人步兵戰術比較依賴步兵炮和擲彈筒,但步兵炮太重,擲彈筒破壞力不足,雖然他們當時也有11年式70mm迫擊炮,但這貨很重,只適合打打陣地戰

同年,日本購買了法國的授權,並與1934年研發了加裝制退裝置的九四式迫擊炮,但重量甚至159公斤,只能作為團旅級重火力使用。

到1937年,日軍尋思還是別畫蛇添足了,拆掉制退器,回到輕迫擊炮的老路上,設計了60多公斤的九七式迫擊炮,並裝備到步兵大隊(營)。


所以說,九七式迫擊炮就是二戰時期很普通的一門炮,一點黑科技沒有


瘋狗的輕武


在常規認知中,迫擊炮的口徑鮮有超過120毫米口徑的,這種方便步兵運輸的火力支援武器,一般在中近距離上通過高彈道弧線,發射曲射的尾翼彈對地方實現近乎垂直的打擊。因為一般配合步兵小單位(如班和連)進行山地和塹壕作戰,所以口徑不會太大。而事實上,日本在二戰期間卻另闢蹊徑,偏在迫擊炮的口徑上做的很大,通過重型火力來壓制敵方。
日軍的海軍陸戰隊正在操控一門九七式迫擊炮
一直以來,日本陸軍在步兵支援武器的設計和發展上師承歐洲的德國,更偏愛的是步兵炮而非迫擊炮,所以像是上世紀20年代在日軍軍中服役的十一年式迫擊炮,就極其笨重,看上去更像是一戰的臼炮,步兵無法快速對其進行搬運和轉移部署。另外,20世紀初的日軍格局還停留在中國東北,平坦且視界良好的平原地形,步兵炮的作用遠超過迫擊炮,這也是日本陸軍發展迫擊炮落後當時世界其他軍事強國的主要原因。 隨著9•18事變爆發,日本從東北南下的野心日益膨脹,在與中方部隊的一系列衝突中,日軍認識到了迫擊炮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未來要侵佔中國,勢必會在華北、華南乃至西部等丘陵、山地、城市乃至高原地區作戰,這個時候的步兵炮就無法發揮射程優勢。而反觀此時的中國,當時各大軍閥由於相互割據、同時面臨帝國主義封鎖,後勤往往跟不上,昂貴且製造複雜的炮兵極其稀缺,反倒是廉價易得、火力不俗且易於操控的迫擊炮成為了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
這種中國的迫擊炮發展甚至超過日本的有趣局面,就導致了在中國戰場上,雖然中國軍隊在訓練體系和武器現代化的層面遠遜於日本軍隊,但步兵中距離支援火力反而中國軍隊更強的詭異情況。 日本的確是一個非常善於吸取教訓和學習的民族,在瞭解到前線經驗後,昭和7年(1931年),日本立刻花費大價錢從法國引進“布朗德”81毫米炮的技術和生產授權,開始研發新式迫擊炮。 但研發歸研發,真正要到量產時,日本陸軍內部就產生了爭議,是將新的迫擊炮作為現有的陸軍步兵炮後繼裝備,還是將如今所有的步兵炮除役並全軍更換迫擊炮。 最後新式迫擊炮方案獲得通過,1937年7月20日陸密第92號陸軍技術本部兵器研究方針中正式通過97式迫擊炮。這款迫擊炮事實上在最初被命名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會採用曲射步兵炮如此獨特的名稱是因為當時日本的迫擊炮是屬日本炮兵管轄(當時日本對迫擊炮的概念仍停留在臼炮年代,因此迫擊炮為重炮兵體系而非步兵支援武器),為了避免炮兵單位對於這款武裝會有過多不必要的糾紛因此另外定名。
雖然97式射擊速度快,煙霧少,但是由於口徑大,所以精度達不到中型或者小型口徑迫擊炮的那種程度,且僅炮身就重達70千克,如果一個迫擊炮小隊配給100枚榴彈的話,整個97式迫擊炮作戰單位的總共負重就高達400千克,一般需要11個人配合才能勉強完成操作。為了解決這一尷尬的局面,日本陸軍只能開發輕量的九七式,改良後的九七式的確在太平洋的熱帶雨林中給美軍帶來不小的麻煩,前線官兵給予這款武器予以很高的評價。作為一款成功的武器,九七式迫擊炮一共量產了2100門,一般被納入步兵大隊炮小隊,編制達2-4門,一個甲級師團的步兵單位會至少配備24門九七式迫擊炮。

科羅廖夫


97式迫擊炮的性能確實很優秀,但是絕對稱不上是黑科技。黑科技指的是凌駕於人類現有的科技之上的技術或者產品。很顯然97式迫擊炮完全不具備這種特徵。

在918事變後,日本開始謀劃從東北南下,侵略我國華北、華南、以及我國西部地區。東北地勢平坦,視界良好,適合炮兵作戰,但是中國南部多丘陵山區,炮兵的威力就大打折扣,於是日本在1931年,從法國引進了布朗德”81毫米炮的技術,開始研發新式迫擊炮。所以說,日本的97迫擊炮也是藉助西方的技術才研製成功的,並非超越人類所有科技的“黑科技”。

