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时期的“黑科技”97式迫击炮,实际性能怎么样?

穷极一生追寻的大伊万


1939年12月,在激烈的桂南会战昆仑关争夺战中,中国军队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海鸥将军”戴安澜,就是在督师进攻中被迫击炮弹重伤,弹片贯穿左臂。而致伤这位抗日名将的日军武器,就是关口上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三木联队装备的“九七式”迫击炮。

(戴安澜将军)

作为六个老牌的常备师团之一,今村均中将的第五师团拥有优先换装的权力,每个步兵大队编成内的迫击炮小队,都于1938年开始装备新型的“九七式”迫击炮。因为这款性能良好的迫击炮是日军在1937年5月才开始研制的,经过必要的测试、评估和生产环节,直到次年才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初期交付数量并不很大。

其实日军的迫击炮研发很是落后于欧洲各国军队,早期装备数量甚至不如中国军队,主要原因在于一线步兵大量装备各型“掷弹筒”,包括“十年式掷弹筒”、“八九式重掷弹筒”、“九八式榴弹发射器”等武器,再加上性能不错的九二式步兵炮也装备到了大队级,所以日本陆军认为步兵伴随火力已经是足够的。

(日军九七式迫击炮)

然后日军再以山炮、野炮大队、联队甚至重炮旅团的编制,提供战场压制火力,从而使火力体系“基本完整”。然而在1931年以后的东北战场上,日军才发现火力配置大有问题,即掷弹筒的射程太近、精度不够,只能在近战中发挥作用,而步兵炮仍然有些笨重且且数量不足(大队步兵炮小队通常只有两门),对1000米左右的目标进行打击时,火力颇感尴尬。

相反,以东北军零散力量为主要战斗力的抗日义勇军,却广泛使用各型号迫击炮,给日军造成了相当杀伤,尤其是在中等距离上,日军的各型掷弹筒根本打不着。而在对付小股抗日游击队时,鬼子又不可能拖着炮兵联队、大队的重型火炮,由此,制式迫击炮的研发被紧急提上日程。

(东北军的11年式迫击炮)

最早批量装备关东军的是“九四式”迫击炮,1934年完成试制(日本皇纪2594年),1936年列装。这是一款口径为90mm的滑膛迫击炮,射程达到3800米,总产量450门。从口径来看,该炮的杀伤力是足够的,但由于研制仓促,它存在两大致命缺点:第一是射速太慢,第二是太重:全重达到159公斤,非常不利于步兵携带,所以前线日军叫苦不迭。

于是1937年5月起日军兵工部门开始设计研发新式迫击炮,至当年11月完成测试,命名为“九七式”迫击炮(日文又称“九七式”曲射步兵炮,皇纪2597年),1938年起装备部队,产量大约为600门。该炮主要技术参数:最大射程2850米、最大射击仰角为+45—+85度、最大射速20发/分钟、准确口径为90.5mm、全重只有67公斤。

特点是射击时死角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机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造价低廉。

(日军迫击炮小队)

“九七式”迫击炮结构非常类似于美军的M1型81mm迫击炮,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炮身、座板和可调式两脚架,不仅重量较轻,而且发射硝烟和炮声都比九二步兵炮要小,前线反应普遍较好,所以算是二战日军比较成功的一款步兵伴随火炮,但无论如何算不上什么“黑科技”。该炮主要发射100式高爆榴弹,换装后的每个步兵大队所辖迫击炮小队基本编制为四门。

比较搞笑的是,虽然前线日军给予了该炮相当的好评,但是日本陆军高层却并不感冒,主要原因是“九七式”的高射速导致弹药大量消耗,其与日本陆军一贯追求的战术目标(以最低弹药消耗取得最大战果)相违背,这就跟鬼子不太钟爱冲锋枪是一个道理。比如在昆仑关战役中,三木联队所属的三个迫击炮小队很快就打光了炮弹,又由于从南宁到昆仑关的运输线已被新22师切断,这帮鬼子炮兵只好埋藏迫击炮改当步兵。

