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說的是啥你知道嗎?

新大風歌


在農村有各種各樣的俗語,每一句俗語都有其深刻的含義,就像問題中提到的“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就非常深刻表達了對於農村子女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就結合我們村真實的例子來進行講解。



“九子十三孫”

想必大家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會想到子孫滿堂,在我們村有這樣一戶人家,其佳節的孩子特別多,有四個男丁還有三個女兒,一共是七個孩子,記得小時候這家人的生活條件特別的艱苦,畢竟孩子多每個人都要吃飯,孩子多做父母的再累再難,只要能看著孩子快樂的長大就心滿意足了,在農村一般家庭多的孩子,其父母都是有所考慮的,比如說以後百年之後孩子們相互之間都能有個照應,由此可以看出父母無論到什麼都在為自己的子女們著想。


“臨終葬孤墳”

首先我們在認識這句話的時候要和上一句“九子十三孫”聯繫到一塊來理解,就好比我剛才講到的我們村的這戶有七個孩子的家庭,到現在都已經成家立業了,而這個家庭的老人卻自己一個人住,他的子女們都在忙碌著自己的家庭,因此對於其父母也就很少再管了,因此等到其父母百年以後,也就應了問題中的這句“臨終葬孤墳”了。

綜上所述:

總而言之這句老話主要就是為了教導後人,一定要做到“百善孝為先”畢竟有句老話說的好“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因此我們要做一個有孝心的人,要知道這也是咱們的一種傳統美德。


紀錄鄉土


這句俗語主要的意思是,娘有九子,奶有十三孫,但壽終正寢的時候卻無人來看,無人來管,自己一個人孤苦的葬在孤墳上,那麼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小農人講一個真實故事大家可能就有體會了。

我們村有個90歲高齡的老太太--李奶奶,李奶奶生於抗戰時期,一生要強,在全國解放後嫁個了自己第一人丈夫是個抗日英雄,結婚3年時間生了4個孩子,但由於李奶奶的愛人久病成疾,不久就病逝了,李奶奶獨自一人帶著四個孩子生活,在經人介紹,李奶奶嫁到了我們村,當時我們村的生活條件還行,後來李奶奶又生了3個孩子,就這樣,李奶奶一生中有7個孩子,李奶奶這一生清貧,把最好的都給了兒女,兒女們也很爭氣,老大和老四通過努力上了大學,其它的孩子都在農村發展,也都發展很好。

李奶奶在80歲之前從來沒讓兒女子孫照顧,因為一生要強,而且生活規律,李奶奶的身體非常棒,但這一切從12年的時候就改變了,12年李奶奶身體出現了很多老年慢性病,慢慢的就攤在了床上,起初這幾個孩子還挺孝順,隔三差五的去照顧,但時間久了大家都開始埋怨誰照顧的時間少,誰出的錢少,就這樣老太太被這7個孩子折騰來折騰去,因為沒有行動能力,李奶奶被折騰的越來越嚴重,後來醫生建議說必須得給李奶奶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不能在這麼折騰了,但在贍養問題上,這7個兒子15個孫子孫女都是互相推諉,當時給村幹部老王氣的說以後老太太村裡養,讓他們這幾個孩子永遠不準進村,可見李奶奶這些子孫是多麼的操蛋,真的是“久病床前無孝子”,經過將近半個月的協商那幾個不孝子統一平均出錢,村裡出人照顧李奶奶,就這樣,除了逢年過節這些人回來看李奶奶,其它的時間真的很少能看見。

就在去年19年,李奶奶病情嚴重,孤苦的走了,李奶奶在村裡有兩趟平房,建於上世紀90年代,也算是李奶奶的私人財產,在李奶奶過世後,那幾個不孝子又回來因為這兩趟平房打的不可開膠,真的是世態炎涼,現在一提李奶奶整個村的人沒有一個不咒罵她那幾個不肖子孫的,這個情況也許就是“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真正含義了。


布衣小農人


過去常有多子多福的說法,其實那是安慰人的。過去的是現在的人知道的不多,但是現在發生的事倒聽說不少。兄弟們多的家庭,老人去世了,早晨去了火葬場,中午吃飯後來弔唁的親朋好友走了之後,弟兄姊妹們都吵成一團,有的還大打出手,鬧得不可開交,都認為自己吃了大虧,有的甚至不來往了,連父母的墳都不去了。


江東第一城之主人


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這句話有個典故,不是各位說的現在子孫不孝,與現在的子孫不孝也搭不上邊。

諸位可注意過現在黃曆書上,在農曆每一個月都標有《楊公忌》三字,在我家當地又稱閻王忌。

楊公忌日每個月是固定不變的。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臘月十九。

這個典故說的是歷吏上有位姓楊的大官在某一年除夕的年夜飯吃飯的時候,見自已的兒孫都向他敬酒,非常高興。就用筷子敲著桌子說,老夫今年七十整,共有九兒十三孫,子孫綿延萬萬年,哪有孤老到我生。說者無忌,但惹惱了門神,門神就到閻王那裡告狀,說了楊大官的一大堆壞話,閻王大怒,罵道,他要子孫綿延萬年,今生不做孤老,我偏要他今生做孤老。第二年,楊大官家十三個孫子全都死了。後來他的兒子也都死於楊大官人之前。最後楊大官臨死之時就只剩下楊大官人一人,這就是九子十三孫,臨終上孤墳的典故。

