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魏徵,為什麼下場那麼慘?

國聞雜談


魏徵是一代名相,雖然他的下場不是很好,但其實還遠遠達不到“慘”這個程度。魏徵在活著的時候一直受到李世民的尊敬,名利都是不缺的。他在死後李世民才發難,將他的墓碑推倒。



如果這都算慘的話,那麼李善長的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說完了魏徵的結局,咱們再來看看魏徵為何會落到這般田地。

魏徵被皇帝追責的直接原因是他有洩露國家機密的嫌疑。在魏徵死後,李世民從史官那裡得到了一個消息,那就是魏徵曾把上奏的密疏給史官看過。

李世民生氣的點不是魏徵的行為,而是魏徵的態度。原來李世民一直以為魏徵是為了國家鞠躬盡瘁,直到這時候李世民才發現魏徵原來也是一個愛慕虛名的人。只不過他看重的不是當時的名聲,而是後世對他的評價。

“太宗始疑徵阿黨”,雖然魏徵的行為的確讓李世民非常生氣,但是魏徵的功勞畢竟在這裡擺著,而且他的行為並沒有對國家造成什麼損失,所以那件事不過是導火索,李世民其實很久之前就對魏徵不爽了。


因為魏徵和侯君集的關係非常好,所以李世民懷疑他有結黨的嫌疑。結黨這件事在朝堂當中被君王所忌諱,但是並不罕見,壞就壞在侯君集這位將領可是跟著太子謀反的。

有句話說得好,叫做無巧不成書。魏徵不光和侯君集有聯繫,而且和太子的老師杜正倫還有很深的牽扯。要知道,杜正倫就是經過魏徵的介紹這才能擔任太子的老師。雖然杜正倫並沒有參與謀反,但是他作為太子的老師,還是得承擔連帶責任的。

同時和兩位太子黨羽關係密切,也難怪李世民會懷疑魏徵。 而且李世民對魏徵為人處世的方法又愛又恨。魏徵是肱股之臣,如果李世民哪裡做的不對,他不會顧忌身份之間的差距,而是會直接點出李世民的問題。

雖然這樣可以幫助李世民做正確的決斷,但很多時候李世民會感覺非常丟臉。普通人尚且需要顏面,更別說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了。魏徵的情商不低,但是他沒有做什麼改變,因為這就是他為人處世的風格。相信說到這裡,大家應該能理解為何李世民如此痛恨魏徵了。


既然魏徵惹得李世民如此不開心,為何李世民不在他活著的時候和他清算呢?答案非常的簡單,因為李世民如果這樣做了,會讓人覺得他小肚雞腸,容不下魏徵這樣敢於勸諫的人。而且李世民只是單純不爽魏徵的態度,對於魏徵的為人他還是非常敬佩的。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雖然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但是在第二年又為他立了起來。這是因為李世民在征討高句的時候被敵人重創,民間對於這件事有很多的怨言。直到這時候,李世民才想起了魏徵的好。可惜斯人已逝,李世民能做的就是在做決斷之前爭取考慮的更加周全。 的確,有些事,有些人,直到失去了才會懂得珍惜。李世民是這樣,你我亦是如此。


夏目歷史君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貞觀之治就是唐太宗創下的政績。

唐朝時候,到處是鶯歌燕舞的繁榮景象,老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風氣非常的好。好到什麼程度呢?

你在大路上丟東西都沒有人撿,外出了不用關門,生意人累了倒在路邊呼呼大睡,不擔心人身和財產安全。那時候不但小偷,連強盜都改邪歸正了。唐太宗的時候,國泰民安,萬國來朝,唐朝是當時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

取得這麼驕人的政績,當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勞,但也和一個人密切相關,他就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魏徵。

魏徵原來不是李世民身邊的人,而是李世民政敵李建成跟前的智囊。


撿來的智囊。

魏徵博古通今,才華出眾,對當時的局勢看得非常透徹,他對太子李建成說,雖然你是太子,但你弟弟李世民處處都比你厲害,你應該早做決斷,要不然遲早要吃你這個弟弟的虧。但李建成不以為然,優柔寡斷,結果被李世民跑到了前頭。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玄武門政變發生,李建成命喪黃泉,魏徵也做了階下囚。

玄武門政變後,李世民馬上控制了朝中局勢。李世民早聽說哥哥李建成身邊有個魏徵,足智多謀,還建議哥哥把自己給做了。於是就專門把魏徵帶到跟前,奚落他說,你小子行啊,竟然挑撥我們兄弟的關係,事到如今你還有什麼高論,說來聽聽。

魏徵不但沒有垂頭喪氣,反而梗著脖子不服地說,要是太子聽了我的話,今天站在這裡的就是他了。

唐太宗李世民有點好奇,心說你小子都到這地步了還嘴硬,我倒是要看看你有多大能耐。就這樣,魏徵不但沒有殺,反而被唐太宗留在身邊。

唐太宗本來是因為好奇,想把魏徵留下來羞辱他,想看到這個失敗的謀士如何在自己跟前如何戰戰兢兢的喪家犬的樣子。誰知道魏徵不僅嘴硬,而且有真才實學,勇氣過人。不但沒有一點自卑和惶恐,反而挺直腰桿,對唐太宗品頭論足,直言不諱。



可唐太宗一點都不生氣,反而如獲至寶。為什麼呢?

