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才三長與史學三要指的是什麼?

初夏思夏愛華夏


“史學三長”指的史才、史學、史識。

這個觀點是唐代史學家劉知己在其史學著作《史通》中提出的。

所謂史才,是指對史料的蒐集、鑑別和組織能力,敘事載言和撰寫文章的能力以及運用體例編次內容的能力。

所謂史學,是指對史料、對歷史知識及其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要求史家應熟知著名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等。

所謂史識,是指有自己對歷史和史書編撰的獨立的見解和觀點,以及秉筆直書,忠於史實的品質和獻身精神。

“三長論”指的是史學家的知識結構,是史學家能否勝任其研究和編史工作。而在才、學、識三長中,又以史識為靈魂。

“史學三要”指的是義、事、文。

清代學者章學誠看來,具備“義、事、文”方可稱為“史學”,三者之中以“義”為主,而“事”與“文”則是求“義”的根據和技巧。 “義”是史家主觀的見解,而撰寫史籍是一定要以客觀事實為遵照的,關於二者如何得到統一,章學誠說:“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

所謂史德,即指著史家應當不以主觀的偏見代替客觀的史實,這是“欲為良史”的基本條件。

史才三長與史學三要,是一個傳統史學家必備的素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宇宙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擴展,也有了全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人類歷史的認識也有了深化,因此,需要全新的視野和知識結構,也需要科學和社會學的理論武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