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昨天出爐的奧斯卡金像獎爆了個小冷門,韓國電影《寄生蟲》成為了最大贏家。在“神仙打架”般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候選中,《極速車王》大概是最不起眼的一個,但在筆者眼中,它是影史上最棒的賽車電影,或許都沒有之一。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把時光倒回至上世紀60年代。那時,二戰的陰雲早已散去,擁有和平而富足生活的“嬰兒潮”一代已不再滿足汽車只是一種代步工具。於是乎,一段屬於超級跑車們爭奇鬥豔的激情歲月拉開了序幕。法拉利250 GTO、捷豹E-TYPE、阿斯頓馬丁DB5、雪佛蘭克爾維特等經典車型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流水線的發明者、福特汽車公司當時由亨利·福特二世掌舵。他是“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的孫子、林肯首任董事長埃德塞爾·福特的兒子。父親早逝後,亨利·福特二世28歲便開始接管這個美國人引以為傲的汽車品牌。通過10年的勵精圖治,亨利·福特二世把公司重新帶回正規,並在1956年成為上市公司。北美的業績水漲船高之後,福特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歐洲市場。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當時福特認為,要在歐洲揚名立萬,在賽車場上拿下幾個冠軍是最好的營銷方式。而最負盛名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是福特覬覦已久的。此時,勒芒冠軍正被意大利人壟斷著,法拉利連年奪冠讓其成為了福特徵服歐洲最大的絆腳石。正如英文片名Ford vs Ferrari所述,如何打敗法拉利,開啟了《極速車王》的故事。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以下為劇透環節:

福特一開始並沒想著在賽場上直面強大的法拉利。1963年春,抱著“打不過就收購”的想法,福特的高層們來到意大利摩德納,拜見了大名鼎鼎的恩佐·法拉利。但在收購過程中,福特傲慢的條款讓視賽道如生命的恩佐怒不可恕,拒絕交易的同時還將亨利·福特二世羞辱了一番。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綽號“大魔王”(Hank the Deuce)的亨利·福特二世自然咽不下這口氣,打敗法拉利成了福特當時最重要的目標。翌年,福特歷史上最強大的車型GT40誕生。但第一次上勒芒賽場,三臺福特GT40均以退賽的方式目送法拉利再次奪冠。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為了把法拉利拉下王座,福特找到了曾經的勒芒冠軍、美國賽車傳奇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所飾)改進GT40。謝爾比因為多年的賽車生涯,心臟已不再適合比賽,於是他又找來了肯·邁爾斯(克里斯蒂安·貝爾所飾),一位執著的英國工程師兼賽車手一起調教福特戰車。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誰知,由於羈傲不遜的邁爾斯得罪了福特的副總裁里奧·畢比,無緣參加下一屆勒芒。不出所料,福特在勒芒賽場又一次全軍覆沒。面對從中作梗的里奧·畢比,無可奈何的謝爾比只能出了盤外招。他先是駕駛 GT40賽車帶著亨利·福特二世體驗了一把真正的“勒芒時速”,飆得“大魔王”感動得淚流滿面;然後又以他的改裝公司為賭注,“如果邁爾斯能贏下接下來的迪通拿耐力賽,就讓他去勒芒比賽”。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接下來的劇情順理成章地發展著,邁爾斯拿下了迪通拿耐力賽的冠軍,又在1966年的勒芒賽場所向披靡,不斷刷新著圈速,徹底打敗了法拉利的賽車。不過,當邁爾斯朝著冠軍衝刺時,毫無體育精神的里奧·畢比突然提議亨利·福特二世:“三臺領先的福特賽車同時衝過終點,將是特別壯觀的畫面”。亨利·福特二世接受了這個從公關傳播角度而言更好的建議。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謝爾比並沒有同意如此無理的要求,但邁爾斯真的在賽道上減速了,能在勒芒賽道上馳騁,名次對他而言似乎已不再重要。三臺福特GT40同時過線後,邁爾斯卻因為出發順序的關係真的失去了第一名,而他的隊友布魯斯·邁凱倫陰差陽錯的拿到了冠軍。(劇透結束)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極速車王》改編自一段真實的歷史,每一位出場人物都親身經歷了福特大戰法拉利的激情歲月。而下面這幾位的名字甚至影響了整個汽車工業的發展。