因為這魏徵每次都能說到點子上,及時指出自己言行或者決策中的失誤,說的頭頭是道,讓自己少走許多彎路。而滿朝文武沒有一個能做到這一點。要麼他們的沒有敏銳的洞察力,要麼他們沒有勇氣敢當面指出。

就這樣魏徵不但沒有被唐太宗處置,反而得到重用,被提拔為尚書左丞,當了唐太宗的紀檢委書記。魏徵成了唐太宗的高級智囊和超級糾錯機,為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勳。

魏徵給李世民打工,兢兢業業,一干就是17年,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主僕情深。唐太宗對身邊這個智囊非常器重,一向寵愛有加。不止一次對外國使節誇讚魏徵,說大唐搞得這麼好,而是因為朕身邊有魏徵的緣故。

魏徵病重的時候的時候,唐太宗隔三差五到魏徵跟前看望,每次去都帶來好多禮物,還下令宮中最好的御醫用最好的藥讓魏徵早日康復,有時候在魏徵家中一待就是半天。還把自己心愛的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 ,從精神上給魏徵支持。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非常惋惜,也十分懷念,經常到凌煙閣的功臣紀念館去悼念魏徵。還寫下了那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言。

物是人非。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對魏徵的態度就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從愛惜、懷念、到憎惡、仇恨。答應公主嫁給魏徵兒子的事再也不提;而且派人推到了魏徵的墓碑。這時候,魏徵屍骨未寒。

是什麼讓唐太宗這個英明的皇帝做出如此反常的舉動呢?



三事惹得君王怒。

讓唐太宗改變對魏徵態度發生重大轉變的有三件事。向皇上推薦自己的河北老鄉杜正倫。兩個人一個是河北鉅鹿的,一個是河北魏縣的,兩人私交很好。杜正倫也是唐朝宰相,兩個人官級相當,也輪不到魏徵推薦。只是當年魏徵曾推薦杜正倫當太子的老師,杜正倫怎麼努力,太子李承乾都不把他放在眼裡,還是走上了謀反的道路。

杜正倫雖然沒有和太子同流合汙,但對太子的教育是失敗的。唐太宗因此怨恨魏徵推薦人不當。交友不慎。

侯君集是唐朝軍中大佬,手握重兵。魏徵跟侯君集關係不錯,兩人常在一起走動。但侯君集最後帶兵參與太子謀反,兵敗被殺。唐太宗把魏徵給太子推薦老師和跟魏徵和侯君集私交很好這兩件事聯繫到一起,讓他對自己這個信賴的大臣產生了懷疑。

《舊唐書》中說“太宗始疑徵阿黨”。對於皇帝來說,手下人結為朋黨是最忌諱的事情,哪怕是一點兆頭也要及時掐滅。但這兩件事對唐太宗來說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也不至於讓唐太宗發那麼大的火;這第三件事才是讓唐太宗惱恨魏徵,失去理智的真正原因。

第三件事就是洩露國家機密。魏徵死後沒多久,唐太宗李世民到史官那裡視察工作,無意中聽史官說魏徵曾經把上奏的密疏拿給史官看過,李世民聽了勃然大怒。心說,好你個鄉巴佬,我們君臣的決策過程那可是國家最高機密,只有被我批准才能有選擇地送到史官那裡。你竟然為了自己顯擺,把機密文件都洩露了。原來怎麼多年你不是為了大唐江山,而是為你自己青史留名,讓我給你當陪襯。你把我這皇上當猴耍呀。

於是李世民一怒之下,“手詔停婚”,還派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並且特別關照把墓碑上的碑文也磨掉。



平反昭雪。

李世民一氣之下推倒魏徵的墓碑,心裡也有幾分後悔。魏徵死後第二年,公元645年,李世民征討高句麗失敗,勞師動眾、勞民傷財,這才想起魏徵的好處。心想如果魏徵在,一定會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會犯這麼大的錯誤了。

回京之後,隨即下令給魏徵“平反昭雪”,重新給魏徵立碑,還舉行了隆重的立碑儀式。


歷來現實


說到魏徵,大家都知道他是李世民手下出了名的諫臣,他犯顏直諫得到李世民的賞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魏徵一生中跳槽六次,換了六個老闆,而且死後被抄家。

魏徵生於公元580年,祖籍鉅鹿郡下(現晉州市),唐朝著名的賢相,魏徵輔佐李世民創立“貞觀之治”的大業,有“一代名相”的美譽。

魏徵的六個老闆

魏徵祖上是書香門第,因父母早亡,便出家為道士,隋末,武陽郡丞元寶藏起兵造反,於是把博學多才的魏徵請來為自己出謀劃策,元寶藏寫給李密的信都是魏徵寫的,元寶藏投降李密後,魏徵於是跟了李密,授任為元師府文學參軍,李密降唐後,魏徵又跟著唐高宗李淵混,不久浚縣被夏王竇建德佔領了,魏徵被俘,於是便跟著竇建德干,竇建德兵敗後,再次回到唐朝,成為李建成太子的洗馬,玄武門之變後最終跟著自己的最後一個老闆李世民混。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一直勸大哥把他調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就問魏徵,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魏徵說:如果太子聽我的,就不會有如此下場,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赦免了他。

