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只隔著“一個耳朵”的距離


1


熱播的綜藝節目《一路成年》,揭開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

李劍問兒子李汶翰:


“這兩天你對我感覺怎麼樣?”

兒子回答道:


“感覺既熟悉又陌生吧。”

父母與孩子,只隔著“一個耳朵”的距離

15歲後離開家,讓李汶翰與父親在一起的機會越來越少。照父親李劍的話說就是,就跟探親一樣回來一趟。

缺少了交流與溝通,讓李劍與兒子李汶翰之間的關係變得熟悉與陌生。

因為很少再聽到孩子與他談心,使得在節目的相處中,顯得有些尷尬與不自然。父親渴望得到與兒子的目光交流,但因為長時間溝通的缺席,讓兒子李汶翰並不知道父親的心中所想。

旅行中,父親和兒子李汶翰彼此敞開心扉夜談。兒子吐露心聲:因為過早離開父母,15歲是他心中的一道坎。

當父親聽到兒子的心聲,心酸與淚水如河水般決堤湧了出來,心疼的說道:


“如果再給一次機會的話,一定不會讓兒子走這條路。”

這一次深夜談話,再一次拉近了他們父子之間的距離。

原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2


我曾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媽媽,因為經常不客氣的打斷兒子說的話,讓兒子不再跟她談心。常常是,話未說完,媽媽就開始了耳提面命:


“這件事是不是有你的問題啊?那樣做不對,你應該這樣做......”

使得孩子內心無比憋屈與苦悶,但媽媽尚不覺得,還認為是孩子不理解她的苦心。

後來媽媽喉嚨動了個小手術,不能發聲,只能靜養。

在孩子又一次控制不住跑來跟媽媽聊天時,在他說到一半的時候,媽媽又想打斷他,但想到自己不能出聲,便破天荒的聽兒子說了下去。

就這樣,兒子把心中所想都表達了出來。媽媽驚訝的發現,自己以前的擔心,根本就是多慮的。兒子處理事情處理的很好,絲毫不需要她多次的叮囑。

不僅如此,因為孩子找到了情感宣洩口,反而更願意跟媽媽談心,分享自己的事情。母子關係比以往還要好了許多。

就像成尚榮所說:


傾聽,是教育的一種言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有時,傾聽本身就是處理教育事件的藝術和智慧。

父母無需多言,只要多聽一聽就能知道孩子的想法和問題,知己知彼,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解決問題。

而且傾聽本就是一種尊重,也是父母瞭解孩子最好的方式,認真聆聽,孩子更容易對父母表達自己的世界。


父母與孩子,只隔著“一個耳朵”的距離


誰都有七情六慾,誰都會遇到生活中的不愉快,我們成年人尚需要情感宣洩,孩子自然也需要。

盲目打斷孩子,拒絕傾聽孩子,拒絕的不止是孩子的話,還有那座連接父母與孩子的橋樑。

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懂得真正意義上傾聽孩子的心聲,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明白孩子的生活。


3


著名的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道:


請把理解孩子,聆聽孩子的心聲,當成一項神聖的職責。

在繪本《馬努的帽子》裡寫道:馬努感覺有點孤單,因為她的媽媽總是跟鄰居太太聊天。


於是馬努感覺有點無聊,他扯下自己帽子上的毛絨球,放在金鍊花叢中,後來在媽媽的啟發下,他發現了蝴蝶和春天裡大自然的奧秘。


父母與孩子,只隔著“一個耳朵”的距離


馬努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個願意傾聽自己聲音的媽媽。

鄰居劉倩的孩子怯怯生生的,平時總是喜歡躲在她媽媽的身後。也不愛和家長說話,她的媽媽有時問她話,她也不說。

一次,劉倩帶著孩子出門,因為走的急了些,孩子落在後面。孩子在追媽媽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


孩子委屈的抬頭看向媽媽,剛要出聲,劉倩就打斷了孩子並指責起了孩子不小心。孩子見狀低下頭,任憑媽媽教育她。以致後來我再見她,孩子更不愛說話了。

想要孩子與我們親近,就先要留給孩子說話的權利。她無法表達自己,父母便聽不到孩子的心聲,自然不能瞭解孩子。

其實,孩子要的並不多,他需要的只是讓父母走到身邊聽他把話說完,如此而已。


4


做到傾聽,沒有父母想象中的那麼難。

首先,不要隨便打斷孩子。

同事王芳的孩子回家後,一副鼻青臉腫的樣子。同事脾氣急,不等孩子解釋便大聲斥責了他,認定孩子跟同學打架。孩子聽後,委屈的哭個不停。

事後,同事瞭解到,是別的同學先欺負了自己孩子,而自家孩子只是自衛。同事追悔莫及,怪自己沒有聽完孩子說的話而冤枉了他。

有教育專家曾提到:面對孩子,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少說多聽,更能有效的幫助孩子成長,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親子距離。所以,聽孩子說完,很重要。


其次,養成問“為什麼”的習慣。

一次3歲的兒子不小心打碎了水杯,我擔心之餘忍不住生氣。為了怕冤枉孩子,我硬是逼著要發火的自己說了句:


“能告訴我為什麼碰這個水杯嗎?”

兒子低下頭小聲說道:


“我只是想給媽媽倒杯水。”


一瞬間,我的怒火被澆了一盆冷水,冷靜了下來。隨後慶幸自己沒有不分清白就指責孩子。

多問一句“為什麼”,留出孩子解釋的空間。他做的與你想的也許並不一樣。

再有,請留出與孩子交流的時間。

在《一路成年》綜藝節目裡面,爸爸吳剛就像一個愛嘮叨的操心媽媽。

晚上吃飯時,因為工作原因要提前離開,吳剛不放心的不停的叮囑孩子,絲毫沒有記得要留給兒子喘息的空間。

或許,他可以聽一聽孩子的想法意見。交流,是讓孩子更多的去表達自己,而不是父母要求孩子應該如何去做。

父母們學著沉默一會兒,就會得到更滿意的答卷。

一句有名的教育格言:


有修養的父母總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開始耐心地徵求孩子的意見。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扞衛你說話的權利。”


父母與孩子,只隔著“一個耳朵”的距離


傾聽孩子的心聲,釋放孩子內心的情緒,理解明白孩子內心的想法。支持他們,鼓勵他們,不僅會拉進親子之間的距離,也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優秀。

曾記得一句話:愛上一朵花就陪她綻放,愛上一個人就陪伴她成長。

孩子是父母摯愛的人,為了讓他們更好的綻放,就需要父母去傾聽孩子的心聲,陪伴們他成長。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

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就能互相打開彼此的心門。


本文轉自:家學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