(日军迫击炮阵地)

正是在日本陆军高层的干预下,“九七式”迫击炮虽然在技术上比较成功,但产量却十分有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资源吃紧,九七式”迫击炮改为主要配发给二线部队或是伪军使用,并严格控制弹药配给。一线作战单位则改为装备1939年研制的“九九式”迫击炮。

特殊的情况是,只有“海洋师团”(编制见笔者专答)的联队炮小队,才全部装备“九七式”追击炮,主要原因为“九七式”迫击炮的轻便对有利于两栖作战。


度度狼gg


日本二战时期的97式迫击炮性能一般,和各国其他类似产品相比没有任何优势,算个啥的黑科技。

说起来,日本是迫击炮的最早受害人。早在日俄战争的旅顺争夺战中,由于日军挖掘堑壕迫近俄军守卫的阵地,躲在堑壕里的日军用普通火炮难以攻击到,俄军于是就把47毫米海军臼炮拖上了阵地。臼炮弹道弯曲,对付堑壕里的日军效果极好,因此各国陆续都研发了类似武器装备部队,这就是迫击炮的前身。


不过最为第一受害人日本因为迫击炮射速高,命中精度相对差,不符合其节约炮弹精确打击的战术思想,因此对于迫击炮一直无爱,很长时间没没有大规模列装,这也直接导致了日本在迫击炮开发上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步兵的支援火力主要是依靠92式步兵炮。

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了大量的迫击炮。这种轻便的火炮中小口径的可以直接人力背负,大口径的也可以用马驮载,非常适合中国落后的交通条件,特别是山区作战。相比之下,日军装备的掷弹筒射程太近,而92式步兵炮太重,威力也不如重量接近的大口径迫击炮。加上后期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炮火无法和美军对抗,急需轻便火炮,迫击炮才逐渐在日军中大量装备。

不过即使如此,日本的迫击炮即使和当时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相比也没什么优势。以九七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为例,其各项指标和当时中国部队普遍装备的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相比都比较接近,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更谈不上什么黑科技了。


不沉的经远


不就是一个迫击炮么,谈不上黑不黑科技的,而且日本的97式迫击炮有150mm的,90mm的,81mm的,考虑到用的最多是81mm步兵迫击炮,就默认题主是问这个。

日本人这个炮一点不稀罕,它的原型是法国布兰特27/31型81mm步兵迫击炮,而这批迫击炮二战时期有许多国家或授权、或非法仿制,比如美国的M1迫击炮、波兰的Wz.31、我们的二零式迫击炮、毛子的82-PM迫击炮、德国的GRW 34迫击炮,论血统全是法国布兰特。

日本人仿造这门97式步兵炮可以从1931年开始,当时日本人步兵战术比较依赖步兵炮和掷弹筒,但步兵炮太重,掷弹筒破坏力不足,虽然他们当时也有11年式70mm迫击炮,但这货很重,只适合打打阵地战