唐太宗對諫臣魏徵很寬容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任魏徵為尚書左丞,魏徵任職期間,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都全部接納,唐太宗其實很寬容,做了很多讓步。

一次唐太宗的老部下濮州刺史龐相壽貪汙,龐相壽被免職,於是便託人找唐太宗訴苦,說他跟著太宗南征北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於是李世民戀舊將龐相壽官復原職,魏徵知道了極力反對,說這樣怎麼去教育別的官吏?結果李世民把下的令又收回來,搞得滿朝皆知,都知道是魏徵讓他改的。

有次唐太宗到洛陽去,住在顯仁宮,一看宮裡的茶具都是舊的,而且也沒有山珍海味,結果把總管給罷官了,魏徵說這可不行,奢糜風氣可不好,隋煬帝當年勞民傷財的開鑿大運河,結果隋朝二世就滅亡了,唐太宗又把總管給叫回來。

還有次高句麗送來兩個美女,魏徵說不能接受,太宗覺得也對,高句麗送過來兩隻烏鴉,李世民天天想回去看烏鴉,若是美女,那更不想上朝了,於是唐太宗把美女退給人家。

魏徵有次去找唐太宗商量事,唐太宗把玩了一個多小時的鳥放在手裡,魏徵說不可玩物喪志。結果一次魏徵又來找太宗,唐太宗嚇得,把小鳥藏到袖子裡,結果鳥被捂死了。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學無術,魏王李泰越來越受寵,朝廷內外有些流言蜚語,李世民很煩這些議論,對他們說:當今忠誠正直的大臣,沒有人能與魏徵比。於是便派魏徵去輔佐太子,但魏徵以有病為由推辭了,唐太宗卻說有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故,李世民非常傷心,為此停止朝會五天。

忠誠為何沒有好下場,魏徵死後悽慘

唐太宗和魏徵相處融洽,太宗為魏徵送葬時,在宮廷最高處遠遠望著魏徵離去,內心非常傷感,那麼魏徵到底做了什麼讓太宗抄他家呢?

第一、 魏徵作為一名賢臣,清廉、勤勞、能幹這些都做到了,卻沒有做到不跟皇帝爭後世之名,魏徵把自己前後寫給太宗的那些諫辭給史官褚遂良,這件事被太宗知道後非常生氣,這不是想自己留千古佳話嗎?太宗想魏徵所有的後世之名都是皇帝我賞賜的,還跟我爭千古佳話。

第二、 唐太宗知道魏徵非山東武人,也不是山東貴族,所以就派他監視山東貴族和關隴集團,以此來操控諸政治集團,結果魏徵越權了,犯了大忌。魏徵推薦杜正倫為宰相,而杜正倫出自山東望族,後來魏徵還舉薦侯君集出任武將,侯君集屬於關隴集團。

所以魏徵有聯合東西文武兩大勢力的嫌疑,魏徵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太宗不能容忍,如果這件事暴露在魏徵生前,魏徵也沒有好下場。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侯君集與杜正倫參與李承乾企圖謀反一案,唐太宗非常生氣,把侯君集處死,杜正倫流放驩州(今越南)。

魏徵曾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李世民懷疑魏徵和他們是一夥的,本來答應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魏徵長子的,後來出爾反爾取消婚約了,人都說君無戲言,想想太宗有多氣吧。後來還跑去把魏徵的碑給推翻了,太宗想親撲其碑,讓你死不瞑目。


小龍談歷史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魏徵(580——643)因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魏徵以直言敢諫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一生諫諍多達數十萬言,諫議五十次,奏疏十一件,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堅定,是其他大臣難以倫比的。


魏徵效力唐太宗17年,因病去世後,唐太宗非常傷心,為此廢朝五天,追贈他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並下詔厚葬,這恐怕是皇帝對大臣的最高禮遇了,然而魏徵對家人的遺言是喪事從儉,其妻裴氏只用小車送魏徵的靈柩出城,這更加上讓唐太宗敬佩,唐太宗召文武大臣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以示表彰。

生前魏徵以忠侍君,死後唐太宗以禮待臣,這本是君臣關係的一段佳話,然而不久發生了一起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侯君集因協助太子謀反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而侯君集和杜正倫正是魏徵推薦的,魏徵還說他們有宰相之才,唐太宗懷疑魏徵和他們是一夥的,不死的話,也有可能參與謀殺,所以,一怒之下,命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以發洩心中的憤怒,並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魏徵的下場並不慘,這一切都發生在他入土以後的事了,唐太宗只是推倒墓碑,也沒將他挫骨揚灰,只是取消兒女婚約,也沒對其家族有所傷害,當然這一切都是因為事情查清後,太子的謀反與魏徵無任何關聯,二年後,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損失慘重,又想到了魏徵,他想,如果魏徵在,一定會犯顏直諫,阻止這次遠征,於是又重新為魏徵立了墓碑。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魏徵的下場居然很慘?俺就問題主你一個問題,你那個鼻孔瞅出來?要麼您這眼珠子擱那簡直就是一擺設,要麼就是被那些個不經過腦殼的文章給騙了。

魏徵和唐太宗李世民,這就是一對千古絕配。魏徵要不是落李世民的手上,擱誰手上早就把他那大腦殼給剁了。也就是李世民能忍魏徵那臭脾氣,魏徵說那話就跟那錐子直接擱你心口上捅,捅不死你他就不是魏徵,李世民不被氣的火冒三丈瞪著倆眼珠子還得憋著,他就不是李世民。