在我的老家至今還流傳著,在吃飯時小孩不能用筷子敲打桌子或碗。那個孩子不聽話吃飯時用筷子敲桌子,爺爺,奶奶都會說,不能敲,犯楊公忌了。


農民進城務工專業


大家好,我是長江老農。“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 在農村可能形容多子未必多福,子孫多反正沒有人贍養,沒有人養老送終。臨終時候反正孤孤零零、冷冷清清的發送葬在墳墓中。這句話主要形容農村老人,雖然子孫多, 卻沒有一個人願意贍養老人,互相推諉扯皮,沒有人伺候照顧老人。老人像孤寡老人一樣,死的時候連子女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死的。,所以讓人在背後總是感嘆的地說:“真是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啊”!

現在農村贍養老人的矛盾非常突出,農村家庭矛盾也就是贍養老人的問題引發的。兄弟之間互相推諉扯皮, 都不願意多伺候老人一天,子女、年輕人巴不得年邁的父母早點死去,減輕自己的負擔。現在很多農村老人,尤其是高齡老人,都是獨聚居在自己的老房子裡, 與子女分開獨立生活, 平時,兒子媳婦們很少上門探望,幫助老人乾點洗洗涮涮、端湯遞藥的事情, 談不上伺候照顧了。現在農村老人大部分都是女兒女婿在伺候照顧或贍養, 我們當地有很多老人死在女兒女婿家裡。 子女們用很多“正當理由”拒絕贍養父母, 對父母缺少關愛,缺少親情, 老人整天生活在孤獨、無助、絕望當中。 子女對父母有厭煩情緒還算輕的,重則對父母一點感情都沒有, 農村的子女們認為,“人到70古來稀,燈盞無油自己去”,老人到了70歲就該死了,老人有病了不給錢治,在家聽天由命, 對父母沒有絲毫感恩之心。過去象這種情況比較少,人們還有道德規範和社會良序的約束, 即使心中對父母有不滿,也不會公開的在人面前表達出來。現在不同了,現在的子女就在父母面前走說父母為什麼不死?為什麼要拖累我們? 全然不顧父母或老人的感受。

“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九子十三孫”,在過去農村人家是有可能出現九子的,我兄弟姐妹共6人,我們這還有兄弟姐妹8人的,兄弟分家之後,父母現在都是獨居老宅或廂房柴房裡,平時兒子媳婦們很少探望,上門幫助老人打理生活,我們當地是農業企業,老人是農場退休職工,每月有3000元養老金,子女現在連贍養費都不用掏,老人反而用養老金倒貼子女,儘管如此,子女還是以外出打工、掙錢為由躲的遠遠的,平時連電話都少打,農村老人缺的就是親情和陪伴,可這點最起碼的要求,子女也不能滿足!我有位“發小”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說:“我多虧我父母死的早,享受這麼多年的清淨,你還不知道伺候老人到什麼時候?”,我在心裡罵他:“簡直就是個畜生”!子女多,就互相推諉扯皮,你指望我贍養,我指望你伺候,結果老人反而沒人贍養,孤老終身,落得個悲慘收場。


不過現在農村吶,雖然老人活著,贍養問題容易發生矛盾,沒有人贍養,可到了老人死啦,卻非常風光。很多人父母在的時候不贍養,可父母死了,卻請樂隊、請道士,大操大辦, 願意花錢,做給活人看,彷彿這麼做就非常孝順,非常孝敬父母似的。 這麼做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堵住鄉親們和親戚朋友們悠悠眾口吧, 同時也是為了自我心理安慰一下。


長江老農


知道!

農村俗語特多,其實有些俗語,是比喻形容的意思,沒有提問說的這麼嚴重,其實是對每一件事情的形容與比喻!

俗語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這句話的含義其實是這樣的,針對春播而言!

這句話的含義在我白銀地區是這樣理解的,春播種小麥,必須在九里面下種,九里種下小麥,麥葉小,麥穗大,對麥穗有這樣的說法,好麥穗,麥60粒,豆八棵,好死的扁豆兩三棵,這就是最好的莊稼了,所以農民朋友,都搶在九里種小麥,

至於,臨終葬孤墳,是這樣的意思,因各種元因九里沒種下莊稼,九盡種下莊稼,無收成,長勢不好!但還得種,不能浪費田地!

以上答題說明主題一切!