卡羅爾•謝爾比,美國賽車文化的締造者、著名汽車和賽車設計師。飛行員出身的他在二戰後玩起了業餘賽車,之後又靠著養雞場賺的錢自己開公司設計賽車。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有意思的是,謝爾比製造的第一臺車是“空手套白狼”獲得的。他先寫信給英國AC公司:“給我一個車身,裝上福特的引擎,它將是最好的賽跑車”;同時又給福特寫信:“給我一臺引擎,把它裝在AC的車身上”。著名的AC Cobra跑車就這樣誕生了。在影片中,謝爾比自己駕駛的正是這臺車。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AC Cobra系列中最著名的當屬搭載福特7.0L引擎的Cobra 427。我們甚至能在《兩杆大煙槍》的結尾看到維尼·瓊斯開著它揚長而去。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謝爾比還與福特合作,打造了Shelby Daytona Coupe 以及Mustang Shelby GT500這樣的經典車型。美式賽車上的藍白色條紋塗裝也由他創造。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亨利·福特二世,他不僅在二戰後挽救了福特公司,更為福特開創了一個長達30餘年的輝煌時期。或許他不是一個特別好的車隊老闆,但他絕對是一位偉大的企業家。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李·艾科卡,影片中找來謝爾比的福特高管,他是當時福特負責營銷的副總裁。艾科卡不僅為福特帶來了Mustang,更開創了“分期付款”的賣車模式。1970年艾科卡成為福特汽車總裁,1978年他又來到了克萊斯勒,挽救了當時岌岌可危面臨破產的美國車企。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恩佐·法拉利,法拉利的創始人,不僅是一位企業家,也曾經是一位賽車手。恩佐·法拉利除了為世界帶來了法拉利超級跑車,他設計的賽車更是在世界大賽上獲得100多次勝利,是當之無愧的“賽車之父”。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布魯斯·邁凱倫,也就是被邁爾斯送上勒芒冠軍領獎臺的那位。沒錯,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邁凱倫超跑和車隊的創始人。不過1970年布魯斯·邁凱輪就因為在古德伍德測試賽車時遭遇車禍而英年早逝。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雖然電影中的人物都是真實的,但因為戲劇效果,有些情節和歷史還是有些出入。比如影片中向邁爾斯脫帽致意的恩佐·法拉利那年事實上並沒有去勒芒現場;亨利·福特二世的確有坐過 GT40賽車,但絕不是穿著西裝革履被謝爾比請上車的;謝爾比以公司為賭注讓邁爾斯贏下迪通拿來換取勒芒參賽資格也是單純的電影情節。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最後談談影片的主角肯·邁爾斯。毫無疑問,克里斯蒂安·貝爾這次又為影迷和車迷塑造了一個經典角色,通過精湛的演技(以及習慣性減重和濃郁的英國伯明翰口音)還原了60年代最厲害的賽車手。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邁爾斯是一個純粹的車手,視賽車為生命。無論是在試車還是比賽中,他總是盡全力讓賽車突破極限,哪怕是冒著車毀人亡的風險,只為調教出最完美的賽車。正如影片開始的那句臺詞:“當發動機轉速達到7000轉時,一切都將逝去。”最終,邁爾斯的生命也在一次試車的意外中逝去。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與邁爾斯形成對立的,是福特副總裁里奧·畢比。賽車在他眼中只是營銷的工具,他甚至能在媒體面前說出“每一輛賽車的轉速都在他的掌控中”。畢比所做的一切,無非都是為了討好自己的老闆亨利·福特二世。讓三臺賽車同時通過終點線,只是為了拍出一張效果極佳的公關照,這樣徹頭徹底的官僚主義,也葬送了邁爾斯的勒芒冠軍。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然而,對於生活在魔幻國度的我們而言,里奧·畢比的官僚主義似乎已是習以為常。回想一下你小學或中學時期的教導主任,你大學裡的輔導員,你參加工作後曾相處過的小領導,甚至是當下這段特殊時期裡在電視、微博上出現的各種奇幻情節。每一個追求夢想、追求真理的“邁爾”斯背後,彷彿都有著一個里奧·畢比在指手畫腳……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扯得有點遠。《極速車王》的結尾就如同《灌籃高手》漫畫一樣不完美。主角雖然沒有拿到冠軍,依然贏得了對手和所有車迷的尊重。邁爾斯最後也明白了,“比賽只是為了賣車”。不過在夢想面前,商業利益或許一文不值。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但願,7000轉的浪漫,能抵擋住汽車電動化的步伐,一直流傳下去。

這部奧斯卡電影,能讓所有影迷變成車迷,反之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