李世民怕魏徵

話說雖然李世民是皇帝,但每回瞅見這魏徵心裡頭就犯怵,怕的不行!當然這個怕不是咱一般人認為的害怕,而是每回魏徵都能抓這李世民的小辮子往死裡整,氣的李世民好幾次都想要了魏徵的小命。但氣過了頭,還得捏著鼻子認了。因為每回這老小子都能說道點子上,所以李世民有點怕魏徵。

咱舉個例子,大傢伙體會一下。

話說有一次,李世民手底下人給他整了一隻羽毛特好看的小鳥,而且那小樣的叫聲那叫個水靈,喜歡的緊。回頭他正鬥那小鳥玩的時候,魏徵這老小子不知道打那竄出來,這就要求覲見。

見就見吧,答應完了,李世民瞅了瞅手裡的小鳥,一拍腦殼:“完犢子了!這小鳥要是讓魏徵瞅見了,今天咱就別想過舒坦了!”

可眼瞅這魏徵就要進來了,這一傢伙也沒地擱,這一著急李世民乾脆就將這小鳥擱袖筒裡了。

魏徵那是有名的耳朵眼賊,眼睛珠子毒,瞅了幾眼李世民他就知道,李世民剛剛乾了啥。這不正事聊完了,這魏徵就沒下去,就這麼羅裡吧嗦的整了半天和李世民嘮嗑。

李世民心裡憋屈啊,心說:“這老貨,今個咋這麼缺心眼啊,平常也不見這麼囉嗦,幹哈呢?”

得,這一聊就是老半天。

等到魏徵下去了,李世民把那小鳥擱袖筒裡掏出來一瞅,氣的臉也綠了,咋回事呢?這小鳥已經給憋死了。

“這個糟老頭壞的很!俺說咋老是和俺提玩物喪志,玩物喪志!你家皇帝就不能玩會!你個山羊鼻子老驢臉!”

好吧,李世民也就只能圖個嘴快罵罵,回頭該幹啥還幹啥,這事也就過去了!

魏徵死以後

您說誰家皇帝能這麼被當臣子的氣,這氣要是給整多了,皇帝就會拿刀子捅你來撒氣了。可李世民這輩子都沒這麼幹過,人家魏徵是病死的。病死的時候,李世民那叫個急,太醫可勁的往魏徵的家裡送,那萬年老山參跟那不要錢的大蘿蔔一樣擱魏徵家裡邊丟,最後也沒有把魏徵的小命給掉回來。

所以這兩人的感情就是擺在那的。

這輩子魏徵給李世民上諫二百多條,每一條李世民都是全盤接受。有的時候李世民生病了,都會將魏徵叫到眼跟前詢問自己的得失。

當魏徵死了之後,李世民就為這事罷朝五天,歷史上有幾個皇帝能為大臣這麼幹,沒有幾個的,這就是一殊榮。

當李世民想要厚葬魏徵。魏徵的妻子阻攔:“俺家這糟老頭一輩子簡潔習慣了,這豪華的墓葬和他不搭!”就這麼給拒絕了。

魏徵出殯只用小車拉著棺槨,李世民招來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且親自刻書碑文,成為了昭陵的陪葬墓,而且死後入凌煙閣,成為二十四功臣之一。話說魏徵開頭的時候一直都是李世民的敵人,太子李建成在的時候輔佐的是他李建成,一開頭就想盡辦法弄死李世民。最後還是入了凌煙閣成為二十四功臣之一,您就可以知道魏徵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

話說了這麼多,那麼題主的問題呢?這事不能叫慘。

那是因為魏徵死了以後,他舉薦的倆人一個是杜正倫另一個是侯君集,說這倆人都有宰相的才能。話說這倆人才能是有的,但這倆人都捲入了太子李承乾謀反的漩渦裡頭。

這一傢伙把個李世民氣的,幹事就不經過大腦了,把這倆人收拾了以後,回頭就想起了舉薦人魏徵。但這個時候李世民還忍著,但這事他已經開始懷疑魏徵是不是太子黨一系的,魏徵是不是也參與了謀反這件事。

但僅僅是懷疑,沒有更進一步的動作,比較老搭檔的面子還是要給的,人都死了!

後面又發生了一件事,李世民就壓不住火了。說有一天李世民跑到記錄史料的地溜達,那負責記錄的史官就說,魏徵把以前他給李世民的諫言給他看過。

得,就這麼一句話就捅了簍子了,加上之前的事,李世民徹底的爆發了。咋?你把國家機密給其他人看,這是要幹嘛?造反嗎?

所以回頭李世民就把下嫁自家閨女的事,也就是公主下嫁給魏徵家裡的事,就給否了,順手還把魏徵的墓碑給推倒了,那叫個怒向膽中生。

就這麼個事,話說李世民也就幹了這麼兩件事。這要是一般人,那墳頭也得刨了,屍體也得挖出來,擱家裡的老婆孩子也得跟著遭罪。但也僅僅就這樣,弄了這麼兩件事,人家老婆孩子也沒有被波及,您咋就說慘呢?

而且,在李世民懟高麗之後,這事弄了個失敗,回頭他就琢磨這事,這弄的勞師動眾不說還勞民傷財,結果還沒弄個好。他這就想起魏徵的好了。

“這老魏啊!這糟老頭子要是在的話,這事他一準反對,他一反對,俺一準就停了,這事也就不會出了!”