同年,日本购买了法国的授权,并与1934年研发了加装制退装置的九四式迫击炮,但重量甚至159公斤,只能作为团旅级重火力使用。

到1937年,日军寻思还是别画蛇添足了,拆掉制退器,回到轻迫击炮的老路上,设计了60多公斤的九七式迫击炮,并装备到步兵大队(营)。


所以说,九七式迫击炮就是二战时期很普通的一门炮,一点黑科技没有


疯狗的轻武


在常规认知中,迫击炮的口径鲜有超过120毫米口径的,这种方便步兵运输的火力支援武器,一般在中近距离上通过高弹道弧线,发射曲射的尾翼弹对地方实现近乎垂直的打击。因为一般配合步兵小单位(如班和连)进行山地和堑壕作战,所以口径不会太大。而事实上,日本在二战期间却另辟蹊径,偏在迫击炮的口径上做的很大,通过重型火力来压制敌方。
日军的海军陆战队正在操控一门九七式迫击炮
一直以来,日本陆军在步兵支援武器的设计和发展上师承欧洲的德国,更偏爱的是步兵炮而非迫击炮,所以像是上世纪20年代在日军军中服役的十一年式迫击炮,就极其笨重,看上去更像是一战的臼炮,步兵无法快速对其进行搬运和转移部署。另外,20世纪初的日军格局还停留在中国东北,平坦且视界良好的平原地形,步兵炮的作用远超过迫击炮,这也是日本陆军发展迫击炮落后当时世界其他军事强国的主要原因。 随着9•18事变爆发,日本从东北南下的野心日益膨胀,在与中方部队的一系列冲突中,日军认识到了迫击炮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未来要侵占中国,势必会在华北、华南乃至西部等丘陵、山地、城市乃至高原地区作战,这个时候的步兵炮就无法发挥射程优势。而反观此时的中国,当时各大军阀由于相互割据、同时面临帝国主义封锁,后勤往往跟不上,昂贵且制造复杂的炮兵极其稀缺,反倒是廉价易得、火力不俗且易于操控的迫击炮成为了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
这种中国的迫击炮发展甚至超过日本的有趣局面,就导致了在中国战场上,虽然中国军队在训练体系和武器现代化的层面远逊于日本军队,但步兵中距离支援火力反而中国军队更强的诡异情况。 日本的确是一个非常善于吸取教训和学习的民族,在了解到前线经验后,昭和7年(1931年),日本立刻花费大价钱从法国引进“布朗德”81毫米炮的技术和生产授权,开始研发新式迫击炮。 但研发归研发,真正要到量产时,日本陆军内部就产生了争议,是将新的迫击炮作为现有的陆军步兵炮后继装备,还是将如今所有的步兵炮除役并全军更换迫击炮。 最后新式迫击炮方案获得通过,1937年7月20日陆密第92号陆军技术本部兵器研究方针中正式通过97式迫击炮。这款迫击炮事实上在最初被命名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会采用曲射步兵炮如此独特的名称是因为当时日本的迫击炮是属日本炮兵管辖(当时日本对迫击炮的概念仍停留在臼炮年代,因此迫击炮为重炮兵体系而非步兵支援武器),为了避免炮兵单位对于这款武装会有过多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另外定名。
虽然97式射击速度快,烟雾少,但是由于口径大,所以精度达不到中型或者小型口径迫击炮的那种程度,且仅炮身就重达70千克,如果一个迫击炮小队配给100枚榴弹的话,整个97式迫击炮作战单位的总共负重就高达400千克,一般需要11个人配合才能勉强完成操作。为了解决这一尴尬的局面,日本陆军只能开发轻量的九七式,改良后的九七式的确在太平洋的热带雨林中给美军带来不小的麻烦,前线官兵给予这款武器予以很高的评价。作为一款成功的武器,九七式迫击炮一共量产了2100门,一般被纳入步兵大队炮小队,编制达2-4门,一个甲级师团的步兵单位会至少配备24门九七式迫击炮。

科罗廖夫


97式迫击炮的性能确实很优秀,但是绝对称不上是黑科技。黑科技指的是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技术或者产品。很显然97式迫击炮完全不具备这种特征。

在918事变后,日本开始谋划从东北南下,侵略我国华北、华南、以及我国西部地区。东北地势平坦,视界良好,适合炮兵作战,但是中国南部多丘陵山区,炮兵的威力就大打折扣,于是日本在1931年,从法国引进了布朗德”81毫米炮的技术,开始研发新式迫击炮。所以说,日本的97迫击炮也是借助西方的技术才研制成功的,并非超越人类所有科技的“黑科技”。

97式迫击炮是步兵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是解决战壕里敌人的利器,号称小钢炮。可以在在中近距离打出高弹道弧线,曲射的尾翼弹能对地面实现垂直打击,它的破片杀伤界近似一个圆形,战壕里的士兵是无法防御的,因炮弹从头顶落下。而后装炮发射出去后,一部分破片炸到土里浪费了,破片杀伤界成一个横向宽、纵向窄的长方形。对于复杂地形来说,97式迫击炮的性能更加优越,弹道死界小、射速快、重量轻威力大、易于操作,造价低廉,结构简单,在中国江南战场上,97式迫击炮对日军步兵联队的重要性超过了野炮部队。