王興菊979


九子十三孫,說的是人丁興旺,古人講多子就是多福。臨終葬孤墳,就是孤獨的死去,沒人給他養老送終。

造成這方面的原因有幾個,其一,古代農民收入靠土裡刨食,扣除苛捐雜稅就所剩無幾,供養老人力不從心。其次,古人有活著分家產的習慣,本指望分完家產後子女能孝順,但由於子女眾多,總會有人覺得虧,對老人有不滿,藉機就不贍養老人。在互相攀比,互相推諉中,讓老人變成孤獨者。其三,儒家傳播的孝道,有知識的士人以身作則的多,很多農民沒這個覺悟。愛孩子是天性,愛老人是人性,人性本身就是自私方面居多。


大漠慢行者


俗話說“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說的是啥你知道嗎?這句話說的很現實,所以說養兒防老有什麼用,還不如小棉襖實在。



現在農村大變樣,農村變漂亮,道路變寬了,路燈都按上了,活動廣場健身器材樣樣齊全,但是這些農民都無暇顧及,因為農村除了老人,年輕人很少在農村,有點勞力的農民都選擇去外地打工了,還有很多農民在城裡買房安家落戶了,農村裡就剩下一些老兩口,甚至還有很多獨居老人,說個不好聽的話,老人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身邊都沒有人知道。

“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意思是說,一個老人養育有九個兒子,有十三個孫子輩份的成員,可謂家族還蠻大的,但是臨終的時候還是一樣孤墳葬在那裡。也就是說,兒子晚輩再多,如果不在身邊就行不了孝,最後孤苦伶仃。



我村前幾年發生一個事,一戶人家,家裡只有一個老頭在農村裡獨住,老頭有兩個兒子,都在外地發展,都很有錢,每年只春節回來一次。農村的房子也是重蓋了,小洋樓式的,裡面廁所都齊備,但是老頭還是喜歡在外面的旱廁解手。老人有高血壓,每天要按時吃 。

有一天,本村農民經過廁所,但是聞起來很臭,於是進入廁所一看,看到老爺子si在裡面了,身體已經開始發臭了,估計是血衝頂了。後來村民連忙給他兩個兒子打電話,回來處理後事。看到吧,家裡有兩個兒子,家裡也有錢,最後還不是落到連老人最後一面都見不到吧。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請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俗語往往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民間百姓對生活的觀察和經驗總結,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一直有著養兒防老的說法,同時也希望自己家族能夠多子多福,但是子女真的多了往往最後的結果卻不如意,也正應了俗語中“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所描述的現象。

九子十三孫:先說這九子,在古人的數字理解中,凡是一、二作為數字的表述,一二不能言盡的時候,則稱為三,而三三見九,所以九的意思就代表了很多的說法,這裡可以理解為兒子很多。十三孫的說法元代初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叫做賽典赤·瞻思丁,他的後裔非常多,共有十三個家族姓氏的後代。所以把他的後人稱為“十三孫”,九子十三孫的說法可以理解為子孫眾多,家族非常興旺。

臨終葬孤墳的說法是老人到了最後也沒有太好的結果,孤墳的解釋是孤獨的或無人祭掃的墳墓,所以兩句俗語前後聯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如果子孫過多的話,那麼在老人養老送終方面就會起到各種爭執和糾紛,老人也無法做到安度晚年。

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是因為在養老盡孝方面,兒女過多的家庭往往更容易產生紛爭,兄弟之間會因為老人家產分配和養老花費等多方面產生攀比,攀比的結果是造成了兄弟之間的隔閡,大家都希望其他人能照料老人,所以老人的老年生活會更加悽慘。子女糾紛過多,所以互相之間比較仇恨,即使老人故去了,也都沒有人上墳祭拜,所以稱為臨終葬孤墳。

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雖然說得有些誇張,但卻反映了社會事實,很多農村兄弟常常會因為養老問題發生各種糾紛,有的甚至關係破裂老死不相往來,而家裡只有獨子的家庭因為沒有了攀比,往往更容易孝順父母。

俗語“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說的是啥你知道嗎?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人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想法和願望,這些願旺都是有利自己的夢想,在過去的人們認識當中,當官的要富貴雙全,經商的要榮華富貴,就老百興而言也奢望丁財兩旺,多子多孫多福的觀念廷續了好多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現實生活中,多子多孫的人並不是有福,他們為兒孫操盡了心,累壞了身體,到後來幹不動了,兒孫個個嫌棄的比比皆是,家庭生產力搞不上去,給社會也造成了負擔,面對這種陳舊關念的影響,7O年代我國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當時有部分人思想轉不過彎來,偷生、搶生也要生個兒子廷續香火,從現在來看,那些孩子多的父母還是苦吃到了頭。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思想覺悟也高了,放開二胎生育,大部分年輕人選擇一孩,不再生育二胎,問他們為什麼?都說一個孩子也夠累了,生多了負擔重,這也說明他們己看到了孩子多的後果。

在過去九子一娘嫌娘多,一娘九子嫌子少存在不少,甚至老來分爹孃和不要爹孃的也大有人在,就是現在大部分老人也是獨自孤單的生活著,到臨終兒女不在的也存在,因此人們總結岀了"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的辛酸話題來,這就是說兒孫再多臨終的時候還是孤獨的葬在了墳頭,多少就那麼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