李世民這心裡又嘎嘣嘎嘣的痛,這又把魏徵那石碑給豎了起來,還整了個立碑儀式,這就告訴世人他錯了。

而且整件事對魏徵的家族沒有啥影響,人家四個兒子還好好的活著,大小子繼承了魏徵那鄭國公的頭銜,最後坐上了和魏徵一樣的官位光祿大夫,其他的三大小子官也不小,你怎麼就說人家魏徵慘了,這不是胡說嗎?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說起魏徵,大家肯定都會想到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廢;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個“人”,指的就是魏徵。魏徵生前頗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但在魏徵死後,李世民竟派人掘斷了魏徵的墓碑,讓魏徵死後都不得安寧,這又是何緣故呢?

早年經歷

魏徵,原名為“魏徵”,字玄成,早年時期的魏徵在李密帳下為官,因其寫得一手好奏疏,頗得李密欣賞,認為他文采非凡。魏徵曾為李密獻上過能夠壯大自身的十條計策,但可惜沒有被李密採納。

後來魏徵跟隨李密投降了李唐,但這也不能阻擋魏徵那顆蠢蠢欲動的心。魏徵在投降之後又轉去了李神通的麾下,不久李神通被竇建德大敗,魏徵又改投於竇建德麾下,兩年之後,竇建德又敗於李唐之手。

不得不說,魏徵就像古代版“柯南”,,走到哪,哪就兵敗。

按照慣例,像魏徵這種身份的人早就被處死了,但是這次魏徵依然沒有被處死,反而受到李唐太子李建成重用。不得不說,魏徵眼光獨到,看出李世民不甘於屈居人下。他曾經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建議李建成把李世民調走,但還沒來得及實施,就爆發了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李建成、李元吉等被誅殺。李世民成了最終的大贏家。那之後,魏徵又遇到了什麼樣的境遇呢?

效忠李世民

李世民派人將魏徵帶來,責問他為什麼要離間他們兄弟?魏徵非常直接回答道:“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直言相告,認為這個人可用,便赦免了魏徵,並讓他擔任詹事主簿。

唐貞觀元年,李世民稱帝,魏徵的官職也隨之水漲船高,官拜尚書左丞。不得不說,儘管魏徵曾效忠過李建成,但李世民還是很信任他的,所謂用人不疑,大抵是這個樣子的。李世民心懷大志,想要打造一個空前盛世。便重用魏徵,還曾多次在床榻上召見魏徵,向他詢問國家大事的得失。魏徵也盡心盡力的回答,直言相告。

據記載,貞觀六年,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女兒長樂公主要嫁給長孫無忌的孫子長孫衝。李世民十分疼愛這個女兒,想讓她風光大嫁,便和大臣們商量說,“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嫁,禮數欲有所加。”說白了,就是想給女兒多點嫁妝。這也是人之常情,大臣們都附和,並進言說長樂公主的嫁妝可以雙倍於她的姑姑永嘉長公主。但是魏徵對此事卻表示反對,認為這違反了禮制。李世民不太高興,回宮之後將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聽了之後對魏徵讚不絕口,並派人賞賜了他,並傳話給魏徵,“聽說你正直,如今見識到了,希望你保持下去,不要改變。”魏徵聽聞之後十分感動,而且有了長孫皇后的話,魏徵更加敢於進諫。

久而久之,皇帝看見他都十分頭疼,害怕魏徵說他的錯處。但是對魏徵的信任,也是與日劇增的,還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魏徵以自己患病來推辭,李世民卻認為患病的魏徵也可以保全太子。可見魏徵恩寵之盛。

因病逝世

貞觀十七年,魏徵因病去世。李世民傷心異常,罷朝五天。這在當時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殊榮。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被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喜好簡樸為由拒絕。靈柩就以一輛小車裝載,李世民召集文武百官出城相送,痛哭流涕,並且親自為魏徵刻寫碑文。還說下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廢;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同年,李世民將魏徵的畫像置於凌煙閣,在二十四位功臣中,位列第三。可見李世民對魏徵真是非常重視了。

但自古伴君如伴虎,誰能想到李世民竟將魏徵的墓碑給掘斷了。

死後斷碑

這主要是因為魏徵曾向李世民舉薦過兩個人,侯君集和杜正倫,說這兩個人有做宰相的能力,應該重用他們。結果侯君集竟然造反了,李世民大怒,將其處死,又罷免了杜正倫。

轉念一想,這兩個人都是魏徵推薦的,魏徵生前有可能也參與了謀反,李世民越想越生氣,就派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大概是覺得魏徵沽名釣譽,不是個好人,怎麼能用皇帝親手刻寫的墓碑呢!不僅如此,還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禮。

但魏徵墓碑也沒有一直斷著,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自率兵征討高句麗,損失慘重,也沒能滅了高句麗。這時的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徵的好處,說如果魏徵在,能夠勸諫我,我也不會這樣了,於是又派人修好了魏徵的墓碑,並且按照少牢之禮祭祀他。