97式迫擊炮是步兵支援火炮,裝備日軍迫擊炮聯隊,是解決戰壕裡敵人的利器,號稱小鋼炮。可以在在中近距離打出高彈道弧線,曲射的尾翼彈能對地面實現垂直打擊,它的破片殺傷界近似一個圓形,戰壕裡的士兵是無法防禦的,因炮彈從頭頂落下。而後裝炮發射出去後,一部分破片炸到土裡浪費了,破片殺傷界成一個橫向寬、縱向窄的長方形。對於複雜地形來說,97式迫擊炮的性能更加優越,彈道死界小、射速快、重量輕威力大、易於操作,造價低廉,結構簡單,在中國江南戰場上,97式迫擊炮對日軍步兵聯隊的重要性超過了野炮部隊。

97式90mm輕迫擊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徑:90.5mm

炮管長:1217 mm (L13.4)

炮重量:172.5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照明彈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彈丸重量:5.26 kg

彈藥初速:227 m/sec

最大射程:3800 m

但是,97迫擊炮作為綜合性能很高的武器卻沒有得到日本軍方的足夠重視,只有少量主力師裝備,剩下大部分裝備在二線守備部隊或者傘兵等特種作戰部隊中。第一個問題是彈藥供不上,日本島國資源匱乏,高射速的97迫擊炮耗彈量太大。第二個原因是後勤跟不上,日本在當時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很多時候只能靠騾馬運輸,而97迫擊炮的炮身就重170千克,再加上100枚炮彈,對後勤運輸是個很大的考驗。


弘毅說歷史


二戰時有哪些著名的迫擊炮有:

  1. Brixia 45 Mod 35型迫擊炮
  2. 九六式150mm中迫擊炮
  3. M1938型120mm重型迫擊炮
  4. GrW34迫擊炮
  1. Brixia 45 Mod 35型迫擊炮 Brixia 45 Mod 35型迫擊炮,是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意大利部隊裝備的主力迫擊炮,全重才十五公斤左右,一分鐘可以發射三十枚炮彈,該迫擊炮的射程遠,火力強大,在二戰期間有多個國家軍隊都裝備了它,在戰場上士兵們對它的表現都很滿意。
  2. 九六式150mm中迫擊炮 九六式150mm中迫擊炮,是日本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製造的一種迫擊炮,也是日本在二戰時期的主力迫擊炮之一,在抗日期間日軍在我國戰場上大量的使用了該迫擊炮,它可以使用多個炮彈,還可以使用化學彈,火力十分的兇猛,對我軍造成了極大傷亡。
  3. M1938型120mm重型迫擊炮 M1938型120mm重型迫擊炮,是蘇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主力迫擊炮,它比當時其它國家的迫擊炮要大得多,火力十分的強大,當然它的後坐力也比一般的迫擊炮要大,有迫擊炮的前方有一個三角腳,後方還有一個圓形的坐架,為蘇軍立下不少的功勞。
  4. GrW34迫擊炮 GrW34迫擊炮,是德國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製造的一種迫擊炮,也是二戰期間德軍的主力迫擊炮,由於它的各項性能都優越,得到了戰士們的一致好評,該迫擊炮生產了好幾種型號,一共生產了七萬多門,可以說是二戰時期最好的迫擊炮之一。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小貝愛唱歌


打不死人肯定不算黑科技!


方外圓


只要有錢賺我就回答。


泰山7001


二戰時期眾吹編還沒有想出《黑科技》這個詞,那來的《黑科技》?這幾年外行的媒體工作者為自已刷存在感而創造出的見不得陽光的《黑科技》!


成功5563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軍97式迫擊炮大家非常陌生,但是換種說法“小鋼炮”,中國軍民那是耳熟能詳。在眾多的抗日影視劇中,露臉最多的就是日軍的97式迫擊炮(小鋼炮)。


日軍對迫擊炮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原因在於其假想敵多為平原地區,步兵炮的性能已經基本夠用,作為曲射炮的迫擊炮用處不大。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的華北和華南地區有山地和丘陵,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無法發揮其射程。而當時中國軍隊裝備的81毫米迫擊炮在步兵作戰的支援上遠遠大於日軍。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於1937年開始研究迫擊炮,並於1938年配發部隊。

日軍的97式迫擊炮總重67千克,最大射程2850米,射速20發每分,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硝煙和炮聲小等優點,日軍前線部隊對其評價很高。但是日軍高層卻反對,因為在於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由於97式迫擊炮射速太快,違背了日本以最低消耗彈藥取得最大戰果的戰術原則。因此,日軍的這款迫擊炮並沒有在部隊全面推廣,主要是配發給二線部隊使用,日軍的一線部隊仍然以九二式步兵炮為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