97式90mm轻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90.5mm

炮管长:1217 mm (L13.4)

炮重量:172.5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弹丸重量:5.26 kg

弹药初速:227 m/sec

最大射程:3800 m

但是,97迫击炮作为综合性能很高的武器却没有得到日本军方的足够重视,只有少量主力师装备,剩下大部分装备在二线守备部队或者伞兵等特种作战部队中。第一个问题是弹药供不上,日本岛国资源匮乏,高射速的97迫击炮耗弹量太大。第二个原因是后勤跟不上,日本在当时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很多时候只能靠骡马运输,而97迫击炮的炮身就重170千克,再加上100枚炮弹,对后勤运输是个很大的考验。


弘毅说历史


二战时有哪些著名的迫击炮有:

  1. Brixia 45 Mod 35型迫击炮
  2. 九六式150mm中迫击炮
  3. M1938型120mm重型迫击炮
  4. GrW34迫击炮
  1. Brixia 45 Mod 35型迫击炮 Brixia 45 Mod 35型迫击炮,是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部队装备的主力迫击炮,全重才十五公斤左右,一分钟可以发射三十枚炮弹,该迫击炮的射程远,火力强大,在二战期间有多个国家军队都装备了它,在战场上士兵们对它的表现都很满意。
  2. 九六式150mm中迫击炮 九六式150mm中迫击炮,是日本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制造的一种迫击炮,也是日本在二战时期的主力迫击炮之一,在抗日期间日军在我国战场上大量的使用了该迫击炮,它可以使用多个炮弹,还可以使用化学弹,火力十分的凶猛,对我军造成了极大伤亡。
  3. M1938型120mm重型迫击炮 M1938型120mm重型迫击炮,是苏军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主力迫击炮,它比当时其它国家的迫击炮要大得多,火力十分的强大,当然它的后坐力也比一般的迫击炮要大,有迫击炮的前方有一个三角脚,后方还有一个圆形的坐架,为苏军立下不少的功劳。
  4. GrW34迫击炮 GrW34迫击炮,是德国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制造的一种迫击炮,也是二战期间德军的主力迫击炮,由于它的各项性能都优越,得到了战士们的一致好评,该迫击炮生产了好几种型号,一共生产了七万多门,可以说是二战时期最好的迫击炮之一。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小贝爱唱歌


打不死人肯定不算黑科技!


方外圆


只要有钱赚我就回答。


泰山7001


二战时期众吹编还没有想出《黑科技》这个词,那来的《黑科技》?这几年外行的媒体工作者为自已刷存在感而创造出的见不得阳光的《黑科技》!


成功5563


说到二战时期的日军97式迫击炮大家非常陌生,但是换种说法“小钢炮”,中国军民那是耳熟能详。在众多的抗日影视剧中,露脸最多的就是日军的97式迫击炮(小钢炮)。


日军对迫击炮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原因在于其假想敌多为平原地区,步兵炮的性能已经基本够用,作为曲射炮的迫击炮用处不大。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的华北和华南地区有山地和丘陵,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无法发挥其射程。而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81毫米迫击炮在步兵作战的支援上远远大于日军。在这种情况下,日军于1937年开始研究迫击炮,并于1938年配发部队。

日军的97式迫击炮总重67千克,最大射程2850米,射速20发每分,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硝烟和炮声小等优点,日军前线部队对其评价很高。但是日军高层却反对,因为在于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由于97式迫击炮射速太快,违背了日本以最低消耗弹药取得最大战果的战术原则。因此,日军的这款迫击炮并没有在部队全面推广,主要是配发给二线部队使用,日军的一线部队仍然以九二式步兵炮为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