自古君心難測,誰能想到李世民那麼信任魏徵,居然斷了魏徵的碑。我猜想,可能不僅僅因為侯君集謀反的案子,也有可能是因為魏徵提了太多諫言,惹得李世民不高興了,生前不好意思處罰他,畢竟李世民想要當明君,怎麼能隨便處罰臣子呢,所以只好在死後找個由頭折騰折騰魏徵,這也是有可能的。


史論縱橫


說實話,魏徵的下場一點都不悲慘,至少在他活著的時候,他並未遇到什麼令他不愉快的事情。



魏徵的前大半生

魏徵是唐朝李世民年間的一代名臣,在唐朝之前,他曾經在隋朝的官府中當過官員,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之後,隨著他的上司反叛隋朝,他也隨之加入了隋末亂軍中。


魏徵本身是一個極其有才華的人,正因為知曉他的一身才華,所以在他加入亂軍後,他並沒有被埋沒在人群中,曾先後受到過李密等起義軍首領的重用。

直到後來,隨著機緣巧合他才加入了唐的陣營中、成為了唐太子李建成的心腹。

在李建成的手下,魏徵給李建成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

比如在李世民大出風頭的時候,是他提出了讓李建成去建功立業,才不至於使其風頭被李世民完全蓋過。


比如在李世民窺視李建成太子之位的時候,他也向李建成提出了除掉李世民的意見。

雖然李建成一直猶豫不決、不忍心對自己弟弟下手,但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魏徵的建議是對的。

李建成不忍心對自己弟弟下手,而他最終等來的結局是被自己的弟弟斬下頭顱。

李世民對魏徵的看重

一場玄武門事變徹底改變了李建成的命運、也徹底改變了唐王朝的歷史發展。

在玄武門事變之後,魏徵原本應該要接受的命運只有死亡,但是由於李世民非常讚賞於他的膽氣以及才華,所以就饒過了他一命,讓其隨從在自己身旁,為自己的行為以及決定做指正工作。

就這樣,魏徵成為了李世民的手下,用自己不畏懼死亡的勇氣以及李世民善於聽諫的開明,成就了一段千古流芳的君臣佳話。


魏徵雖然屢次觸犯龍顏、掃李世民的興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卻非常懂得分寸,對李世民的進諫有理有據,因此,他不但沒有被李世民反感,反而獲得了李世民的敬佩,畫像最終被李世民放進了凌煙閣中。

在魏徵去世的時候,李世民甚至專程趕到了他的家中,很是傷心地為他哀悼了一番。

從這種種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對魏徵的看重達到了一種什麼樣的程度。

魏徵死後的下場

說實話,要不是後來魏徵的兩個朋友牽連到了魏徵,那麼魏徵將會是沒有什麼遺憾可言的。

在魏徵去世後不久,與魏徵交往甚密、同樣位列凌煙閣的侯君集策劃了一起反叛事件。

這侯君集原本是李世民非常信任的重將,平日裡也沒想過要反叛李世民。

但是在侯君集因為貪汙高昌國王宮中的珍寶被李世民處罰後,侯君集的心態開始發生了變化。

接下來,對李世民產生濃濃怨恨的侯君集為了報復李世民,就偷偷密會了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想與李承乾一同反叛李世民、奪取李世民手中的皇位。

不過還沒等侯君集做出什麼顛覆皇權的事情,李世民就知道了這件事情,在他們的事情敗露後,李世民非常生氣,直接聯想到了魏徵生前和侯君集的友誼。

正是因為受到侯君集的牽連,已經去世一段時間的魏徵被李世民記恨了起來。

除了受到侯君集的牽連之外,魏徵還受到了他另一個朋友的牽連。

他這個朋友是是造反太子李承乾的老師,在李承乾造反的事情發生後,李世民認為是李承乾的老師沒有教好李承乾,要不然自己的寶貝兒子也不至於做出這種謀權篡位的事情。

同時,以此人的身份以及與魏徵、侯君集的關係,李世民又聯想到了許多事情。

在這魏徵的另一位朋友牽連下,李世民對魏徵的怨恨情緒又越發高漲了許多,李世民甚至一度對死去的魏徵產生了猜疑,以為魏徵跟侯君集的反叛也有著什麼聯繫。


正是因為這種種狀況的影響,李世民才會在魏徵死後不久毀掉了自己親手給魏徵寫的碑文、剝奪掉了以往自己給予魏徵的一切榮耀。

不過李世民對於魏徵的憤怒並沒有持續太久,僅僅過去兩年時間,李世民就因為不滿足於徵高麗國的戰績而想起了魏徵對自己大膽進諫的好,於是在經歷了那場大戰之後,漸漸消去憤怒的李世民又恢復了以往授予魏徵的榮譽。

很多人都說魏徵的下場非常慘,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瞭解了他生前的人生結局以及一切過去後的最終結局,那麼大家或許就不會覺得他慘了,畢竟與歷史中眾多得罪君王而殘死的人物相比,魏徵的結局算是很好了。


孤客生


魏徵活著的時候,唐玄宗對魏徵非常信任和尊敬,多次給予他豐厚的獎勵和高度的讚揚。

其實,魏徵活著的時候,照一般的情形來看,李世民對他應該很不好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是魏徵本來是李建成的首席謀士,曾多次建議李建成打擊李世民,可以說是李世民的敵人。二是魏徵追隨了李世民後,多次直言敢諫,很多次都搞得李世民很沒面子。

但是,魏徵活著的時候,李世民偏偏從來沒有打擊過魏徵。反而在魏徵去世後,李世民對魏徵進行了打擊。《舊唐書》記載李世民取消了自己女兒與魏徵兒子的婚約。《新唐書》記載,李世民不僅取消了女兒與魏徵兒子的婚約,還推倒了他為魏徵寫的墓碑。而魏徵的家族,也因為這件事,“其家漸衰矣”。

(魏徵劇照)

那麼,李世民為何在魏徵生前對他那麼好,魏徵死後,他卻又做出如此涼薄的事情來呢?

咱們先來說說,為何魏徵活著的時候,李世民會對他那麼好。

其一,李世民為了安撫李建成舊臣。

玄武門政變發生後,李建成的那些舊臣們都惴惴不安,唯恐李世民進行清算。李世民從穩定統治的角度出發,當然不願意把事情擴大化,引起動亂。但是,李世民卻不能取得李建成舊臣們的信任。於是,李世民從魏徵入手。李建成的舊臣中,魏徵無疑是與李建成關係最為親密的人。如果李世民對魏徵都能容忍,其他人就都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出於這個考慮,李世民不但赦免了魏徵,還封他為詹事主簿,派他去安撫李建成的舊臣們。這一招果然起到了奇效,李建成的舊臣們很快就心安了。

(長孫皇后劇照)

其二,長孫皇后對魏徵的喜愛。

長孫皇后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賢后之一,李世民和她的關係非常好,很聽她的話。有一次,李世民想把他與長孫皇后的女兒嫁給長孫無忌的兒子。因為特別鍾愛這個女兒,因此想提高出嫁待遇。朝臣們都積極附和李世民,只有魏徵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這樣做,不合規矩。

李世民還沒有表態,但長孫皇后知道後,對魏徵大家讚賞,還專門送他禮物,表達對他的敬重之意。

這樣一來,魏徵就成了長孫皇后庇護的人。李世民深愛長孫皇后,因此也就對魏徵非常信任了。

其三,李世民想做一個千古賢君。

李世民之所以要做賢君,一方面,是因為他要急於消除玄武門政變對他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也是他作為優秀政治家的眼光使然。魏徵作為一個直臣,同時又是李建成的舊人,只要善待他,李世民的歷史地位也就確立了。所以,無論如何,李世民一定要善待魏徵。同時,作為一個頭腦清醒的大臣,魏徵的存在,確實對李世民是一個很大的幫助。後來,李世民征伐高句麗,對國庫的消耗太大,那時候李世民就說,若是魏徵還活著,他一定會勸我別幹這件事。

(侯君集劇照)

那麼,李世民在魏徵死後,為什麼又要那樣涼薄地對待他呢?

直接的原因,是因為侯君集謀反被處死,同時,另一個大臣杜正倫又因事被罷免。而這兩個人,都是魏徵向唐太宗推薦過的。還有一件事,就是魏徵向唐太宗上奏,但是他把自己上奏的內容拿給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認為,這是魏徵希望自己的事蹟能夠進入史書的表現。

這三件事,因此改變了李世民對魏徵的看法,認為魏徵心懷奸詐,並不是一個忠直的人,因此,做了“悔婚”和“僕碑”兩件事。

不過,李世民做出的“悔婚”和“僕碑”,其實還有更深層的意思。尤其是魏徵在把上奏的內容給褚遂良看的時候,觸動了李世民非常敏感的一根神經。因為在李世民和魏徵的君臣關係中,雖然一個“敢諫”,一個“納諫”,看起來相得益彰,實際上李世民始終處在一個不利的位置。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說的都是李世民不對,李世民做了錯事,魏徵給他糾正過來。這一點,李世民肯定是不爽的。

雖然李世民不爽,但是魏徵活著的時候,李世民是不好打擊他的。因為一打擊他,就會給人一種他在打擊報復的嫌疑。那他和魏徵的“君臣神話”,也就大打折扣了。而當魏徵去世後,這時候打擊魏徵,一方面魏徵不可能爭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努力壓低魏徵的歷史地位。壓低了魏徵的歷史地位,李世民的歷史地位,也就抬高了。

當然了,李世民也就是打壓魏徵一下,最終,他又重新把魏徵的碑給他樹起來。這樣做,不是說魏徵有多好,而是表明,這是李世民給魏徵的恩惠。這樣一來,李世民的歷史地位,就變得更高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題主所問的“一代名相魏徵,為什麼下場那麼慘”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周星馳在《唐伯虎點秋香》電影中的臺詞:

唐伯虎欲進華府,假裝賣身葬父,此時來了另一位賣身葬全家的也想進華府,於是兩人在華府門口比慘。石榴姐問唐伯虎:“你有什麼比他更慘的,快說出來啊?”

唐伯虎說:“我……這……你看我這幾天沒有剪指甲,裡面全是黑泥,難道這還不夠慘嗎?”

魏徵的慘從何來?

魏徵在歸順李世民之前都不怎麼被重視,瓦崗的李密不採納他的建議,太子李建成也不聽他的勸告,完全是一種懷才不遇的狀態。

懷才就像懷孕,時間長了總會被人發現。但要把才華展現出來,就必須要有一個知遇之人,李世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後,質問魏徵當初為什麼要向李建成提出把自己調到外地的建議,魏徵還昂首挺胸地說:“太子要聽了我的話,今日也不至於如此!”

李世民看魏徵可以啊,絲毫沒有害怕的意思,而且確實也是一位有能力的人,於是就把給他安排了詹事主簿的工作。

魏徵跟了李世民可謂是如魚得水,他以帝師的身份時刻提醒著李世民,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他所提的建議基本上都被李世民採納,而且給他的封賞也不少。甚至民間傳說,魏徵不但被人間的皇帝重用,還被玉皇太帝聘為“監斬官”。(以下為民間故事)


傳說貞觀年間,長安乾旱無雨,龍王變成凡人來到民間視察,在路邊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便想戲弄一番。他問算命先生什麼時候會下雨?下多少?算命先生都給算出來了,龍王開心了,因為下雨是龍王說了算,於是就要打賭,想砸算命先生的招牌。

戲弄完算命先生後,龍王開心的回家了,他前腳剛踏進龍宮,玉帝的傳旨童子就到了,要求龍王降雨,降雨日期和雨量與算命先生說的完全一樣!龍王傻了,這下玩大了,為了保住面子,龍王把雨量改了,因此而抗了玉帝的旨意。

玉帝非常生氣,決定要把龍王的頭砍下來!龍王聽到要斬自己的消息非常害怕,他跑到李世民面前喊救命。李世民納悶了:“玉帝的事我管不了啊?你找我有什麼用?”

龍王說:“玉帝安排的監斬官是魏徵,只要你在斬我的那個時辰拖住魏徵,我就能活命。”

李世民答應了,到了要斬龍王的時候,他就找魏徵下棋,這樣魏徵就脫不了身。誰知魏徵趴在棋盤上睡了,在夢中把龍王給斬了!


魏徵就是這樣一位大臣,深受唐王李世民的重視,而且病死後還追贈其諡號,送葬的時候李世民召來文武百官一起相送,還親手刻了碑文。魏徵的一生真的不慘!

結束語

魏徵死後,因為侯君集和杜正倫謀反事件而牽涉到他,李世民下旨砸了魏徵的墓碑,還解除了魏徵長子魏叔玉與新城公主的婚約。不過事後李世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有點過激,又重新給魏徵立了新的墓碑。

魏徵的下場一點都不慘,反而是有個很好的善終。


水煮汗青


名相魏徵怎麼慘了?筆者可不敢認同這個觀點。他除了死後被唐太宗李世民懷疑生前黨結營私推倒了墳墓,淒涼悲慘了一點,其他時候都是還不錯的。況且,過了兩年後,唐太宗李世民又重新把他的墳墓給立了起來,作為紀念。因此,筆者認為魏徵總體上來說還是說得過去的。




就筆者認為,魏徵就是一個敢怒敢言、任性妄為的文人。有人說,魏徵如果不是幸運遇到了唐太宗,恐怕死一百次也有多了。筆者想想這話也確實不假。因為古往今來,說話中聽、處事圓滑大方、待人八面玲瓏等等這些能力都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這些能力能夠讓一個人在眾人包圍之內吃得開,混得好。

顯而易見,直腸子的魏徵並不是這樣的人,他有著文人的清高和高素質,秉公處事,在知情識趣和人情世故方面洞察力稍微有點弱。就連他的頭兒唐太宗李世民也時常被他氣得不行,找身邊人傾訴心事,哈哈哈。因此,從這一點來看,魏徵過得並不慘,儘管他是李世民的下屬,奈何他說的東西都在理,讓李世民不得不遷就他,不得不思考斟酌他的話,再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可行性,是否可以依此行事。筆者甚是佩服這個哥們,他看不過眼的東西就要說出來,結果他的頭兒還怕他,到最後還“越作越吃得開”,因為他的頭兒會在仔細思考之後,認真採納他的意見和諫言。



《舊唐書》中如是記載魏徵的出身:“少孤貧,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出家為道士。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父母早亡的他在貧困寒酸中長大,卻心懷天下,胸懷大志,最終選擇成為一名縱橫家。他先是遇到了李密,可惜的是李密“有眼不識泰山”,沒有重用他。幸好壯志未酬的他還是遇到了能夠心懷天下、虛心納諫的明君――李世民。

值得一提的是,魏徵死後,李世民因為懷疑他生前想造反而推倒他的墓碑,後來又重新把墓碑立起來紀念。這說明了李世民對魏徵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君臣之情,而是肝膽相照的摯友深情。因為李世民以為自己曾經錯把真情厚付,所以懲罰也更加嚴厲了很多,硬是做出讓死人不得安寧之事――破壞了他的墳墓。

據傳,在太極宮中的凌雲閣裡存放了魏徵的畫像,李世民在魏徵死後還常常去那裡睹物思人,甚至是感人涕淚地做了一首詩:勁條逢霜摧美質,臺興失位夭良臣。唯當掩泣雲臺上,空對餘形無復人。貞觀末年,唐太宗親征遼東,戰亂不斷,當得班師回朝後,唐太宗曾惆悵的說:“如果魏徵還活著,我會有這一趟遼東之行嗎?”

就以上來說,筆者並不認為魏徵下場悽慘,他直來直去,忠心勸諫,並沒有終此一生懷才不遇,反倒被李世民當作是忠臣和摯友來對待,而且在死後還被李世民念念不忘,他這樣的人才也名垂千古,流芳百世,怎麼就下場悽慘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